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
艺术留学研究生-本人简历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实施方案
[来源:宿松县实验小学 |
作者:课题组 | 日期:2011年3月23日 | 浏览263
次] 字体:[大 中 小]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
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
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
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
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
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
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
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
br>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
生”、“生生”之间在任何
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
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
学科
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
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
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
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
到了其他
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
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
家长关
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
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
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
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
平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
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
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学生的视野
“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
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
学习资源,以为
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
飞速发展的
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
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
,不向学生的生活世
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
分体验
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
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
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
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
带
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
广泛应用,借助网
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
此,我校
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
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
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
高作文教学效率。
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
的能力、水平。
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
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
手
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
研型”转变。通过对多
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
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
学
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
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
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
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
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
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
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
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
流
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
学习氛围
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
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
建
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
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
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
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
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
提高写作能
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
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
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
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
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
教育
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
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
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
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
点
。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
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
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
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
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
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
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
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
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
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
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
积极、有效、自主地
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
程和规
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
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
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
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12月 )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
,落实人员分工,邀请
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
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
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
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
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 2011年元月至2012年6月)
全面实施课
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
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
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
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 2012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
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
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
上级
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
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
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
施,课题的总结。
李
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
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
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
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
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
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
,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
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
、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
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
中,教师、学生、
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
有哪些
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
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
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
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
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
科带头人。
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 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
在省级专业刊物
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
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
08年全国中小学
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
一些处理
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
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
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
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
的重
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
为便利。目前,我校
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
系统,
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
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
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
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
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
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
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
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
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
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