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第一课时)

玛丽莲梦兔
830次浏览
2020年10月08日 19: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快速美白好方法-营口人事网

2020年10月8日发(作者:阮安)


在大海中永生(第一课时)
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
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
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
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 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
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
朽功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
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1页共21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
样 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 出卓越贡献。
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
国两制”提出者。他 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
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
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
解题:
(1) 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
上。)
(3)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
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第2页共21页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
使学生理解后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 崭新 呜咽 痛悼 海疆 超越 属于
澳门 舷窗 震撼 爱戴 奔流不息 波翻浪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
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
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
点指导)
(1) 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
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
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
第3页共21页


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
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
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 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
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
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
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
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
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 飞向大海
二(2—4) 撒向大海
三(5—7) 告别大海
第4页共21页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
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
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
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一
篇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
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 之间的
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
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 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
第5页共21页


的含义。
根据 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 快乐在
于付出的道理。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
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策略:
基于我校“理解型教学研究”课题下语 文“从实到创”的教
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民主平等的新型师
生关系为纽带,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 br>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
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 的之间,在于学生与文
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1、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 苏联的文
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
基的图片)板书: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
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
第6页共21页


是远 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
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 ,并延伸
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 和他的儿子的
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 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
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 br>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
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
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
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 的脉
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
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 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
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 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
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
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
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 的东西)是啊,
第7页共21页


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 的东西——鲜
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
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 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
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 了春
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
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
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
体会 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
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 此而感
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
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
第8页共21页


里,欣赏着 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
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 们,
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
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
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
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
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
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 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
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
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
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
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
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 你有过吗?(指名两个
学生说)
第9页共21页


是啊,要 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
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
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 给”永远比“拿”愉快)我
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
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
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 生的情
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
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 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
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
不经 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六、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 很激动,决定也给爸
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
么内容呢?(指 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
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 br>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 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
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
第 10页共21页


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
给 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 儿子,也不
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
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 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
会更快乐!
艾滋病小斗士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
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
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
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11页共21页


1.师:同学们,什么叫斗士?
2.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士。
3.师:他们是值得称赞的,是令人敬佩的。那么,
小斗士呢?就更伟大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学生齐读《艾
滋病小斗士》),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5.学生自由回答。
6.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
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词,读一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并思考:根据所给的词语提示,说一说这篇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恩科西”、“艾滋病”、“不是 ……而
是……”,“一边……一边……”)
2.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讲述了一位南非 男孩恩科西
身患艾滋病,坦然地面对生活,顽强与病魔做斗争,并且关
心其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 。)
〈四〉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第2,3,4自然段,感悟“不幸”
1.出示图片:请大家看一组有关艾滋病儿童的图
第12页共21页


片。这些患病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简要地描绘一
下。
2.师:你们了解艾滋病吗?谁来说一说?(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 系统
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
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 肿瘤,病人因体力消耗而极
度虚弱、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从而导致死亡。)
3.所 以说,艾滋病患者是痛苦的,是不幸的。小
恩科西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他遭遇到怎样的不幸呢?自< br>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你的
感受。
4.学生自读并思考。
5.讨论交流:
(1)“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 病病
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
生日。”
(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
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
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 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
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毅志
第13页共 21页


坚定。另一方面说明他能活这么长时间出乎大家的意料。“挺”
是什么 意思?用“坚持”,“撑着”这些词换它好吗?为什么?
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
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 、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
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教师导问:“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比喻
大纠纷。)
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
全校的大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
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 反应?(学生想象一下,
说一说)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
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家长,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
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备注: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
说:“其实,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
它方面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细读第5,6,7自然段,感悟“抗争”
过渡:面对巨大的不幸,恩科西是如何抗争的呢?
5,6,7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它所 做的三件事,你能把它们
第14页共21页


分别概括出来吗?
讨论交流。
1.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
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词
语?并说一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教师抓住“纤弱”这个词语,深入发问:从中你
知道了什么?身体虚弱。已经不行 了。教师追问:在这种情
况下,小恩科西他想到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
们一起有感 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2.那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出席2019年的艾滋
病大会。)
师:那么,此时已到艾滋病晚期的恩科西,已
经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联系全文,大家描绘一下。
师:是啊,我们都很清楚,此时的恩科西,已
经骨瘦如柴,身体极其虚弱。在这样 的情况下,小恩科西仍
然坚持发言。那么,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他的发言。
此时此刻, 他心中想到的,依然是——他的心中,永远只有
别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关 心
他人。有爱心。)的确,小恩科西是令人敬佩的,发言是感
人肺腑的,他道出了所有艾滋病人 的心声。所以,“震撼了参
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
第15页共21页


师:当所有与会代表看到骨瘦如柴,已到生命
最后一息的恩科西站 在的面前的时候,当他们听到他那感人
肺腑的发言后,各国代表们的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是啊,小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 抗争,
令人感动。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代表所有艾
滋病患者,在与社会抗争。这 抗争其实在唤醒人们,应给予
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
3.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从中你可以悟出什么?(1。小恩科西对
未来充满希望。2。他希望自己长大 后能帮助更多的艾滋病
患者)
过渡语: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恩科西的病情开始——(学
生齐读第8自然段)
(三)学习第8,9自然段,感悟“关注”
1.教师导读第8自然段:2019年初,恩科西 的病
情——(学生读)6月1日那天,被艾滋病——(学生读)
2.读了这段话,你的体会是什么?
3.他的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是怎么说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呢?请大家抓住有感
情地读一读。
第16页共21页


(安南:感叹。曼德拉:痛切)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同学们,恩科西面对着巨大的不幸,他不仅顽
强 抗争、自强不息,而且关心和他一样不幸的患者。为所有
人做出了榜样。是一名真正的斗士。
2.那么,做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也会面临
过挫折和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用“不是 ……而
是……”练说。
(例:面对挫折,我们不是悲观消沉,而是要坦
然 面对,乐观自信。要有爱心,去帮助其他遇到“天灾”的人)
习作4
教学要求:
1、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
方便与他人人交流思想感情。
2、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
言要得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
方便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
难点: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
语言要得当。
教学过程:
第17页共21页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最近在与部 分同学的聊天中,老师了解到
有的同学有一些心事,有很多话想对别人说,可是又不方便
当面讲 ,憋在心里却又挺难受。这该如何是好呢?请大家帮忙
想想主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想办法交给 他,进行书
面交流)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读读赵洁同学写给老师的这篇文章。思
考这样几个问题:
(1)赵洁在文中对老师说了什么?
(2)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
(3)想一想,当赵洁写完这篇文章,并把它交给老师
后,她的心情如何?
(4)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说什么?
做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思考问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
4.大组交流、汇报。
三、指导习作
1.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 想轻易说
出口的“小秘密”,这些心里话可能是想说给妈妈听的,也可
能是想说给老师或好朋友 听的。可能是为了某件事表示歉
第18页共21页


意,可能是传达最真的问候 ,也可能是诉说委屈或提些建
议……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问一问自己,今天你
最想跟 谁说说心里话,说点什么呢?
2.学生自己进行心灵独白。
3.可以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交流,也可以不说给任何
人听,直接写下来。
4.愿意在大组交流的同学发言,师生共提补充、修
改意见。
四、学生练写
1.学生练写草稿。
2.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修改草稿。
4.学生誊写作文。
练习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
上,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2.读背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上,
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第19页共21页


教学难点:
读背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小芳 正在做作业,爸爸指出她写的“兰
球”字写错了,小芳不服气,爸爸说出了篮球的“篮”字的来源。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爸爸说的是否有道理?
(3)指名回答问题并说出道理。
(4)教师介绍“兰、篮、蓝”的来源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四个句子,找找有无错别字。
(2)学生试着改句中的错别字。
(3)师生共同改正错别字。让学生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错误的原因:不了解词义的来源而出
错。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这四个成语。教师指出这几个词语都有错
别字。
(2)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会出错。
(3)指名改正错别字,说出理由。(因为不了解词义
的来源而写错了的)
第20页共21页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
把语文学习与生 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
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熟记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成
语都有一个警世劝诫的哲理)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语词典。
(6)学生练习背诵。
2.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第21页共21页

外国专家局-中国建造师考试网


重庆邮政-善良的魅力


红种人-福冈大学


科学技术史-树立志向的名言


藤野先生教案-狗年对联


大学英语三级考试成绩查询-观察日记动物


汇报材料结束语-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新职业-运动员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