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反思

绝世美人儿
757次浏览
2020年10月09日 15: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鄱阳县博文中学-2013江苏高考英语

2020年10月9日发(作者:邢守元)



10.二泉映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
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第四、 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丰富内涵的语句,
感受 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
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 神。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琴声”和“心声”交替呈现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丰富内涵的语
句,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
抗争,矢志不渝 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琴声”和“心声”交替呈现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 对基
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学困生识、写、读的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整
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课文,感受乐曲表达的内
涵,学习“琴声” 和“心声”交替呈现的表达方式。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 习、合
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板书课题。
2.

《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哪些了解?学生
交流汇报后,师补充。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识、写生字情况。
(1)通过巡视抽取书写有问题的预习单。
(2)学生练习写错和不满意的生字。
2.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
淙淙 患病 搀扶 积淀 颤抖 倔强 哭泣 抒发 跌宕 琴弦
(1)学生认读词语,教师认真听读相机纠正。
(2)学生交流对部分词语的理解。
3.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互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
(2)指名轮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听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发现一处美景
1.二泉映月既是 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也是一处优美的风景,文中哪些地方
写出二泉映月的美?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 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
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志萦绕在他的
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
激荡。 < br>3.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
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 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
4.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 景散落在课文
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交流:
月光如银:月光美在哪里?(美在颜色)还有其他的词语吗?
月光似水:美在哪里?(
美在月光的清辉,清澈

静影沉璧:谁的影子?这 个璧什么意思?(璧是圆形的,中间有
孔的玉。)月影倒映在水里就像一块璧玉。
地上有二泉 ,天上有月亮,相互辉映,这样的美景用这两个词来
赞美就是——(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5.再读句子,读出二泉映月的美。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体会坎坷经历
1.阿炳两次听泉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把关键
语句用“ ”标一标。
2.小组交流收获。


(1)两次听泉的不同:
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
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 历。渐渐地,渐渐地,他
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师父离开人世,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经受着生活的穷困和疾
病的折磨。
2.重点体会阿炳生活的艰难和辛酸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3.感情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
强的呐喊„„
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而叹息,而哭泣?激愤的倾诉什么?倔强的呐喊什么?
4.导语过渡: < br>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
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
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5.放映《二泉映月》视频,让学生欣赏乐曲,体味情感。
6.学生说听后的感受
7.乐曲的丰富内涵都写在书上,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
8.小结:“琴声”和“心声”交替呈现的表达方式。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体会一片情怀
1.阿炳是一个双 目失明的盲人,流浪街头,靠卖艺为生,为什么他能创作
出这么出色的作品?原因何在?


2.引导学生领悟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可贵精
神。
3.像阿炳这样的人你还知道哪些?(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张海迪、
司马迁„„)
4.阿炳这种执着追求、顽强抗争的精神让你想到哪些名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作业设置: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背诵关于励志、磨炼的名言警句。
3.通过上 网,访友,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
活动,进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 史上罕见的民间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
追求理想 与命运抗争

附《二泉映月》预习单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
能做到正确、规范 。


正确

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摘抄喜欢的词 语,做到读正确。有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理解,也可以记下文
中不理解的词,写在下面横线上。

三、我会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感受宁静之月,捋清线索。上课伊始,让学生概括课文 的主要内容,再默
读课文,圈画出写月的词语,结合课文读词体会月之宁静,初步了解文章是用“月”< br>这条线索串起全篇课文的。
2.感受乐曲,体会阿炳的精神。通过圈画重点词句,创设情境体会 阿炳生活
的艰难和辛酸,再播放乐曲,感受阿炳的情感是如何在乐曲中流淌的。
3.总结写法,突出二泉映月的地位。
不足之处:《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可谓文美、景美、音 乐美,我本想通过教
师的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但因师生共有的紧张使课堂的美感打了折扣。
教学建议: 现实中的阿炳为何要创作《二泉映月》,他创作这首乐曲与其
苦难的 生活有多大的联系,如果有联系,是生活的穷困潦倒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还是民间艺人的自发艺术生成 ?从这篇课文来看,只能把它定位于前者!可是,
从越来越多的史料来看,阿炳的童年到眼睛致盲等内容 却与课文内容格格不入。
是依照文章,给学生一个身处逆境却有着不屈灵魂的光辉形象?还是直接还原一
个真实的阿炳?重点突出其卖艺度日的艰难,而对有些内容可以忽略不计。

卓越联盟-学校三八节活动方案


贝克汉姆中文纹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


地质工程排名-问候吧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我的暑假生活600字


个性分析-教师节贺卡内容


喷泉作文-职业规划范文


海涛09-中秋节活动策划


白萝卜的英文-教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