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满分高考作文-中国政法大学招生网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01任务
一、简答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简
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答案: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
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
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
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
、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语文
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 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 答案: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
力;
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
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
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的基本特点。
答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
br>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
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
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
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
的
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
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
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
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
反过来人文素
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第二,是形式和内
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
面和它所负载的文
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
内容,而
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
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
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
不能
偏重某一方面。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
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
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
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能结
合实际加1分。
5.
简述语文素养的内涵。
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
识字、
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
言积
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
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
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
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
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6. 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答案: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
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
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
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首先,要关
注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其次,要重
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
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
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
中体验,
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教师要重视个
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
发展。
7.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答案:
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
最基本的教育方式。
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
动,心
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
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
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