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关于朋友的英语作文-赣江职业技术学院
18 慈 母 情 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过程与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
br>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环境的描写,集中
探究课文是
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悟家庭的贫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背诵。)
你们知道这首诗赞颂的是什么吗?(母爱)
2.历来的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来赞扬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普通母亲的世
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引读课题)
设计意图:
由孟郊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课件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多音字 龟[ guī
](乌龟)(龟甲)[ jūn ](龟裂)
2.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述的
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
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1—4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一本
价值一元五角的书。对你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
吗?可对于当时的作者梁晓声来说,买书容易吗?(不
容易)
2.请你读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
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拥有这本书,但苦于家境贫寒)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家庭的贫困,家庭越穷,母
亲依然给“我”钱买书,
越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四、课堂小结。
虽然家境贫寒,
母亲工作辛苦,挣钱不易,但母亲依然给“我”钱买书,因“我”能够看书
高兴不已,多么深沉的母爱啊
!下节课我们再深入感悟母爱的无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对描
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人物,并体
会母亲的伟大及伟大的母爱
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意图:
回忆导入,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入景融情,感悟“情深”。
1.面对这样的
家庭情况,“我”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照理说,作者梁晓声拿到钱,可以去买书
了,心情应该是——高
兴,开心。可是文中的“我”拿到钱,却是什么反应?(鼻子一酸)“鼻子
一酸”是什么感觉?(出示课
件2)
2.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请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
一酸?请用笔画下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交流:“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
出示课件3: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1)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环境很差)
(2)“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耳朵快要被震聋了。)
(3)假如你置身于这样的噪音中,你是什么感觉?(难以忍受、受不了、想逃离)
(4)可是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从“我”去到离开,这噪声停止过吗?昨天的母亲在怎样
的环境中工作?前天的母亲呢?明天?后天?
当儿子看到这种情景会有怎样的滋味?(很心疼、很难过)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一个令人烦
躁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怎能不
——鼻子一酸?在这鼻子一酸中,你们看到了一个
什么样的母亲?(坚强、辛苦)
你还找到哪些这样的句子?
出示课件4:我穿过一排排缝纫
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
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抓“极其瘦弱”“弯曲”“烤”等词语,感受到母亲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母亲工作很辛苦)
(2)母亲的脊背已经是极其瘦弱了,当“我”看在眼里时,是什么感受?
(心像被万根钢针扎了一样疼)
(3)看到这种情况,“我”又怎能鼻子不酸?
出
示课件5: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
疲惫的眼睛吃惊
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此刻,看到母亲,“我”是什么感觉?(吃惊、心酸)
(2)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啊!仔细品读这段话,作者在表达上有
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对比读,有什么不同?(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
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从心底发出呼唤,“我的母亲”所以连续出现)请你带
上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
(3)听老师范读,指名读。
(4)如果“我”今天
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的
(读出母亲的辛苦);如果“我
”不近距离观察母亲,“我”又怎么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读出疲惫)这
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
一酸。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如果说这段话是慢镜头,那你能找到一组快镜头的段落吗?
出示课件6: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
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读完这段话,带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忙碌)
(2)哪个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觉?(立刻)你能给“立刻”找个近义词吗?(马上、立即等)
(3)既然“立刻”有这么多的近义词,那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成其他词语,让整个段落变得更丰富,
更
有变化。请大家把这些近义词替换进去,再读读,和课文上的原句子比比有什么不同。(用
四个“立刻”
体现出母亲工作的节奏很强,很忙碌,一刻也不能停歇)
(4)母亲您是如此的憔悴,您就不能停一会
儿,休息一下吗?母亲您是如此的瘦弱,您就不能
歇一歇吗?母亲您是如此的疲惫不堪,您就不能喘口气
吗?(不能,母亲还得养家糊口,还要
供你们上学,还要……)如此劳累、拼命,能不“鼻子一酸”吗?
这“鼻子一酸”中,又看到了一
个怎样的母亲(艰辛、劳累)
然而,当儿子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课件7: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
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
兴他爱看书的!”
(1)母亲竟然是这样说的,是这样做的。我们再次齐读。
(2)你的目光定格在哪个词呢?
把“塞”字圈出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母亲是怎样地“塞”。(毫
不犹豫、使劲、坚定
……)
(3)你说这是怎样地一塞?
是的,不要小看这个词语,这个词语说明母亲在给钱的
那一刻,她想过家中的困难吗?(没
有)是啊,这是迅速地塞,这是使劲地塞,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我们
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啊?是什么?(母爱)
师:是的,是爱
,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汇成了四
个字——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
解。
三、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8:
1.小练笔: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
血汗钱,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那无私
而又伟大的爱,跑了出去……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是多
么心酸与感激。你有过鼻子一酸的
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2.有一种情让人泪流满面,有一种
爱总是感人至深,让我们在《懂你》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
课。
设计意图:
通过语言练习,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课文,令人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
18 慈 母 情 深
19 父 爱 之 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父亲爱儿子的细节描写,深深感悟父亲伟大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深的爱。
【教学重点】
抓住父亲爱儿子的细节描写,深深感悟父亲伟大的爱。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题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读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几个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父爱是个永恒的话题,他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
不完的电影,他
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味、去敬仰。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冠中的《父爱之舟》。
(板
书课题)
2.看着题目,你会提些什么问题呢?
预设:父亲是怎样爱“我”的?为什么叫“父爱之舟”?
设计意图:
由父爱的话题引入课文,并针对题目质疑,为后面进一步深入探究父爱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悟。
出示课件1: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读懂读通课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再读课文。
1.出示课件2,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说说“我”在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2)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难忘的场景:
(1)同父亲卖茧子。
(2)父亲同姑爹摇船送“我”上学。
(3)去赶庙会,父亲给“我”做万花筒。
(4)父亲送“我”上初小、高小、无锡师范。
3.学生自由阐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设计意图:
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归纳令人难忘的场景,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悟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感悟这份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父亲爱儿子的细节描写,深深感悟父亲伟
大的爱。
2.深入感悟题目蕴含的深层含义。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讲了哪些场景?你对哪个场景印象
深刻?
设计意图:
回忆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为下文的进一步深入做铺垫。
二、细节描写,感悟父爱。
1.出示课件3,自学提示(二)
找出父亲爱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感悟。
(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汇报)
2.教师点拨。(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即可)
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出示课件4—6:
(1)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红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
从“心疼”这个词,看出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
(2)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父亲
为了“我”的学业,为了“我”能在大雨大雪天上学,便背着“我”送去学校,为了儿子不
惜付出任何代
价,这种无私的精神令人感动。
(3)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
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
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心酸
”是因为“我”上学的钱来之不易,即使家里生活不富裕,还要供“我”上学。“新滋味”
指的是父亲为
了“我”的前途,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这钱来之不易,所以拿着这钱,“我”
心酸的哭,有一种
新滋味。
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感悟到了父亲对儿子那份无私的爱、伟大的爱。
设计意图:
抓住令人感动的句子来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也是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感悟细节
中蕴
含的情感。
三、深入课题,感悟父爱。
1.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7:
“舟”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写小船的句子。
第3自然段: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第8自然段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
锡。 第9自然段: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
轮换摇船。
第9自然段: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
小渔船
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3.出示课件8(题目含义):此题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其含义,二
是对主题表达起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可以领悟到,是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
承载了父亲无尽
的期望。它一步步紧扣主题,一步步深化主题。
4.出示课件9,探讨: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1)能画出这只小船,这只小船上的父亲一定是期待的眼神,盼望着儿子能有所成就。
(2)不能画出这只小船,父亲的爱是伟大的爱,这只小船难以承载父亲这伟大的爱。
设计意图:
回顾题目,由题目感悟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期待、父亲的伟大。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父亲对我们的爱常常是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的,他们默默地
为我们付出,你感悟到他对
你的爱了吗?(同学们交流一下这种无声的关爱。)
2.课堂小结
:其实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
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
人才能体会。在每个父亲的心中,他们都有一个期望就是“望子成
龙”,让我们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地给
我们力量的父亲吧。
设计意图:
由课文中的爱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感悟生活
中父亲点点滴滴的默默的爱,为后面的口语
交际“父母之爱”做铺垫。
【板书设计】
19 父 爱 之 舟
舟——希望——望子成龙
(伟大、无私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0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
2.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
父母两种不同的爱。
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过程与方法:
自读、交流、感悟、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巴德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谁最爱你?他们是怎样爱你的?(生回答)
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爱,有老师
的爱,妈妈的爱,爸爸的爱,爷爷的爱……可是他们爱的
方式是不一样的。
2.揭题: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
是怎样理解父母给
他的爱的。(板书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3.齐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4.从课题读懂了什么?
(1)“精彩”
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极”和“透”是一对近义词,是达到顶点的意思。
(2)了解题目为什么
要加引号,是引用父母评价说的话。“精彩极了”是妈妈对作者巴德写的诗
的评价,“糟糕透了”是爸爸
对作者巴德写的诗的评价。
5.课题是引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作题目,所以用“和”字连起来。
设计意图:
谈话式的导入亲切自然,抓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让同学们
理解引号的作用和反义词、近义词的运用,齐读课题,引入课文。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课件1,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2.师:同学们生字都学得很好。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3.汇报,相机出示课件2:
(1)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巴德在八九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
“精彩极了”,爸爸的评
价是“糟糕透了”,长大后巴迪才明白这都是出自对他的爱。
(2)时间顺序,文中有“八九岁”“几年后”“这些年来”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设计意图: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精读童年的故事。(八九岁时)
八九岁时,父母亲是怎样爱“我”的?“我”当时理解了吗?默读课文。(第1—14自然段)
1.出示课件3,自学提纲:
(1)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怎样评价“我”写的诗?
(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语句)“我”的表现
怎样?
(2)父亲的评价又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语句)“我”有什么样的反应?
2.生汇报,出示课件4—7:
(1)a.母亲的评价是:“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读出兴奋、赞扬的语气)
(板书:一直鼓励)
b.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c.我有点儿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理解词语:得意扬扬、迫不及待。
从“得意扬扬”这个词可以看出巴迪感到很满足,有点骄傲。
d.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
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
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
圈花边。
e.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巴迪有一种什么情绪?(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从哪些词可以看
出来?
(2)a.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读出糟糕、批评的语气)
b.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c.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找出动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巴迪理解父亲了吗?)
3.同是一首诗,母亲的评
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
评价?
是因为巴迪已
经得到妈妈的表扬了,如果爸爸再表扬他会更骄傲,父亲是不想让他太骄
傲自满了,所以打击了他。(板
书:批评、警告)
4.文章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引导学生,感悟两种评价方式给巴迪的不同感受。
四、“几年后”。
1.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有什么感受?我理解当时父亲对“我”写的诗的评价了吗?
2.“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是在情感”
上
还是难以接受。
设计意图:
抓住“不得不承认”进一步体会巴迪很难接受父亲的这种爱。
五、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过渡:巴迪渐渐长大了,他能理解父亲当时“糟糕透了”的评
价吗?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
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体会,和小组同
学交流一下你的理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出示课件8、9: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理解:从“越来越”看出作者理解父亲的评价经过
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幸运”表现在有一个
慈爱的母亲和一个严厉的父亲。
师:“一个作家,
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
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
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
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
:‘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母亲的力量指什么?父亲的力量指什么?
(2)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点拨:假如巴迪得到的都是母亲的赞美会怎么样?假如巴迪做什么都只受到父亲的批评又会
怎么样?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
发
点——那就是爱。(板书:爱)
3.出示课件10:
所以,我们的生活中,
单有
,我就会
单有 ,我就会
既 ,
又 ,
才能健康成长。(板书:健康成长)
4.总结:“精
彩极了”是母亲的赞赏和鼓励,“糟糕透了”是父亲的批评和警告。母亲的一直鼓励,
让巴迪有了灵感和
创作的源泉,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父亲的批评警告,时时提醒巴迪,
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板书:修改),最后获得成功之后的
巴迪终于体会到,“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这爱的力量让他在获得成功,听到
周围一片赞美声时不会得意扬扬,骄傲自大;
在他遇到挫折,受到批评时不会灰心丧气。
设计意图:
抓住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降低了学生的难度。
六、拓展延伸“爱”。
1.同学们,你们能理解这种爱吗?出示课件11:
当你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
妈妈在耳边不停唠叨,让你收拾干净,你是怎样理解妈妈
的唠叨的?
当你不小心摔倒,哇哇大哭,爸爸只是看看你,叫你自己爬起来,你怎样理解爸爸的冷
酷无情?
当你没有交作业,老师在课堂上严厉地批评你,你又怎样理解老师的批评?生活中还有
哪些类似
这样的例子?
当你 ,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讲事例)
2.进一步理解生
活中的爱:慈祥是爱、鼓励是爱、宽容是爱、深沉是爱、期待是爱、严厉是
爱、“恨铁不成钢”是爱。
3.所以我们应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听歌曲《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
结合几个事例,学生进一步感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爱。
七、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生
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写学习课文后的感想,也可
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
到的类似情景或事例)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20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父亲
一直
批评
鼓励
警告
创作
修改
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之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联系实际,说说感受到的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能感受父母之爱,并把父母对自己爱的事例说具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入。
我们在父母之爱中长大,每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
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
谈谈父母之爱。(板书:父母之爱)
2.再现情境,出示课件1:
【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流,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碰撞中
形成正确的观点。
设计意图:
由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想说的欲望。
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
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
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培养。
设计意图:
小组交流,回顾生活,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爱。
三、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2.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感悟不同形式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我想对您说
【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2.激发学生兴趣,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体会父母的爱。
3.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选择适合的内容,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顾本组课文,文中的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师:我们无时无刻
不在感受着父母的爱。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可是,在
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
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这节作文课我们就来谈谈与父母
交流、沟通的问题,请看习作要求。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默读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课件1:自由读一读课本中的习作内容。看看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拿起
笔
画一画。(多媒体出示)
2.学生交流。
3.这次习作,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写呢?请看大屏幕。
师:本次习作选材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选三方面的内容展开话题。
4.出示课件2,习作的
要求: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
理解和接受你的看法,接纳你的建
议。
②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
设计意图:
明确习作要求和习作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习作。
三、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出示课件3: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
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
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小组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选择话题,课堂交流。
(一)回忆和父母之间难忘的事。
师: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是什么?什么事情令你难忘?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怎样的爱?
1
.请举出一件具体的事例,前后桌同学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
过外貌、语言
、动作等描写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互相评议一下,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话题。
3.指名发言。(选出三位代表发言)
师:要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住只有亲身经历过才
会有感而发,只有真实才会感人。所
以选材一定要做到以小见大,表达真情实感。
4.师生评议:交流时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师:从你们的交流中,看出你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真是懂事的孩子。
(二)讲讲你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让他们了解正在长大的你。
平时跟爸爸妈妈思想不一致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向他们提建议,劝他们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如:抽烟、喝酒、打麻将等)
设计意图: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拓展思维,掌握写法。
五、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课件4:
爸爸,我想对您说
我的爸
爸身材魁梧,走起路来很有气势。在我的脑海里,爸爸总是那么严肃,那么凶,
他很少对我笑,更不要说
陪我一同玩耍,我觉得我和爸爸之间没有太多的亲情。
讲故事比赛得了一等奖,我喜出望外。放学了,
我赶快跑回家,连声喊:“妈妈,妈妈,
我比赛得了一等奖!快帮我把奖状贴到墙上!”我边说边找合适
的地方贴奖状。可爸爸却在一旁
冷冷地说:“把它贴在墙上干什么?”我一听,急了:“为什么不能贴?
这是我的荣耀!”“你算了,那
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你应该再接再厉,一切从零开始,如果人总是沉醉于
过去的荣誉,会进
步吗?”爸爸严肃地说。我气得心里不住地埋怨:“坏爸爸!坏爸爸……”
但是有一件事,我却改变了想法。那天是周末,我做完作业玩电脑,玩得太困了,竟趴
在桌上睡着了。不
知过了多久,我感觉有人抱起我,悄悄睁开眼,原来我正躺在爸爸的怀里。
让爸爸抱着真舒服呀!我装着
睡着的样子,真希望回房间的路再长些。爸爸把我抱到了床上,
帮我把外衣一件一件地脱下,然后慢慢地
帮我盖上被子,又在我的小脸蛋上轻轻地亲了一口,
才悄悄地走了。
看着爸爸的背影,我感觉
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田,那是爸爸对我严格要求的爱,是藏
于心底的深深的父爱。
2.请默
读范文,看看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你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爱,体会作者是抓住哪些细
节刻画人物的。
3.学生交流。
4.课后大家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
范文引路,学生感悟作者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富有感情。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要求。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
提出要求,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
真情实感
。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
段,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
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写的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注意语句、标
点符号、字词等使用是否准确;修改同
学、老师评议中指出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
己的看法。如果你觉
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看法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1.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2.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板书设计】
××,我想对您说
要求:1.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从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2.体会本单元课文结尾的特点。
3.体会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学写自己的“第一次”,写出自己的感悟。
5.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这一单元是关于父母之爱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呢?现在阅读【交流平台】。
2.学生阅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回忆课文,领悟写法。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1,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
(1)读这三句话分别出自哪一篇课文。
(《慈母情深》《桂花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再读读这三句话,小组讨论结尾有什么特点。
(3)《慈母情深》中,结尾令人反思母爱的伟大、无私。
《桂花雨》结尾进一步感悟作者思念家乡,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结尾强调了父母对“我”一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
领悟各种不同结尾的写法及好处。
2.出示课件2,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1)场景描写:母亲为了家庭和孩子,在令人烦躁的环境下工作,体现了母亲的坚强、无私。
(2)场景描写:写盛大庙会的热闹,各种吃的应有尽有,父亲和“我”都饿了,但由于家庭贫困
而舍
不得让父亲买。
设计意图:
根据例子,感悟文章如何把场景描写写具体。
3.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
(1)
读读【词句段运用】第三部分这两句话。
(2)试着写一写自己成长中的第一次。
(如:第
一次得奖,第一次批评,第一次做某件事,第一次爬山,等等。把当时的感受用“第
一次”表达出来。)
(3)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日积月累。
1.学生读这四句话,教师引导正音。
2.学生再读,读通、读顺。
3.小组交流,理解意思。
4.出示课件3: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道德修养的
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
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
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
长期刻苦学习而实现远大理想。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节俭转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转入节俭就很难了。指奢侈一旦成为习惯,要想纠正
很费事。
(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碗粥饭,当想来处的不易;半根丝线,常记织得艰难。
5.有感情地读这四句话。
设计意图:
学习这几句话并背诵,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一)交流平台
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二)词句段运用
1.体会结尾的特点。
2.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3.写写“第一次”。
(三)日积月累(勤俭节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