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一》 教案
雨和泪-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课文,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
2.读背古诗,积累古诗。
3.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4.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
我学习。
5.让学生养成互相交流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难点
1.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物表达情
感或说明道理的。
2.理解多义词,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结。
学生: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交流,总结收获 <
br>1.导入: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
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在这
几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
喜欢的理由。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挑选自己喜
欢的段落,读一读或背
一背。要求在读、背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喜欢之情。
3.教师鼓励、指
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喜欢语段的理由,调动
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文表达特点的体会。
(1)课件出示教材上“交流平台”中的三段话。
(2)学生默读,明确图中人物是通过自己
的阅读体验来梳理和总结
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3)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描写了什么
事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考?
(4)同桌讨论与交流。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相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概括方
法进行指导。
4.教师适时总结借物抒情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二 积累古诗,拓展迁移 1.过渡:在古代,有很多诗人也会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或志向。这种手法的运用
,让诗文变得含蓄委婉,并极具感
染力。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提示:于谦《石灰吟》、王冕《墨梅》
等)今天我们再来品读、积累一首借物抒情的古诗。
2.课件出示古诗《蝉》。
3.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进行生难字注音,并注意体会朗读
节奏。
(2)对“
音。
”“藉”两个字正
:ruí 藉:jiè
(3)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教师提醒注意朗读节奏,指出不足之处。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查找的作者资料,检查预习情况。
5.学生自由朗读三分钟,课件出示朗读任务。
6.通过自由发言、指名回答等方式,让学生
说说诗歌大意,检查
朗读的效果。教师相机指导,尤其注意“垂
桐”“藉”等词
语的意思。
垂
饮清露”“流响”“疏
:诗中代指蝉。古人结在颔
”“
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叫“”,蝉的头
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
br>”。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
珠的特点是清亮、
晶莹剔透,突出了“清”的内涵。
流响:“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形容蝉鸣
不已,传得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树。诗中代指树林。
藉:凭借。
7.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明确诗歌大意。
8.过渡:这是一首咏物诗,
运用的是借物抒情的手法。那么,诗
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蝉的特点的?表现出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要
借蝉表达什么呢?
9.学生再读古诗,小组内交流。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10.每个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
明确。
(1)诗人从蝉的形态、习性、声音这三个方面写出了秋蝉高洁傲
世的形象。
(2)从“居高
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借蝉比喻
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
地位、有力者的帮
助等),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11.教师总结:第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
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
清朗俊秀、高标逸韵。第三、四句分别用“自”“非”二字,一正一
反,
相互呼应,表达出对高洁之士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仅二十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
耐人寻味。
12.拓展积累,扩大阅读量,进一步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
(1)过渡:虞世
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
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另外
两首诗吧。
(2)课件展示。教师提示生难字读音,学生齐读。
咏 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3)教师设问启思:比较这三首咏蝉诗,简单谈谈三位诗人心中的
寄托。
(4)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教师结合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加以点拨。
13.学生齐声背诵虞世南《蝉》,感悟古诗的魅力,得到情感的熏
陶。
三
体会对比,学习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三个语段。
2.学生自由朗读三个语段,思考句子在描写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
导、点拨。(要点:这三个语段都运用
了对比的写法)
4.教师归纳补充对比手法的相关知识。
5.将以上三个语段中对比的部分去掉,将原句与去
掉对比部分后
的句子进行对比呈现。学生默读,体会表达效果的差异,加深体会对
比手法的表达
作用。
6.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四个句子,让学生判断句中是否运用了对
比手法,进一步加深
对对比手法的认识。
(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2)顽皮的雨滴将雨伞当作了舞台,尽情地跳起舞来了。
(3)寒冷的冬季,花草都枯萎了
,或是躲进了四季如春的暖房,只
有蜡梅开得最盛。一朵朵淡黄的花朵,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枝头,把素<
br>净的冬天点缀得异常鲜活。
(4)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
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7.迁移运用。课件出示煤炭、白杨、不同花朵的图
片,要求学生
选择其中一个,试着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句话。
8.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句子。教师指导,着重强调对比的事物之间
要有相关性。
四
一词多义,灵活运用
1.过渡: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一个意思可能有多种表
达,有
时一个词语也能表达多种不同的意思,这种现象就叫“一词多
义”。
2.课件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第一组句子。
3.指名读两个句
子,体会“开辟”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出示“开
辟”在词典中的义项,根据句意分别选择对应的解释。
4.课件出示第二组句子。指名读两个句子,体会“姿态”一词在
句中的意思。出示“姿态”在
词典中的义项,根据句意分别选择对应
的解释。
5.教师点明学习任务:用“温和”一词分别写两个句子,一个形
容气候,一个形容性格。
6.学生独立完成造句,教师结合课件出示的内容指导。
7.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全班交流,评价点拨。
板书设计
词句段运用
对比的作用
多义词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