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案
热爱祖国的文章-节约用电的资料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掌握
“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
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
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
好
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
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
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对别人没有好
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通过比较,感受花生的品格。
1.分角色朗读“议花生”,感受花生品格。
(1)分角色朗读7—10自然段,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感
受人物不同的内心想法。
(2)师生评议,教师点拨。
2.交流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帮助梳理:
从位置上看,桃子、石
榴高高地挂在枝头,花生却矮矮地长在地上;从外表看,桃子、
1
5
石榴鲜红嫩绿,而花生却埋在土里,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
道;桃子、石榴给人的印象是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那花生呢,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引导学生感受落花生的低调、不炫耀,不张扬,默默无闻、
朴实无华……
教师总结:这就是落花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它是这么的朴
实无华,默默奉献。
(板书: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3.此时,你对花生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再
读第10自然段。
4.父亲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比较,意思是不是说桃子、
石榴、苹果不好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拨指导:父亲之所以拿桃子、石榴、苹果
与花生相比较,实际是从生长特点上来突出花
生的可贵,并不是
贬低桃子、石榴、苹果。
(二)品读关键句,感受做人的道理,初步认识“借物喻人”
的写法。
1.父亲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比较,其实际目的是什么?
(1)理解父亲的话。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创设情景,引读父亲的话:
在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花生的好处后,父亲郑重其事地
说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养成花生一样的品格,父亲语
重心长地说
;父亲不仅是对儿女说,也是对我们
说 。
2 5
(2)理解“我”的话。
①当时年幼的作者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齐读句子。
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
处的人。
②理解“体面”。
出示“体面”的三个意思:体统、身份;光荣、光彩;(相
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读句子,选择意思。初步感知“一词多义”。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
③理解“有用的人”。
围绕“有用的人”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许地山的一生践行了花生的品格,他就是一个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人!这篇文章写的是花生,实际是说做人的
道理,花生的品格就是许地山的品格
啊!像这样抓住事物的某个
特点来写人的品格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
人)
(四)整合阅读《生灵有情》P23《塞上看柳》。
1.出示自主学习单,明确学习任务。
(1)在作者看来,江南的柳树、霸陵桥头的柳树和塞上的
柳树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陕北农民脸上的皱纹和眼里的亮光有何用
意?
(3)作者借塞上柳喻指什么?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3.交流展示,总结提升。
3 5
(五)迁移练笔,实践表达。
1.课文由“落花生”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着贡
献的人,下面
的事物让你想到身边的哪些人?试着写一段话。(出示图片:石
头、竹子、梅花、
蜜蜂……)
2.自由练写,小组交流。
3.交流展示,共同提升。
板书设计
落花生
花生——做人
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
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
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
br>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
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
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
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
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品读理解。如第十自然段,我设计了
判断题、填空题,让学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特点。
借物喻人
4
5
在讲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想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详写,哪
些是
略写?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我们种花生,大概从三月开始
播种,八月才收获,人们平时要细心管理,人
们怎样播种,怎样
管理,怎样收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书上却只用了一句
话就写完了,
你们觉得这种写法怎么样?(很简单,不具体)老
师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叫略写,反之就叫详写。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
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了“有用”后,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
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
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
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
到了
升华。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