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诗两首(教案)完整版通用
桂林医学院招聘-爱国征文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2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
发言)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
(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
(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
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
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
万种,多有诗人
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
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
黄鹤楼、广陵
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
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
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
在黄鹤楼这一
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明确:在
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
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
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
br>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
3.
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
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
远去这两个情景。
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
写了李白目送孟浩
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
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
四、质疑探究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
图
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
明确:老朋友; 孟浩然;注释。
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
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
鸟语花香的三月……
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
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
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
一番景象。
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
友要
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
友人
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
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
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
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
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
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
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
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
多么深厚的友谊
啊!
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明确: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8.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
,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哪句诗告诉我
们?“唯见”是什么意思?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
不离开?这又包含了怎
样的感情?
明确:江水;“唯见长江天际流”;只看见;舍不得;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五、课堂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作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
浓浓
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
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
我们去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一、导入
古
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
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
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感知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
明确: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
明确:从诗题可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
出使的意思。
3.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
赶
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4.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
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5.指名读,注意读准多音字。
6.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教师小结。
三、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
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
送?什么时候送呢?
明确: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2.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
句知道的?
明确: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
呢?
老
师点拨: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
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
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
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
明确: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便知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
什么?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
嘛?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离别在即,千言
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
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
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
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安西又在哪呢? 明确: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
出阳关无故人”;介绍
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
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
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
终
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
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情—
—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
,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
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别,不知何
时
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
会。
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通过师生对诗引入课题。在具
体的
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烟花三
月”的情景
,简要介绍扬州在古代的繁华景象,由“孤帆远影碧空尽”来引导学
生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br>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二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
画面。初读古诗后,就
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
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理
解安西时会遇到的困难,补充了安西的图片来辅助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
的兴趣
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