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与教学计划

巡山小妖精
795次浏览
2020年10月09日 13: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企业发展规划书-韩国签名

2020年10月9日发(作者:魏允中)


新人教部编版2019年秋期五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
上进心。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 语交际能力和写作
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
家长又疏于督促 ,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
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本册教材分析: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
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

< p>
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关爱,
如,激发对花鸟的热爱,热爱祖 国,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
有的专题是从态度的角度提出的,如,我爱阅读,书山有路
勤为径, 这组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有的专题是从文
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 解文
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
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 “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
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
于孩子 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不仅如此,本册内容还加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选录,如学习
民间故事等。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
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
篇目,如《落花生》《蒋相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圆明园的毁灭》《猎人海力布》《鸟的天堂》,这些课文内
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 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本册教材中被编入了新的单
元,体 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教材加大选取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文章 ,如,《牛
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少年中国说》、《示儿》、《题临
安邸》、《已亥 杂诗》、《山居秋瞑》、《枫桥夜泊》、《长相思》


等文章。增加了学生阅读指导的文章 ,注重了对学生的阅读
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
《我的“长 生果”》等课文。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具备 一定阅读能力的实
际,本册教材不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精读课文中也
取消了提示语。但 是,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教材的导学功
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
(五)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本册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 充分体现了大语文
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其他各组,从
课文的编选、“思 考和练习”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议等方面,
也都重视向生活拓展。如,读了说明性文章,启发学生找来
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看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


在“不忘国耻、振兴 中华”单元,引导学生搜集图文资料,了
解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不可
估量的损失。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20个,结合“写好字 做好人”师生
同练字活动,搞好书法教育, 抓好写字教学。写规范字,要
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 会使用字典、词典学词,加强词语的理解、辨析、积
累、运用。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 含义深刻
的句子。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 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能具体明确、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4. 读经典书,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
文字的运用能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r>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学习浏览,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
需要搜集信息。
7.乐于 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
讲的一些基本方法。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 自
主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
的表达能力。
8.创新 “三本”,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加大研究力度,
创新性开展工作,夯实学生已有的良好习惯,提升 学生学习
能力。
9.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
实。能修改 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学写内容梗概。
10.合理利用好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搞好课堂教学的 关
系。开阔学生视野,提升阅读与习作能力。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


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
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 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
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
提高他们的语 文水平。
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
多读课外书籍,并讲给同 学听,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4、随时听写检查生字和认读字;采取组长检查,教师抽
查的方式检查朗读和背诵。
5、以讨论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增强
口语交际能力。
6、坚持每周写一篇随笔,并教师做好讲评,以提高学
生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进度表:


周课
起止日期
次 时
1
教学内容 备注
2号开
9月2日
6

开学第一课

—9月6日

9月9日
1、白鹭 2、落花生
学式

3

、桂花雨 4*、珍珠鸟

口语交际:制作班级公约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搭石


6

、将相和 7、什么比猎豹
的速度更快

习作:漫画老师

语文园地


国庆放
假7天


中秋放
假1天
2
—9月12
5



9月16日
3
—9月20
6



9月23日
4
—9月27
6



9月29日
2

5
—9月30


10月8日
6
—10月11
5


第二单元检测

8、猎人海力布




10月14日
7
—10月18


9、牛郎织女(一)

10*牛郎织女(二)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6


习作:缩写故事

10月21日
8
—10月25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6

第三单元检测

11、古诗三首 示儿




10月28日


11、古诗三首 题临安邸、
9
—11月1
6

已亥杂诗 12、少年中国说



1
13、圆明园的毁灭


木笛

14*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太阳 16、松鼠

15
习作例文:鲸 风向袋的制作



11月4日
—11月8
6



11月11日
—11月15
6



11月18日
—11月22
6



0
1
1
1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第五单元检测

17、慈母情深


、父爱之舟

18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习作:我想对您说


语文园地

6

第六单元检测


2

3
11月25日
6

1
—11月29


12月2日
1
4


12月6




20、古诗三首 山居秋瞑、枫
桥夜泊、长相思

5
12月9日


21、四季之美 22、鸟的天堂

1
—12月13
6

23*月迹 习作: 即景



12月16日
—12月20
6



12月23日
6

25、忆读书26*我的“长生果”

—12月27


12月30日
5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
形象 习作:推荐一本书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检测

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检测

24、古人谈读书



1
6

1
7
1
元旦放
假1天

8


1月3日

1
1月6日
—1月10
6



1月13日
—1月17
6



9
综合复习、期末检测


2
0


1.白鹭

教学目标:
1、 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配
合、适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
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 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 个句
子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
流和白鹭相关的知识。出示PP 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 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 br>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 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
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 4
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
思想,并倡导 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
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 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


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 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
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
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 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
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
力,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
白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 通篇
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 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
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
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2、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1)白鹭形象图: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和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白鹭垂钓图:
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 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框”,
在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 白鹭更美。空间是白鹭装饰了田,
还是田包容了白鹭,就留给咱们丰富的想像空间。
(3)瞭望图:
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的“嗜好” 。
通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与“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
好”的 独特。反“望哨”一词用在白鹭上,是把它拟人化了。可是作者却提了一个
问题:白鹭真的在“望哨”吗 ?并不作回答,留给咱们想像。
(4)晚飞图:
这是一幅动中有静的声景。黄昏低飞的白鹭 ,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
恩惠”,是因为它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 ;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
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答: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
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相互交流一下。
①马路天使 ――城市美容师,多少次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看到他们,那些默默
低头工作是他们的身影;多少次人流穿梭 的街巷里,看到汗水和着灰尘流淌,那
么闪烁晶莹。料峭的寒风里,马路上早出现的是他们的身影,当人 们还在温暖的
梦乡里甜蜜酣睡,他们已经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他们干着平凡的事情,可
他 们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啊!
②教师,园丁――崇高的称号,枝头绽放的鲜花,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 浇灌。
老师整日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是他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禾苗茁壮成长。
四、精读课文,真深入研究。
1、文章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体现在什么地方?
“精巧”体现在:①白鹭色 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②它的存
在,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美、悠然和清澄。
2、面对白鹭,文章写到了作者与别人的三点不同的看法。请一一找出并写下来。
①别人认为 白鹭常见,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却认为它是一首精巧的诗。②白
鹭立在小树绝顶,人们认为它在望哨;作 者不同意这种看法。③白鹭不会唱歌,
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
3、“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白鹭在望哨
吗?为什么?
作者不这样认为。因为“望哨”给人紧张的、“不是安稳”的感觉;而作者却感受
到的是白鹭的 悠然,这是一种诗意美。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 》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
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
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与白鹭相关的诗歌。

七、板书设计:
精巧的诗
白鹭 觅食图
瞭望图
低飞图
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教学反思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 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
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 的喜爱。
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
清新而 又浓郁绵远的意愿,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
的焦躁与烦闷。
在教 学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鹭绝美的
外形,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来对白鹭 进行描述的过程,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模
仿,将文本语言通过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 一进一出,便为学生
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白鹭还是一首韵味 无穷的诗,在学习六至九小结时。先让学生
轻声读六至九小节,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优美的 画面?并给画面提
名。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钓鱼图”,“瞭望图”,“低飞图”所勾勒出的优美意境,再
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画面品读,在认为值得咀嚼的句子上做上记号。在欣赏钓鱼
图时。我主要是 让学生抓住“钓”字去品味,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在青山秀水间,
一位老翁悠闲自得在垂钓,慢慢地钓鱼 人变成了白鹭,体现着白鹭那种悠然自得
之美。此时我在组织学生带着这种感情齐读此段,这时,语言的 魅力立刻显现出
来了,学生也将意识到:品味语言时要抓住关键字词体会。
郭老的文章的确很 美,诗一样的语言,在感受美的时候,又给我们无尽的想
象。在欣赏“瞭望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 :白鹭登高到底是干什么呢?让学
生在欣赏中展开想象,陈述自己的见解,在合理的想象后,学生对白鹭 更多了几


分了解,就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瞭望图”的回 味
无穷。
如果说“钓鱼图”让学生感到诗趣横生,“瞭望图”使学生回味无穷,那么“低飞图”则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欣赏“低飞图”图时,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从中体会白鹭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无穷乐趣。
在课堂上,我用精当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一 次又一次为学生营造了诗的
意境,为学生理解,品味语言做了很好的铺垫。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 生
带入想象的殿堂,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语言文字意境。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去赞美白鹭。 由于教师语言的诗化,适时的引导,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
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达被引发,因 而他们能情不自禁地出口成诗了。
虽然我设计教案时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课 堂教学
中,一旦发现学生脱离了我的教案,就有些慌乱,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路拉回
到我的教 案上,这说明我没有真正放手,课前预设的不够,在教学机制上,我觉
得还是很欠缺的,总之叫无止境,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
断提高。


2、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会认“亩、吩”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浇”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
宜 ”、“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 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 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 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
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 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
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
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 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
欣 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 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
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
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 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
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 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 花生,赞美像
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 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
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彰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
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 ,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
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 ,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
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 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


踏实实地做一 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
么?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落花生(教学参考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 文章,本文真实地记录了
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作者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全文围绕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
文着重讲了 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
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 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
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 益于社会的人生理
想和价值观。而许地山也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他以“落花生”为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并付诸行动,成为优秀作家。
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 理解父亲赞美
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
会 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
分,但是根据以往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片面的为了赞美花生的好处而贬低苹果、
桃子、石榴。所以在教学时,我带领学生读文后,学 花生的品质时,引导学生质


疑1: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 说它们只是外表好
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从而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
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
内心的表白。其中有一 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
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 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
名利,而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在深入学习时,还应重点放在理
解爸 爸说的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
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
神。
此外,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
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 些人,也
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在现实
世界中 是一些像苹果、石榴那样既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的人,但这样的人不多,更
多的是像落花生那样平凡而又实 在的人。
在我们自己身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
一样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
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 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
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 人。我们学习落花生,也要甘
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 别人
带去更多的好处。并让学生选一个内容模仿课文写写感受。让以写促读,以读悟
写,课外拓 展,形成能力。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
重 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3、桂花雨
设计理念:
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飘洒在我的记忆里。思乡的情,就这般如阵
阵桂花的香味一样,浓浓淡淡,飘飘洒洒。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 乡情的浓缩。以此为
窗口,让学生走进窗口,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 少、邻居、成熟、
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并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自悟,与 同学交流读书感受,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
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
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1仔细、认真、大声地 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
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 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
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
你留下深刻印 象。
1、品读:“浸”。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整年” “每一天”“每一个季
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生 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 在身上
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 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
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 br>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
仅仅是芬芳,是香 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
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 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是因为桂 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
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
桂花香里的。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喜欢桂花,
是因 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所以,作者在课文
的结尾写到:—— 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
阵阵的桂花雨。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 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用——画
出体现“摇花乐”的句 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心情)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出示)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
桂花嘛!”


(3)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盼望早点摇桂花)
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 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
感叹号是为了?(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 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说明作者恨
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 及待想摇桂花,
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
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
呀!
3. 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出示)这下
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
(A终于可以摇桂花了。)
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
B. 提前“ 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
就——差多了。如果赶在下雨之前 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
整。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 自然高兴,当然“——
乐”了。
4. 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
(动作)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A.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我从作者的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
使劲地摇。)
B. 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C.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 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 ——
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
地摇。
D.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 br>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形于
色,帮着在桂花 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
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 语言)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
的欢乐呢?(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 真像下雨!好
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真像下雨!好
香的雨呀!”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 的
雨呀!”
A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 到金灿
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
高兴得情 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
——快乐。
桂花 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呀!”(a桂花像雪花一样从 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b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
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c桂花像夏天的雷雨 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
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1)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a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b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c)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 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
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2)指导朗读。
a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 觉?我们也
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
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
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 —桂花。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
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 香的雨呀!”(出示课件)
b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
的雨啊!”(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
手舞足蹈 、闭着眼睛)
C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
的桂 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
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 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
意味深长。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 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
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
乐呢? 妈妈、爸爸
(3)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 梦都被桂花熏得
又香又甜。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 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
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 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
一家人带来的——快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 之乐的情
景。
(4)引读第6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 员(读下去)——拣去小枝叶,铺开在——
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 里,和在——茶叶
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 指名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摇花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
2.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 家邻居都浸
在——桂花香气里。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四、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画一画你眼中的桂花。

五、板书设计:
3.桂花雨
爱桂花──香
摇桂花──乐
思桂花──情
点点桂花雨 片片思乡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
我便爱不释手 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
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不过,要理解琦君那份浓浓的思乡情,需
得多次品读,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 入文章当中,你
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
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课前,我先让学生在校园里看桂花、闻桂花,对桂花有了 初步的了解,由此激发
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 br>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五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五节是重点段落, 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开
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 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
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 学生
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
得入情,做 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
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 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后,我设计
了几个题目:
1、外面的菜再香,也没有妈妈烧的菜好吃,那是因为___________。
2、小明家 的狗再可爱,也没有我养的那条狗可爱,那是因为___________。学
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 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 我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文学完后,我又推荐了一篇文章《月光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过遗憾的
是学生现在已经五年级,应该让他们动手写一下自己童年快乐的事,这样真正做
到了语文教育的 听说读写。


4*、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
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
处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 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
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
友?
2. 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
书:珍珠鸟)
3. 作者介绍。
4.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 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板书:怕人----亲近)
二、 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1. 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 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① 动笔读书:找出文 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
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④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3.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
三、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 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
交流。
(学生发言)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 (板书:信赖)
3.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 br>句话也有了自己的 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
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 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
缕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4.交流书面感受。
四、小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就是《珍珠鸟》给我们的
启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六、 板书设计
大鸟 信赖 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 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旨兼美,我很喜欢这
篇文章。所以 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想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并能赏析文章本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 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
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 现者。”如果在课
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还有了相当的
背景材料,那么,在课堂上,我就要搭建交互性的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
自学、探究,加深对教 材的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
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各有所 获。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
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 照自己
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学生学完
课文后, 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我让学生用
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在 表达中培养语感。信赖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让我
们心灵相通;
信赖创造了幸福生活,让我们在快乐中飞扬;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带给我友谊,使我有了很多好朋友。
……
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 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
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 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
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
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
2. 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朗读,积累语言,灵活运用字、词、句、段。
3. 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直接抒情、叙事抒情、对比抒情等方法来融情入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思路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
给我们 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
走进语文园地一,一 起来回顾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 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1)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你对本单元的哪篇课文感受最深?为什么?
2. 小组交流。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或细节进行交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
3. 集体交流。
三、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师 :对比描写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表明作者的偏好、观点、立场等,我们在习作中也
可以这样运用。
2. 出示句子。
(1)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②开发。
姿态: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意思进行比较)
(3)教师评议并总结。 (第一组句子中第一句写的是荒地,故而选择释义②,有开发、开垦、垦种的意思;第二句
写的是人 工智能出现的局面,所以选择释义①,有开创、建设的意思。第二组句子中第一句
写的是梅树,所以指的 是姿势、样子;第二句写的是人们的状态,所以选释义②,指精神面
貌。)

(4) 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
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 用得对,用得准确。
(5)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大方
四、日积月累
1. 介绍作者。
2. 出示《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
4.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理解诗意。
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 是刺吸植物的汁
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 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
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 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 的人不需要借
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 指导背诵,并默写。

【教学反思】
本次课我给了 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回顾、探求,加深
了对课文写作技法的理解,明确 了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突出作用。在词句段的运用中,学生
通过朗读交流,揣摩重点词语的用法。在古诗 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感悟诗意,
似乎又翻出了新意,值得提倡。


5、搭石
学习目标
1、认识“汛、谴、惰”等7个生字。会写“汛 、访、鞋”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 然、有序、
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
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 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教学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 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
制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 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
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 ,而想
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
引人的地 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
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
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
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
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当堂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 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
“序”里面勿写成 “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 不见的心灵
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
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
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 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 .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
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 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
四人小组内交流。 .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 ,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
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 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
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 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师小结:这一排排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块吗?(不是)是家乡 的一道美丽风景,
透过搭石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感受到乡亲们的美德,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作者从身边不起眼的事物搭石中,无论是人还是景都让我们感
受到一种独特的美。
2、课文学到这儿,相信你一定深有感触,谈谈你的收获吧?一排排搭石,
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 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
精彩写照。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齐读课题 。

四、课后延伸,拓展
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雕塑大师罗丹 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例如
今天,老师站在我们班的讲台时候,看到 同学们把书和文具摆放好了,正安静地
等老师来上课,我感到了美好,因为我感觉到了你们非常尊重我。 同学们,美无
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
凡 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家刘章爷爷一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
美吧!(生汇报)

五. 板书设计:

5搭石

景美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人美







《搭石》教学反思

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
放在小溪中,几番 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 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
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 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
是让学生抓住“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
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 人摆搭石”来体悟,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是
蜻蜓点水,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 ,促进理解、促进感
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
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
习语言的途 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 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
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 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
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 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
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 调有序、清
波漾漾、人影绰绰”改变颜色引导学生读一读,。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
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
影绰绰的画面,通过 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
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
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
了解意思,还提示理 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
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 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
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 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
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 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师生配合不够默契。
2、虽然读的形式多样,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挖掘的语文因素较多,觉得哪一个也很重 要,哪一个也不想扔,结果整堂课
走马观花一般完成了,对“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语文因素的运 用少之又少.



6、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召
集、商议 、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
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 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 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
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 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 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
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章通过几个小故
事给我们讲述 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
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
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 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6节):指名读 ,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读1——7
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 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
体会。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 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
步 ,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学法同前。
第三处:(第8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
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理解“理直气壮”。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第 四处:(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为什么还能大大方
方?说明了什么? 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
感受到他并不是“ 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 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
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
二、继续深究 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 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指名读,
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引读13节,从 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
么?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
立 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
相对的勇士、英雄,却 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
避廉颇。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 么话?

三、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 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 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
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
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
必然乘机来打我 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
呼其名,而且 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
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 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
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 br>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
这样的顺序中展 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
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 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 如顾全
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 “我”、 “我”,连说三个,
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
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


大破之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
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 拿赵王怎么样。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
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 军固守长平,逼退秦
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 br>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
地位……)如果 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
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精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 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宰
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 ,平
天下。”

五、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6、将相和
不和
(廉颇图)———(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 渑池之会 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
知错能改 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
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 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
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针
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
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
故事都有矛盾的发 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
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
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 导学生比较充
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
间的饿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
最后再引导血色河南感 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知道学生给 三个
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
于了肯定, 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 要他们
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指导学 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
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交 流结果,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
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 绕课文重点、难点
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 念
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 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
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 讨论交


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 让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 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游隼、俯冲、呼啸而过、难以置信、
轻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他们究竟有多快?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他们究竟有多快?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认识猎豹吗?对它有什么印象?
2. 出示猎豹的相关知识。
3.板书课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字词
2.猎豹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那么还有什么事物的速度比猎 豹更快呢?他们究竟
有多快?请同学们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找出答案。
3.学生初读后交流: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4.这些事物跟猎豹的速度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
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
导语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谁才是奔跑的世界冠军吗 ?是
我们人类吗啊?你如果想知道答案,那就去文中找找吧!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探讨: a.从这两个自然段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b.怎么理解“差远”和“冠军”等词。
C.作者开篇写鸵鸟的快有何作用?
2、再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第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3、读第四自然段:
边读想象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有多快。
交流:你搜集的有关游隼的资料,出示ppt
4、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a.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飞机?分别有什么特点?
b.从圈起来的词当中可以体会到飞机的什么特点?
5、读6-7自然段:
思考:a.“呼啸而过”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内容?
b.怎么理解“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这句话。
6.读8-9自然段:


思考:a.为什么宇宙中最快的东西可以轻易地拿在手上?
四、总结全文
1.学完全文你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了吗?
2.小结:按速度由小及大排列
人 鸵鸟 猎豹 游隼 喷气式飞机 火箭 流星体 光

五、课后作业
1.你还能想出哪些东西的速度比猎豹还快吗?
2.课外搜集其它事物的速度,制作一张表格。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 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抓住了猎豹速度的特点,与其它是动物进行比较。并指出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
的动物!由此引出飞机、流星体、光的速度,让人们有更清晰的认识。列数字、
作比较、举例子 等说明方法的运用,证实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些
内容联系紧密;比较全面地写清楚了猎豹 速度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
言生动、形象,是同学们学习写作、学习运用说明方法的优秀范例 。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再开始技能训练 。在学习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 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
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 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
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题后的分数
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
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 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
“定势”,常常 会与“议论文”相混淆。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教学及阅读训练
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
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把这一“奇迹” 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
强斗志和无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的写作方法。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尽的智
慧。
教学准备:地道战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并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 地道战》吗?读过与《地道战》相关的书籍吗?谁
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新课《冀中的地
道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 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
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者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
3、重点局: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1)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 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
句话将地道形象地比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 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
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那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 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
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 地道的样式和她
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里?(围绕“奇迹” 这一
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 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
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谈论后板书:地道、地洞 、气孔)
然后在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机构看,地方隐蔽:接到下面、庄稼地下面;
高深适宜 :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
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时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理解地道之“奇”的?
(小组谈论后交流,引导学生 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
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阱;口内:活道——“ 孑口”,死道——地雷。“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 坏从哪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
里?(小组谈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 ——土和沙;
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
线 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的地道的“奇”。)
3、小结:
(1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
你们最想说些什么?(启发引导 学生联系度过的恶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
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作者把结构身 份复杂的地道,介绍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
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 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4、放电影《地道战》片段。(介绍地道的结构以及人们怎么通讯联络一段)

(三)、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总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战的式样和特点;
然后讲怎样粉碎敌 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
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的叙述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
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部分
1. 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2. 自由读,体会内容。

三、学习第二部分(逐自然段学习)
1. 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 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
是人民武装坚强的堡垒。
3. 自学4~7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
要点作总结。 地道:式样100多种,洞 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
洞内关口多,防毒,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 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四、学习第三部分
1. 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 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 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写一篇读后感。
2.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想象,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地道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

构造“奇”:地道、地洞、气孔

冀中的地道战 作用“奇”: 出口外、出口里

“奇迹” 防御“奇”:防火、防毒、防水

联络“奇”:“无线电”“有线电”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它要求 我们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
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 大威力,同时
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那么,对于生活在21世纪 的儿童来说,怎样让学生全面、清晰地在头脑中
形成对地道战结构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地道战在中国抗 日战争史上的特殊作用
呢?单凭课本中的文字,学生的想像未免会受到一定的阻滞,毕竟距离现在太遥< br>远了。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首先让学生认真的观看电影《地道战》,同时还
给他们布置了任务 ,自己带着想了解的内容去上网查询资料,可分小组合作,一
起探讨,一起交流,全面了解地道战所产生 的历史背景及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
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后,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理解第三 至七小节,因为这几小节阐述了地道战
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样、构造及特点。由于地道的式样多 ,有一百多种,
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厕所住人地等,构造非常奇特。为
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三
至七小节,初步了解地 道里面的构造,同时设计一个情境“假设有一队日本鬼子
进村并且发现了地道,他们会有怎么样的遭遇以 及村民们又将怎么样利用地道打
击日本鬼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文字描述,设计地道示 意图,
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作简单的介绍。这样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读得是那样的
仔细,边 读边画,出口、大洞、小洞、岔道、孑口、气孔、迷惑洞,每一部分的
位置的设定,能来源于对课文描述 的仔细研究和思考。
学生非常得投入,再一次经历了一次实践创造“地道”的过程。他们设计的地道是各种各样,有的非常的巧妙,有的非常的合理,当然,也有的特别的粗糙……
小组讨论后,指派 组内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并画出设计图,还要作详细介绍,我班
的廖针坪同学的犹如迷宫似的“地道示意图 ”,尤其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设计
者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我读了课文中“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 挖了不计其数
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所以我觉得地道好像
是 一个迷宫。”我不禁惊叹于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才能。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快速阅读的方法,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并能在今后的学习
中学以致用。
2. 学会概括语句的主要意思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成语。
3.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今名人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
理解及体会。

【教学重难点】
1. 如何结合实际运用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2. 学习抓重点词语、结合句段等方法概括语段意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人都提出了 自己的独到见解。朱熹说:“读
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读书的,是否做到 了“心、
口、眼”的一致?请大家跟随老师走进语文园地二,交流一下你们的阅读心得。
二、交流平台
1. 认真阅读交流平台中所介绍的几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说说每一种方
法中要点是什么,需要避免什么。
2. 分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方法:如何快速高效地读好、读懂文段?
3. 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师评议,指导方法。
(1)连词成句地读,避免数读、回读。 例“紧走搭石慢过桥”,就不能将句
子读散了;“蔺相如坐车出去”就不能回读成“蔺相如坐车,坐车出 去”。
(2)带着问题读、跳读,避免读读停停。读《将相和》一文,我们就可以

带着问题阅读:将相为什么不和?最后又怎样和平相处的呢?这样很快就能梳理
出文章的头绪,对理 解文章的主题大有裨益。
(3)边读边想,圈出关键词句。这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把有疑< br>问的、模棱两可的、生僻的词句标记出来,弄清、弄懂,扫除阅读障碍,也可以
大大地提高阅读效 果。
(4)抓住中心句读。许多文章每段开头都有一个中心句,然后再围绕中心
句展开行文, 比如《搭石》第2、3自然段就分别用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风景”和“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 过桥’的俗语”开启下文。
5. 教师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相关句段,学生进行现场演练。
三、词句段运用
出示句子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 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
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1. 全班带着感情齐读句子。
2. 你是从哪里看出廉颇不服气的?怎样体会那种不服气的感觉?
3.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补充。
4. 归纳总结:
(1)抓关键词理解。从“有什么能耐”“反 而”“爬到”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廉
颇对蔺相如的蔑视和不服。
(2)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 这是廉颇说的两句话,先说自己功高,紧接着
说蔺相如无用,概括起来就是“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5. 结合第1句的分析,朗读第2、3句,学生交流评议。
师:除了抓关键词句、联系语言 环境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根据句
子的作用、修辞等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 概括,从而提高阅
读速度。
四、游戏:你来演,我来猜
1. 游戏规则:请四位同 学上台,每人分发一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手舞
足蹈”“闻鸡起舞”“掩耳盗铃”“回眸一笑”4个 成语,依次根据成语意思进行表演,
不能说出成语中出现的字。下面的同学根据表演猜成语,并说说自己 是如何猜出


来的。
2. 游戏结束后,再请参加表演的四位同学讲讲自己看到卡片后如何理解并
表演出来的。
3. 评 议总结:通过大家的演和猜,我们知道了成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情景再
现出来,根据情景可以猜出成语,所 以关键点是要弄清成语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 出示名言警句,学生自由诵读。
2. 指名朗读,交流发现,谈感受。
3. 班级评议,理解句意,教师重点选两句正音、正义。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是陶渊明《杂诗》中的一句, 意思是说时间很宝贵,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
像早晨那样珍贵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 自励自勉,珍惜时
间。
(2)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选自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告诫人们世间的事都是匆匆而过,
天地不断旋转,光 阴逼迫,一万年太久了,我们只能珍惜现在的时间。
4.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积累。
5. 全班自由交流,谈谈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语文园 地中,结合单元课文,学生交流感受了几种能够提高阅读速
度的方法,也明白了阅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 ,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难以作深
入了解,况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今后的 教学中,
我会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


10、牛郎织女(一)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意思。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4、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交流一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
民间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生词,正音。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
3、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5、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说说自己
的感受。
3、圈划词句,体会老牛对牛郎的亲密感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生词。
2、朗读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2、3自然段。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
林去找美丽的姑 娘织女,也就有了下面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说话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各自轻声朗读5—7自然段,交流各自读后所得。
a、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b、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c、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原来她是-----------”
a、用“原来”练习造句。
b、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讨论: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a、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b、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从文中你能体会到织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织女的勇气?
a、朗读第五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b、齐读第七自然段。
5、质疑。
(1)为什么众仙女不劝阻织女?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样?
2、朗读体会。
五、总结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a、第一段(1)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b、第二段(2-3)写牛郎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写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d、第四段(5-7)写织女留在人间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写老牛看到牛郎与织女在一起很高兴。
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后作业
阅读其它的民间故事。

附板书:
牛郎织女
老牛(善解人意)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 (心地善良、留在人间)织女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由于以前,我在讲课时,谈到过四大民间 传说,所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
分别来讲一下,其它三部民间传说的内容。学生听得也很认真。在回到 今天所学
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由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大多已经从书报电视上了解, 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
于是课上,在轻声的朗读中,在和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我们轻松地结束了对整< br>个故事的学习。孩子们通过课文,不但重新认识了善良、诚实、勤劳和敢于通过
斗争来追求幸福生 活的牛郎、织女夫妇,也知晓了古代劳动人民就是通过这么一
个个浅显移动、便于流传的民间故事来表达 当时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以
及对男耕女织普通生活的追求,这一最朴素的思想。


11、牛郎织女(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
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4.检查自读情况:朗读生字,正音。
5.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第一部分: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 文字中体会
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学习第二部分: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2)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3)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4.学习第三部分:
(1)牛郎 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王母
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2)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3)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4)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5)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c、心急如焚,携子
追赶
5.学习第四部分: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
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
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五、布置作业: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附板书: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

☆(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 隔河相望 织女
(老牛:病死、剥皮)☆




《牛郎织女二》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 》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说的
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 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
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 天兵天将到人
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
了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现就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做 以下反思。
首先,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导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连
线, 这道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牢记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归类区分。这样一来,
顺理成章的就讲到了“七夕节 ”的由来。又该孩子们大显身手了,关于牛郎织女的
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先让他们讲讲自己听说的内容, 然后再结合课文,激情学习。
然后,理清思路,概括标题。说起概括内容,课堂上学生总是做的不尽 人意,
说是概括,可是总是没完没了,于是,我在这里设计让学生根据内容概括小标题,
这样的 效果真的不错,句式整齐,内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点,学生兴
趣也很浓厚。
其次 ,抓住重点,突出主题。同样的年龄,牛郎却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
怜”不言而喻,孩子们以自己仅有 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哥嫂的虐待,命
运的不公,都没有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折服,他“出淤泥 而不染”、“浊者自浊、
清者自清”,他的善良、勤劳表现的是淋漓尽致,毫不含糊,这也是本堂课所重


点突出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再次,循循善诱,解决问 题。牛郎的勤劳善良,会让此刻正幸福着的孩子们
感动、深思,他和老牛之间的深情更感动着所有的人, 动物也有感情,这一点也
不假,牛郎善待老牛,老牛陪伴牛郎。课堂上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哥嫂 对
牛郎不好,牛郎为什么不跑,跑到很远的地方,说不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哪
里有压迫哪 里就应该有反抗啊!孩子们的答案丰富多彩,“为了手足之情”“为了
相依为命的老牛”……此刻,我也 被深深地感动了。
因为文章内容的精彩,也因为孩子们的义愤填膺,争先恐后的为牛郎出谋划
策,孩子们也是善良的,牛郎的善良启发了孩子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有
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 柳成阴”。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并且也懂得了,循循
善诱也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给孩子充分的空间 ,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答
卷。



9.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再三”等的词义并
积累。
2.能 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
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练习归纳课文的 主要内容,并简要复述
故事。
3.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
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 故事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
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宝莲灯》《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这些
故事吗? < br>2.这些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都有一
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 入胜;人物具有超人的力量。我们
把这些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3.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 ,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
个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家就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这其中又有怎< br>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9.猎人海力布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昨天已经预习过课文,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读音:狂风怒号(háo) ;淹没(mò)
(2)字形、笔画:酬
(3)读词:猎物 忽然 急忙 酬谢 宝库 僵硬 焦急 催
促 发誓 避难 迟延 崩塌 飞禽走兽 千真万确 原原本本
指名读书,其它同学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大家思考问题。
这个民间故事主要写谁?主要写 了他一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
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全文可以分成几段?(学生回答后,老师帮助整
理。)
教师: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简单介绍了海力布
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然后写救白蛇得宝石,接着写了海力布救乡亲变


石头的经过,最后写了人们世世代代 纪念海力布。
学生: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2.交流归纳:
板书:起因: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
经过: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结果:乡亲得救纪念海力布
3.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一)学习“得宝石”部分 ,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
的品质。
1.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海力布
听后是怎么想的?自读3-6节 。
2.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
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这种 用礼物答谢别人的方式就叫——酬谢。)
(2)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3)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①师述:海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
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时,他想那太好了。“好”在?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7节内容说具体。
3.海力布还听小白蛇说了什么?


(1)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2)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 :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
事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的宝物,但是使用的时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3)引读,理解“再三叮嘱”, 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
可能面临的险情。
四、课后作业,能力提升。
1.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旧知。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简单介绍了海力布是一个< br>什么样的人,然后写救白蛇得宝石,接着写了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的
经过,最后写了人们世世代代 纪念海力布。
二、分段读书,回答问题。
(一)学习“变石头”部分 ,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
己为人的品质。
1.海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 以后,他分给大家的猎物就更
多了,但是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
2.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3.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着急 焦急 镇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海力布产生不同的心情原因。
①引读:消息令人震惊,大山要-----,大地要------,不知道要-- !
听了消息后海力布也大吃一惊,难怪他要急忙对大家说:“------------!”
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乡亲们不相信,从“急得掉下了眼泪、发
誓、恳求”中感受他“焦急”的心情。
③学习与老人的对话,揣摩海力布的想法,体会海力布的舍己为
人。
师述:海力布焦 急万分,可乡亲们就是不相信,有个老人对海力
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 说谎话。可
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
老老小小这么 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分角色朗读9—10小节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当时,海力布是怎么原原本本的告诉乡亲们呢?请你根据板
书上的提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个民间 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导复述,一是说出宝石的来历;二是说出宝石的作用和
使用条件; 三是说出搬走的原因。
(2)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2.海力布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 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
为什么还是把鸟儿的话告诉给乡亲们呢?(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 br>联词语来回答。)


3.引读第11节,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怀念、尊敬。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赞美了海力布一切为别人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
高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注音:
酬谢( ) 僵硬( ) 催促( ) 崩塌( )
2.积累词语:
(1)例:世世代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描写天气的词语,例: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
力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六、板书设计
分猎物 帮大家
海力布 救白蛇 得宝石 人们纪
念他
告消息 救乡亲



【教学反思】
《猎人 海力布》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景谷课文,是一
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写了 善良、诚实的海力布,
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
纪念 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
己救乡亲”的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 寓情于故事中,给人强烈的
感染和教育。
要学生简要复述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
因此第一个教学目标定位为熟悉课文,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学生复 述好课文,可以借助列小标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
次、找出要点。除了熟悉课文内容外,还要理 解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
把握人物的品质,因此,第二个目标定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的形象、
品 质。第三目标定位简要复述故事,并初步学习将人物对话改成一般
叙述的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 目标,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根据新基础教育语
文教学改革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学结构 、用结构”长程两段
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故事情节为载体,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
养成良 好的默读习惯;通过朗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
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 、思考交流,主动获取知
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因此,本教
学 中,我采用“以读代讲,以练为主,读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刨根问 底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体会人物品质,
引导学识质疑:海力布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行吗?学 生通过阅
读、圈画关键语句并交流,就会明白海力布根本没有第二选择,只能
舍弃自己,宁愿自 己变成石头,也要把乡亲救出来。


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2、在模拟竞选的 说、编、听、评、写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口语交际训
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交流技巧和说话 习惯。
3、让学生在充分亲近神话人物与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
情趣,进一 步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真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进一步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 畅游在“童话故事”的海洋中,亲身经历着一个个惊险
有趣的故事、结识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人物。 今天,让我们召开一个讨论会,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好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进美妙的故事世界,让我们以“我喜爱民间故事”为话
题,开展一次故事会吧。
二、学习借鉴,准备发言
1.请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将关键的要求用笔画下来。 2.交流明确:①讲故事,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②故事要讲清楚明白、重
点突出。③倾听别人发言 要边听边思考。
3、让学生说一说,演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提出活动建议: < br>a.可以丰富故事里的情节,适当增添人物对话,如,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
时会说什么;细致描 绘人物形象,如,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


b.还可以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让听 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模仿织女
被王母娘娘带走时的情形。
c.注意事项:讲清楚故事的细节,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二、活动开始
1.针对《牛郎织女》这一课,把故事锦上添花,每位同学先轮流在小组里把故事讲个每个组员听,然后推举出讲得最好的上台说给全班听。
2.除了我们学过的民间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呢?和我们分享吧!
【评价时,要注意 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重点让学生讲述喜欢的理由,可
以从想象丰富、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感人、 故事蕴含的意义给人启迪等方面
思考。
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结束语:通过 今天的故事会,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我国民间故事的魅力,它
就像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给我们带来了 许多美好的遐想,我们也体会到了我
过古代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近民间传说 吧,它能滋
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想象。
总结、反思
只要抓住学生们的兴趣, 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他们还
是乐于参于的。明杰同学生性格内向,在班上一直是默 默无闻不爱说话,很少回
答问题,表现一般容易让人忽视的女孩子,这次她居然能够勇敢的到台上演讲,
我惊讶之余更是高兴,于是我让同学们掌声欢迎她,以示鼓励。让我意想不到的
是她把故事中人 物的对话,动作,还有一些细节描写都讲叙了出来,使整个故事
有了画面感,并且还加入了一些别人没有 讲过的新的细节内容在里面,听起来跌
宕起伏,生动有趣,当明杰讲完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相 信这是同学们
共同给于她的最好的评价,我也不禁对这个平时不出众的小女孩刮目相看。
这一 节口语课让我体会到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
观,淡化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 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在课堂
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认识并尊重每一个学 生的个性特长,思维
说话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口语交际课是他们自已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愉悦的。同时从这节课中我还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都有着发展的可能


和潜 力。今后我会从这方面努力,多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
些批评,多些表扬和鼓励,把 相信人人能成功进行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一个
学生。

《缩写》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缩写方法,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
语句连贯通顺。
2、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掌握缩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才学完《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这两篇文章,谁能用简洁的语句将故事的大概给大家讲一讲。(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主要人物、主要事
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
指出: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故事简介”实际上也是一种写作形式,就是今
天我们 习作的内容——缩写。
二、合作交流,相机点拨
1、与同桌说说你理解的“缩写”:
2、自读习作要求,感悟缩写方法。
3、交流:
①什么是缩写?你把文章看了一遍 以后,想像着你把内容讲给别人听,说出
来的内容就是缩写的结果。包括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经过 、结果这就是缩
写,也叫故事梗概。

②缩写故事的方法:
1.摘录和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
的原意。


2.改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成短句子,把几句话缩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
话把故事 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缩写。前要多读抓要点,根据主要内容,考虑
删减、改写。
3.简短 方式:先说明作者是谁,国籍是什么,发生在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
谁?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用什么描 写(神态描写、环境或景物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举例说明。主要用什么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描写、
记叙、说明),举例说明。主人公主要经历了些什么事,最后感悟或发现了什么。
③缩写后要对照,修改。
三、写故事梗概的步骤:
第一步:读。通过对原文的精读 ,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文
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确就多读几 遍,不到胸有成竹绝
不“善罢甘休”。
第二步: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抽取出原文各段的 段落大意。需要强
调的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
短的、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连。将抽取出来的各段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理。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
之间的衔接 ,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相信你通过以上四步就能缩写好故事,不过好故事都是改出来的,缩写也< br>不例外。成文后多读多改,缩写才能更精彩。
四、结合《猎人海力布》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猎人海力布》缩写稿,与原文对照,辨析原文与改写后语言的同异。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理出要点——保留主要情节——语言描述重新整理、适当简略
四、交流讨论怎样缩写,试写初稿
1、每位同学确定要缩写的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根据要缩写的文章分小组讨论交流如何缩写。
3、试写初稿,教师巡视 指导。
五、习作评改


一、回顾缩写的要求: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讲评缩写初稿
1、老师对学生的缩写稿进行整体点评,指出共有优点及不足。
2、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全班根据缩写要求交流评改。
3、分组交流评改。根据缩写内容的不同分组,自己读缩写稿,同组同学提出合
理修改建议。
三、学生修改,展示
1、听老师及组内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展示与点评。读一读自己最为满意的缩写片段,师生共同点评。
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缩写稿并誊抄
在作文本上。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一、直接导入,学习“日积月累”
1、(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正音。
(3)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1)小组讨论。
(2)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八荒、矞矞皇皇”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
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你们是初生的太阳,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早在一< br>百多年以前,有一个人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出示
作者头像)同学们 快速浏览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 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
阶级改良主 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 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
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提倡“新文体”。辛亥革命后,
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晚年讲学于清华 大学。著
有《饮冰室合集》。)
齐读:《少年中国说》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 文章。此文章
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在 梁启超先生的心里,中国之崛起的力量在于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这
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少年中国 说》出示课题。什么是“说”?(出示课件:“说”是
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

二、初读课文
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读。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会哪句说那句,不懂得提出来全班解决。 2.
学生分组汇报。
3.检查预习,疏通文义,学生汇报。

四、走进历史,悟情诵读 :
1.播放《圆明园》视频,谈感受。
梁启超面对清政 府的腐败无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自己又流亡国外,有家不
能回?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引读( 故今日之责任......雄与地球。)
2.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 读,找出梁启超先生
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学生齐读)请同学们用作者的语言来回答。
(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
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
球则国雄于地球。)
3.从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这组句子在表达上有那些特点?
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相同、排比手法、意思步步推
进……
说得都很不错,但是同学们,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
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知道排比句在朗读的时候有
什么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 会它的表达作用。(排比
作用: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层层推进,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读得很好,将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少年的
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
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文,朗读时注意一下几点(出示课件:朱熹语) 听同
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1.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百姓处于极端痛苦之境地,他痛 心!他希望少年中
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呢?
(课件出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 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
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 皇皇;干将
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
方长 。)
2.请大家先各自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押韵、四言韵文、象征、比喻和排比手法。逐句讲解。
3.梁启超在这个文段中写到了哪些事物?(注意标点)
自然景物(红日,黄河)动物(潜龙 、乳虎、鹰隼)静物(奇花、干将)作
者合理布排,思路真是一步不乱,井井有条。
4.作者写了这一连串的事物的目的何在?
“红日初升”比作少年中国前程灿烂。
“河出伏流”比喻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表示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鹰隼试翼”比作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奇花初胎”比作少年中国的幸福美好生活。
“干将发硎”比作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展望了 中国的美好前途。(写出了少
年中国的前途无量)少年中国——中国少年
是的,当时的梁启超 先生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
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 我们的少年吧!
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5.今非昔比,激发情感。那么梁启超期待的少年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呢?(播
放阅兵视频) < br>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列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不负众望,肩负起时代赋予
我们的伟大使命。天地 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全体起立,举起右拳,齐呼:我们是中国少年!
配乐朗诵。

四、课堂小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 ,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
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 ,祖国
的明天更美好。

五、作业:中国梦——我的梦
2012年11月 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
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大家都在讨论 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民族的梦需要 我们每个中国
人用自己的梦想共同支撑起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理想,谈谈自己的中国梦。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反思

梁启教学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 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
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 的热血之歌——《少
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悸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
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
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
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多读多悟,而且很全 面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
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 ,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
很好的验证。《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 展望都给当
代少年以很大影响。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
接抓 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但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 ,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
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
另外,在文章第二 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
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 结构。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将来。在教学上,这一点尤显重要。在日后的教
学中 ,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才能日臻完善,给学生一个绝对有效的课堂。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9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
瑰宝、 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 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
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 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 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 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
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
样呢?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 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
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
建筑 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 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
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 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
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 br>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 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
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 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
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 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 br>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 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
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 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 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 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
国,使“火烧 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说过: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通过让学生充分
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 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
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
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
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
林。在内容的处 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 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 逐处景观地讲
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
题 :“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 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
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 这
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
的机会。放 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
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 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
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 ,他们的心灵受到了
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 br>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
庸无能,面对美的 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
之水,飞泻而下。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 壁说一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
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 ,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
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 园毁灭的一首小诗,
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课件的形式,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


就被 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 耻。做句式练习“大火将________化为
灰烬,大火将_______化为灰烬”,在学生说出大 火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
烬,大火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时,学生看 到的仅仅是表面层次
上的毁灭,我应该还要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深意:大火还将中华民族的 尊
严化为了灰烬,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
利用课堂中的 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15.*小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11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 ,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 一起来学习《无名岛》,感受边防
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 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瞒(mán)域(yù)艇(tǐng)矛(máo)盾(dùn)哼(hēng)喉(hóu)
咙(lóng)勺(sháo)搅(jiǎo)舀(yǎo)
2) 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 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岛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将士们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品析将士们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难点:体会将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小组读第 1——10自然段,学生思考:小岛是一个怎么样的岛?无名岛南
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是从哪 儿来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岛内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
4.读第 11——25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什么,说了什
么,又做了什么?从中你 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了战士们爱戴首长,将军关爱战
士的情怀。
5.读第26自 然段,思考:将军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对海岛的爱热爱,
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们的感激…… 归纳明确:
①海岛环境艰苦。
a.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b.岛上最凉快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十摄氏度吧
c.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满嘴起泡。
②战士们爱岛,艰苦创造,建设海岛。
a.只见礁石围成一圈……竟露出一片绿绿的菜地。
b.战士们用大棚种菜的办法……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c.将军顺着看去……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d.将军离开无名岛时……行了一个军礼。
③将士们之间的情谊。
a.“全国大半的省份……而是一个长辈。”
b.饭堂里,……“孩子们,我谢谢你们……”。
c.将军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舀到碗里。
6.造势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感情朗读。


三、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五、课后作业
1.自读课文,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六、板书设计:
15. *小岛
小岛 没水 没树 没草 没土
战士 绿色菜地构成中国地图
将军 与战士共享菜汤 行军礼



《小岛》教学反思
《无名岛》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述了战士
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边关,体现了他们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
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 、对海岛的爱。学生
初读课文,师导读,生整体感知。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感悟,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作业让学生试着给驻 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更
好地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情感,也能够激发学生从小立 志报效祖国,树立远大志
向的决心。


语文园地四

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 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指导学生选材,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
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和雅激情: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段小视频,大家想看吗?(想)
(大屏幕播放视频)
过渡:同学们看了视频后有什么感受?(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师:是啊!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那再过二十年,我们的家乡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呢?你自己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学校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今天这节课,就
让我们一起来写篇想象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
标。
二、文雅自修: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 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
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学着选材,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己读一读P58习作的两段话,想一想:本次习作,我们要写什么?有什么
写作要求?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平时写作文的经验,推想一下:写好本次作文还应该有什
么要求?
(三)出示自学指导二:
你对二十年后的什么最感兴趣?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独立 展开丰富的
想象,然后在小组里具体说一说。
1、从自己熟悉喜欢的地方想起:如,自己母校 的设施有哪些改进;你喜欢的空
地有哪些改进……
2、从自己碰到的不方便地方想起:儿时的 满是垃圾的马路是否有改善,或脏臭的


小河变什么样……
3、从自己想念的亲人朋友想起:朋友变什么样了?大家再见后会怎么说?会做
什么?
4、食品、电视、汽车、交通工具……
三、合作雅究: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互相说说自己写的内容和范围。
2、小组简要说说自己怎么写。
3、教师行间巡视,汇集学生疑难。
四、优雅展评:
1、展示习作内容:
(1)可以写家乡变化
(2)可以写与亲人或者同学见面的情景
(3)其他相关内容
2、展示初步写法:
(1)抒情方法
(2)内容具体
(3) 想象合理
3、展示具体写作内容: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学校、公园、环境、科技、服饰、建筑物、人的变化
(2)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送什么礼物,说什么话,参观什么地方,自己有什么感想等等)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 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
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3)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 面、交流(外貌、言
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4)……
4、范文引路,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
5、分析:
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
五、堂清雅行: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 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
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进行誊写。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1. 本单元的课文充满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怎样通过朗读把充沛的感情表达
出来呢?
2.总结方法:
a、要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b、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
c、可以配乐融情、巧图激情,情境诱发……
3、摘取《圆明园的毁灭》和《少年中国说》片段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一、理解成语并运用:
1、先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再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析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
2、选择其中一个词语练习写一段话。
3、指名读内容,全班针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改。
三、学习顿号和逗号不一样的用法:
1、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同学 们仔细看看课文中的
句子,结合已有的知识,能够发现什么规律呢?)
2、学习逗号和顿号不同的用法。
3、练习给句子加标点。
语文园地--- 日积月累

一、直接导入,学习“日积月累”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什么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2)出示图片,讲解成语,加深印象。
(3)你还能想到其他描写太平盛世景象的成语吗?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什么的?(战事之后民不聊生的景象)
(2)出示图片,讲解成语,加深印象。
(3)(3)你还能想到其他描写战事之后民不聊生的景象的成语吗?
4.挑2-3个你喜欢的成语合情合理写一段话,并在班里交流。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猜古诗、背
古诗、猜诗人)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请书空一起写。己 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
书:己亥杂诗)
2、齐读课题。

二、释诗题
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 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
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 诗》。 鸦
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
对 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
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指导范读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读。
四、释诗意
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 释)嗯,
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 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
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 是什么样
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
暴风 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
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 ,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
格)
五、悟诗情


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下面我就带
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展示在万马齐喑的哀世中的各种图片,引导生读诗。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
感慨!合起来再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
劝?(读古诗)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
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 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全班读全诗

六、诵全诗,明情感
1学生交流汇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
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变革




《己亥杂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难就难在教师不知道怎样教。
许多老师觉得字词句难懂一些的作品还好教 ,她们在讲授时可以字词句的释义为
主,或者逐字逐句进行串讲。但是对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又浅 显易懂的诗
作就觉得无从下手了。有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诗没什么好教的,上课时让学生们读
两遍 就得了。结果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不感兴趣,古诗教学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
个难题,我认真的解读了新课 标,从中悟出了一些方法并把它付诸于我的这节诗
歌教学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首 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
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 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
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 结合;对教材进
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
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
片、声音,范读、读一 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上所有古诗存在的一点共同缺陷,那就是 对
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
过课外诵读不 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
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 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
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 测的形式可以灵
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
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
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 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
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 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 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
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 br>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
己,争取在教学上 有新的飞跃。
古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让人头疼的,而《己亥杂诗》更是一首让学生感觉乏味枯燥的政治诗,一首创景抒情诗——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没有课外积累的铺垫 ,没有充分的诵读,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顺畅地
完成教学是绝对不可能的。彭丽霞老师很敏锐 地捕捉到了这一点:1、教案完整
丰富,设计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 、能充分
把握文本特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3、重视教法的
设计, 淡化教师的讲解,以学生不同层次的诵读为主线,关注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不足之处:
1、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来巧妙推动学习的进程,如“汇报交流”就可
以与“体会诗意、 诗情”融合在一起,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虽然这首诗是一首很难理解的政治诗,但 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独立思
考的深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上可否考虑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 间。
这一点可以从向凡宇老师的教案中得到很好的借鉴;
3、板书尚需精心设计。


示儿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过
程与方法: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
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示儿
(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
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
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 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
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 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
祖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 间绝唱——《示
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请大家齐读诗题—— 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
呢?我们一同来读 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 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
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 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
的意思。(提示: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 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
万事空、 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指名学生说)
5、同学们真了不起 ,一下子就读懂了诗的意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
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诗中所蕴含的那份情 感。请大家再次齐读古诗。你能用
一字字来表示自己读完古诗后的感受?(板书:悲)
(三)品读古诗,感情诗情。
1、诗人为什么而悲?(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悲)

师:是啊,国家破碎,人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看


师:1126年,当 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京城卞梁的那一刻起,诗人陆游就和所
有的人一样过着这种苦难深重的日子。面对 此情此景,大家想想诗人在为谁而
悲?为人民的什么而悲呢?(人民流离失所)
2、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沦陷区的百姓在金 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
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 年年都注定失望。谁难将这种悲
伤放到诗句中读一读。
3、师: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 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
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 王师在做什么呢?
播放录像:
师: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而南方西湖边却是一片歌舞欢庆 的景象,北方的老
百姓在金兵的欺压下度日如年,可西湖上的权贵们却在歌舞中昏昏度日,北方老
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军队望眼欲穿,可南宋的统治者却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
失地与遗民忘到九霄云 外,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师:陆游想到这些忘了国仇家恨的统治者,心里除了悲伤、悲痛外,还 有什么?
把这种悲愤带到诗句中,谁愿意来试试。
4、引读:因为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爱国,想到那些
望眼欲穿的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宁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5、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此时陆游还是放心 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
只有一丝希望,这都源于他有一颗拳拳爱国心。 谁来读三四句。
王 师北定中原日是哪一日?无论是哪一日,陆游会在九泉之下苦苦等着,从这两
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读诗句 引读:这可是我临终时最后的
希望啊—— 这可是我仅有的期待啊—— 这可是我唯一的牵挂啊——
6、拓展延伸,体会爱国情怀
(1)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虽然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一
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 变,请看—— 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战死士
所有,耻复守妻孥。他认为大丈夫应战死疆场,而 不应守在妻子儿女身边。 中
年他在《枕上》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他消灭胡人的心从未停止过。
(2)到了晚年80岁他又在《老马行》中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
赵。 师:诗人八十多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爱国)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师:人去楼空,灰飞烟灭,陆游就这样走了。作为一个父亲,在 临终前他没
有给儿子们留下金银财宝这样的遗产,但他留下了近万首古诗,留下了他那至死
不渝 的爱国精神,这份光辉的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属
于陆游的后人,更是属于每一 位炎黄子孙。
或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陆游心中的痛
让我 们铭记历史,让我们化“悲”为力量,立志勤学,报效祖国,会让我们怀着更
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 人至
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
和无限的希 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本着以“陆游的爱国唤醒学 生的爱国情感”这一人文性为准则,采
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 ;想象意境,
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 ,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
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读 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一个
“盼”,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 堂串起来。我用了一些感
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
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
的北方百姓, 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
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 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
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学生的情绪
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
课也在一次又一 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课后拓展部分,我加入了多首相关的诗 作,南宋林景煕的《书陆放翁诗卷后》、
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陆游的 《十一月四日风
雨大作》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 br>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
解,因为时间、历 史原因不够深刻。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
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 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
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 要意义,中
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 一些教学经验,并努
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
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 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
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 诗(板书:题临
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
的音、形、义; 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 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
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 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
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网店营销-变更申请书


超搞笑文章-2013安徽中考物理


贵州中考-新员工工作总结范文


认购书-国家助学金申请


成都理工大学专科-花茶的种类


福建高考查询-大二学年总结


勤奋的格言-购房合同书样本


海南侨中-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