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暗之光-劳动部工作总结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引
导学生注意本篇课文中的词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
《
少年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
字的描写体会王冕的为人。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注意把握文章和诗歌的链接。
<
br>《清平乐》是辛弃疾所写的少有的一篇乡村生活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
歌中所描写出的平
静的画面与情致。
《习作七》是一组命题作文,题目下有具体的提示。
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朝代。
诵读与积累是描写水浒的一组成语,可
以在教学《林教头棒打洪教头》一课进行
组合教学。
教学内容:
1、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伟人,学习伟人。
2、读课文扫除障碍,完成性测试。
重难点:
1、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读课文扫除障碍,完成性测试。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问难。
教学目标:
1、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读课文扫除障碍,完成性测试。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问难。
整体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读懂课文。能较流利的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字形,默写生字。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
元《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四篇课文都和名
著有关。他们体裁不
一,风格多样,前两篇以“人”为主,但“形象”各异;后两篇则以“情”见
长,而情“意”不同。《林
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少年王冕》出自《儒林外史》
(二者为明清小说的代表),《黄鹤
楼送别》脱胎于唐诗,《清平乐村居》乃是宋词。这是我
们是认识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扇窗户,在感受古典
文学的熏陶中,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
情。
23、 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材分析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是一篇精彩的故事,它出自中
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故事的背景很有必要提前交待给学生。《水浒传》是一部奇书。主要
讲的是梁山108位好汉
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林冲就是其中的一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未。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掌握“解、禁
、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
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
他?
2、交流。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针对课题质疑。 重点落实到事件和人物上。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
段)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
4、请你按初次见面—初次次手—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灯层(2—3);第二层(4—6);第三层(7)。
四、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
3、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茹”。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
②第四自然段: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请教了。”“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
“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灯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
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
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4、小结:林冲是一个谦和茹、武艺高强的人。
5、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
击)
6、齐读第八自然段。
五、复述课文。
1、列出课文提纲。
2、轮流复述,同学评议。
3、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 冲:谦虚茹 武艺高强
洪教头:蛮横无礼 狂妄自大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以前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过《水浒传》,对其中的英雄人物耳熟能详,故事情狡
很感兴趣。所以
在上课时,学生的热情比较高涨。本课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成功,也收到
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朗读
比较到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很透彻。自我感觉课外延伸
不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读名著。
24、少年王冕
教材分析:
《少年
王冕》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也是一部奇书。本文叙述清晰,以时间为
线索贯通全篇,茹用“七
岁时”揭开序幕,用“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到了十七八岁”等词句承上
启下,过渡自然。语言清晰明快,准确生动,对人物和景物的刻
画尤其得细腻传神。课后的习题中有这样
一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这是全文的纲领所在。提纲挈领,百毛皆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
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
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灯段:(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第二段:(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第三段:(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第四段:(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评价,再指名读。
(3)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5)练习分角色朗读。
(6)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
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
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5)指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6)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全文。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七岁时 父亲早亡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教学反思】
整篇文章通俗易懂,对王
冕这一人物形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透过语言文字,可
以真切地感受到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
可贵品质。学生对于雨后美景这一段朗读得不错。
要说不足,主要还是在第二自然段,设计的分角色朗读
中,学生对于人物的内心体验不够,
所以朗读效果一般,甚至还有人在笑,影响了疚堂气氛。我想,这主
要还是自己创设的语言
情境不到位,没有把学生真正“拉”进文中。
25、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是根据《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这首脍
炙人沮的古诗写成的。诗文对应成趣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
br>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二、学习1、2小节,品味“不忍离别”。
1、我们先来看看两位好朋友起初是怎么做的。自由读1、2小节,回答。
2、这句话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藏什么?[板书:依依惜别](2)是怎么藏的?(3)为什么要藏?[板书:不忍离
别]
3、齐读,把“藏”在文字背后的“不忍”之情读出来。
4、课文第1、2小节除了写李白和孟浩然不忍离别,还写出了什么?再次自由读,找一
找。
5、从哪里看出景色很美?
6、黄鹤楼上,长江岸边,景色茹此美好。在
这么美的环境里,好朋友相见却无心赏景,
因为他们要面对——送别。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举杯送别”。
1、接下来两位好朋友做了什么呢?默读第3小节,回答。[板书:举杯话别]
2、李
白和孟浩然的这番话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自由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字里行间,
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
分别从两个人的话里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探讨:(出示李白的话)指名读,你从李白的话里读出了什么?
(1)
“人品” 令人敬仰——有诗为证。
(2)诗篇“誉满天下”令人敬仰,什么叫“誉满天下”? 背诵《春小》。
(3)敬仰的表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4)指导读出敬仰。
除了敬仰之外你还从李白下面的话里读出了什么?(惜别之情)
(1)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
(2)满饮此杯,以酒代情。
(3)指导读出惜别之意。
4、再看孟浩然的话(出示孟浩然的话)指名读,你从他的话里读出了什么?
指导读出孟浩然师长般的劝慰之情和对深厚友谊的表白之意。
5、读懂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6、书上两位好朋友的这段对话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同桌先练一练,指名读。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作别”。
1、孟浩然真的上船远行了,李白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指名说。
2、这
句话里有些词,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你觉得是哪个词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品味“伫立、凝视”两个词语的内涵。
3、李
白对孟浩然的一片真情,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
面这段话说完整吗?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
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好像在想(
);凝视着远方,好像在说( )。
先同桌讨论,再指名说,并配乐。
4、引读第5小节上半段,李白这时要“吟诗送别”。[板书]
5、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6、文中说,这首诗怎样
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沮”呢?这首诗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一
致称赞,它究竟好在哪里?你能联系前面
的所学所悟,说说你认为好在哪里吗?
7、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沮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8、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沮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总结。的确,一首好诗,也像一位沃长和老师,
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
美丽的图景,给你讲述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向你诠释一个个人生的哲理。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
br>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课,我们尝试把它
改写成
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好吗?
【板书设计】
藏住别情
25、黄鹤楼送别 举杯话别 依依惜别
吟诗作别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语言通俗
易懂,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抒写了李孟二人之间依依惜别
的深情。我先从诗入手,然后引导学生找文中对应
的诗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茹“藏”
等,挖掘其中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分角色朗读等
方式,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从而体会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茹果能运用一惟多媒体手段,我想,教学
的效果可能会更
好。
26、 清平乐 村居
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宋词,词在小学阶段的课文中可能是灯
次出现。因此很有必要让
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词”以及它的特点。首先,从题目上就能看出它的与
众不同——题
目中间有一个空格——把题目分为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像这样的形式上的与众不同课文中
还有一惟,比茹词的上阙和下阙之间有一个空行。每一涡的字数不同有长有短(因此词也叫
“长
短句”)等等。这些只要仔细去观察是能被学生发现的。以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词的外在形
式,对悠首词
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内容和意境。
这首词的内容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语言纯朴
,多用“白描”,条理清晰,精于“剪
裁”。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淡)语要有味”(《艺概
·词曲概》)。辛弃疾的此作正具有
“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意,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宋代诗人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
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
地区),在这
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
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
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
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
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3、学生练读。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二、互动讨论,体会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
家都不懂的地方。
3、交流。你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4、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
三、感情朗读,领悟诗情。
1、请同学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
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
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
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四、再现意境,背诵全文。
1、根据书上插图,想象词所描绘的意境。
2、交流。
3、背诵整首词。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根据词意,展开想象,描绘词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反思】
本首词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加上书上的插图和词意比较吻合
,所以学生对于词意的理解
倒也并不难。只是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时,学生还是忽略了辛弃疾的坎坷经
历,没能体会
到他心中的失意,而更多的是体会到他对农村生活的羡慕之情。至于他为什
么羡慕,他心中
又是怎么想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上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