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

萌到你眼炸
535次浏览
2020年10月08日 18: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大学毕业留言

2020年10月8日发(作者:堵纯信)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训练题。
1.看拼音,写词语。
liánɡ shuǎnɡ( ) jiā jié( ) fú pínɡ( ) fú 1ǎo xiéyòu( )
2.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洒下(sǎ shǎ)登高(dēn dēnɡ)小艇(tǐnɡ tǐn)相逢(fénɡ pénɡ)
3.根据拼音写同音字。
zhen yù huán jì
( )奋 ( )望 ( )绕 ( )忆
地( ) 沐( ) 归( ) 踪( )
4.将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连起来,再任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枫叶 水乡 荷塘 芦苇
5.词语练习。
(1)照样子,写一写。
例:轻(轻轻)轻轻地翻开书本
慢( ) 悄( )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白塔 ( )的节日 ( )的浮萍 ( )的生活
(洒满)阳光 ( )高山 ( )波浪 ( )双桨
(3)照样子,仿写四字词语,再任选其中一个造句。
家家户户(AABB式)
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第1页共8页


(1)“不解藏踪迹”中“解”的意思是“分开”。 ( )
(2)“含苞欲放”与“意欲捕鸣蝉”中的“欲”都是“将要”的意思。 ( )
(3)《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中用“红领巾”比喻少先队员,表现了小朋友
们玩耍时开心 的心情。 ( )
(4)《池上》和《所见》这两首诗描写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
喜爱之情。 ( )
7.选择题。
(1)“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指的是( )。
A.元宵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端午节
(2)王维思念的亲人是( )。
A.长安的亲人 B.家乡的亲人 C.山东的兄弟
(3)《池上》的作者还写了下列古诗中的哪首? ( )
A.《望庐山瀑布》 B.《赋得古原草送别》
C.《春望》 D.《鸟鸣涧》
(4)“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句话中的“谁”是指
( )。
A.党 B.我们亲爱的父母 C.我们的老师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天上的星星望着我们, 。
(2)小船儿推开波浪。(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第2页共8页


(1)“把”字句: 。
(2)“被”字句: 。
9.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王维在很小的时候就 ,与自己的兄弟 。虽然他们
彼此 ,但却很难相见。那年重阳节,王维深情地写下了《九月九日< br>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自己对亲人们的思念之情。(结合课文,填写合适的成语)
(2)《所见》一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诗中,最能体现小孩
子可爱的是“ , ”。《池上》一诗的作者
是 (朝代)的 。诗中表现小孩天真可爱的诗句是“
10.语言运用。
你在课余时间 一定读了很多书吧?你对哪本书的印象最深呢?它的作者是谁?
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将这 些写下来。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选)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 幼,兴
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 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
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
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 ,思念着我呢。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用“ ”画出相关语句。
(2)文中描写的重阳节有 、 的风俗习惯。
第3页共8页


(3)选文中划线词“此时此刻”指的是什么时候?
(4)选文第二自然段在王维的诗中,被浓缩为诗句“ ,
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夜书所见 宿新市徐公店
[宋]叶绍翁 [宋]杨万里
萧萧梧叶送寒声, 篱落疏疏一径深,
江上秋风动客情。 树头花落未成阴。
知有儿童挑促织, 儿童急走追黄蝶,
夜深篱落一灯明。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萧萧:形容风的 声音。②客情:旅客思乡的心情。③促织:俗称蟋蟀,
有的地方也叫蛐蛐。④篱落:围在院子外面的竹篱 笆。⑤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
很远。⑥急走:奔跑着,快追。走,就是跑的意思。
(1)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在干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2)第一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在干什么?做成功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4)两首古诗中,都有 对儿童活动的描写。你还读过其他描写儿童的诗句吗?
试着再写出一两句,并说一说诗句表现了儿童怎样 的特点。
三、习作。
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一些小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带给你欢笑,也可 能会
让你流泪…快来与大家分享分享吧!
要求:1.题目自拟。2.写清楚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
参考答案:
第4页共8页


一、填空题
1.凉爽 佳节 浮萍 扶老携幼
2.sǎ dēnɡ tǐnɡ fénɡ
3.振 震 欲 浴 环 还 记 迹
4.
枫叶 水乡 荷塘 芦苇
示例:我家旁边有一个荷塘,荷塘边是一片芦苇,生长得十分茂密。 有一条马路
紧挨着芦苇,路的两边种着枫树。秋天的时候,枫叶红了,在远处看像燃烧的火
苗, 好看极了!
5.(1)慢慢示例:慢慢地站起身 悄悄示例:悄悄地走进来
(2)示例:快乐 绿色 幸福 翻越 推开 荡起
(3)示例:开开心心 密密麻麻 吞吞吐吐
她说话吞吞吐吐的,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
6.(1)× (2)× (3)× (4)√
7.(1)C (2)B (3)B (4)A
8.(1)示例:一边望一边向我们眨着眼睛
路边的杨树望着我们 对我们哗哗地鼓掌
(2)(1)小船儿把波浪推开。
(2)波浪被小船儿推开。
9.(1)示例:背井离乡 天各一方 朝思暮想
(2)清 袁枚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唐 白居易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第5页共8页


10.示例:课余时间,我最喜欢看书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西游记》,作者是
吴承恩。 里面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有一心向佛的唐僧。
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不仅本领 大,而且还很有同情心。最后他成了斗战胜佛,
可真了不起啊!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1)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登高 插茱萸
(3)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时候。
(4)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1)孩子在捉蟋蟀。诗句“夜深篱落一灯明”说明孩子在捉蟋蟀。
(2)描写的是秋季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 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
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 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
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
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
保证每个幼儿 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
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 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
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 抓住时机,引
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
“这是乌云滚滚。”当幼 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
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 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第6页共8页


“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 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
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 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
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 征见
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
会应用。我 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
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 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
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 儿能够生动形象地
描述观察对象。(3)孩子在捉蝴蝶。 孩子没有捉到。 因为菜花是黄色的,
黄蝴蝶飞进去就看不见了。诗句“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孩子找不到蝴蝶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 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 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 没过几天便
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
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
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 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 中,
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4)示例:牧童骑黄牛,歌
声振林樾 。 这两句诗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特点。
三、习作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
第7页共8页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 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
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 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
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 文,或
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
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 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
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略 。
第8页共8页

春节放假时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世界儿童日-热门行业排行


农谚语-七一主持词


英雄的事迹-名人手抄报


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大寒节气


婚前保证书-北师大录取分数线


贵州大学排名-股权转让协议书


常德教育局-活动策划方案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