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巡山小妖精
854次浏览
2020年10月09日 14: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日语听力练习-成功学演讲

2020年10月9日发(作者:卜谷香)


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四单元 爱国情深

我们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狂风骤雨,暮色苍茫,任凭
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却依旧从容不迫。我们的祖国,地
大物博,秀美的风光孕 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
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我们的祖国 ,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赞美、
去爱戴、去呵护。
爱国情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它深藏在每 一个人的心底。不信,你看那一句
句美妙的诗行,流露了诗人们真切的爱国情;那一声声高亢的呐喊,展 示了少年
中国的英姿,蕴含着对中国少年的期望;那一座千疮百孔的园林,见证了祖国凋
敝的昨 日;那一位用胸膛堵枪眼的英雄,铸就了祖国钢铁般的脊梁。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 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爱国情
深。爱国情人人具有,学生也很容易从不同的文章中体会到。因此教师 在教学的
过程中应以朗读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不同
的文章 在表达爱国情时的差别,从而加深对爱国情的理解。

分类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掌握诗歌断句的方法,学习朗读诗歌的
古诗三首 2课时
技巧;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 句的意思,体会
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句运用
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课文
少年中国说
(节选)
学会给文言文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课时
结合重点语句把握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了
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意义;受到爱国思想
的鼓舞。


圆明园的毁

抓住关键词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
2课时 被毁灭的过程,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
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激发爱国情感。
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受
黄继光 1课时 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掌
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习作




二十年后的
家乡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课时
合理大胆地想象,巧妙运用对比的写法
展现家乡的变化。
做到朗读时能读出课文蕴含的充沛感
情;区分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并会恰当运
1课时
用;区分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并能正确
运用。
12 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示儿》是一首绝笔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
国情怀,揭露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
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 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题临安邸》通过描写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不思收复被金兵< br>侵占的大片土地的荒淫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
辣讽刺和严厉谴责 。
《己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如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
思想、扼杀人才 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揭露了诗人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
国家的愿望。
学习诗歌,重点 在于朗读理解,难点在于体会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
歌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和重音等,要求 学生能读出情感;在理解诗意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在 体会诗歌
表达的情感时则要将三首诗进行比较,发现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杭、亥、恃”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默写《示儿》。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联 系上下文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进而完整理解诗
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分析三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赏析名句,感悟其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示儿》

1.会认、会写“祭、乃”这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这首诗,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
这首诗。
3.能借助注释、查资料、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1.朗读、背诵、默写《示儿》这首诗。
2.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导语 :同学们,说到“爱国情怀”,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热爱祖国的


仁人志士的形象?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屈原、陆游、戚继光、林则徐、
邓世昌、赵一曼等人物画像。)看来,同学 们对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从没忘怀。是
的,作为中国人,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祖国,是几千年来的 优良传统,
是千千万万人民最永恒的情感,是各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将要
穿越 到南宋那个国土失守、朝廷苟安的时代,去听听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
儿子的叮嘱。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进入古诗意境。
3.教师课件出示《示儿》,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明确:“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 人知道;“儿”,儿子。组合起来
就是“把(写的诗)拿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
思考: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诗给儿子看的呢?告诉了儿子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示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1)教师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检测预习情况。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我国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 。陆游工诗、词、
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126年,金国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省 开封市)。北
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
剩 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国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
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 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
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可是,南宋政府不但不发愤 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
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 对民
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不知有多少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
了不屈不挠 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陆游写下这首《示
儿》诗的时候,九州破碎已经整整 84年了。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
时陆 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


遗嘱,也是诗 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教师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预习及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及词语的理解。
(1)学生识记、书写生字。(边读边用手在课桌上写,读准写准。):
家祭(jì) 乃翁(nǎi)
..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词语并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纠正。
①结合课本上的注释,理解“示儿”“元”“九州”“王师”“乃翁”等词
语。
②补充解释: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
[同]统一。 [定]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4.学生熟读全诗。
(1)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听音频 、看视频朗读,教师范读,点名学
生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注意读好停顿、 节奏、韵
脚。
(2)学生尝试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3)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意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及感情。
预设:(1)朗读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
(2)语气及情感: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所以要以愤慨、悲伤 的
语气来缓缓地读。要读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简笔画画出来。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 作者和写作背景,梳理了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到这首
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现在,我们不妨拿起笔把诗人 病危时将儿子喊到病床前诉
说遗愿的情景描绘出来。
2.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展示简笔画。
3.教师选出较好的简笔画展示,引导探究。
(1)陆游病危时的情景怎样?他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病入膏肓、气
喘吁吁;九州同。)
(2)陆游为什么而悲?(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
(3)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是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 4)看到这幅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陆游是怎样在嘱咐自己的儿子?(吃
力地,用尽了最后一丝气力。 )
(5)陆游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他为什么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收
复中原、统一国 家的事?(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4.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采用第一人称说说画面内容。 示例:我本来知道,当我死了以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
痛心的是我没能亲眼看到 祖国的统一。我相信,大宋的军队一定会收复中原的,
一定会的!到了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在举行祭祀时 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让我也能高兴高兴。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理解首句,想象情景。
(1)结合写作背景和画面内容,说说陆游即将去世时的情景、气氛。
示例:1210年1月 的一天,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烛光昏黄,全家沉浸在悲
伤之中,已经85岁的陆游躺在床上,气若游丝。
(2)体会这时的陆游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此时的陆游豁达地认识到“死去元知万事空”。
思考:(1)“万事空”体现了陆游什 么样的生死观?(陆游面对生死极其
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


(2)对“死”极其豁达的陆游面对死亡真的是“万事皆空”,无话可说?
(不是。)
(3)这句诗中哪个词为下面的诗做了铺垫?并且暗示诗人还有话要叮嘱?
(“元知”。)
2.理解第二句,体会情感。
过渡:是什么事让诗人陆游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句
诗。
(1)学生把诗句多读几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示例:
师:同学们刚刚反复朗读了诗句,你们觉得把“但”换成“还”“又”好不
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但”说明仅仅只有一件事,没有其他的,突出了其重要性。
而且“但”字将上下两 句紧密衔接起来,换成“还”“又”之后就没有这个效果。
师: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能作为全诗的诗眼?
生:悲。
师:对,就是这个字。谁能说一说“悲”是什么意思呢?
生:悲伤,悲愤。
师:陆游“悲”的是什么?是对生命的留恋,是对财物的牵挂,还是对子孙
的不舍?
生:为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而悲伤。
生:为金人的烧杀抢掠而悲愤。
生:为老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甚至家破人亡而悲痛。
生:还有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
师:那从这个“悲”字中,同学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前两句诗,感受一下诗人深沉的爱国情。
3.理解后两句,明确愿望。
过渡:这深沉的爱国情真是让人感动。虽然陆游对南宋朝廷和军队苟且偷安


非常 愤慨,可他依然对南宋朝廷和军队——“王师”充满希望。
(1)陆游在临终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学生齐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 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
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呢?(王师。)
(3)我们从哪句诗中看出陆游对“王师”的期望?
(学生齐读:“王师北定中原日”。)
(4)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北定中原”
的意蕴?
明确:①表明陆游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统一祖国。他最牵
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 的是平定中原。②表明陆游虽然看不惯“王师”醉生
梦死,但坚信王师一定会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统一 祖国。③表明陆游一生都坚
持抗金,几十年来矢志不渝,至死也不绝望。
(5)“王师北定中原日”是陆游对“王师”的期望,那他对家人有什么期
望?
(学生齐读:“家祭无忘告乃翁”。)
(6)从诗人的期望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
儿子没有别的嘱咐, 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平定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
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
4.教师小结。
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 br>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
语是千头万绪的。 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
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 利消息告诉他。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全诗字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 人,表现了诗
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1.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


(教师课件出示资料。)
在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在48岁的时候 ,陆游从军边关,在漫天飞雪和凛冽的寒风中,他这样高唱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在52岁的时候,他因为主战而被罢官,遭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
地说——“位卑未敢 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在68岁的时候,这位年将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 依
然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 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
呼号,屋内,昏暗的 烛火下的是烛泪在流淌。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
留下了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
2.学生根据出示的材料,搜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
3.学生根据搜集的诗作回顾陆游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感悟其情
怀。
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1.会认“熏、亥、恃、喑、擞”5个生字,会写“熏、杭、亥、恃、拘”5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3.理解两首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3.反复诵读,在比较欣赏中探讨本课三首诗的 异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示儿》,抽查和齐背相结合。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凝聚着南宋著名爱 国诗人陆游执着、深沉、
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的《示儿》。(出示课件:陆游示儿图。)看着这幅图,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吟诵《示儿》。
2.引入新课。
过渡:我们学习《示儿》时, 就知道陆游将“北定中原”的希望寄托于南宋
的“王师”。在这期间,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那里的老百 姓生活悲惨,颠沛流
离,甚至家破人亡。而南宋的“王师”在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题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也许我们
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题临安邸。)
二、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结合注释理解诗题。
明确:题: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金人攻陷 北宋首都
汴梁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旅店。所以,诗题的意思是
“题写 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
林升 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平阳人 ,南宋诗人。大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
(1162—1189),生平不详。
(3)介绍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诗写在南宋京城临安的一
家旅舍的墙壁上, 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时代背景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 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个


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于是上 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
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
腐朽生活中。几十年中,他们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省开封
市)。这首诗就 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2.认识生字,理解重点字词。
(1)认识生字“熏”和“杭”,注意区分“熏”和“黑”、“杭”和“抗”。
(2)运用上节课学习的理解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题临安邸》中的重点字
词。
预设 :这首诗中的“熏”和“直”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
理解。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3.熟读全诗。
(1)学生先自读诗歌,再听音频,对照比较,师生评议。
(2)根据评议的结果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明确朗读节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
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带着节奏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
示例: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 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生:愤怒、谴责的语
气。)为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写作背景 。)我们对比一下这
两幅地图来加深我们的感受,(出示地图)第一幅地图是被金人侵占前的宋朝,被< br>称为北宋,汴州是它的京都;第二幅地图是已经少了半壁江山后的宋朝,称为南
宋,杭州是它的京 都。看了这两幅图,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国土大部分被
人侵占,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这多么 令人痛心啊!)而那些达官显贵在干
什么?(生:饮酒作乐。)诗人林升看到如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 怎能不忧伤、
不悲愤呢?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推断诗句的意思。
(2)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每句诗描绘的具体画面。
(3)教师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示例:青山之外还有青 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西湖边的游客都是些达官贵
人,他们通宵达旦唱歌跳舞,寻欢作乐,纸醉金迷, 这种乌烟瘴气什么时候才能
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苟且偷安,忘 记
了中原失地,忘记了北方受苦受难的臣民,简直把繁华的杭州当成了昔日的汴州。
2.品析诗句,体会情感。
(1)品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③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随机点拨。
交流示例:
师:你们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
象?
生: 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
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师:你们从“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愤怒!
师: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是诗人对权贵们愤怒的谴责。
④联想情景,体会情感。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画面,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诗人林升,看到
眼前的景象,你会不会愤 怒?假如让你对南宋的统治者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
⑤教师小结。
小结:诗的首句“山外 青山楼外楼”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表现出的是一种
乐景。接下来的“西湖歌舞几时休”却让诗人触景伤 情。“休”字掷地有声,不
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饱含着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 、
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
不但强化了 自己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因为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
(3)品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预设:这两句诗中的“暖风”“游人 ”和“醉”是理解的难点,要想让学生


真正读懂这两句诗,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三 个字词的含义。
①“暖风”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
之风)。
②“游人”是普通的游人吗?
明确:我们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诗中的“游人”绝非 一般的老百
姓,而是指那些成天游山玩水、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把中原失地,把生活在水
深火 热之中的老百姓全都忘记了的达官贵人。
③“醉”字刻画出了“游人”怎样的状态?(纸醉金迷、醉生 梦死。)还有
没有更加深刻的含义?(暗含着永远也醒不过来的意思。)
过渡:理解了这三个 字词的意思以后,我们就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请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后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
交流示例:前一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丑态,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
这些苟且偷安、 不思国政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
和无穷的隐忧。
3.交流感悟,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 他的爱国之
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 2)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中原失地上苦苦挣
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 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预设:学生畅谈体会,教师随机点评。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过渡到《己亥杂诗》的学习。
过渡:面对 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不幸,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
陆游爱国心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 心念念着国家安定统一;林升忧国忧民,
对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集团予以辛辣的讽刺;龚自珍关心国计民 生,在昏沉、愚
昧、一片死寂的现实状况下发出一声怒吼,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
空、光照千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气势磅礴的《己亥杂诗》。
2.解诗题,明背景。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读自悟。


(2)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 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
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 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 诗》。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
龚自珍 (1792—18 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
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 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
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 治者的
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
文章30 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 中的一首,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年(1839年)。
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 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 禁触
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教师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预设:易读错的字:“亥”读hài,不读ɡ āi;“恃”读shì,不读sì;“喑”
读yīn,不读ān;“重”读chónɡ,不读zhònɡ ;“擞”读sǒu,不读shǒu;“降”
读jiànɡ,不读xiánɡ。
(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明确朗读停顿: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4.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②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2)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
过渡:通过学习前两首诗,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理解诗意、体 会情感的方法,
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透彻。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交流
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预设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意:神州大地要呈现蓬 勃生气,必须依赖“风雷”的威力,荡故布新,像
现在这般万马齐喑的局面,实在太沉寂、太可悲了。
交流疑问:
①难理解的字词。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 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和雍州。
[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②“风雷”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比喻义?
明确:“九州生气恃风 雷”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即要
想使中国大地变得生气勃勃就需要借助“风雷”的力 量。显然此处的“风雷”并
不是指的自然现象,而是指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力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 景
可以知道“风雷”喻指的是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改革。(教师板书:风
雷——变革。 )
③诗人强力呼唤社会变革的原因是什么?(生齐读:万马齐喑究可哀。)
④“万马齐喑”有什么深刻含义?它比喻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预设:“万马齐喑”既是 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
表达的情感“哀”既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 ,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
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将语言
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要激发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要抓住语言训练的关
键点、内容理解 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
明确:“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 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
扼杀,到处是昏沉、愚昧、一片死寂的现实状况。


⑤从“哀”字可以体验到诗人怎样的情感?(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预设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我请求天公再振作一下精神,为神州大地送来各种英杰俊才,以拯救
祖国的大好河山。
交流疑问:
①朗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应用怎样的语气?(深切的悲愤和满怀的激昂。)
②为了改变“万马齐喑”的局面,诗人认为应该怎么办?(生齐读:“我劝
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
明确:诗人在召唤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生气勃勃的新局面出现。
而新局 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打破旧世界,缔造新世界。所以
诗人要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降人才。
③“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具体指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要想理解“不拘一格”的意思,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明确:诗人所处 的时代正是清朝末年,那时候清朝政府用死板、单一、陈旧
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 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所以这里的“不
拘一格”指的是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④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着赏析。
明确: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 期待着杰出的人才涌现,
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着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
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
呼唤着变革, 期盼着未来。
6.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7.教师小结,升华诗歌表达的情感。
小结:这首诗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具有壮伟特征的
主观意象,用奇特的想象表现 了诗人热烈的希望。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
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谏,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 憬未来、充满理想,鲜明
地表现出了诗人心中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 br>望,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阅读感悟。
过渡: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前 两首诗,同学们掌握了一
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自学了第三首诗。通过品读、理解、感悟,
同学们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表达的情感。现在我们将这三首古诗比较一下,
看它们有些什么 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齐读三首古诗。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教师课件出示表格。)
①学生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古诗名 作者 朝代 主要内容
诗人临终前嘱托儿子把收复中
《示儿》 陆游 南宋
原的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自
己,表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统
一祖国的无限渴望。
诗人痛斥了当时南宋统治集团
《题临安邸》 林升 南宋
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
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
土地的荒淫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
国事的无比忧
虑,对统治者
的辛辣讽刺和
严厉谴责。
表达了诗人深
沉的爱国情。
表达的情感
诗人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表达了诗人解
《己亥杂诗》
龚自


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放人才、变革
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社会 、振兴国
的局面。
相同点:这三首古诗都表现了深沉的爱国情。
不同点:《示儿》 是临终前的遗愿,遗恨不能看到祖国统一;《题临安邸》
是对统治者的谴责、讽刺,对百姓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是深情呼唤,亟待
通过变革振兴国家。
2.对比阅读,感悟情感上的细微差别。
3.积累有关爱国的诗句。
家的愿望。



◆感悟陆游之“悲”情
师:诗人临终之时仰天长叹——“但悲不见九州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悲”
字的呢?
生:这是国家破碎的悲痛,作者为在有生之年没有见到国家统一而感到痛心。
生:因为大片领土被金兵占领,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诗人痛不欲生。
师:这是为国家担忧的悲痛,就像杜甫说的——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这个“悲”还有诗人因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产生的悲伤。
生:他曾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
师又一年。”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这一望啊,就望了85年,整整85年啊!同
学们,85年中,百姓 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诗人不禁长叹——(生接“但悲不
见九州同”。)85年中,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 痛啊,诗人不禁写下——(生接
“但悲不见九州同”。)85年中,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诗人含泪 吟诵—
—(生接“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除了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和人民生活苦难的悲伤,你还能从“悲”中读出
什么呢?
生:还有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悲愤。
生:林升就写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
把杭州作汴州。”
师:陆游也曾在《关山月》中写道“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
门沉沉按歌舞,厩马 肥死弓断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
不问人民死活的悲愤之情。
生:虽然诗人也曾上战场杀敌,可是自己因为年老不能看到九州统一,悲里
还有一种叹息之情。
师:说得非常好,诗人壮志未酬,不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他在《诉衷情》
中写道——(出示 一起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师:诗人因山河破碎而悲痛,因遗民泪尽而悲伤,因朝廷无能 而悲愤,因壮


志未酬而悲叹。所有的感情都包含在一句中——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赏析:诗言志,歌咏言。学诗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
样才能读得入情入境。上面的片段,教师紧扣一个“悲”字,以点带面,通过了
解诗人生平 ,巧妙地拓展相关的诗句,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逐渐体会了诗
人悲痛、悲伤、悲愤、悲叹的丰富感 情,思维“向青草更青更深处漫溯”。一个
“悲”字的教学,让诗人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充分彰显,在学生 的心田中悄悄地建
构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形象,而这些诗句的拓展也为后续教学中的说话环节做
了铺垫。
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的语言艰涩,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不容易引 起学
生的兴趣,古诗教学往往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真地解读了新课标,
从中悟出 了一些方法并把它们付诸我的这节诗歌教学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次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 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
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 讲解;重视学生对
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
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
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 ;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
声音,范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了自己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对学
生课外诵读的培 养不够。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地
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 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也可以使
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 诵古诗的情况,
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
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
课堂上也应该经常诵读学 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
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 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
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梁 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选文中,作者极力赞颂中国少年
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 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反映了作者
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赞颂积极进取的精神。本文不同于现 代散文,多
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
手法 ,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因此本文很适合用于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采用听音频朗读、自读 、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学生读
顺、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的 爱国情,并受到发愤图强、
振兴中华的教育。本文中的文字障碍不多,但是很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才
能正确理解,而且不少词语,如“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含义与文章主旨有
密切的关系。 结合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的实际,教师可以
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小组合作去 理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能锻炼
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个生字。
2.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疏
通文意。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5.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
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练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受
到鼓舞。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渊、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热情。

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2.熟练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爱国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男儿当自强》等歌曲,学生听后交流感
受。
交流示例:
师:听了刚才的两首歌曲,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生:我感悟到了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学
习。
生:我感受到了我们少年是初升的太阳,我们要用生命点燃未来,振兴祖国。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有个人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
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 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
《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1)文体:了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 议论,也
可以说明。本文是议论。)
(2)理解:学生把课题读明白,说说自己的理解。(“ 少年”就是年轻,
“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3)思考:能不能把“少年中国”换成“中国少年”? (不能。这里是偏
正关系,修饰的中 心语不同,强调的内容就不同。两者的含义分别为“年轻的中


国”和“中国的少年人”, 所以不能互换。 )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
梁启超 (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哀时 客等,
广东新会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
家、教育 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
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 》《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
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梁启 超涉猎广泛,在哲学、
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 br>集》。
◆了解背景: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戊戌变法”。(教师板书:戊戌变法)
1895年,中 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爱国知识分子 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由
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 慈禧太后的权
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
杀 维新派。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梁
启超坚持运动,创办《清议 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
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 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
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是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 章。
梁启超也把它视为“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预设:朗读时要注意读好语气词“哉”,读出赞美的语气。
(2)学生交流读不准的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出示认字卡,点名学生朗读,注意加颜色字的读音。)
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 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


地履其黄 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与国无疆
◆需注意的字音:
①“爪”在“鳞爪飞扬”中读“zhǎo”, 大型鸟兽的脚读“zhǎo”,如龙爪、
虎爪、鹰爪。而表示小型的鸟兽的脚时读“zhuǎ”。 ②“干将发硎”中“干将”是古代的宝剑名,读第四声“gàn”;“发”是
发出的意思,读第一声 “fā”。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预设:《少年中国说 》是一篇文言散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较为简单,但是
有些词语出自典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 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与部分词语
有关的典故,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重点词语释义:
[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光大,发
扬。
[矞矞皇皇]语出《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意思为华
美瑰丽,富丽堂皇。
[干将发硎]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
[八荒]语出《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 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也
叫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 方。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多样朗读,理解文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
预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 师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
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 文本,
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
和配乐朗 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1)听音频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
①教师播放音频,学生用心倾听,用笔在文中划分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示例:
故今 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


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 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
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
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 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
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②同桌交流自己划分的朗读节奏,找出划分不一样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预设:教师提醒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 文,可以提出要求:须读得字字
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 可牵强
暗记。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注意聆听,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音、
处理不 当的停顿等。
(3)教师请读得较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
交流示例:
师:刚刚听了同学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呢?
生:这位同学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把文中所有的“ 则”字做了重音处理,我觉
得这样处理很有道理。
生: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最后一 段中的两个“哉”和两个带感叹
号的句子处理得很好,让人一听就能感觉到豪情万丈。
生:我觉得“来日方长”的“长”音调应该还要拖长一点。
……
师:看样子大家都 在很用心地听,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将课文
读通、读顺、读出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 意思。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刚刚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熟读了 课文,基本上能
够将课文读得连贯而有气势。现在请大家跟我合作读文章,我范读一句,同学们
跟读一句,在读的时候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听音频朗 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 地读文言文,还能
让学生感悟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这为下面疏通文意做好了准备。
2.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1)回顾理解文意的方法。
明确:理解文意的方法: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疏通文意。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
①小组内合作,运用刚刚总结的理解文意的方法理解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
句话的意思。
②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3)呈现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故”是什么意思?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示例:“故”在这里是“所以”的意思。由于本文是选段,这个“故”
字是承接前文而来。
预设二: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其道大光”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描绘了
怎样的情景?) < br>交流示例: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其道大光”出自《周易·益》,其
中“光”是“光大,发 扬”的意思。结合上一句“红日初升”,即太阳刚刚升起
来,我们可以理解其含义为“前程光明”。这句 话描绘了太阳刚刚升起来,前程
一片光明的景象。
预设三: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震惶”是什么意思?)
交流示例:可以借助想象来理解这 两个字。这句话中有两个事物:幼虎和百
兽,它们的举动分别是“啸谷”和“震惶”。结合我们的生活经 验来看老虎呼啸,
百兽皆惶恐害怕。所以“震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震惊惶恐”。
预设四: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句话有什么寓意?)
交流示例:结合经验我们能理解“千 古”指的是时间长,结合课本上的注释
我们了解到“八荒”指的是空间广。所以这句话指出了时间之长、 空间之广。
(4)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小组内交流讨论。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 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那么国家
就聪明,少年富裕那么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那么国家就强大 ,少年独立那么国
家就独立,少年自由那么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那么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那么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那么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
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 ,所有的野兽都害
怕惊慌。鹰隼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
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
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 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
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
祖国万寿无疆! < br>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积累,采用小
组合作的方式来疏通文 意,便于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新知。而呈现组内“不能解
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 意思就会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全文。
过渡:“少 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
未来,担负着强盛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 。作为中国的少年,我们要从小立志,
发愤图强,为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自强不息。请同学们满怀 激情地朗读这
篇文章,尝试着背诵下来。
2.延伸拓展,积累运用。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学生自主积累朗读文章、疏通文意的方法。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 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


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3.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背诵了文章。
现在请同学们来背一背全文,看谁背得既快又准。 < br>预设:教师点名学生背诵课文,发现学生背得不熟练的地方,记录下来,在
课堂教学时加强训练。
2.引导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过渡:刚才的几位同学背诵得很流利。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将课文的第二
段复述出来呢? < br>预设:通过复述课文既能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又能锻炼学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 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记录下学生复述得不流利
的地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卡。


阅读提示:
①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第二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③作者在第二句话中阐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怎样的关系?
④你怎样看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预设: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 考问题。从教师出示的问题来看,
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来赏析第一段文字。
(2)学生分组交流阅读提示卡中的问题,推荐同学在班级交流讨论的结果。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一: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节选部分之前的内容。
①教师出示《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概要。
《少年中国说》开篇以驳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 对“我中国”的侮辱性
的称呼“老大帝国”入笔,引出梁启超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少年中国”。
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抚今追昔,在历数唐虞郅治、秦汉雄杰、汉唐
隆盛、康乾武功 的基础上,笔锋顿挫,一转而至感慨万千:畴昔已随岁月流转为
陈迹,“而今颓然老矣”!字里行间充满 着痛心疾首的深沉焦虑与忧愁。随后,
作者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指出造成国势衰微的根源——“中国老朽 ”,即制度的
因袭、官员的守旧。进而,作者指出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在于“中国少年”——
富 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与此同时,以形象化的手法揭示了中
国老朽与中国少年对于民族 和时代的迥乎不同的责任心。在鲜明、冷峻的对照中,
作者提出了“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 年”的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
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 国豪
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
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明确:课文节选的内容是《少年中国说》的最后几段文字。即内容概要里面
的“在 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
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 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
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②理解“故”“而”的含义。
明确:“故”是所以的意思,“而”表示顺承。
③体会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承接上文,“而全在我少 年”
自然引出下文的内容。
问题二:第二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个问题主要是赏析第二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课件出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
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①找出这句话的特点。 明确:特点一:结构相同,都是“少年……则国……”;特点二:字数上有
规律,前三句都是六个字 ,中间三句都是八个字,最后两句都是十二个字。
②分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是加强语气,
突出强调。
③明确朗读要求。
明确:这是一组情感强烈的排比句,几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
成。朗读时要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读出气势来。
问题三:作者在第二句话中阐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用一 个排比句说明了少年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
紧密相连,只有中国少年智慧、富有、强大、 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
于地球,少年中国才能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 洲、雄于
地球,这使得每一个中国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责任在肩。
问题四:你怎样看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预设:这个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 体会到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感受
到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学生紧扣这一点各抒己见即可。
2.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遭遇变法失败的梁启超眼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遭 到践踏,目睹着广大
百姓处于极端痛苦的境地中,他痛心疾首!但是他对祖国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信心,< br>因为他坚信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国少年一定能让祖国焕发出英姿,迎来光辉
灿烂的前景。那么 在他的眼中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齐读第2自然
段。)
(1)学生朗读教师出示的语段,找出文中的事物,照样子说一说各自的特
点。
(教师出示语段。)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 啸
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
芒。
示例:红日——东方初生,充满光明。
明确: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巨龙——腾跃而起,气势逼人。
幼虎——啸声激荡,威震百兽。雄鹰——展翅飞翔,飞沙走石。
奇花——含苞待放,生机勃勃。宝剑——锋利无比,闪耀光芒。
思考: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共同点?
(2)理解象征手法,感悟少年中国的形象。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讴
歌少年中国的。
①什么是象征手法?
明确: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 象
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②分析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 < br>过渡:上面的事物大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显示出强壮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力
量,这些形象正和作者 心中的少年中国的形象一样。请同学们读课文,完成下面
的填空题。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来讴歌 少年中国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红日初升”象征( );“河出伏流”象征( );“潜龙腾
渊”象征( );“乳虎啸谷”象征( );“鹰隼试翼”象征( );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象征(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象征( )。


学生交流后明确答案:
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 少年中国的突然崛
起 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 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
壮丽前景 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
③体会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
地。
(3)学生读第2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丰富少年中国的形象。
预设:“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
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指时间之长、 空间之广,为下文
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
(4)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第2自然段的语言特点。
探究示例: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第2自然段时发现这一段都是四个字一句,这样读起
来有什么感觉呢?
生:语调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
生:这样读起来韵味十足。
师:除了朗读上的感觉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体会呢?
生:还使得文章的语言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显出气势。
生:给人一种不仅结构美,而且语言美的感觉。
3.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作者 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
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生活 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
这里,作者不由得说——(学生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 老!壮哉,我
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感悟情感。
预设:教师指名学生读最 后一段,引导学生从“美哉”“壮哉”这两个词语
及两个感叹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情感主旋律——赞叹。
(2)体会作用。
预设:从内容上— —作者把“少年中国”与“天”,“中国少年”与“国”
联系起来,热情地讴歌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 美好未来,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
间的密切关系。从结构上——用感叹句总结全文。
4.学生朗读全文,梳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5.教师小结。
三、情感延伸,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我们感悟到中国少年应是有进取心、独立、自由、强 大、智
慧、敢于革新的少年。“少年中国”是作者的理想,而“中国少年”则是实现理
想的希望 。作为一个中国少年,学习课文后,你是否感受到自己肩挑重担?是否
对未来信心满满呢?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
导语: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得到启示。下面 希望大家能从
多个角度谈一谈各自独特的读书感受。
预设: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之间又相互 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
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 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思
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
迪。
示例:少年智则 国智。智,即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的头脑,作为学生,我
们应该努力学习,积极上进。遇到问题,要学 会多思考,不能随心所欲,冲动行
事。即使是去做一件很小的事情,完成之后,也要学会去思考不足和改 进的方法,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智”。
少年富则国富。富,并不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指思想 和知识的储备达到了
饱满的状态。我们的学习应该涉及方方面面,科学、法律、文化都应有一定的了解。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去拼搏和努力。
同时, 精神上也应强大,不能被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打败,只有这样,我们和国家


才能在风雨中逐 渐强大起来。
少年自由、少年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以上如果中国少年都
能做 到,那中国必将坚不可摧。
2.结合实际谈强国梦。
思考:梁启超期望的强国梦实现了吗?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过渡:同学们,这篇课文诉说 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如今,我
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觉得他的心愿实现了吗 ?
交流要点提示:①现在的祖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安定、富裕,
梁启超的强国 梦可以说是实现了。②我们的祖国现在发展不均衡,有些地方的人
民生活上还有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是 暂时的,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3.激发爱国情,立志为强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 重任的一代。回顾历史,从清
末被蹂躏到现在的繁荣盛世,多少少年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 换来
了今天的和平安宁。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就要造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
弘扬民族之 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用最先进的科学
技术和人类丰硕的文化战果武装自己 ,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相信在你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堂课, 我们在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了语言,
体悟了情感。本文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情感饱 满。选文的开始,作者就以一
组排比句奔腾直泻,一抒心中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转而运用一组整齐的四字 句展
现少年中国的英姿,赞颂之情喷薄而出,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在体会作者的情感
的同时也受 到情感的熏陶,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2.课外读一读《少年中国说》的其他内容,试着写一篇读后感。




◆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文本
师:刚刚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感受了语言的特点。现在我 先把几个
难词解释一下,然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到的画面
描绘出 来。
(教师首先解释了“河”“鹰隼”“初胎”等词语,然后由学生阅读、想象。)
师:现 在我们先请班上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同学把他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然后请大家对他的描绘进行评论。
生1: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黄河从地下涌
出,一泻万里,浩浩 荡荡奔向汪洋大海。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
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 千成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
散奔逃。雄鹰试着扇动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奇妙的花 含苞初放,
是那样的鲜艳、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寒光。少年中国像
个巨 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
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她 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
那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天一样不会衰 老!那么豪壮啊,我们的
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的确说得好!真不愧是作文的 能手。他不仅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得很美,
而且较好地顾及了原句的含义。如“红日初升”,他的描绘是 “一轮红日刚从东
方升起”,用了“刚”字,就顾及了原句中的“初升”的“初”。这些都说明他
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读书很细心。
生2:他是说得很好,不过有一点我不大同意,他把 “初胎”说成“含苞初


放”,我认为用“含苞欲放”比较好,“初胎”是才含苞,还没有 开花。
生3:他(指生1)这样解释“初胎”当然是对的,但后面还有“矞矞皇皇”
四个字, 课本上注解是“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只有花开才会这样美,“含苞
欲放”就不够美。
(学生纷纷议论,两种意见各有支持者。)
师:我来说句公道话: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有充分的 理由,这叫“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学生笑)这种情况在辩论中经常会有,没有什么奇怪。他( 指
生1)的优点是理解一个词能够顾及全句的意思,不过他(指生3)说“含苞欲
放”不够美, 我的意见却不是这样。盛开的花固然是美的,但是将开未开的花孕
育着无限的生机,给人另一种美感。古 人有句诗叫“小蕾深藏数点红”,小小的
花蕾中深藏着几点红色,比开放着的红花更有风韵。大家体味一 下,是不是这样。
总之,我的意思是,他(指生2)的意见是值得考虑的。不过,我不要求有“标
准答案”,“初放”也好,“欲放”也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想
象。同学们还有别的意 见吗?
生:我觉得他(指生1)根据“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想象少年中国是一个
顶天立地的 巨人,是很好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都有一定的道理,大家就要这样积极思考。现
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共写了哪些事物?
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教师边听边板书。)
师:请你们注意我板书时使用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第三
类是植物。
生:“干将”不是植物。
师:那么是什么?
生:静物。
师:好,就用这 个词,“静物”既可以包括花,也可以包括剑,而且跟上一
类的“动物”相对。还请大家注意每一类内部 的安排次序,第一类从天上写到地
下,第二类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从有生命写到没有生命的。由 此可见作
者的思路真是一步不乱。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事物按


原来的次序复述出来。
(两名学生先后复述。)
师:你们看,思路理清了,想记住 就不困难了。下面,我要求你们不仅要复
述这几个名词,而且要把原句复述出来,谁来试试?
(学生稍作准备后,由一人复述。)
师: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篇课 文的大部分内容都
背出来了,在课外只要再读一读,就能全文背诵了。这就是背读法的作用。具体
地说,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什么?还记得那两句话吗?
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师:请大家体会一下,这样读文章有什么好处?
生:不但背出了文章,而且加深了理解。
师:谁还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
师:你们看,这样读文章好处真不少。读得多了,同学们还会有更多 的机会。
现在布置作业:请大家在课外再读几遍文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贯地背出来。
赏析: 朗读、理解、联想、记忆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本文的第2自然
段大量使用四字短语,集中运用象征 手法,意象众多,很适合运用此教学步骤来
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给予学 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事实也验证了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的确不错,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意,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积极性,并锻炼了朗读记忆的能力。另外,热烈的课堂氛围也给
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14 圆明园的毁灭
文本分析:
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 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
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 径的仇
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
用“先教 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
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 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 任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殿、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拱”等12个 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
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
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殿、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 、殿”等12个生字;理
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帕特农神庙、
埃及的金字塔、罗马 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
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教师出示展现 圆明园辉煌
过去的相关图片。)
2.教师由“辉煌”过渡到“被毁灭”,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有民族建筑、西
洋建筑,它还是一座博物馆 、艺术馆,有历代文人字画,有奇珍异宝。圆明园以
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被称为“万园之园”,而如今却只 剩下屹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
(教师出示圆明园遗迹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
(教师板书课题。)一起去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3.读课题,想象画面。
(1)学生读课题,教师激情叙述。
师:“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 明”,“园”是万
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学生想象画面,自由交流。
示例: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中各处名胜古 迹;看到了一群
无耻的强盗正在圆明园内烧杀抢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
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
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
积达20万平方米,一 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 子胤禛的赐
园。1722年雍正帝即位以后,拓宽原赐园,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
以 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


改建之外 ,还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
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帝时,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
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 ,但宁撤万寿、香山、
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
技艺、精美的 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
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 下,联合发动了第
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晚< br>7时,法国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
和破坏。至9日法 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
痍。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 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18日,3500
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 笼罩北京城。这座举世
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 br>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
案均遭劫掠。与此 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
也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 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
成一片废墟。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与同桌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教师适时点拨。
认读:殿 珑 剔 澜 陵 宏 奉 烬
书写:毁 拱 殿 筑 览 境 宏 唐 闯 统 销 奉
◆认准读音:
“珑、陵、宏、拱、唐、统、奉”都是后鼻音;“烬”是前鼻音。
◆写对字形:
“统”的右边不要写成“”;“奉”的下面不要写成“丰”。
◆区别形近字:


统——流 销——消 拱——供 筑——恐 境——镜
◆书写指导:
[珑] 左右结构,左小右大。“珑”的第一撇略向左下伸展,竖弯钩舒展
有力。
[览] 上下结构,上部略窄,下部宽、大。“见”竖弯钩宜舒展。
[奉] 上下结构。横画间距均匀,撇和捺要舒展有力。
[筑] 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工”末笔横变为提。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玲珑剔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三个词可出示图片进行理解。
②以李白的“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加深对蓬岛、瑶台这些仙境的理解。
5.学生掌握字词后,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
◆预设难理解的词:
[众星拱月] 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拱,
环绕。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 ①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 手工艺品
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②形容人聪明伶俐。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过
程。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交流。
(1)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有哪些内容不懂?
(3)试着梳理结构。
预设: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 视课堂,适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
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提出问题。比如可以从圆明园本身的作用上 产生疑问,从艺
术价值、历史地位上产生疑问,从当时的背景上产生疑问,从个别词句上产生疑
问等。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1)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教师分别请五名学生读课文。
预设: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既是对 学生前一环节自读课文的检查,又可以让
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审视自己概括的段落大意,真正做 到熟读课文。
朗读指导:第1自然段,句子中的两个词“中国”与“世界”要重读。另外
还要 注意“量”的读音,读“liánɡ”。第3自然段,结尾一句很有意境,找学
生再读一遍。第5自然段 ,试问“为什么放火烧呢”,感受“销毁罪证”一词的
意义。
(2)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谈谈圆明园留给自己的印象,试着概括小标题。
预设:教师指导 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角度可以是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也可以是对内容的总结,不必统一答案。
小标题示例:①损失不可估量;②布局独特;③建筑宏伟;④文物珍贵;⑤
毁灭惨痛。
(3)梳理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两方面,一是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二是圆明园的毁灭。
①写圆明园毁灭的部分。(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找出过渡句。
预设:通过找过渡句,让学生明白描写圆明园辉煌的部分是第2、3、4自然
段。
明确: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③运用合并自然段标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损失。
第 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再
现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④学生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自然段。
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预设答案:无奈、痛恨、惋惜。)
四、情景导学,初“识”圆明园
导语:读完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对圆明园辉煌的过 去和被毁灭的
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老师特地找到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片段,现在请
同 学们一起来欣赏,共同感受那个黑暗的、令人愤怒的时刻。
1.教师播放视频: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
和场景)。 思考: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
却在连烧三天三夜的大 火中毁灭了。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教师 利用影片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
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让学生 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以学
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点,将读书的目标再 次提高,激起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其梳理成本课的两大主要学习问题:(课件出示。)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
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
2.与学生谈话:读了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学生的感悟,可长、可短,一句话或一个词也行。
示例:(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的 名胜古迹,它被烧掉了,很可惜。(2)
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悲痛欲绝。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堂课我 们识记了生字,理解了词语,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了解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从同学 们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
了作者之所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
引起我们的共鸣,从而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
祖国灿烂文化的 感情。下堂课,我们将去细细欣赏圆明园中的瑰宝、用心体会作


者的良苦用心。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朗读课文的方法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
2.领悟文章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3.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领略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
2.激发爱国情,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导语:请同学们各用两三个词来分别 描述“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
灭”。(学生自由作答。)
明确:“圆明园的辉煌”— —举世闻名,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
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 量的损失,痛心疾首。
2.谈感受:从“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的对比中,你感受最深
的是什么?
明确: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是啊,昔日的辉煌 毁于一把大火,圆明园的遗迹如今历历在目,这是
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提 醒人们铭记历史,不要忘


记我们祖国曾经遭受的苦难。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圆明园曾经的 辉煌,一起去铭
记这段曲折的历史。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走“近”圆明园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提出重点词。(板书:不可估量。)
(2)多媒体出示圆明园的废墟图片,感受圆明园“大”的特点。
①教师介绍圆明园占地面积约为350公顷,估算相当于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②再读第1自然段,把刚才看完图片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带到课文里。
(3)句式转换练习。
预设:这一段用“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
的损失,必然有不可 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圆明
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明确:小组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
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学 生齐读。)
过渡: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多好啊!既然圆明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
须先要 走近它,看看它的过去究竟如何辉煌。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历史。
(1)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第2~4自然段,运用读书符号记录读书收获。小组
合作学习: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结合课文具 体谈谈。
(2)学生汇报。
预设:结合文中对圆明园的价值高度概括的三句话:①“是一座 举世闻名的
皇家园林。”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我国这一园
林艺 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板书:布局独特建筑宏伟珍贵文物)
过渡:这座园林建筑 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我们来
细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1.走进这座博物馆、艺术馆。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根据理解画出圆明园的布局。
①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明园的俯瞰图,理解“众星拱月”。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手绘圆明园布局图,与同桌交流。
(2)师生共读第3自然段,思考:圆明园里有哪些宏伟建筑?
①学生朗读感悟,教师相机点拨朗读语气:读出自豪之情,读得底气十足。
②教师引读,重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
仅有……还有……”
③学生勾画文中的景观,初步感受圆明园内景观的丰富。
④教师课件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武陵
春色”。
⑤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景观并加以想象,具体描述出来。
⑥展开想象:假如你漫步园 中,看到眼前的美景,你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学生慨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感受圆明园的历史价值。
①引导学生从“上自……下至……”中感受圆明园中收藏的珍宝的历史悠久。
②教师引导学生从“珍贵”中感受圆明园中收藏的珍宝的价值无法估量。
③回顾第1自然段,具体感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过渡:这“瑰宝”和“精华”是谁创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圆明园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更是一个奇迹!然而 它如今已
变为废墟,让我们走进毁灭的圆明园。
2.走进毁灭的圆明园。
(1)学生带着感受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①浏览第 5自然段,思考:圆明园是怎样被侵略者毁灭的?在文中画出相关
词语,从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做 简单批注。
②同桌对比朗读,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
等词 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③用“不但……而且……甚至……”的句式来说说强盗毁灭圆明园的经过。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3)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目睹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4)引导学生谈感受。
预设: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观看视频后的感受来说一说自己的感
触。
(5)教师小结。
小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等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
类文明的铁的罪证。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结合板书齐说:不可估
量。)
(三)走“出”圆明园
过渡:圆明园在今天已经作为一处遗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离开圆明 园的
时候,我们不光要停留在恨上、难过上,还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留给我们
心中的思考 还要继续。
1.穿越时空,联想表达。
导语:走出圆明园,我们就要把刚才的感情化为理性 。现在我们做一次小小
的体验,让我们假设历史回到了一百六十年前。现在,你回到那个时候,面对圆< br>明园的毁灭,假如你是一位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朝
政的大臣;假如你 是一位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士
兵……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说一说,面对这 样的毁灭,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呢?
2.学生自由思考、交流,各抒己见。
预设: 让学生在特定的角色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
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 了,才不会受到侵略者的欺辱。从而领悟语
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和魅力所在,那就是不但要会学习,更要懂 得怎样做人!这正
是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3.先同桌交流,再在班级上汇报。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篇
过渡:圆明园美得让 人心醉,毁得让人心碎。如今,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
但那残垣断壁仍屹立在风中,且越发显得坚挺。 这里铭刻着所有中国人的伤痕,
这里记载着我们伟大祖国的苦难历史。历史不容忘记,因为“忘记过去, 就等于


背叛”,圆明园只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大地上还有数不尽的像这样需要人们< br>铭记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去品读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的《澳门》和《香港》,
去回顾澳门和香港 的过往,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1.教师课件出示阅读片段。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阅读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理解诗歌的意思。
(2)教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 弱
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
沉的爱激发了 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1925
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 生活,启程回国。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
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 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


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 《现代评论》
首次发表。其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七子之歌》一经问世,
就 引起强烈的共鸣。
(3)教师播放根据诗歌创作的歌曲,学生听歌曲,感悟诗歌抒发的感情。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学生交流感受。
交流示例:
①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
②这样写作有 什么好处?(采用第一人称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
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 血肉之躯的疼痛,强烈表达了对祖国
母亲深沉的眷恋。)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描写建筑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 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在读中学会思考与想象
师:同学们,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 那么大
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
要会读 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话。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教师
指导。)
师:一边读 ,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要静心、
专心读书。(教师指导。)
( 生默读。读完一遍后,教师要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并提示学生边读边


进行圈画、批注 ,用笔做记号留下自己的思考。自己阅读和批注,再与同学交流。)
师:读书要读得进去,还能跳得出来。谁能把第2~4自然段的内容用一句
话概括出来?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宏伟、壮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
生: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意思都有了。谁还能说得更简洁一些?
生:它是一座历史博物馆,里面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它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物。 师:同学们越说越简洁了。如果你会读书,除了能把厚书读成薄书,把一段
话读成一句话外,还可以 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第3自然段写了许
多景物,你们见过杭州的“雷峰夕照”“平湖秋月 ”吧。你们可以由此想象到圆
明园是何等宏伟!何等美丽!何等壮观!
生:我感觉圆明园就是全国各地优美风景的一个缩影。
生:圆明园虽然在北方,但是这些建筑能让人也感受到江南风景的韵味。
师:很好,大家的想 象很丰富。这就把一句话读成一段话,把薄书读成厚书,
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好,现在请大家用这 种方法读第2~3自然段。
(生一边读一边联想。)
师:告诉我,在你的想象中圆明园美不美?
生:美。
师: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无 损地保存着,里面的奇珍异宝还放在那,你会
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第4自然段呢?
(生自由朗读。)
生:用赞叹的语气去读。
生:看着这些宏伟的建筑和奇珍异宝,我的心中充满自豪。
师:可惜,这些奇珍异宝被英法联 军夺走了,被一把火烧掉了。记住国耻!
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记住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 读……
生(齐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要善于抓要点,把一段话读
成一句话,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 这由厚到薄、由繁到简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


概括的过程。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短文 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即
又由薄到厚、由简到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 的内心世
界。在这厚与薄的来回、抽象与具体的往复中,学生自然会掌握两种不同的读书
方法, 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是
独具匠心。

15 黄继光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 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
林弹雨去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 br>的生命。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
义、国际主义精神 。这篇课文把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都叙述得很清楚,
同时还着重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 ,衬托出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把个
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生动地刻画了黄继光在战 斗中的言行,
他主动请缨时说的话,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舍身堵枪口的壮举,具有撼人心魄
的 力量。选编这篇课文,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革命英雄主义,
学习英雄的崇高品质;一方 面通过赏析黄继光这个英雄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概
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
程中应把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役、屡、摧、膛”4个生字,重点书写、理解“持续、黎明、
惊天动地”等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
悟革命英雄主 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3.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视死如归、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想象战斗的场面和英雄的行为,复述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导语:同学们 ,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你最敬佩哪位英
雄人物,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吗? (学生自由回答。)这些英雄人物把
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继光就 是这些英雄
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 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直接以人物的姓名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二、初读课文,检测
预习
1.介绍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黄继光(1931—1952)四川省中江县人,1951年 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
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 化郡上甘岭
战役中担负爆破任务,在掷完手雷,打垮敌人几个火力点后,在身负七处伤的情
况下 ,毅然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他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 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朝鲜人民
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
进行的一场正 义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
派兵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 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
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跨 过鸭绿江,同朝鲜
军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全国人民热情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
动中。最后,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
了抗美援朝战争的 伟大胜利。
2.学生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通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战役 屡次 摧毁 胸膛
yìlǚcuītánɡ


◆识字方法:“役”可以结合其形 近字来理解;“屡、膛”可以结合图片进
行理解;“摧”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
◆易错提示:“屡”是边音,不是鼻音;“摧”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多音字:晕yūn(晕倒)
yùn(晕船)
◆同音字示例:役(战役) 艺(艺术) 溢(洋溢) 译(翻译)
◆形近字示例:摧(摧毁) 催(催促)
膛(胸膛)——堂(礼堂) 蹚(蹚水)——瞠(瞠目结舌)
(2)理解重点词语。
◆词语理解:
[激烈]剧烈,猛烈。[凶猛](气势、力量)凶恶强大。
[推毁]用强大的力量破坏。[匍匐]爬着走。
[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或意义极大。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激烈——猛烈 愤怒——愤慨 消灭——歼灭 凶猛——凶

反义词:凶猛——温柔 坚定——动摇 胜利——失败 光荣——耻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各层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战役打响的时间,交代了战役的残酷性。
第二部分(第2~5自 然段):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了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
黄继光主动请战。
第三部分(第6~11自然段):写黄继光顽强地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战斗取得了胜利。
3.指名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


军战士黄 继光为了夺取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
牺牲的故事,赞扬了黄继光大无畏 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4.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卡
①找一找:找出文中的几处比喻句,探究其表达效果。
②说一说:进攻开始了,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样?
③想一想:黄继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④理一理:在进攻受阻时,黄继光是怎样做的?
⑤探一探: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A.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B.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 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
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⑥谈一谈:黄继光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抓住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5.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1小题。
找一找:找出文中的几处比喻句,探究其表达效果。
预设:文中的比喻句较多,分布在文章的 各个部分,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这
些比喻句,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战士们 像猛虎一样朝敌人的阵地扑去,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
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这个比喻 句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
②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这个比喻句说明战
斗非常激烈,敌人火力凶猛,我军进攻阻力大。这也正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
③火力点里的 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这个比喻
句写出了子弹的密集,表明黄继光处境危险 。)
④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个比喻句突出表现了黄继光顶天立
地的英雄形象。)
⑤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这个比喻句 生动地刻画出愤怒的战友们为黄继光报仇的画面。)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2小题。


说一说:进攻开始了,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样?
预设:教师引导 学生从以下两点理解当时情况的危急:一、我军进攻屡次受
挫。引导学生读“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 地射击起来……都被比雨点还密的
枪弹压了回来。”这里的“突然”说明这个火力点隐蔽得很好,它的出 现没有任
何征兆。“屡次”“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说明敌人的火力很凶猛,
我军进 攻阻力很大。二、时间紧迫。引导学生看第4自然段开头的“东方升起了
启明星”“已经四点多了”,说 明此时离黎明时间不远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3小题。
想一想:黄继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危险环境 、黄继光的战友的处境、敌人的表现
以及黄继光自身的处境来具体分析。
明确:一是“黑夜变 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二是“一个战士
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三是“敌人把机 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
样射过来”;四是他的“肩上腿上都负了伤”。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4小题。
理一理:在进攻受阻时,黄继光是怎样做的? < br>过渡:我军在进攻597.9高地主峰时,受到敌人火力点的疯狂阻击,时间紧
迫,必须很快拿下 火力点,才能攻下主峰,取得战斗的胜利。情况这么危急,黄
继光是怎样做的呢?
①看到这种 情况,黄继光是怎样做的?(明确:黄继光主动要求指导员把拿
下火力点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他是怎 样说的?(明确:黄继光转过身来坚定
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②展开讨论:针对黄继光说的话,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明确:当时,黄
继光想的是整个战斗的胜利 ,要巩固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成果,否则这些天的心血
都将白费。他还会想,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哪怕用 生命去交换。)
③黄继光的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什么?(明确: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对朝鲜
人 民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④黄继光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应是怎样的?(明确:坚定、充满信心。)
(5)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5小题。


探一探: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A.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思考:
①黄继光 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了?(明确:黄继光是在一个战友牺牲,一个
战友负伤,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而且 又身负重伤时面对敌人密集的子弹站起来
的。)
②找出文中表明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行 动艰难的词句,体会其英雄形
象(明确:“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用尽全身的力气”“艰难”“挪动”, 说明
黄继光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前进的。即使行动艰难,爬得很慢,而且要用
尽全身的力 气,但是他仍在前进。)
③还有二十米,近了,还有十米,更近了……”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有什么< br>作用?(明确: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让我们感受到他的
前进是多么不容易 啊!)
过渡: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
顽强,多么 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
④这三个感叹号表示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个“啊!”是惊讶的意思,黄
继光能站起来,出人意料。第二个是着重讲,强调连挪动都很 困难的黄继光居然
站起来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第三个是对黄继光英勇形象的赞叹。) < br>B.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
火力点猛扑上去,用 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思考:
①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明确:黄继 光在“晕倒了”“敌人
的机枪又叫起来”“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的情况下又站起来的。)
②这时,黄继光想到什么?唯独没有想到什么?(明确:黄继光想到指导员
对他的信任,想到战 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朝鲜人民的解放;唯独没有想
到自己身负重伤,自己生命的安危。) ③想到这里,黄继光全身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怎么做的?(明确:他张开
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 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④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 口,最后英勇献身了,这


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明确: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 大的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精神。)
(6)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6小题。
谈一谈:黄继光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抓住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明确:黄继光是个顽强 、坚毅的战士,如:“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
地向前抓,还有二十米,近了,还有十米,更近了… …”黄继光视死如归,如:
“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 枪
口。”
四、扩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人民,为了祖国, 战士黄继光毫不犹豫地用自
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是何等的悲壮!我们为他大无畏的精神而感动 ,
为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其实,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有许多不畏牺牲的英雄。
今天,我们再 来认识一位为了遵守潜伏纪律而甘愿忍受烈火焚身的战士——邱少
云。
1.教师课件出示阅读片段,指名学生朗读。
大火烧着了战士邱少云身边的野草,烧着了他身 上的棉衣。邱少云忍受着巨
大的痛苦,一动也不动,直到牺牲。黄昏时分,发起总攻后,潜伏部队突然发 起
冲锋,391高地的敌人还来不及抵抗即被全部歼灭。
391高地收复后,战友们来收殓邱 少云的遗体,但怎么也搬不动。仔细用手
电一照,战友们大吃一惊,邱少云的双手竟然整个都插进了地中 。为了遵守潜伏
纪律,保护战友,夺取胜利,邱少云忍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哇。战友们含着泪,
把我军反攻的炮声当成庄严的礼炮声,在隆隆炮声中安葬了这位英雄。
2.阅读与交流。
( 1)结合文段,想一想:邱少云为什么被火烧着了全身还一动不动?(因
为邱少云一旦动弹,就会被敌人 发现目标,整个潜伏任务就会失败,还会让更多
的战友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表明邱少 云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仔细用手电一照,战
友们大吃一惊,邱少云的双手竟然整个都插进了地中。)
(3)邱少云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遵守纪律、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五、 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虽然硝烟 弥漫的战场已离我们远去,但那一段段英雄的赞歌至今仍在
我们耳边回响。那些不顾个人的安危,在最危 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的战士们是最可
爱的人。让我们再读课文,感受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 精神,也
去学习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新词,具体分析了课
文内容,了解了主人公黄继光为夺取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经过,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感。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
都可圈可点,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教师为学生分组,引导他们交流学习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3.引导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学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品读文本,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先看第一个问题:
黄继光与战友是如何冲向敌人的火力点的?
(学生读句子“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师:“匍匐”是什么意思?
生:“匍匐”就是贴着地面爬行。
师:从“匍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当时炮火十分猛烈,他们的处境很危险。
师:黑夜如同白天,炮火十分猛烈,致使一个战士牺牲,另一个战士负了重
伤,重任压在了黄继 光一个人的身上。他没有放弃,而是站了起来。谁找到了描
写黄继光第一次站起来的句子?
( 课件出示句子“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
了!”,学生读句子。)
师:这两句话主要写了黄继光的哪个动作?
生:站。
师:从“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当时形势十分危急,黄继光想站起来十分不易,他需要极大
的勇气和毅力。 < br>师:作者在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明黄继光当时所处的境况确实不一
般啊!他是在什么情况 下站起来的?
生:他的肩上腿上都受了伤。
生:敌人的机枪更凶了。
师:他爬起来后做了什么?
生:他向敌人的火力点扔了一个手雷。
师:敌人的火力点被摧毁了吗?
生:没有。
师:真可惜!敌人的火力点只被炸掉了 半边,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黄继光
却晕倒了。但是不久,指导员看到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谁来读一下描 写黄继光第
二次站起来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 张开双臂,向
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师:你觉 得哪些动词让你感受最深?(学生答:猛扑、堵。)你能从这些动
词中感受到黄继光是个什么样的战士? (学生答:英勇。)


生:“猛扑”说明了他当时并没有犹豫,就义无反顾地扑上去了。 而“堵”
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师: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人民,为了祖国,黄继光毫不犹豫地 用胸膛堵住
了敌人的枪口,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位英雄的伟大壮举吧!(播放电影片段。)
师:在战斗的关键时刻,黄继光奋力扑向敌人的地堡,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
射口,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 革命英雄主义赞歌。他让我们感动,更加激励了战
士们,让我们齐读第十二自然段。
赏析:在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对关键
词语“匍匐、站、猛扑、堵”等的赏析 ,逐步引导学生感悟黄继光的英雄形象。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凭借对这些重点词语的 理解深入解读了
文本,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习作 二十年后的家乡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要内容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家乡
变化绝非易事,对小学生来说,世事变化、岁月沧桑并不容易体会。因此,教师
在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 角度,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用情感去点燃学生的生活激情,
以变化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想象,教给学生表达 的方法。让学生在对家乡的美好憧
憬中把自己对故乡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掌握大胆地进行想象的方法,想象出家乡的巨变。
2.学习列写作提纲,进一步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
3.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能够围绕习作要求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
情。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回乡偶书》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参见《英才教程同步作文期末考场满分作文》《英才作文课堂》)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教师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和《回乡偶书(二)》这两首诗,引导
学生体会情感。
导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小时后离开家
乡,年纪大了才得以 重返故土。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乡音无
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游子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读一读屏幕上的两首古诗,
(出示《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 童相见不相
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 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欣赏完这两首诗后的感受。
学生发言示例:
生:我从古诗中知道 诗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直到老年才回来,他的
心情是激动的、欣慰的。
生:诗人的家 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相貌变了。孩子们看见诗人都
不认识了,于是就笑着问诗人:“客从何处 来?”
生: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但镜湖的水
波却一如既 往。诗人独立镜湖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他的心头。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小结:是啊,贺知章阔别家乡多年,家乡的变 化很大,似乎只有家乡的镜湖
没有变。同学们,再过二十年,你们可能在远离家乡的大洋彼岸当电脑专家 ,也
可能在国内的一座城市当一名环保志愿者,也可能是一名时装设计师,还可能是
在异地务工 的普通人……不论你在哪个地方,也不论你在干什么,家乡一定会珍
藏在你的记忆深处。二十年后,我们 的家乡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让
我们大胆想象,放飞自己的心灵,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话 题,写一篇习作。
二、明确要求,交流展示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思考:(1)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描写二十年后的家乡。
(2)教材中给出的说明性文字强调了什么?
明确:要大胆想象,列出习作提纲。
(3)本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
明确:想象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由分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可采用的写法。
明确:(1)习作的开头可以直接交代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详细
描述归乡见闻,这是习作的重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选择写作的 内容:①家乡
环境的变化;②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③和亲人、朋友久别重逢的场景;④家乡
人 的精神生活。具体选择哪几个方面来写,要根据自己的构思而定。在描写家乡
的变化的时候,可以采用今 昔对照的方法,突出家乡变化之大。(3)注意把写
景、叙事与抒发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表达那 份浓浓的故乡情。
3.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列写作提纲。
明确:

4.交流写作提纲,同学间进行评议。
5.教师总结归纳。
小结:经过讨论和列写 作提纲的练习,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本次习作的
要领。下面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来完成本次习作 。
三、精选素材,完成初稿
1.教师出示问题,启发思考。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
①你的故乡有哪些主要景致?二十年后,故乡的景观会发生什么变化?
②二十年后,你回故乡 的途中会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展开想象,
说一说二十年后家乡的环境会发生哪些改变。


③想象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会有什么变化。你打算拜访哪些人?你们久
别重逢, 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④你回故乡有什么趣事发生?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拓展材料。
交流范例:
生:二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人们都使用太阳能,都住上了太阳能环保房
子。
生: 二十年后的故乡,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也有许多人住进了别墅。每座别
墅都是由一种特殊材料打造而成的 ,坚固得很。里面的一切物品都装有感应器,
是通过人的思维来控制运行的。
生:二十年后,我来到了家乡的公园。公园的变化非常大,已经变成智能化
管理的了。
生:二十年后的故乡,建起了许多漂亮的别墅。我打开家门,跑出来一个机
器人。椭圆形的脸,两个大 眼睛一眨一眨的,长方形的身体,胸前还有一个屏幕,
显示的是一张家庭地图,可以看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爸爸妈妈还是那么年轻,坐
在桌子前等着我回家呢。
生:二十年后,我来到了母校门口,等 待与同学见面。忽然一阵狂风袭来,
一艘庞大的飞船降落在学校的操场上,从里面走出刘大队长,现在他 已经成为大
科学家了。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述说着家乡各种各样的变化, 让我
们感受到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那就请大家带着奇思妙想去大胆地畅想未来家乡
的变化,把 自己家乡的变化描绘得多姿多彩!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进行记录,写好习作初稿。
4.教师巡视,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教师投影出示几篇习作,师生集体评改。
点评重点:(1)想象是否合理;(2)中心是否突出;(3)有哪些可供借
鉴的地方。
2.教师点评完后,学生能尝试自己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处理想象不合理的地方;( 2)删掉或精简与中心关系不大


的内容;(3)改正不合逻辑和不通顺的语句;(4)改 正用错的字、词、标点等。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点评。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范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
2038年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①
清晨,一踏上故 乡的土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环顾四周,青翠满目,到处是葱郁的树木。空 气清新甜润,不仅将我长途旅行的
疲劳彻底消除,还让我浑身充满了活力。原来狭窄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 阔平坦的
高速公路,两旁高楼林立,路边还盛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知不觉我回到了家,家人热情地迎接我。刚迈进家门,映入眼帘的各种家
用电器便吸引了我的 注意力。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智能家电都是一键开关控制,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③ < br>吃过午饭,我想去看看母校。走出大门,坐上太阳能环保汽车,很快就来到
了母校。一下车,我不 禁叫出声来。这是原来那个简陋、矮小的学校吗?现在变
成一座大花园了。校园里到处是花草树木,教学 楼就坐落其中。教室里每位同学
都有一台电脑,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给同学们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 同学们
则通过网络听课、写作业、交作业。原来那个简陋的操场已改建成了地下操场,
里面有太 阳能照明灯、各种运动设施。同学们在这里锻炼、娱乐、玩耍,既舒适
又安全。④
好久不见的 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巨大的变化给我留下难以忘怀
的记忆。故乡啊故乡,愿您越来越美丽! ⑤
句段赏析
①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点明回故乡的时间。
②描写二十年后故乡的整体风貌。
③二十年后家用电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④通过对比,具体描绘了学校的变化。


⑤结尾抒情,表达对故乡的美好祝愿。
总评:这篇文章行文自然,语言流畅。从城区街道到自己的家,再到母校,
寥寥数语就将二十年 后的故乡勾勒出来。文章简约而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并誊写在作文本上。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
小结:写“二十年后的家乡”,就是 要写出家乡的变化。教材中给出了一个
习作提纲范例,我们通过品读,掌握了这次习作的要领。在老师的 引导下,同学
们积极思考,多方探讨,也都想象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情思。在这
节 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通过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表达了对
家乡的热爱之情,并生动地 展示给了其他同学,尤其是__________同学,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在这次习作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用词诀窍,修改作文
的方法等,使学生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预设:想象作文的写作技巧:(1)要大胆想象;(2)想象要合理;(3)想象的内容要具体;(4)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交流朗读课文的方法,能够通过朗读把充沛的感情表达出来。
2.比较形容人的词语的异同,区分褒义词和贬义词,并能练习写话。
3.结合句子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4.进行写诗训练,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5.积累描写社会状态的词语。
重点难点:
1.做到朗读时能读出课文蕴含的充沛感情。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激趣提问,导入话题。
导语:同学们,为什么有的同学读书很好听,而有的同学读书像念 经?这到
底差在了哪?你是不是特别羡慕别人感情真挚、优美动听的朗诵,而苦于自己读
书的无 感情无味道?想知道原因,要解除苦恼,那就认真学习今天的内容。相信
经过今天的讨论交流,你一定会 惊喜自己的进步。
2.以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和《少年中国说》为例,教导方法。
(1)要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要准确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首先必须整体 把握文章的间架结构,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在朗< br>读的时候以声传情,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而要准确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还需要品词析 句,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依据文本类型,确定符合文本内容
的朗读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 是痛惜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
是壮志豪情。
(2)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
明确:语速是指朗读语流的快慢, 应根据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换。通常,说
明叙述的内容,紧张急剧的形势,激动难抑的心情,用快速表达 ;抒情议论的内
容,幽静严肃的环境,平静坦然或沉痛的心情,用慢速表达。语调是朗读说话的
腔调,就是语句里语音高低、快慢、升降的变化。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
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 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语调较高昂,表
示悲伤、惭愧、平静、缓和等内容的语调较低沉等 等。节奏是在一定的思想感情
的支配下,在朗读的过程中显现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回环往 复。
节奏一般是就一篇作品的整体而言的,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如,读《圆明园的毁灭》第1 自然段时可以读得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以
体现沉痛的心情。而读《少年中国说》第1自然段时语调高 一点,读出节奏,才
更有气势。
(3)学生自由练习,教师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进行点评,朗 读者依据大家


的建议改进。
(4)教师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
小结 :发言的同学都能把课文朗读得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大家不妨回去后
把本单元的课文朗读给自己的家人 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
爱国情。
二、词句段运用
1.词语训练。
过渡: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同一个人,心情有好有坏,
表现有优有劣,描写其相应的词语也有正有反,有褒有贬。
(1)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分析其意思的异同。
举世闻名 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 呕心沥血
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诡计多端 处心积虑
◆词语解释: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足智多谋]智谋很多,形容善于料事和用计。
[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
的艰苦。
[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
[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
[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
[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
(2)小组交流发现词语的异同。
明确:这四组词语都是形容人的品质或神态的,每组都由一 对反义词构成,
不同的是每组第一个词语为褒义词,第二个词语为贬义词,意思相反。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示例:举世闻名——万里长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举世闻 名,它凝结着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不愧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足智多谋——《三国 演义》这部小说描绘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足智多谋


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奸诈 狡猾的曹操,无不让人印象深刻。
得意忘形——做人要懂得谦虚,成功时不得意忘形;做人也要懂得坚 强,失
败时不怨天尤人。胜不骄,败不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标点符号训练。
(1)教师出示教材中的前两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它由圆明园、 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
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 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 br>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①学生自由读句子,从停顿的角度初步感受顿号和逗号的区别。
明确:顿号表示句子内容最小的停顿,较逗号短。
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顿号和逗号的用法,感知其不同之处。
明确:顿号表示并列词语或词组之 间和序号之后的停顿,表示的是短语内部
的结构关系;而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间隔,表示的 是句子内部的结
构关系。顿号可以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也可以用在当作词语用的短语之间。
(2)教师出示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句子,引导学生加上标点。
毽子越做越讲究 有黑鸡毛 白鸡毛 芦花鸡毛等 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
子飞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观察句子中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黑
鸡毛”“白鸡毛”和“芦花鸡毛”这三个词语是并列关系,因此它们之 间应用顿
号。
明确: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
满院子飞。
(3)学生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些既运用顿号,又运用逗号的句子,读一
读,体会两者的区别。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教材中的书写范例,学生进行书写比赛。
预设:学生统一开 始书写,写完后举手示意。教师记住最快完成的几位同学,
展示他们的成果,学生评选写得又快又好的一 位。


明确:(1)每一行诗句都要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横向书
写时,顺序为从上到下;竖向书写时,顺序为从右到左。此外,还要注意笔画、
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2)每句首字对齐,字距均匀,字字齐平,行列整齐。左
右两边空档相当,不能太满,太满则气促神拘; 也不能留白过疏,过疏则气懈神
散。
2.邀请表现最好的同学介绍书写的诀窍,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做好总结。
明确:要想提高书 写的速度,必须做到:(1)集中注意力。(2)掌握正确
的坐姿和握笔姿势。(3)掌握正确的运笔方 式。注意手指与手腕相互配合,同
时运动,通过手腕的运动带动手指的运动,手指再带动手中的笔。(4 )一句话
(诗)要连贯地写下来。可以先熟悉抄写内容,再一句一句地抄写。(5)书写
速度要 均匀,不要忽快忽慢。
3.教师布置书写任务,学生在课后进行书写练习。
四、日积月累
1.通过“成语竞说”游戏,导入主题。
过渡:同学们在刚刚的书写比赛中都表现得很不错, 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场
“成语竞说”游戏吧。(出示游戏规则:教师指定一个主题,同学们比赛,看谁< br>能又快又准地说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成语。)我发现大家说出的成语又多又准,
那么对于描绘社会 状态的成语你知道多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学习吧!
2.出示词条,教师领读。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1)同桌对读词语,讨论上下两组词语的不同。
(2)学生根据上下两组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两者描绘的不同景象。
(3)教师指出两组词语的不同之处。
明确:上面一行成语都是描绘一种安定、富足的社会状 态的,下面一行成语
都是描绘一种衰败、动乱的社会状态的。
3.理解词义,对号入座。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


[太平盛世]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人健康,年成好。形容生活安乐美好。
[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路不拾遗]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
[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
端困苦的环境中。
[家破人亡]家庭破产或破碎,人口死亡或逃亡。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
[民不聊生]人民没办法生活。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动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2)教师出示相 关图片,学生根据词语意思选填对应的词语。如果能对应,
可以一张图填几个词或一个词填几张图。填入 词语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
填入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描述两种不同社会状态的词语,丰富积累。
五、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交流了通过朗读把充沛的感情表达出来 的方法,体会了描
写人物的品质或神态的词语意思的异同,并学习了标点符号的用法。此外,还进
行了书写练习,积累了一些描绘社会状态的成语。希望大家能够把握这堂课所学
的内容,真正学有所获 ,学有所成。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描写人物和社会状态的词语。



脑子急转弯-梁实秋散文


儿童节的习俗-合同管理制度


白居易的简介-咸宁学院分数线


蜡烛的作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初中音乐教案-父亲节英语作文


吉林师范大学分数线-发言稿怎么写


沧州一中-天津国税


想象作文600字-司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