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819次浏览
2020年10月09日 14: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优质护理-党员转正申请

2020年10月9日发(作者:禹惠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 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 毁灭》以及《小岛》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一
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
中,详略得当地来表达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本单元的4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表达了
作者的爱国主义 情感。如《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
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 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
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 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
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 明园的毁灭》
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小岛》通过将军与守岛战士的之间的 故
事,展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以及将军和战士祖国的热爱。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2 古诗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课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
三首 2.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时 上进行背诵。
发学生爱国意识。 通过重点句子的赏
析,把握作者的爱国情感。
13 少年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和2课 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
中国说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时 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
(节选) 2.结合查找资料,体会文章讴歌者的爱国情感。
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
国情感。
14圆明本文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2课 在把握详细描写的基
园的毁况,介绍了它被毁灭的经过,表时 础上感受祖国文化的魅
灭 达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热爱祖力,从而激发振兴中华的
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 小岛 体会将军对守岛战士的关爱,以1 课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场景,
及将军和守岛战士对祖国的热时 体会爱国情感
爱。

习作 1.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写作。1课 有详有略地叙述二十
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时 年后家乡的变化,表达作
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的
对家乡的热爱 和怀念之情。 情感。
2.学习编写习作提纲。
3.在叙述中要做到详略得当,突
出重点。


语文园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1课
地 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时
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 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
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 积累成语。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12.古诗三首 课型
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
应用读出感情。
通过理解词语的含义
来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
通过多读、多记的方式
扩大积累。
授课
时间
1.会认“喑、擞”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讲读课文 3课时
教学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难点
第一课时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目标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
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 名的一篇。 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陆游 示儿 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
2.作者简介及背景 好基础]
①(出示课件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
导入 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
( )分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设计意图:了解
钟 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
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②(出示课件3)了 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
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 大好河山落涵,以及感受诗人的人
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格打下基础 ]
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
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


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
期盼。

3.揭示诗题(出示课件4)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
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出示课 件5)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
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 br>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去关注书后注 解,借助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
顺。 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出示课件7)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设计意图:培 养学生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
交流。 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涵的能力]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新课
师总结: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
教学
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 )
板书: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分钟
四、把握重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
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
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
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 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
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
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 ,诗人在病情境,使学生从对诗意
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理解走向对诗 人情
的?然后说一说。 怀的感受,通过对比,
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


民]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堂小结
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
及拓展延
1.(出示课件1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伸( )
2.(出示课件13)《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
分钟
大作》

课堂作业新设计
填空。背诵《示儿》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儿
死去_______________,但悲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无忘告乃翁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 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
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 到来之时,你们举行
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授课
2课时
时间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
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和作用。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感。

13.少年中国说 课型 讲读课文
第一课时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
语。
教学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
目标
义和作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设计意图:用 充满感
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
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 少年中国说。这篇文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望。】
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导入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2)
( )分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
钟 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
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
国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
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 “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
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
国 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
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 悲观情绪,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
也纠正国内 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
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 br>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4) 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力。】
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
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
相交流探讨。
三、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5)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
新课 个自然段?
教学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6)
(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分钟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
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
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7)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
—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
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8)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自读课
生总结并汇报 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有助于夯实基础,并且
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lín( ) háng( ) zhāi( )
鳞 惶 哉
líng( ) huáng( ) zāi( )
二、读拼音,写词语。
瀑布从悬崖上yí xiè( )而下,落入深渊,人站在崖边,胆战心惊,rú lǚ b
ó bīng(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生,其道大光。 伏流,一泻汪洋。 临渊,鳞爪飞扬。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翕张。


【答案】
一、lín huáng zāi
二、一泻 如履薄冰
三、红日 河出 潜龙 乳虎 鹰隼



授课
课题 14.圆明园的毁灭 课型 讲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1.会认“珑、剔”等10个生 字,会写“毁、拱”等15个生字。掌握“毁灭、众
星拱月”等词语。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
目标 料的方法。 < br>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
仇恨侵略者的情 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
教学
的方法。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
教学
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难点

第一课时 < /p>


1.会认“珑、剔”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5个生字。掌握“毁灭、众
教学 星拱月”等词语。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用雨果的
话引入本课学习,能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
起探究欲 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
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
的圆明 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
导入
看到它。”
( )分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

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 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
煌和遭 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
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 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用自学的
板书:举世闻名 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
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 。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
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
②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参与度。】
三园。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弄清楚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 步理解“众【设计意图:采用逐个
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 自然段分析的方法,能
(2)针对第3自然段。 让学生学习起来有针
新课
细读第3自然段,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对性,有利于更快地把
教学
筑风格。 握课文内容。通过对重
( )
板书:建筑风格 点句子的理解,把握重
分钟
①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点内容,提高 学生对课
想象画面。(出示课件4) 文的理解。】
A总写:
板书:……有……也有……有……也有……
B举例
板书: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的……
②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出示
课件6)
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列举了哪些?
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总结: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不仅
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
有山乡村野。
当我们 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
出这样的赞叹: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 br>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美----赞叹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自豪之
情。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三、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
生通过查看资料、阅读
文字等方式了解圆明
园的建筑风格,能加深
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
让学生加深 对课文的
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
习了运用资料的方
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huǐ huài huī huáng gōng diàn líng yuán
( ) ( ) ( ) (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 )( )拱月 ( )( )闻名
( )( )剔透 奇( )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用“……有……也有……;有……也有……”造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对圆明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不但建筑风格独特,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B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它风景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C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组成。



【答案】
一、毁坏 辉煌 宫殿 陵园
二、众星 举世 玲珑 珍 宝
黄山的景色举世闻名。
三、1.正 月十五赏花灯,有传统手工的七彩灯,也有光电效果制作的金牛灯;有浮于水面的
荷花灯,也有悬挂屋檐 的蟠龙灯。
2.他不但聪明,还非常勤奋。
四、C




授课
课题 15.小岛 课型 略读课文 1课时
时间


教学
目标
教学
1.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 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重点
教学
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难点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出示课件2)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
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
导入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从质疑课
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题入手,导入新课,有
( )分在小岛上的事) 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
钟 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意
2.南海简介(出示课件3)
愿。】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 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
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
公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
“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4)

【设计意图:在学 习课
文之前先带领学生认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识本文的生字词,以便
学生们更好地阅读课






2.检查预习情况: 文。】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
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出示课件2:瞒 域 艇 矛盾 哼 喉咙 勺

搅 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6)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7)

出示课件4: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

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板书:驻守小岛 环境恶劣)











8)

(1)快速浏览2—35自然段。

课文2—3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 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5自然段。(出示课件




(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

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
(板书:将军登岛视察 战士热爱海岛)

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

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

人。)
(板书:关心战士 不搞特殊 不给海岛添麻烦)

关心战士——语言:“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动作: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

【设计意图:在阅
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
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
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
描写感悟文本,有助于
外貌:“喉咙哽了一下”。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
解。要善于引领学生走
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
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
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
心理: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
灵,体验文本的情境与
情感。通过智慧的相互
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
碰撞、情感的相互引
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
发、心灵的相互交融,

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
不搞特殊——“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中引导,在引导中感

不给海岛添麻烦——自定规矩:必须返回军舰吃住。
悟,抓住细节演绎精
彩。不仅要让学生有知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 中“重重”的本意是什
识的建构、方法的生
成,更要让学生有疑惑
新课
么?文中含有什么意思?(用力 很生气)
的萌生、情感的流淌、
教学
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素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战士们热爱小岛的呢?
质的提升。】
( )
战士们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在小岛种菜。
分钟

那绿油油的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而不畏艰苦。

(板书: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中国版图式菜地、

不畏艰苦)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的?
(天气炎热;蔬菜很难生长;牙龈溃烂,嘴里起泡;
一周吃一次蔬菜。)
3.默读36—37自然段出(示课件12)

思考:

(1)将军“看到那片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




升起。”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祖国蒸蒸日上)
(2)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 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自
然段既表达了将军为小岛战士所感动的崇敬心情,又表达
了将军热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
顺序记叙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及课堂小结
1.展开联想
拓展延
伸、升华
情感及课
堂小结
( )
分钟
此时此刻,你想对“将军”和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出示课件15)
【设计意图:拓展延
伸,设置情境,让学生
升华 情感,从而更好地
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形
象。】

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日夜坚守在小小的小

岛上。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 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热
爱小岛的思想感情以及将军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
我们向他们 致敬!


二十年后的家乡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课题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 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
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
目标
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 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
重点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
教学
家乡的情感。
难点
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设计意图:用图片的
导入
件出示1)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方式导入,能激发学生
( )分
对比。 兴趣,并有利于引导进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入本课教学。】
生交流感受。


师: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瞧,我
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二
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 基本都普及了。二十
年的变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
么样子呢?今天, 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
写一篇习作。
板书: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3)
1.指导审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从审题入手,让学生在
作? 审题的过程中明白写
板书:想象习作 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明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确写作要求,这样有的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 放矢,能提高学生的习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作能力。】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文章,离开了
感情,就会缺乏生气和真实感。
(3)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写些
什么呢?
板书:写什么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5)
师:是呀,我们可以从景物、建筑、人、交通等方面
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新课
三、指导想象,书写变化。(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
教学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供具体的材料进行指
( )
感情?课件出示6) 导,能让学生快速进入
分钟
板书:写变化, 融入感情 写作。并且提高学生搜
师提示: 集材料,选择材料的能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力。】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家
人。
⑵ 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⑶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生组织材料,并汇报。
2.汇报自己的材料。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
做出合理的评价。
(2)再请中等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师生合
(3)请习作稍差 的同学做汇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指作,共同探索表达方
导。 法,能对学生的习作在
四、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课件出示8) 写作方法上加以指导,
板书:怎样写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
1.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力。】


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自行修改习作,能提 高
导。) 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4.叙述过程中要详略得当。 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
为了读出重点,我们要把材料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次能力。】
要材料略写,也就是要做到详略得当。同学们思考自己收
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五、试写初稿,自行修改(课件出示9)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
巨大变化写具体。
板书:要修改
六、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课件出示10)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
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七、佳作赏评
课堂小结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
及拓展延
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伸( )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
分钟
进行启发。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写什么---- 写变化,融入感情
二十年后的家乡怎样写--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要修改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 我通过图片对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主
题,我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然后 通过明确主题,讨论写法等步骤,引导学生抓住习作重
点进行写作,效果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习作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我通过让不同写作
程度的同学汇报的 方式,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学
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 是由于前面的环节用时太多,致使“佳作赏评”这个环节用时较少,只
评价了个别同学的习作。在今后的 教学中,我要做到统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





课题 语文园地四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
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
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教学
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难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
一、情境导入。
方式导入,能激发学生
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
兴趣,并有利于引导进
( )分导。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入本课教学。】
钟 板书:语文园地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2)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 的爱国情感。我们怎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
样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过课文,把握课文的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出示课件3) 感情,并对朗读做出指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导。】
的是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___________
感情。
②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
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________一
些;《少年中国说》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
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沉痛 高昂
2.词句段运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
(1)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
语写 一段话。(出示课件4) 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
小组活动: 学生把握每道题的意
A.朗读这些成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图,提高学生自学能
B.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力、提高参与度。】
C.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生查字典,并说明两组词语的异同。
新课 生汇报:(出示课件5)
教学 每组上下两个成语的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
( )感情色彩。上面的成语是褒义词,用作褒扬、赞美;下面
分钟 的成语是贬义词,用作贬斥、斥责。
生展示自己写的话。
板书:褒义词、贬义词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
(出示课件6)
A.读这两个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顿号和逗号,看看它们分
别用在什么地方。
B.体会它们的不同。
C.给最后一个句子加上标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顿号、逗号的异同(出示课件7)
师: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
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
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不外乎三类:一是表示分句之间的停
顿,二是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停顿,三是表示句子成分内
部的停顿。
而顿号呢,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
顿时间比逗号短,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
一、二、三等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生给最后一个句子加标点:(出示课件8)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


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3.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我们在书写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
横写的时候,我们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
左。要注意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称,使篇章【设计意图:指导学生
看起来美观。 进行书写练习,能让学
每个字要做到笔顺正确,结构合理,使每个字看起来生书写合理、美观。提
很美观。 高书写的美感。】
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学生临写
点评学生作品。
4.日积月累(出示课件11)
(1)朗读这些成语。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感悟两组成语所描绘的不同生活状态,珍惜美好生活。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师总结: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第一组
成语描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
第二组词语描绘的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人们悲惨的
生活。我们现在就处在太平盛世,我们生活幸福,应该珍
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板书: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
及拓展延
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
伸( )
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
分钟
累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 沉痛 高昂
语文园地四 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
顿号、逗号的异同
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板书
内容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1.在本 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
学生把握住词语、句子的意 思,并根据要求完成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 的参与度,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一些成语的 意思,
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其意思,让学生对成语有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训练,对
他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致使一些基础不牢固的同学理解不透彻。







爆笑短信-调查报告作文400字


成都大学教务系统首页-小学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内蒙古高考报名-加盟店合同范本


九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小学生想象作文大全


工程简报模板-现场管理工作总结


重庆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广东注协


澳币汇率走势-八大心态的感想感悟


2013年成人高考-月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