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温柔似野鬼°
839次浏览
2020年10月08日 20: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生活祛斑小妙招-中国十大名校排名

2020年10月8日发(作者:霍泰然)


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是把文 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
活动。朗读历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 头表达
能力,对学生学习普通话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胆量,对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朗读是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谈谈
指导学生朗读应 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说 :“小学低年级一节语文课要用20分钟来朗读课文”,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长相思》(五年级) 这首词的教学中至少用了20分钟读课文。
如果课文长,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多读几遍课文。精彩的 段落最好能在课堂上熟读成
诵。简短的古诗词尽可能在课堂上背诵。一些优美的散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如,《槐
乡五月》(三下)等。
(有一个老师上《槐乡五月》时,只让四个同学分别读课文 四个自然段后,就让同学
谈自己的感受,读的量太少。)指导abb的读法,bb可以读原调,也可以第 一个b读第
一声,第二个b读轻声。喜盈盈、白茫茫。)
二、要注意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 br>老师范读、老师带读、生范读、生带读、男生女生赛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个
人读、齐读、 自由读、默读、师配乐朗读、师生轮读、小组开火车读等。
例如,让学生读生字卡上的拼音、生字时, 老师把四个组分为八个小组,采用开火车
读的形式读,师:“火车、火车谁来开?”生:“火车、火车我 来开。”
三、要注意读准字音。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正确、流利”
就是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字,还要读得连贯、自然、 不结巴、不重复、”
初读课文,要力争做到这一点。其中不读错字,就是要读准字音,这是朗读得好的前 提。


读准字音,第一,要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读准。如,师问:“你读„掌‟这个生 字时想
提醒其他同学要注意什么?”生答:“要注意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海南方言中,< br>没有翘舌音,没有儿化、轻声,教师要注意强调、提醒。)
又如声母d与t都是舌尖中音,发音 部位相同,但发d音时,不送气,发t音时,有
一股较强的气流冲出来,即送气,海南方言中没有送气音 ,一些同学不了解它们的区别,
常把t读成d,例如,在发同学的“同”(tóng)这个字音时,就错 读成“dóng”。由于海南方
言中也没有舌尖后音,因此,几个舌尖后音zh、ch、sh都读得不够 准确,老师的中的“师”(shī)
就错读成“xī”翅膀中的“翅”(chì)就错读成“sì”等。 有些后鼻韵母 ong、ueng、eng也分
不清。如台风的“风”(fēng)就错读成“fōng ”,老翁的“翁”(wēng)就错读成“ōng”。前
鼻音韵母in与ian也分不清,把心中的“心 ”(xīn)错读成“xiān”,的把森林中的“林”(lín)
读成“lián”, 把“您”(nín)错读成“nián”等。
第二,要把形声字、多音字读准。中国的汉字大部分是形 声字,古时候就有“秀才读字
读半边”之说,但由于汉语语音的历史的发展,绝大部形声字的声旁与字音 并不一致。如“倩”
应读qiàn不读qīng,“瀑”应读pù不应读bào,像这样的例子是数不胜 数的。还有另一种
情况也容易读错字音,那就是多音字的发音,由于意义不同,用法不同,读音也不同。 如:
“得”在表示需要、必要、舒服与满意时读děi,不读dé,“你得认真点!”。《云雀的心愿》
中树冠的“冠”读阴平(第一声),而不是读去声(第四声),树干的“干”读去声而不是读
平 声,朗读要求朗读者要读准字音,对于发音不够有把握的字,要多查字典,日积月累,
普通话的发音就会 日趋准确。
四、要注意掌握语流的音变规律。
有些人认为读准字音,普通话发音就正确了, 其实不然,要做到发音正确,还要注意
掌握语流的音变规律。朗读时有的音节受前面音节的影响,它的音 素或声调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语流音变。掌握语流音变,朗读时就能使语音和谐,语调自然。语流音变包 括:上
声的变调(如,《鸟岛》),“一”、“不”的变调,儿化(一会儿),“啊”的音变,轻声。< br>下面重点介绍其中的三种。


1、“一”、“不”的变调。
“一”(y ī)、“不”(bù)的原调分别是阴平和去声,它们在单念或词句未念原调;在去声
前念阳平;在非去 声前念去声;夹在词语中间念轻声。如:“一心一意”这个成语中“心”(xīn)
阴平(非去声)、“ 意”(yì)是去声,所以这个成语中的两个“一”的声调读法就不同,应读成
yì xīn yí yì而不是读成yī xīn yī yì。又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两句诗:“你的每一声
脚步, 你的每一次呼吸”,“一声”应读成yì shēng,不读成yí shēng,“一次”应读成yí cì,
不读yī cì。“不”的读法也是同样道理。三年级以后的课文都没有注音,教师要注意提醒学
生区别。
2、“啊的音变。”
“啊”在句末时或与前一音节连读时,受前一音节尾音的影响而产生音变 ,读音发生种
种变化,有时读成“呀”,有时读成“哇”、“哪”等,例如,《大海睡了》(一年级上册 )中“那
轻轻的潮声啊”,一些同学会读ā,正确读音是nga,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又如:《桂
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nga),漓江的水真绿啊(ya呀), 桂林的山真奇啊(ya
呀),桂林的山真秀啊(wa哇),桂林的山真险啊(na哪)。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
3、轻 声。例如,《爱如茉莉》(五年级下),单个字读时,课文的生字标音是胳(gē)、
膊(bó),但课 文中连读时胳膊是读轻声(gē bo),海南方言中没有轻声,教师要知道并
注意提醒学生。 又如,《槐乡五月》(三下)中,要注意指导abb的读法,bb可以读原调,也可以
第一个b读第 一声,第二个b读轻声。喜盈盈、白茫茫。)
在朗读一篇课文时常常会有多种语流音变现象同时出现, 要注意其读音的变化,才能
使自己的普通话朗读发音合乎语音规范。
五、要注意讲究句子的语调。
朗读的时候,句子有停顿,语音有轻重、高低,语速有快慢的变 化,这些总称为语调。
为了增强朗读的效果,要讲究语调、即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方面作恰如其 分的处
理。


1、停顿,是指在朗读时,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 出现的间歇。停顿
不仅是人们生理上调节呼吸的需要,更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指导学生读长句 时,要注意停顿。例如,“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
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
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更要注意停顿,读出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味。
例如,《赠汪伦》-----李白(第18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第19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适 (第22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使整句话的意思 表达得更清楚,或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
思想感情,而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读得重一些,强一此。如,《哪 吒闹海》中,“你纵子行
凶,我要到玉帝那儿告你们”中的“告”。“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中的“ 最”。
3、语速,是指朗读的速度,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需要决定的。做到快而不乱,
慢 而不断。一般来说,表示紧张、激动、兴奋等内容时,朗读的速庤要快些,如,《安塞
腰鼓》中,“黄土 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观、多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
鼓”。表示沉重、悲哀、 内疚等内容时,朗读的速度要慢些、语音要低些。如“地是黑沉沉


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 ”,这句子读得慢速,就显得深沉、悲痛,能很好地把旧中国劳动
人民过着悲惨生活的情景表达出来。又 如,《在大海中永生》、《十里长街送总理》、《匆
匆》等。
4、句调,是指一句话语音的高 低变化,注意到句调的不同,朗读起来就给人有抑扬
顿挫的变化感觉,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朗读从头到尾 一个调,就像是和尚念经,非常呆板,
语文教师在指导全班同学齐读时,更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就可能变 成唱读而不是朗读。如,
《大海睡了》(一年级上册)、《珍珠鸟》(四年级上册)、《匆匆》等课文的 朗读就不
能大声喊。 如,《二泉映月》,有时读得高昂,表达阿丙对坎坷命运的抗争,抒发了 他
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
挡 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有时读得低沉、舒缓,
如“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六、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应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 想内容,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
地朗读,这样就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朗读得好关键。一 般来说,以歌颂祖国大好
河山为内容的文章,就应用热情、欢快的感情去朗读。教学案例:《欢乐的泼水 节》(“傣
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要把欢乐、喜悦的感情读出来,把书读在脸上就是这个< br>意思。)、《富饶的西沙群岛》、《安塞腰鼓》。而表达怀念、追悔、内疚等感情的文章
应读得深 沉些。如,《在大海中永生》、《匆匆》等。
朗读并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或越高越好,要根据文章的感 情色彩读,如《匆匆》这篇
课文,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感叹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一种追悔、惋惜、内疚、 自责的思想
感情,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文章时,在声音、语速、节奏等方面要注意,要让学生的朗读感情符合课文的感情基调,尽量不要用那种高亢、响亮的语调来读这篇课文。当然,
如果学生 读书的声音太小时,老师应及时指点,“请大声点,让大家都能听到”。

中秋小报图片-两免一补


登天的感觉-财政局实习报告


情人节吃什么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样本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暑假打工实践报告


民风民俗资料-辽宁招生


寒假新鲜事-热爱祖国的话


国际爱耳日-施工合同范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高中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