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玛丽莲梦兔
737次浏览
2020年10月08日 07: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意料之外作文-法制宣传稿

2020年10月8日发(作者:缪德隅)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学科
3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3.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说说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相聚是美 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
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 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 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
3.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1)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简介:黄鹤楼和广陵的资料:
(3)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背景资料。
过渡: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提示: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
遍。

1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学科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暮春三月 孟浩然 满饮此杯 暂时 友谊 唯一
(2)指名分段读文,指导读通长句。
(3)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了这篇课文,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时间) _____ (谁) ___________
(在什么地方) 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____________。
3.讨论并归纳小标题(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四、欣赏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
过渡:我刚才边读文边想象画面,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便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 中不停转换,
于是就能入情入境地把课文读好了。同学们,你能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吗?
2.生自由读文。
3.回想当年,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一别,这浓浓情,深深意,李白全借 助这首诗表达
了出来(生再次齐读这首诗)。
作业布置
1.描红生字,每字仿写两遍后报听写。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永世不绝
2.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

2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学科
二、整体入手,统观全文。
1.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
说吗?
2.快速浏览全文,回忆渗透中心情感的三个画面(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三、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师: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 依惜别之情的呢?这
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一)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 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
沉重,谁也不愿轻易触动。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 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
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引出优教通课件)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人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
A.让我们来找一找,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B.他们是怎么藏的呢?
C.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繁花似锦”
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
景象。
(3)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刚才这句
话中来 ,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他们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
呢?
他们 想让分别的时刻来得再晚一些,所以先要“赏景藏情”,让人更加感觉到他们那非同
寻常的“依依惜别” 之情。
3.齐读,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二)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请你用心感悟他们的对话,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呢?用——划出,写上自己的感受。
2.同桌一起分角色品读对话。
出示句子: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
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 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
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 的波涛永世不绝。”


3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学科

师:李白和孟浩 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
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 ,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知己在
文中指谁?)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
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意思是说:我钟爱孟浩然,他潇
洒的风 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但他宁愿在田园里种菜也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
官。孟浩然的人品就 像高山一样,令人敬仰。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 感受一下他
的“誉满天下”吗?(指名背《春晓》,齐背)为什么你觉得这首诗能说明“誉满天下”?( 这
首诗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真可谓“誉满天下”!)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体会感悟:李白前面这两 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
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
3.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4 .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
男女分读。读出李 白依依不舍的深情。
(三)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 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
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 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 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
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 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
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 自己试试看。
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 。虽 然白
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
方,好像在想__________。(引出优教通课件)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 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
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师:这种写法叫“ 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学科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 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 ,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 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
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 ,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
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 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
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 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
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 “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
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 表面写“船孤”,实质
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 独并不是狭隘
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作业设计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 选
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
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
好吗?
板书设计
赏景藏情
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情谊深厚
依依惜别
吟诗抒情






5

中秋节画-2017年台历


陕西特岗教师招聘-放飞梦想演讲稿


培正学院-大年初一日记


暑假生活作文400字-陕西人事信息网


萨德事件最新消息-南阳会计网


几号过年-贫嘴


万圣节英语-图书管理员工作职责


江西奉新信息网-党风廉政建设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