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贴春联作文-消防宣传标语
一、完美的图形——圆
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22页,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
直径,理解同一圆
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率
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
长和面积
。
3、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化圆
为方”的思想
,建立“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经验—寻求方法—总
结归纳—解释应用”的“模型化”思想。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通过了解圆周率的史料,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
题。
单元教学难点: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
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
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新课开始,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三种不同轮子(分别用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做
轮子)的汽车画面。
问:你喜欢哪种汽车,为什么?为什么车轮子一定要设计成圆形呢,你们知
道这是为什么吗?今
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圆
的认识)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形物体?
二、探索新知
1、画圆:你们会画圆吗
?自己尝试着画一个圆。你是怎么画的?(教师示
范画圆并提示画圆时要注意的问题。)
师:
用圆规在纸上画任意三个圆,并思考:在画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如
果有同学说每人画的圆都有一个圆
心,师接着问:说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
系?(说明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说明: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师
板书:圆心O)
2、认识半径:任意在圆内、圆上和圆外点三点,分别问学生:这点在什么
地方
?生分别说:圆内、圆上和圆外。
师:把圆心与圆上一点连接起来,这样的线段叫半径。
师: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r 。
师:在自己圆上画几条半径,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什么长度都相等?
师:刚才有同学说,圆规两脚距离跟圆的大小有关系,这句话现在可以
怎么
说了?生:圆的大小跟半径的长短有关系,半径长,圆就大;半径短,圆就
小
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有无数条半径?怎么知道半
径都相等呢?请大家想法量一量
半径的长,看刚才说的结论对不对。(学生通过用尺量半径,纷纷举手认
同。
师分别请几生各自报出自己所画圆的半径。)
师:刚才不是说圆的半径都相等吗,为什么你们报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生纷纷举手说明,必须在同一个圆内。也可以在大小相等的圆当中。师板书:
同圆(或等圆)。
3、认识直径:请把手中的圆对折,再换角度对折几次,看看你们又可发现
什么?对折后请互相
交流。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发现圆上有
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
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看看
书、动动手,并在小组中说一说。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教师板书:(1)直径:d(2)d=2r或R=12d
追问: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圆的直径,
会不会是黑板上圆
的半径的2倍?你认为应该怎么说?(板书:在同一个圆
里)
三、巩固练习: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轮子为什么要设计
成圆形的了吗?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想一起到篮球场玩套圈游戏,你会怎么安排?说说你的想法。
2、在这片篮球场上要画一个最大的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4、5页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通
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
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
画圆。
教学过程: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第一题是联系生活经验的题目,呈现的是风
车、摩天轮、直升飞机的螺
旋桨这三种物体的运动情形,旨在让学生发现并体会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只<
br>有是圆形的才能平稳,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第2题是找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题目,
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根据直径和半
径的意义进行判断,使学生加深对直径半径的认识。
3、第
三题是填表题,填表后,要引导学生说出填表的依据,使学生进一步
加深对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的理解。
4、第四题是画圆的题目,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是注意让学生说说画圆
的步骤,进一步感受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5、第五题是判断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自己的理由。
6、作业:第六题,让学生做在书上。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5、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
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
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2、学生的观察、分
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
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
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过程: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做第七题,是一道具有综合性的题目。综合了圆、数对、平移等知
识。
练习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必要时给与一定的指导。
2、做第八题
,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让学
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让学生明
确:只有设计成圆形的场地才能
比较公平,对于如何把设计的场地画在操场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操
作,
在实际操作中寻找较为理想的方法。
3、做第九题,是根据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填空的题
目。练习时,可先引导
学生明确解决第(1)小题的关键是明确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第(2)<
br>小题圆的直径是长方形的长,半径是长方形的宽,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4、第十
题是利用圆形设计图案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主创新,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和点评。
5、第十一题是选作题,练习时,要注意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
6、课外实
践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活动是可以让学生
自主的进行操作,寻求测量的方法。7、
作业:完成基础训练中相应的题目。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7、8页。
教学目的:
1、认识圆的周长;初步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公式及
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
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圆周长的计算。
难点:建立圆周率的概念。
教学具的准备:课件、圆片、尺子、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现在大家都说说,你们都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我想问问同学,
你们都带了哪些圆形实物?两人互相指指圆的周长在哪儿?
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老师手里这个圆的周长
。谁跟他指得不一佯?为什么
这样指不行?
2、课件出示天坛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问:怎样才能知道祭天台上层的周长是多少呢?哪个小组愿意帮助解决这个
问题?我们每个组都带了
一些圆形实物,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测出圆的周
长,并填写实验报告。请你在实验报告上填出你测量的实
物名称,周长是多
少,直径是多少。(学生分小组测量手中圆形实物,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能
测量多少数据就测量多少数据。)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
果。
3、同学们想
了那么多种方法,看来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归纳起来,同学们
都是用缠绕、滚动的方法把曲线变直的。(
板书:绕、滚)
师:谁能用这两种方法来测量祭天台上层的的周长。看来光靠绕、滚这种实
践
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想
一想,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
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屏幕。
(用电脑演示三个滚动的圆,看出圆越大滚动的轨迹越长,圆
越小滚动的轨迹
越短。)我们得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板书:圆的周长 直径)这是
我们大家一起发现的。科学家往往发现问题就要去研究,我们同学长大想不
想当科学家?今天我们就先学
着科学家来研究一个问题:用我们测量的数
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研究圆的周长到底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
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
4、师:通过同学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圆的周长
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
书:3倍多一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电脑演示:圆的周长
是直
径的3倍多一些。)
说明:这是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
(板书:圆周率)圆周率
是怎么得来的?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解说:早在2000
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指出:“圆经一
而周三”,(用投影打出这句话。)当时,是很
了不起的成就,至今人们常用它
来估算圆的周长。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同学们算得是否准确
的。
谁知道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是谁?(学生口答)他是我国伟
大的数学家和
天文学家祖冲之。(出现祖冲之的画像,同时放配乐录音,介绍
祖冲之。)
师:我们确实应该
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后来瑞士的数学家
欧拉用希腊字母π代表圆周率。
(板
书:π)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不循环
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
通常将π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5、问:既然π是个固定的值了,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
圆的周长?(直径。)
现在我们能不能计算祭天台上这个圆的周长?直径知不知道?那么半径是
多少?现在我们试着用直径或半径来求这个圆的周长。谁用直径求出圆的周
长?(板书:3.14×30
=94.2(米))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
率)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
示直径,π表示圆周率,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πd)谁能用半径求圆的周长?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用字母r表示半
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板书:C=2πr)
说明:计算时不必写公
式,π取两位小数为3.14,已经作为一般数值处理,
计算结果不必再用≈表示,但在判断“周长是直
径的多少杯”时,仍应说“π
倍”而不是“3.14倍”。
三、拓展延伸:
问:我们现在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了,那么你能不能根据周长来求直径呢?
(
出示祈年殿的图,以及问题:祈年殿殿顶的直径是多少米?)让学生自己
选择方法解答,有困难的时候可
以使用计算器。
四、布置作业:做基础训练的题目。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9、1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求,培养学生
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及
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自
主练习的第1题,是在学生理解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
基础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练
习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给
出的条件是半径还是直径,然后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2、判断,你认为正确画“√”,错误画“×”。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2)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它的半径是2厘米。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3、选择: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几号卡片。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①半径 ②直径 ③周长
(2)圆形水池的直径是4米,绕池一周长()①25.12米 ②12.56米
③12.56平方米
(3)A圆的直径是6厘米,B圆的直径是2分米,圆周率()①A圆大
②B圆
大 ③一样大
4、甲乙两人分别沿①、②两条路线从一端走到另一端,谁走的路线长?
5自
主练习的第3题,是一道运用圆周长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
明确求“绕石碾走一圈至少是多少米?”就是求石碾的周长,
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6自主练
习的第4题,是一道运用圆周长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
时可以用事务进行演示,让学生自己来
理解题目要求。
7做自主练习的第5题,这是一组辨析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的判断并加以
解释。
8、作业: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0、11页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活
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
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
长。
教学过程: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第6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引导
学生理解自行车轮转动一周前进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让学生进一步体
会
“化曲为直”的方法。
2、第7题是灵活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
学生独
立解答,交流时组织学生讲清楚篱笆的长度其实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
πr求解。
3、第8题是已知周长求直径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明确硬币的直径必须小于
投币
口的长度才能放进。
4、第9题是综合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做题时要注意启
发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结果要取近似值。解答完后,要引导学生对两种取近
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体会
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5、第10题是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6、第11题是求组合图形周长的题目,引导学生明确,跑道的一周长就是
两
个半圆长与长方形两条长边之和。
7、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教师可以画一个横截面图,
帮助学生理解铁丝长
度与钢管直径、周长的关系。
8、作业:做课外实践,活动前要求学生制定活动计划。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2、13、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
br>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
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
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
数学交流的能
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4.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
考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
“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套,圆片。
分成十六等分的塑料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
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
(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
)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神舟五号”发射的场景。
问:看到“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你们有什么感想?
(出示图上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明确:求降落范围的大小就是求圆面积的大小。
2、师:我们在圆的外面或圆内画一个正方形
,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差
不多,把正方形怎样变化它的面积会接近圆?让学生独立探索,小组讨论,
反复尝试。
3、师通过课件演示进行归结: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它的面积就越接近圆的
面积。
4
、问:怎样把圆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求它的面积呢?学生分组进
行分、剪、拚等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重新演示“割、拼”的过程,推导出园面积的计算
公式。
学生交流探索“化圆为方”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圆形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你能发现
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与宽跟圆的周长与半径
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
式
吗?用字母应该怎该表示?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是:
S=πr
2
三、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利用公式,求出“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
定的降落范围是多大。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建议:可以先画模拟图,然后想办法得
出比预定范围小了多少平方米。让学
生独立画图,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四、回顾整理: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自主练习的第2题。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山东假日游——百分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6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实际意义及百分数的读、写。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
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在“十一”黄金周时,去旅游了吗?说说你的一些见闻吧。(学
生交流)
活动二:
师:下面是山东假日游的一些镜头,请大家仔细观察。(出示黄金周游情境
图)
1、师:这些情境图中都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济南接待游客比青岛多多少万人?
生2:济南接待游客是济宁的多少倍?
生
3:济宁接待游客是青岛的多少倍?生4:统计表中的16%、9.3%、9%是什
么数?它们各表示什
么意思?
……
2、 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发现和提供了许多数学问题。那我们就来
看看统计表中的16%、9.3%、9%是什么数?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能试着读一下这些数吗?结合情境图和统计表,你能说一说它们的
具体含义吗?
生1:百分之十六,就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生2:16%就是说济南的游客人数是全省游客人数的百分之十六。
生3:我想,9%就是指济宁的游客人数是全省游客人数的百分之九。
师:对,从统计表中我们能弄清楚16%和9%的含义,那9.3%怎么读?表示
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读作“百分之九点三”。表示青岛的游客数是全省游客人数
的百分之九点三。
3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像16%、9%、9.3%这样的数叫百分数。百
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是百分号。
师: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
到百分数,你能举出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并说出它
的意义吗?先同桌说一说。
师:生活中的这
些百分数,同学们都能结合生活实际准确地说出它们所表示
的意义。既然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百分之几,也就是分母是100
的分数,那么它与分数是不是一样呢?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分数中就没有分子是小数的。而百分数就可以是9.3%
生3:我也认为不一样,我们见过的百分数都没有单位,而分数有时可以加
单位。
师
:看来百分数与分数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
别呢?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再在
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活动三:
1、教科书第25页第1题是一道看图填空题。练习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百
格图,细心数数,然后独立填充。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明确分数、小数、百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
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
具体的数,也可以标号司两个饿数之间的关
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饿是呼之间的关系。
2、教科书第25页第2题是一道涂色表示百分数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
仔细阅读题中的
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百格图
中涂色,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活动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6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2、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
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在“十一”黄金周时,去济南旅游了吗?说说你的一些见闻吧。
(学生交流)
活动二:
师:下面是济南大明湖和趵突泉门票收入情况统计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出
示门票收入情境图)
1、师:这些情境图中都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大明湖门票收入比趵突泉多多少万元?
生2:趵突泉门票收入比大明湖少元?
生3:大明湖门票收入占趵突泉和大明湖总收入的百分之几?
生4:趵突泉门票收入占趵突泉和大明湖总收入的百分之几?
……
2、师:大家观
察的非常仔细,发现和提供了许多数学问题。那我们就来看
看大明湖门票收入占趵突泉和大明湖总收入的
百分之几?
师:你能试着解答一下这道题吗?
生交流:260÷400
=260400
=65100
=65%
师:你能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趵突泉门票收入占趵突泉和大明湖总收
入的百分之几吗?
生交流:140÷400
=140400
=35100
新 课 第 一
网
=35%
3、师: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应用很多,请看下面的习题。
活动三:
1、教科书第26页第5题是巩固百分数意义的练习题。练习时,需要让学生
明确,要求每种图书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要先求出图书总数是多少,然后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式计算。
2、教科书第26页第6题是一组加深理解百分数意义进行简单计算的练习题。
练习时,第一个问题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总人口数
看作单位“1”,汉族人口占总
人口的92%,少数民族人口则占1-92%=8%。
第二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2004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比2003年
增长9%”这句话的实际意义。
活动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百分数和分数、小
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2、会进行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价值,培
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活动二:
1、师:你能把下面的数化成百分数吗?
0.13、1.2、34、56
学生尝试先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13=13% 1.2=120%
师:你能总结出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吗?
生: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
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加上百分
号2、师:你能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吗?
34=0.75=75% 560≈0.833=83.3%
师:你能总结出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吗?
生1:把分数化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
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生2:也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
分数
师:你能把19%和25%化成分数吗?
生试做:19%=19100
25%=25100=14
师:你能总结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吗?
生1: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进行化简
生2: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把
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后,再根据分数的基
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乘10、100……去掉分子的小数点
,在化简
3、师:你能把3%、0.7%、123%化成小数吗?
生试做:3%=0.03
0.7%=0.007 123%=1.23
师:你能总结出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吗?
生: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活动三:
1、
教科书第28页第1题是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的题目。练习时,可让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让学生说
说改写的方法。
2、教科书第28页第5题是一道通过数的改写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题。练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引导学
生发现类似这样的题目通常改写
成百分数比较简便。
活动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百分数应用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率的实际意义。
2、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类推并掌握求百分率的方
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
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率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济南以“泉城”之称闻名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到济南旅游的
人很多,为了保证假
日饮食安全,卫生防疫部门加大了对酒店卫生检查的力
度,抽查了部分酒店。请同学们看抽查结果。(出
示黄金周期间卫生防疫部
门抽查酒店卫生状况的情境图和相关信息)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合格的酒店是全部酒店的几分之几?
生2:合格的酒店是全部酒店的百分之几?
生3:这些酒店的卫生合格率是多少?
……
3、师:卫生防疫部门想公布此次抽查中酒店的卫生合格率,你能帮他们
算
一算吗?
生有疑问:什么是合格率?
师:求合格率就是求卫生合格的酒店数占抽查总数的百分之几,现在你会计
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或与同桌商量。
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合格率=合格数抽查总数×100%
师:能谈谈你对这个公式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后知道公式中“×100%”,式子的结果不再是分数,而是百分
数。
活动二: <
br>1、师:黄金周期间济南各大酒店的入住率也非常高,下图的表中是三个大
酒店客房入住情况。(
出示统计表)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取其中的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师:我们先来解决
“玉
泉森信大酒店和丽天大酒店的客房入住率哪个高”这一问题。生自主解
决。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及答案。
入住率=入住的客房数客房总数×100%
2、小结:百分率也叫百分比,是表示两个数的比,是没有单位名称的。在
求百分率的时候,除
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3、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百分率,说说你知道哪些?
生交流,如出勤率、成活率、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近视率等。
4、师:你知道这些百分率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出勤率是指实到人数占应到人数的百分之几。
5、师:求百分率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4、教科书第31页第1题是求百分率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
完成,交流时,重
点让学生说说正确率、出油率、达标率、入学率的意义
及解决方法。
5、教科书第31页第2
题是求百分率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
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出勤率的意义及解决
方法。
活动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百分数应用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类推并掌握求百分率的方
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
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率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桌说一说合格率、入住率、正确率、出油率、入学率各表示什么?
活动二:
师:这节课我们做有关百分率的练习
1、教科书第31页第3题
这是一道求合格率的题目。练习时生独立解答,后让生说一说
什么是合格
率,最后的出答案。2325×100%=0.92×100%=92%
或23÷25=0.92=92%
2、教科书第31页第4题
这是一道填表题,题
目呈现的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2004塞季3名队
员的投篮情况统计表,通过比较解决谁的命
中率高的问题。让生独立解答后
交流。
3、教科书第32页第5题
这是一道求
成活率的题目。练习时,要先求出每个班植树的成活率,再进
行比较。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进行
交流。
1、教科书第32页第6题
这是一道根据数据进行实际分析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
生分别说说两个
6%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分析这两所学校的近视人数是否相等,并说出理由。
因
为两个学校的学生总数没有告诉,所以学校的近视人数无法确定。如果
两个饿学校的人数相等,那么,两
所学校的近视人数就相等,如果两个学
校的人数不相等,但近视率都是6%,则人数多的学校近视人数就
多。
活动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百分数应用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
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
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十一”黄金周期间,对10月2日济南市民航、铁路、公路情况进行
统计。
活动二:
师:这些情境图都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2004年济南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
生2:2004年济南铁路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
生3:2004年济南公路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
……
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发现和提供了许多数学问题。那我们就来解决第
一个问题。
师:你能说一说这句话表示的具体含义吗?(小组讨论交流)
生:求2004年济南民航
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就是求2004
年民航客运量比2003年增长的数量是20
03年的百分之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1交流:先算2
004年民航客运量比2003年增长的数量,再算增长的数
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即(0.49
-0.47)÷0.47
生2:可以先算出2004年的民航客运量相当于2003年运输量的百分之
几,
然后再求出增长百分之几,即0.49÷0.47-1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做出了这么多方法。
活动三:
1、教科书第34页第2题
是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补充完整。练习时先让学
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34页第3题。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说
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
活动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百分数应用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
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
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
题
活动二:
师出示信息:10月2日去济南近郊旅游的人数约为1万人,10月3日约为
0.8万人。10月3日比10月2日少百分之几
师:仿照上节课的内容,你能试着解答一下吗?
生解答,后交流:(1-0.8)÷1或1÷0.8-1
活动三:
1、教科书第3
4页第1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
的基本练习。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教
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因
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是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而
“女
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百分之几”是把男生看作单位“1”,所以“男生比女
生少百分之几”
与“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的结果不相同。将含有百分数
的统计表补充完整。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
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34页第5题是一道具有例题功能的练
习题。通过解决“今年核
桃的产量比去年减少了几成”和“今年板栗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几成”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成数”的知识。练习时,教师首先要结合教材中的
注释向学生讲清“成数”
的实际意义及作用,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通
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求“今年核桃的产量比去年
减少了几成”与求“今
年核桃的产量比去年减少了百分之几”的解提思路相同,知识要把最后的结
果化成成数。(1)(150-120)÷150=20%,减少二成
(2)(460-400)÷400=15%,增加一成五
3、教科书第35
页第6题是成数与百分数互化的题目。要让学生注意改写的
方法,即成数改写成百分数,先把成数改写
成十分之几,再改写成百分数;
百分数改写成成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再改写成成数。
活动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第三单元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
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大量实践、
勇于创新的能力
3、运用CAI课件提供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初步渗透在
一定的条件下,事
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完整、准确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复习已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名称及特征后,再让学
生“摸一摸”桌面,再次感觉这些面是“平”的。
2。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物体。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也能称它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不能)那它叫什
么?
板书:圆柱、圆锥的认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和圆锥,看它们有哪些特征。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景,获得表象。
(1)CAI提供几幅冰淇淋,配以轻音乐。
这些物体从形状上分为几类??(不是) 那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说说看(有的学生用手势比划着说:它们
都是圆圆的,高高的;有的说,它
们像圆柱子一样……)
教师说明:它们都是圆柱体。
有的学生用手势比划着说:它们上面都是尖尖的;……)
教师说明:这些都是圆锥体。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圆柱和圆锥的形状。
2。进一步探究圆柱的表面特征。让学生准备好圆柱和圆锥体
(1)摸一摸: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上面和下面,它们的面有哪些特征?
(2)议一议: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办法来证明?
(量直径或把底面在纸上画圆比较)出示CAI课件验证。
(3)再摸:还有一个什么面?(是个弯曲的面)
(4)实验验证:学生动手将圆柱侧放在桌
面上,侧面上能放稳一本数
学书吗?试试看(突出是个曲面)。
告诉学生:这个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5)引导概括:(CAI显示)
上底面
圆柱体的
是大小相等的圆
下底面
表面特征
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体的表面特征:底面是一个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像圆柱子一样的立体图形,我们叫它圆柱体(简称圆柱)。下面是一个
圆,上面尖尖的,叫圆锥体(简
称圆锥)
小练习: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口
答)
3。圆柱体的“高”。
CAI显示:
(1)提问:哪个高,哪个矮,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
(引导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相对的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追问:怎样测量这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引导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CAI演示剖开高的
过程)
(3)再问:圆柱只有这样一条高吗?
(4)CAI验证:得出有无数条高。
(5)讨论:如果你要测量圆柱体的高,量什么地方最方便?怎样测
量?
方法有:①用三角板的直角边来量;②用直尺贴着侧面来量;③
把圆柱侧放在纸上来画;
……
(6)练习,请学生上机操作量出圆柱的高。4、圆锥体的高
高
O
底面
如何找到圆锥的高?连接圆锥的顶点和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
第二课时
完成自主练习第3—6题。
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建立
空间观念的题目。旨在为学生进一步
学习圆锥的侧面积作铺垫。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连线。
还可以
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想让学生按照途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
初步认识圆
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新|课 |标|第 |一| 网
第4题:是一道操作性的
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卷一
卷然后交流不同的卷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为后面学习
侧面积作好铺垫。
第5题: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题目。课前让学生准备好长方形、半
圆形
、三角形和体形小旗。练习时,让学生快速旋转,看看形成那些图形,
培养学生空间图形想象能力。 <
br>第6题: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较大的选做题。练习时,让学生明
确彩带个部分与原著的高、
底面直径的关系,利用圆柱的有关知识进行解答。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
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
直径和高。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操作方法:(1)先
把圆锥
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的量出
平板与底
面之间的距离;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1、认识掌握圆柱各部分名称,建立圆柱体空间概念;
2、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具体应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准备
师: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又拿出正方形、圆形。提问相同的问题。
师: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是什么?给什么条件能求出圆的面积和周长?
然后把圆形贴在长方形上面。再出一些练习题进行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强调计量单位。 教师借助信息窗的图片简要介绍圆柱形纸筒的生产过程,生产一个圆柱
形纸筒大约需要多少纸板呢?
(二)学习新课
2dm
3dm
1、出示一个圆柱形纸
筒,出示高和底面直径。如何知道需要多少纸板才
能做出一个圆柱形纸筒呢?
学生拿出准本好的圆柱形纸筒,进行操作。小组交流,组成一个圆柱形
纸筒,需要几部分。
学生:我沿着高剪开圆柱形纸筒,发现圆柱是两个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师:圆柱侧面图是一个长方形。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手中的圆柱体
学具进行讨论。
讨论题目是:
a: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哪些关系?
b: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吗?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这个长方
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
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用字母公式表示为: S侧 = Ch。
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呢?
生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公式:
S表=S侧+2S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这
节课谁学习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自主练习第1、2题。
第三课时
自主练习第3—12题。
第3题: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
可以先让学生用圆柱体
学具代替压路机进行演示,然后教师出示“前轮转动一周,压过的路面是什
么形状的”,让学生观察得出:压过的路面时长方形,长是圆柱体的前轮的
周长,宽是前轮的高,求滚
动一周压过的面积是圆柱形前轮的侧面积。然后
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最后交流。 第4题:是灵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需要
求多少平方米的钢花玻璃就是
求鱼缸圆柱部分的的题目。
第5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题目。教学时,可以想让学生独立想象、<
br>选择,然后阐述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6题:是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便式练习。练习时,可先
让学生尝试
独立完成,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底面周长、高和侧面积的
关系。
第7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球需要多少材料就是求笔筒侧面积与一个底
面面积的和。
第8—10题: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圆柱的
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
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先让
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求哪些面的面积。
第11题:是求表面积的变式练习。练习时,需要学生先想象围城的圆柱
体什么样子,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是什么?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练习时,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
br>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
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
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
导过程的基础上,培
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准备
师:同学们,
拿出你们收集到的一些圆柱体和圆锥形状的盒子,你们想
知道这些盒子的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我想知道这个盒子能盛多少东西?
师:如何忽略桶壁的厚度,求圆柱形包装盒的容积,也就是求圆柱的体
积。
(二)学习新课
1、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
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2、看书自学。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1)讨论自学题: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指名叙述)再看看书和你
叙述的一样吗?
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
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
。(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
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动手操作切拼,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出示两个等底等高圆柱体,让学生比一比,底
面积大小一样,高相等,
使学生确信,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请两名同学按照你们的叙述,
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如有条件,每四
人一个学具,人人动手切拼,充分展示切拼过程和公式推导过
程。)
现在讨论自学题(2)。
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
了,体积大小没变。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有顺序的
进行叙
述,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
小结: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
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
周长,会求出底面积)和高
。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自主练习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生:学会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
一、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如何求出圆锥形冰淇淋包装盒的容积呢?(盒子的厚度忽略不计)
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师:圆锥、圆柱的底面是怎样的?[板书:等底]
圆锥、圆柱的高是怎样的?[•板书:等高]
师:同学们,你认为圆锥和圆柱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以小组为单位请参照课本上的试验,
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来做实
验。把空圆锥装满米或者水,倒入空圆柱里。
师:刚才
我们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做实验,把空圆锥装满水(或米)
倒入空圆柱里,你倒了多少次?结果怎样
?说明了什么?
圆锥的体积公式怎样表示?
1
板书:V锥= sh)
3
师:对比圆锥、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异同?
1
(用红色彩笔给 加深颜色)让学生齐读两遍公式。
3
师:现在我们可以套用公式来解决前面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独立
解答。
二、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7、8题。
第三课时
自主练习第9—14题。
1、 第9题是综合运算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
时,要
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先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出底面积、
体积,然后再求
出煤的质量。
2、 第12题是一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首
先要
引导学生明确把橡皮泥捏成圆锥后,体积没有变化。然后让学生找出
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通过该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圆柱和圆锥体积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第13题是一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
以先让学生用长方形
纸卷一卷,知道有不同的卷法。
4、 第14题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
:三
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他们的高相等,所以只
需要比较它们的底
面积就可以了。
5、“聪明小屋”是一道较复杂的综合应用正方体和圆柱有关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题目,难度是如何确定零件表面积。
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完整、
准确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的
名称。使学生熟练运用圆柱的表面积以及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
教学重难点:熟练运用圆柱的表面积以及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整理
1、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许多圆柱
和圆锥的知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整
理一下吧。小组讨论,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图形
特征
圆柱
圆锥
2、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对表格进行补充和完善。
师:现在我们以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为例,回顾一下研究问题的过程。
给你一个现实问题
怎样球圆柱体冰淇淋盒的容积,因为冰淇淋盒很薄,
可以忽略不计,也就相当于球圆柱体的体积。根据已
有的经验,可以把圆柱
体看作有无数个圆摞在一起堆成的。而圆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所以
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由此归纳总结体积公式:V=Sh
这
样就可以利用体积公式求出圆柱的体积,也可以解决冰淇淋盒的容积问题。
1、 综合练习
体积公式
第3题是一个解决与雨量器有关的现实问题
。练习时,可以先简要介绍
一下雨量器的作用和构造。雨量器的外壳只是一个底面,内部的储水瓶底部<
br>时圆柱形的。使学生明确问题后,再解决问题。
第6题是一道综合运用正方体、圆柱、圆锥有关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雕成的最大圆柱和圆锥的地面积等<
/p>
于正方体底面的内切圆的面积,高等于正方体的棱长,然后再计算。
第7题是一
道求组合图形体积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粮仓下
半部分是圆柱形,上半部分是圆锥形,求粮仓
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柱体的底
面积,求粮仓的容积就是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
第8题是一
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先引
导学生认识到,挤出的牙膏是一个小圆柱体,
他的底面积就是管口的面积.
高就是挤出的牙膏的长度。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美女过程要统一。 “丰收园”是以学生对话谈收获的方式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与策略、
情感态度等几个方面进
行反思,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良
好意识和习惯
第四单元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复习题
第一课时
一、 复习
(1)
师: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
值。师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
吗?
12:16 4.5:2.7 10:6 :
1
3
4
1
8
二、新授
1、 1、(屏)出示
信息窗,啤酒厂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芽。这是青岛啤
酒厂一辆货车两天运输大麦芽的情况。
师:这道题涉及到运输次数和运输量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
表示出来。
运输次数
第一天
2
第二天
4
32 运输量(吨) 16
你能提出哪些有关比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小组合作交流,同位互相提问题解答。
最后教师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2:4 4:32 2:16
32:4
4:2 32:16 16:2 6:32
那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2:4 = 16:32
4:32 = 2:16
32:4 =16:2 4:2 =
32:16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然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例
式。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
备什么条件?因此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
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学生讨论师小结: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
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1)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学生先讨论,师小结: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
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 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让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可以再把整数比写成分数的形式。
3、教学比例的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
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看书自学,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请同
学们分
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2×32=64
两个内项的积:4×16=64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积相等)板书:2×32=4×16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这样呢?让
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最后教师总结并板
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
做比例的基
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
0:
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80200
=
25
“这个比例是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教师指出内项和外项并交叉
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我们现在如何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3)
做第68页自主练习第1题。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
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题
1、 第1题是对比例意义的巩固联系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
思考,
自主完成。交流的重点是怎样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
比例。
2、 第3、4题是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
完成,然后组织交
流。交流时,重点是要谈谈想的过程,可以根据比
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
3、 第5题是提供了以小组活动的巩固比例知识的练习形式。练习时,可
以先教师示范,并说
明思考的方法,然后再放手学生组成小组展开练
习,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
第7题是复习按比例分配知识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再
交流方法。
5、 第8题
是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加深巩固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
生独立思考,再充分交流,总结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
第12题是一道巩固比例知识的开放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解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
质可以做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解比例)
二、 新课
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
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
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
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1:
解比例3:8=15:X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
哪一项。再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
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然后让学生解出。
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
,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
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题2
出示例题:
解比例
9
4.5
=。
X
0.8
问:“这个比例与例1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解吗?然后
让学生讨论并解出。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根
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再来解答。)
4、做第70页自主练习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的第11题。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
不是成正比例。
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 复习(屏)
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路程
=速度
时间
2、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3、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
书:
二、 导入新课
总价
单价
数量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
进一步来研究这
些数量关系中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正比例关
系。(板书:正比例的意义)
三、
新课
教师通过啤酒生产的话题引入,出事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啤酒生产情况
记录表。
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
工作时间1
(时)
工作总量14
(吨)
问:“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工作总量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工作总量又是多
少?
师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
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
联的量)
“时间和工作总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工作总量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
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让学生找出时间和工作总量变化地规律。并让学生计算出这
28 42 56 70 84
98
2 3 4 5 6 7
些数据的比值。
最后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工作总量和时间是两种什
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工作总量和
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
么呢?(工作总量的时间的比值(工作效率)总是一定的。)
1、 教学第2个红点知识。
横轴表示工作时间,纵轴表示工作总量。小组合作把统计
表中的信息
量标在这个统计图上。在把点连起来。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能直观的反映出成
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2、 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 都有几种量?
(2) 这两咱量有没有关系?
(3) 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
点:都有两种相知联的量,一种量
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
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
们就把它们
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对着两道例题教师再领学生重新
回顾。然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
比例关系用字母
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
(一定)
x
y
四、课堂练习
完成自主练习第1-3题。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题
1、 第4题是一组加深理解正比例知识的判断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
思考,明确思路后,再逐一解决问题。交流时,重点让学生用正比
例意义进行判断。
2、 第
5题是一道用抽象关系巩固正比例意义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交流时,
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根据x
和y称正比例,那么比值一定。
3、 第6题是一道巩固和运用正比
例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
先让学生观察图像,了解其中的一些数据,根据对应数据的比值判
断运行的周数与所用的时间是否正比例;也可以根据图像直接判
断。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
计:先从横轴上找到9,再通过图
像上的点从纵轴上找到对应的时间,然后进行估计。
第10
题是一道巩固正比例知识的综合练习题。此题涉及半径、周长、面积、
直径四个量。这些量都是相关联的
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不成比例。练习
时,要重视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反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规律。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过程: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是量
2、判断哪些成正比例
(1) 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 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4)
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5) 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
三者间的数量
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 新课
师:
(屏)出示情景图,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
么关系?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
每天生产的100
吨数
需要生产的60
天数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讲座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种量?
(2) 每天生产的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3) 那个量没有发生变化?
30 20 15 12 ……
200 300 400 500 ……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
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天生产的吨数 需要生产的时间
100 × 60 = 600
200
× 30 = 600
300 × 20 = 600
¨¨¨¨
“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生产总吨数
“积一定,就说明生产总吨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天生产的吨数
需要生产的时间和生产总吨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
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
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表中每
天生产的吨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天生产的吨数
越多,需要的
天数就越少;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少,他们需要的时间就越多;通过计算发现:
每天
生产的吨数×需要生产的天数=总吨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吨数变化,
需要生产的时间也随着发生变化
,但是总吨数却不变。我们就说每天生产的
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他们的关系叫做
反比例关系。
教学字母表达式:X×Y=K(一定)
3、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了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三、 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P77 1题。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P77-78
1、 第2题是一道用抽象形式巩固反比例的意义的题
目。练习时,可以让
学生思考,根据x和y成反比例,确定x和y的乘积一定,再根据第
一组数
据找出x和y的乘积,然后利用这个乘积和每组中的已知数据,
求出另一组数据。
2、 第3
题是一组深入巩固反比例知识的判断题。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
思考,在明确思路后,再让学生逐一解决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运
用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第(3)小题虽然种植的棵树随着已植的棵
树的变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和也是一定的,但是他们的
乘积不同,所以已植的棵树和未植
的棵树不成反比例关系。
“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反比例图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反比例关系也能用<
br>图像表示。只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
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提高对正比例和
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灵活应用正反比例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过程: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各有哪三种量?
(2) 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 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二、 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过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
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
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
的应用。(板书课题)
(屏)出示特写镜
头,呈现了汽车运输啤酒的情景。通过介绍啤酒的有
关数据。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现有480瓶啤
酒能装多少个箱子?
(1) 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读题后,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提出问题:
“这样的应用题,以前学过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
解答?”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480÷(24÷2)
=480÷12
=40(个)
进一步指出:这道题我们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2)
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教师提问:
“这道题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因为每个箱子装的啤酒瓶数是一定的,所以啤酒瓶
总数和箱子数成正比
例关系。
解:设装480瓶啤酒需要X个箱子。
24
480
2
X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
答之后,让学生把X的值40代入原等式(即方
程),看等式能不能成立。
2、出示红点部分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
解答后,说说分析解答的过程。教师板书:
8×15÷10
=120÷10
=12(吨)
进一步提出:
“这道题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吗?”
“你能列出算式吗?设谁为X?”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解:设需要X辆汽车。
10X=8×15
让学生自己求出并检验。
三、 巩固练习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以前
学过的应用题。在解答时(以例1
为例),首先要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
比例关系,再根据所成的比例关系列出等式,进行解答。以后题
目中如果没
有注明用什么方法解答,你用哪种方法解答都是可以的。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P80
1、 第1题是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让
学生先判
断题目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独立列比例解答。
2、
第2题是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仿照第1
题的方法进行练习。
3、
第5题是灵活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注
意组织学生
认真审题,使学生明白:地面的面积一定,每块方砖的面
积与块数成反比例。
第五单元快乐足球――比例尺
比例尺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
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一、复习
二、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例如:在绘制地图和其他
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
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的实际尺
寸扩大一定的倍
数,再画在图纸上,这是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让学生读题,指回答:“这道题告
诉我们什么?”“要
我们做什么?”“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这
两
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请一名同学
到黑板化简这个比。小结“图上
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图的(图上
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教师强调: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
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
分子也应化简成“1”。
(2)教学例5
出示
例5: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这道题的图
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不知道
,怎么办?”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
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50页上的“做一做”
新|课 |标 |第 |一|
网
(3)教学例6
出示例6:指名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
三、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创意作业:
同学们各选一样东西,把它缩小画在纸上,并计算出你所
用的比例尺。
看看哪个同学画的最准确?大家努力啊。
线段比例尺 <
/p>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
际距离
。
教学重难点: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
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
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
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
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
幅地图,地
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
度单
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
出这两个城市之
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
距离
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
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
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
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
学们试一试。
第六单元我们长大了――统计
众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
2、会求出一组数中的众数。
教学重难点: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出一组数中的众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儿童进
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会突然增长。敏敏对处于青春
期的15名同学身高年增长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请
看大屏幕。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
生2:年增长10厘米的有几人?增长8厘米的有几人?……
师:怎样知道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呢?
生:先整理一下数据。
师:请将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学生完成统计表)
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1:身高年增长的范围在5~10厘米之间。
生2:增长5、6、10厘米的人数最少。
生3: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人数最多。
师;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的
众数。青春期女孩增
长8厘米的人最多,也就是8出现的次数最多那么8就是这组数据的众
数。……
生:熟悉众数的定义。
自主练习:
1、
找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众数。(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先找学生分析题意,然后独立解答。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
第3题是用
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
问题,然后重点解决第2个问题,先让学
生自主分析数据,然后讲述自己的
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因为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0,说明这批大蒜
有将近
一半的瓣数是10,其他绝大数在10瓣左右。
第4题也是用众数知识分析问题的题目
,题中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经过
整理后的数据。练习时,可以“豆粒数是2的豆荚有多少个”等问题引导
学
生读懂表格,然后进行分析.当学生找到众数4后,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众数的
个数占总数的百
分之几(56%),说明这一批豆荚一半以上是4粒.
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2、体验中位
数在数据描述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
量来描述数据,分析问题。
3、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统计观念。 <
/p>
教学重难点:体验中位数在数据描述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
适的统
计量来描述数据,分析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知道)
师:随着我们进入青春期,我们的体重
也进入突增阶段。下面是丽丽对处于
青春期的11名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情况作的调查,请看大屏幕。
师:青春期女性体重的年增长情况怎样?(有的同学增加很快,有的增加很
慢)
师:怎样才能知道青春期女生体重年增长的具体情况呢?
生:可以求出他们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就可以看出体重增长的整体情况。
生2:可以用众数来描述?
师:用众数来描述是怎样的?(没有众数,不能描述)
师:用平均数呢?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生:平均数是6,可大多数
同学增长的千克数比6小,还有3名同学体重的
年增长数比6大得多。
生:用平均数方法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体重的年增长情况。
师:是不是可以用另一个统计量来反映这组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情况呢?
师:其实可以用一种新的统计量来描述,这就是“中位数”,猜猜看,什么
是中位数?
师:你能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学生尝试)
师:对,我们可以先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
一排,然后找出正中间的数。正
中间的数是4.5,那么4.5就是这组数的中位数。
师:你
认为在这里中位数反映了什么生:青春期女生体重年增加一般是4.5
千克。
师:对,中位数在这里更好的反映了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一般水平)。
师:你能求出下面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刚才那组数据的个数为奇数,
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就是中位数。
现在这组数据的个数为偶数,他也有中位数并且也只有一个,到
底是多
少呢?(学生继续思考)
师:对,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一组数的中位数呢?(学生总结)
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2、3题是巩固有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本练
习题。练习时,可根据题目要求
让学生独立找出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再
通过交流比较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意义和寻求方法上的不
同,加深
对三个统计量的理解。
第3题的编写意图有2点,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当一组数据中没
有特别偏大或
偏小的数据时,平均数和中位数都能很好的反映该组数据的情况,二是让学
生初步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大小关系。?第4题是一道综合练习题。练习
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第(1)、(
2)两个问题,然后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3
个问题。学生应通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为什么要选择“众数”
这个统计量来
选择学生。
第5题是一道综合拓展题,通过展示某酒店的月工资发放表,说明有
时平均
数在反映问题上的片面性,以帮助我们早生活中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练习时除引导学生
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各
统计量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课外实践是一个综合运用有关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本单元信息窗教学
没有把数据的收集作为教学
的重点,所以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运用整理好的知识解决问题。
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真正投入数据统计的过程中,
在解决
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了
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
师介绍我国居民平衡膳食情况。
2.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表。
问: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你能把这个统计表补充完整吗?
活动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
师:我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
据.下面我们就来看两幅统
计图,你能从下面的图中获得哪些有用的信息呢?
师出示教材中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对比两个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边看边问):你有什么想法,与你的同伴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 归纳总结。
3.小结:
4.观察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全世界共有几个大洲?哪个洲的面积最大?
(2)哪两个洲的面积之和最接近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从右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5)你能从上图中知道地球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
法?
活动三:练一练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我国陆地土地面积统计图。(图见P85)
(2)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图见P85)
(3)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图见P85)
(4)中国耕地约占世界耕地的百分比。(图见P85)
2.试一试。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分别出示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图见P85)
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解答、讨论。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1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统
计图,然
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那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
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
,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数占全国总人口
数的8.4%。通过该题使学生对我国人口的基
本情况有简单的了解。
第2、3题是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第4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
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
实际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比较,
明确百分
比大的其含量就高。
第5题是根据统计图进行决策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认真
阅读统计图,
弄清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解决第(1)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要求
喜欢乒
乓球运动的人数,需要先求出被调查的总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可以
根据喜欢排球的人数求出。解决第(
2)问题时可让学生独立分析,进行决
策,并说明理由。
“我学会了吗”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
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的掌握情况。第2题用来考察学生是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量与决策
事物。练
习时,应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
数学与生活
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掌握解
决问
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 的广泛应
用。
教
学重难点: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培养初步观察分析及
推理能力,能有顺序地、全面地
思考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排队,你知道吗,排队也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师:小平、小东、小华三个人排成一行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生1:有3种。
生2:不对,有6种。因为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排法就不同。
师:对,排队时并不是只要三个人的位置不同,排法就不同。
师:对,排队时并不是只要是三
个人站一排就可以了,还要考虑他们的位置,
也就是排的顺序。你认为怎样排既不重复有不遗漏? 生1:先把小东排在第1的位置,其余两个人再调换一次位置;再将小华排
在第1的位置其余2人调
换一次位置;最后将小平排在第1的位置……
生2:也可以先把小平放在第1的位置,其余两人调换位
置,有2中排法;
再把小平放在第2的位置,小东和小平再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最后把小
平
放在第3的位置小东与小平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这样工6种排法。
生3:我只想一组就可以了。先
把小平放在第1的位置,小动与小华调换位
置,有2中排法,依次推想,另外2人也有2种排法,因此,
工有2×3=6
种排法。
师: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思考的很有条理,并且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
法。
自主练习第1题是巩固简单排列问题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解决问题。
第2题是用三个数字组数的排列练习题。对于第一个问题,
可让学生独立
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排列的规律,说说思考的方法。
第3题是一道巩
固排列问题稍复杂的变式练习题。练习时,应引导学生讨论,
弄明白道理,再独立解答。该题有6种排列
方法。
第4题是用四个数字组数的排列练习题,练习时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
成。
第5题是巩固绿点问题的练习题,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有困难时,
可引导学生画图辅助
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