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闻播音中的“播音腔”

余年寄山水
595次浏览
2020年10月08日 19: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桂花雨教案-辞职信英文

2020年10月8日发(作者:曹惠臣)


正确认识新闻播音中的“播音腔”

正确认识新闻播音中的“播音腔”

日期:2011-10-26 14:37:05浏览次数:676次
加入收藏


“播音腔”作 为播音艺术的体现,它是老一辈播音员长期
实践探索的结果,是新中国播音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而< br>随着时代的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在不断的创新中谋求发展,
许多对“播音腔”的质疑之声也随之而 来,尤其在新闻领域,
各种形式的“说”新闻层出不穷,“播音腔”被越来越多业内外人
士所排 斥。“播音腔”到底是什么?“播音腔”为什么会遭到排斥?
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播音腔”?本文将就 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从追述“播音腔”的根源开始,探讨对“播音腔”的正确认识,从
而更好地 把握主持新闻节目的技巧与方式,提高新闻传播效
率。
一、追述“播音腔”的根源
(一)“播音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任何艺术的形成发展,都经 历过前人的实践、探索、规
范,后人的继承、创新、发展。体现播音艺术的“播音腔”也


不例外。它是老一辈播音艺术家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是新
中国播音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从 对一个时代、乃至整个
民族产生巨大影响的播音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禄》、《工人 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到使人们思
想感情产生强烈震动的《雷锋式的好干部——朱伯儒 》 、《新
时期的活雷锋——张子祥》 从《话说长江》 、《让历史告
诉未来》 ,到《毛泽东》、《邓小平》 、《在大海中永生》 ,
从《百年恩来》 、《新中国》 、《大阅兵》 ,直至《共和
国外交风云》,这些都已成为或将成为彪炳史册的作品,记
录着播音艺术的发展, 体现着播音艺术的魅力,展现着播音
艺术的辉煌。从中我们感受了时代生活和气息,领略了时代
精神和情感,也品味到了“播音腔”在探索规范、继承发扬、
改革创新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体验到了播音 艺术再创作的本
质。这一切,绝不是片面理解的“播音腔”和狭隘理解的播音
工作所能完成的。
(二)“播音腔”形成发展的强烈政治性色彩
作为党的喉舌,播音工作承载的责任与 使命,使“播音腔”
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作为党和政府的“发言
人”,新闻播音 员虽然是节目的集中体现者,但无论是发布公
告、政令,宣读决定、声明,都不代表个人,而必须站在党
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立场上,去理解所要传达的内容,去设计
表达方式,乃至准确把握分寸,使其 播音既符合代言人身份,


又准确体现出原则立场,使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相辅相成,恰如其分。
二、什么是播新闻?什么是说新闻?
新闻类节目是各级电台、电视 台的主体节目,新闻播音
工作是广播电视宣传中的重要一环,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 作为广播宣传的“前沿”,它是整个新闻节目中最
直观的主体形象。
播音员作为党和人民 群众联系的纽带,既要传达党的声
音又要表达人民的意愿。目前在新闻的播报方式上出现了两
股 力量,即播音界沿用多年的“播”新闻与近几年来兴起的“说”
新闻。二者孰优孰劣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 题,也正是因为近
几年兴起的“说”新闻,才有了大家对“播音腔”的质疑。其实,
传播形式不 同,对于创作主体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对“播音
腔”的错误理解是人们对“播”与“说”还存有一些误 区,我们应
该正确地认识“播音腔”,正确理解“播”与“说”,提高新闻传播
效率。
关于“播音腔”的种种质疑与争论,其实是由新闻的“播”
与“说”展开的。
(一)“说”的必然性
“说”新闻其实算不上是一种创新,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复
归、是对原始语言传播方式的“否定之否定” 。人类的传播历
史经历了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


时代 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其所处时代科学技
术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人类最原始的新闻传播方式 是口口相
传的说新闻,后来有了印刷技术才有了近代的报纸,再逐渐
发展有了电子技术,才有了 广播电视。所以从“说”到“播”再到
“说”,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这就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由直播到录播再到直播的情形相似。
“播”新闻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 br>一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使用“播”的表达方式的比较具有代
表性的栏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新闻和报纸摘要》、中
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各省市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联
播》等。所谓 “播”,是一种语言表达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
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 、
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这种语言表达样式和“说”
比较,不可避免地会使播音员 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较远。
随着新闻类节目的不断变革,对新闻播报方式提出了新
的要求, “说”新闻应运而生。自从凤凰卫视推出“说”新闻的《凤
凰早班车》以后,迅速影响大陆广播电视界, 使用“说”的表
达方式的典型的栏目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
北京电视台的《第七 日》、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等。
所谓“说”,首先是人际交流中的语言传播样式,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而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的领域。一般来说,“说”
没有稿件依据(或提纲),表现为语 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


语体结构松散,保持了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
(二)“播”与“说”对新闻创作主体的不同要求
1.“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要求
“播”新闻的方式是广播电视新闻最基本、最重要、最普
通的播报方式,也是播音创作主体运用在各类新 闻节目传播
中最独特、最鲜明、又自成一腔(播音腔)的语言样态,播音
腔的形成取决于新闻稿 件的文体特点,是由其结构严谨,布
局紧凑、语言精练及书面语风格决定的,而这种准确、规范、
严谨、简洁、真实、客观、实效的书面语体的口头传播的最
佳形式就是播新闻。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 这
里揭示了新闻的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一是真实性 ,对事实的
报道要求真实准确、不容丝毫虚构,二是及时性,对新近发
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要求 报道者迅速及时、新颖鲜活,三是
公开性,“报道”是经过大众传媒的方式传播。新闻的这些特
性决定了它的稿件结构严密、布局紧凑、语言精炼,与此相
应在播报新闻稿件时,应该“态度鲜明、叙事 清楚、分寸适度、
要有较过硬的用气发声的基本功”。态度鲜明是指新闻是用事
实说话的,播音 员主持人应该站在党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运用
一切有声语言创作手段,准确而自如地体现事实本身的运动
节奏和感情色彩,这才是新闻播音语言真正的亲切感,而其
核心就是爱憎分明的态度;叙事清楚 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不仅


要使听众了解稿件内容,还要使听众领会稿件的思想感情.
新闻稿件篇幅短小,一条新闻没播清楚就使听众少了解一件
国内外大事。所以叙事清楚是播好新闻最起 码的要求;分寸适
度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政治敏
感,从政策、宣传口 径的角度去把握稿件,以使组成新闻节
目的各条新闻,播出的分寸、分量适度;有较过硬的用气发声的基本功是指新闻稿件篇幅短、书面语言较多,长句和复杂
句也较多,加之新闻播音语言节奏要明快 ,就必须要求播音
员主持人有较强的气息控制能力吐字要干净利落。
同时,“播”的语言 样态也正符合新闻传播“准确、清晰、
迅速”的特性,符合人们“尽早、尽快、尽多”地获取新闻信息< br>的心理,是传播者和受众共同的要求。特别是我们强调新闻
喉舌、导向作用,播报式更应是我国各 级电台、电视台主打
新闻的主要语言样态.比如说“国台办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了对台政 策声明”这样的消息,或发布一系列政策、法规
等,其有声语言表达方式就不能随随便便,使用播报的方 式
就能很贴切,而且有利于立场观点的表明,体现大台的精神
风范。
“播”新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二度创
作)。
将新闻文字稿件转换为准 确、鲜明、传神、富有感染力、
具有艺术性的有声语言,主导这个转换过程的是创作主体的


创造性,它蕴含着创作主体的业务技能、文化素养、思想品
格、知识储备、气质魅力等综合因 素.虽然播音员的创作依据
是新闻稿件,但要将几十字的新闻导语或洋洋千言的新闻专
题“播” 成声情并茂、真切感人的完美艺术作品,没有一定的
创作功力是难以想象的。“播”好一件作品不容易, 要“播”出个
性就更不容易。由于受到稿件文体的严格制约,创作主体的
个性很难展现,难就难 在“规矩中出变化,理性中出情感”
,而新闻播报完全不同于其他类型栏目的播音、主持,
个性展现也只是相对而言。
2.“说”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要求
“说”新闻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 br>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如果是直
播新闻节目,则大部分“说”的内容要 靠即兴发挥,创作主体
的创作空间相对较大。但创作空间越大越广,其驾驭难度就
越大。“说” 新闻是为了缩短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通过创作
主体将新闻播报方式口语化处理,采用简炼紧凑、富于个 性
化的消息式语体风格,使受众听来轻松、亲切、自然,对新
闻信息的理解更加便利,从而优化 消息的有效传播。在这里
创作主体的个性风采如果能在传播过程中得以充分释放,对
优化传播效 果就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
体的形象就不仅仅代表传媒机构,也有他自身的一部分。
要“说”好新闻,除了应具备“播”新闻的业务能力之外,还


应在其他能力 方面大力拓展,“说”新闻的“说”从生活中提炼,
保留发展了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使之与大众传 播语言
的规范性、通俗性、艺术性、审美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由此
区别于播音腔。由于“说”所 给予创作主体的创作空间更广,
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能力、逻辑思
辨能 力、捕捉新闻热点的能力、切中新闻要点的洞察力、现
场即兴评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质提出了要求,在“说 ”的过程中
要求能灵活有序地处置各类信息,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
不失传播者应有的原则立 场,同时注重自身感受与受众心理
上的沟通,鲜明而到位地体现创作主体在节目中的驾驭、主
导 作用,根据不同节目类型给个性形象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定
型。
评价“说”的水平如何,可 以看创作主体在播报过程中思
路是否清晰、点评是否客观。要想把新闻说好,发挥好广播
电视特 有的视听形象,让观众接受,首先必须具备用口语化、
生活化的语言脱稿播音的能力及较高的学识水平, 要求创作
主体既要有播音员的播音素质,又要有编辑、记者的新闻素
质,必须对所播报的新闻稿 件领会深刻、深思熟虑、善于综
合、善于分析;由于新闻发展的趋势是尽可能的采用现场直播,
让观众在新闻事发的同时就听到、看到它的发展变化,这就
要求主持人反应敏捷、出口成章,运用得体语 言“说”出新闻
事实及自己的价值判断。其次创作主体还要提高面对虚拟听


众及 观众谈话的能力,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面对听众及观众
在说,而面对无声的话筒或摄像机镜头,听众及观 众只是我
们心中的想象对象,要通过话筒或镜头与收音机前和电视机
前的听众、观众进行感情上 的交流。再次创作主体最好具有
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谈话风格,因为幽默风趣是吸引听众
(观 众)、拉近创作主体与听众(观众)之间、节目与听众(观众)
之间距离的重要手段。
三、对“播”新闻与“说”新闻的片面理解——“播音腔”遭排
斥的根源
当前一些台的消 息类节目主持人纷纷开始了对“说”新闻
的盲目效仿,其中就存在随意化、个人化、非新闻性的误区,< br>有些人片面认为“语速快”就是说新闻的“重要标志”,现在的新
闻播报速度早已从六十年代的每 分钟180字提高到了每分钟
300字左右,而热衷于“说”的样式者还嫌不快。理论和实践
都 明确告诉我们,语速的提高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的事情,
也并非越快越好,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有科学 的态度,而不
能把它当作赶时髦的事儿,没有对新闻价值的深刻把握、没
有语言表达的深厚功力 ,只是一味不管不顾的追求形式、开
快车,就成了机械地“蹦字”,不仅听着紧张,而且新闻的信
息量非但不会增值反而会大大损耗、影响新闻准确高效的传
播。这还是在口齿清晰的前提下的后果,如 果有些人基本功
不扎实、唇齿力度不够,更容易出现把“西安”说成“鲜”,这就


不仅仅是丢失语言美感的问题了,而是连最基本、最核心的
传播信息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了。
还有一些人无限夸大“口语化” ,把随意调侃的所谓“个
性化”当作说新闻的真谛,用日 常不经加工的罗嗦结巴的口语
混充新闻口语,加上对主持人“个性化”的误解,甚至把“痞子
味 ”十足的粗俗口语当作贴近受众的法宝,这种倾向脱离了新
闻消息类节目的固有特征,不符合受众对新闻 的接受习惯。
因此必须强调,在“说”新闻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为说而说”的形
式主义和庸俗化 倾向。
对“播”新闻的错误理解集中体现在“播音腔”上。播新闻有
其特定的规范与要求 ,正如张颂教授所概括的“字正腔圆、呼
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求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播音创作虽然遵循了一定的共性,
功力不够 、功夫不深者难免落入“千人一面,万人同声”的窠
臼,而优秀的播音创作者还是能够体现出创作主体应 有的个
性。最片面的一句对新闻播音员的形容是六个字,即“唬着脸,
提着气”,事实并不是字 面上体现的那么简单,所谓“唬着脸”
是新闻的严肃性所决定的,受众无法接受一个一边嘻皮笑脸
一边叨咕国内外大事的播音员,“提着气”就更不着边际了,
相反我们播音的用气是“气息下沉”,这 样才能更加清晰通畅
地发声。


四、正确认识“播音腔”
(一)不容否认的播音传统
“播音腔”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
它 与时代需要、形势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的进一
步深化,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拓 展了广播电
视的功能,人们需要学习提高,也需要消遣娱乐。有人钟爱
严肃音乐、传统歌曲,也 有人喜欢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有人
喜欢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播音员悦耳的声音轻松而不受干
扰 的获取信息,也有人喜欢通过热线和主持人共同探讨问题,
为亲朋好友点播节目送去祝福。受众不同的欣 赏水平和审美
情趣要求播音形式要多样化。主持人节目的出现,适应了新
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的需 要,给广播电视注入了新鲜活力,有
利于缩短传媒与受众的距离,有利于节目内容和形式贴近生
活,同时也加快了广播电视机制的改革,当然也离不开播音
传统长年累月的浸润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 取向。这是件值
得高兴的事儿。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
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该 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能因为一种形
式的出现就否定另一种形式的发展,更不能以主持人而否定
播音传统。
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是舶来品,在我国出现于八十
年代,到九十年代才 逐渐发展起来。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
进经验,但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


的文明古国,在思想、道德、文化、审美方面都有自己的基
础和标准,用西方的文明 标准来衡量中方的历史文化是不妥
当的,同样用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体制来要求中国的广播电
视 ,用西方广播电视明星主持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国广播电视
节目的主持人也是不现实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一切要从
国情出发。
随着广播电视改革的深入,节目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
变 化,但广播电视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新
时期对广播电视宣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 天,如何使
播音这一语言艺术形式,使体现播音特色的“播音腔”更好地
为宏扬时代主旋律服务 ,更好地为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宣传工
作服务,是我们每一个播音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
的。
(二)对“播音腔”的正确认识
1.“播音腔”是播音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
任何有声语言艺术最终都要通过一种符合本类艺术特
色的语言表现形式作为载体,将艺术工 作者的感受、设计、
创作表达出来。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一样,播音作为一门
语言艺术,也有 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播音腔” 。
这种语言样式是经过生活提炼、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是本 行
业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范,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
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约定俗 成的结果。


2.“播音腔”是对播音业务的概括,是播音再创作应遵循
的规律和原则
原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颂教授在他的《“播音腔”简论》中明确地指出作为专业表现形式,“播音腔”应是对广播电视播音业务的概括,是播音
再创作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由于“播 音腔”是播音员在广播
电视节目中,将书面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所使用
的一种特有的 语言表现形式,因而它不同于随意性强的生活
语言,它要受稿件内容、形式、文字风格的制约;它还特别 不
允许艺术的夸张,它要在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将所要表达
的内容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 来;它要在有限的时空里传
达出更多的信息。它要求“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格式正确,
轻重恰 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语势平稳,不浓不淡” 。
“播音腔”实质上应体现播音语言的特点, 那就是:规范
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它是新中
国播音风格“爱憎分明 、刚柔相济、亲切朴实、严谨生动”在
语言上的共性要求和努力方向。
有些播音员无视基 本功的重要性,一味追求个性、追求
所谓的“自然真实”。自然真实固然是我们新闻播音员应努力
做到的,但我们所要努力做到的自然真实是区别于原生态的
自然真实的,就像通俗地总结我们学习播音 的过程:初学播
音时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后就


会 觉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把所学的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并不断总结经验再进一步升华,达到 融会贯通的境
界就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但此“山”绝非彼“山”,此
“水”亦非彼 “水”。我们所应追求的自然真实也应是后者。对提
倡追求个性,因为我们的播音一贯是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
鸣”的。与个性相对应,语言基本功可以看做播音的共性。只
有具备了正确的用气发声 、吐字归音这些共性,再加入自己
的理解,灵活的应用,才能彰显个性,才能“锦上添花”。这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戴着镣铐跳舞”。
综上所述,“播音腔”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和发展< br>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时代的产物,是播音语言艺术
的结晶。它体现了播音语言的特点和播 音再创作的实质,现
实仍需要“播音腔”作为广播电视播音员传情达意的语言工具。
新闻工作者 应追随时代的变化,符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
语言驾驭能力和语言表现能力,丰富它的内涵,永葆播音 艺
术的生命力。

五星级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


重阳节的诗歌-朝花夕拾精彩片段


语文评课记录-医生述职报告


健康成长-保证金合同


100个超强吸引人的标题-南科大招生


2015年日历表-五金外贸


初中手抄报版面设计-雷雨教学反思


惊天魔盗团剧情解析-十八大三中全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