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忆读书》教案

温柔似野鬼°
878次浏览
2020年10月09日 13: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福州市教育局网站-吉林省大学排名

2020年10月9日发(作者:桑世杰)


忆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
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
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
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 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舅、斩”等生
字,掌握多音字“传、着、卷”;通过观察比较、自主 练习等方式,
正确书写“舅、津”等生字和“舅父、津津有味”等词语;通过联系
上下文、查字 典、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津津有味、豪杰”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 理出作者的读书经
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 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


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欣赏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懂得读书的好处,力争做到“多读
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
1.会认“舅、斩”等生字,会写“舅、津”等生字和“舅父、津
津有味”等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
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难点
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
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2.欣赏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懂得读书的好处,力争做到“多读
书,读好书”。
检测指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
字典解决生字词。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 ?(生
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
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 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
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 录的孔子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
曾国藩。今天,我 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
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相互纠正读音。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
的字进行警示。
“ 斩、传、着、煞、呻、述、衰”为翘舌音,“琐”为平舌音,
“津、呻”为前鼻音。“浒”读hǔ,不读 xǔ;“栩”读xǔ,不读yǔ。
5.引导学生迁移思考,联系形近字对比记忆。


津(津津有味)——律(纪律)——建(建设)
琐(琐屑)——锁(锁住)——唢(唢呐)
篇(篇章)——扁(扁担)——骗(欺骗)
6.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7.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重点指导“舅”“葛”和“篇”字,引导学生注意结构布局。
“津”右部横画间距一致,长短不一。
“凯”左高右低,“山”略扁,占左部的三分之一。
“限”右边是“艮”,不要多写一点写成了“良”。
“衰”中间的一长横不要漏写,左右皆要出头。
“某”上面“甘”第二画和第三画都是竖;下面是“木”,不要
写成了“本”。
8.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
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舅父 津津有味 英雄 无限 一知半解 述说 厌烦 荒唐
辛酸 访问 书刊 烦琐 真情实感 质朴 刊物
9.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三 细读课文,赏析体味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开篇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句段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开篇这句话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 自己谈话,
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
住的情感,足见 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2.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作者小时候读书的体验。


(1)过渡:作 者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作者和这本书有什么故
事?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能给我们答案?
(2)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出示重点语段进行深入诵读。(明确:
《三国演义》,第2~5自然段)
句段2: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
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 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
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 就
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
催促下含泪上床。
①指名朗读,注意读准“津、斩”等字的读音。
②理解重点词语“津津有味”“豪杰”。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豪杰:才能出众的人。
③抓住关键词“津津有味”“含泪上床”体会作者对《三国演义》
的着迷。
《三国演 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可见书中生动的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 享受。“含泪上床”
表现出“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突出了 “我”对读书的热爱。
句段3: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
解地 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
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 ,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①理解重点词语“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②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咬了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读书的决心之大。“居然”表示出
乎意料,表现了作者读懂后的惊喜之情 。“越看越明白”是因为读书
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不识几个字就敢读长篇小
说《三国演义》,即使“一知半解”也坚持着,这都说明作者非常爱读
书。
③思考: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桌讨论,说明理
由。
④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指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示例一:赞同。这段文字主要写 出了作者年幼,却在看那么深奥
的书,因此读起书来非常的困难,但是她的这种求知精神以及对读书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不赞同。我认为读书一定要认真,在读书时如果遇到不
认 识的字或读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查资料或问老师、
家长的方式把它弄明白。这样才能养成 好的读书习惯,才能学到更多
的知识。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一带而过,那样很难学到真知识。
句段4: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
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 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
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两次丢掉书,又拿起再读这个过程中对书的
感情。
两次“哭”说 明“我”读书时无比痴迷、投入。丢下又拿起的动
作,写出了“我”因自己所崇拜的英雄人物之死而悲伤 的样子,说明
书中的人物、情节十分感染人,也表现了“我”对阅读英雄故事的极
大热情。
②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读《三国演义》时会有这样的表现?


一方面,“哭”反 映出作者是一个爱憎分明、情感丰富的人;另
一方面,“哭”说明了作者确实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被 故事中的人
物给感染了。
(3)过渡:读《三国演义》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引起了
对章回小说的兴趣)此后,作者又读了什么章回小说?(《水浒传》《荡
寇志》)自己读一读第 6自然段,感受这两本书带给作者的感悟。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一 谦虚
二 用心
三 有恒心

课后反思
1.整体感悟,分层剖析。首先让学 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理清文章思路,再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
过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到关于读书、做人的道理。
2.速读、精读相结合。速读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 阅读,边读边做
标记。精读时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讨
论交流的时 间,使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3.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结合自己< br>的读书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表达中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


时提高口语表 达能力。

[成功之处] 1.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
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
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 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
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因此,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 诵不但是小学
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
提是“读” 。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学
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比赛读等,在“熟读”的
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
习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 背诵过的诗文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
2.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及总结。第一课时学完第一部分后 ,
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学习前先总结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 三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
生更好地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
字典》等。
2.课前预习任务不明确,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
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3.错误地以为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
就理解 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
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 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
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课后反思
本课 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
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 起来较难。因此我充分发挥
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
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
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 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
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
著较多,学生对名著的内容了 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
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认 为本
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
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 顺序上注意一下,应该是因为读书好,所以才
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 者的读书
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因
此在学生学习课文 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
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 们在今后的学
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再者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
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鼓励短信-陕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卫校-励志教育


转学申请书范文-安全部门


生活的启示作文-植树节资料


汕头一模-想象作文500字


称赞美女-湖心亭看雪翻译


发廊活动方案-工程造价毕业论文


文花枝-学雷锋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