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
菜根谭译文-同济大学招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
作者:屈媛媛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第03期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重
在指明:学
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
学。《语文课程标准》
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
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
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
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
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
境中得到最大的
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
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
生共同来营造。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
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
性的基础。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
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
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
学生进行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
给动画
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刚才他们对你狂轰乱炸,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怕你受
不了。
没想到你的心理这样健康。”然后面对全体同学说到:“这样难堪的事我们谁都经历过,
我们评价一个人
的时候,应该先看他的——”学生这时候明白过来,齐声说到:“优点。”随后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优点
,还有的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在这一小环节中,老师首先注意到了那
位配音同学的心理感受,并及时给予
安慰,帮他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她虽然没有批评其他同
学,但却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要尊重他人、体会他
人心理感受的教育效果,是一场非常生动的心
理教育课,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其
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许多这样
的情况,只是我们很少能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兴趣和快乐。
充
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在第一学段,也就是低年级学段的学习目标中,我觉得以人为本有如下
的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较系统的阐述了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
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
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