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北京颐和园导游词-陕西专科学校排名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真
分数与假分
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6.分
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
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
成分数)。
(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
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
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
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注意
,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
求两个数的。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
也予以了回避。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4、教学难点:①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②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编排上与旧教材的不同与联系
体现如下: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从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两个方面突出分数的产生。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
约分编为
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在以往的教材中,我们知道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
是由数的整除引入,紧接着单元内一个概念紧跟一个概念,给学生的
理解带来负担,而本教材这样的调整
,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
最大公因数的应在于约分中,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在
于通分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
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分解质因数” 和“用短
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
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六、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 20课时左右。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本节教材
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通过这
三个层次的教学,能使学生
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 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数的意义的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分物情况,而
且富有相当的趣味
性。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分物情境,
在分得过程中,
说的过程中去体会分数的意义。
在分数的产生的教学中,教材的情景图只展示了测量和分物两种情况下
,得不到到整数
的结果,教师还要在课堂中补充在计算中,往往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在这三种情况下,
形
成认知冲突,突出扩充整数的必要性。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本
节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
识。因为这三个知识
点是完整分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本身又比较抽象。所以教
学时,应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
别到一般,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这过程
中获得感悟,自己建构这些概念的意义。
本节的内容分4课时完成。
在第1课时教学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落脚感受分数的产生,理
解分数的意义,重点
突破单位“1”的教学。第2课时接着教学分数单位进行巩固练习,要加强对把一些
物体看作
单位“1”后所得到的分数的感受和理解。第3课时只教学例1和例2,落脚于理解分数与除<
br>法的关系,为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做准备。例1、例2的教学中,例1是学生较容
易理解
的,而例2这个是学生在认识中容易混淆,难理解的,要让学生经历3块月饼平均分
给4个人的不同分法
,得出每人最后分的了多少张饼?学生难理解在①单位“1”此处是多个
物体在进行平均分,②用分数表
示的是具体数量多少张饼,是带有单位名称的。
真分数和假分数
1.
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意义。
理解三种分数,我们有几种有利的工具:一是用图形的等
份,揭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
分数的意义;二是用数轴上的点,三种分数的集中位置,清楚揭示真分数、
假分数的大小。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些材料,帮助我们突破难点。
2.
方法与算理、概念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的方法,既可以由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导出,例如73=7÷3=2…1=2
13
,又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的结果,结合直观图解释。教学时,
先让学生探索
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优化各自的想法,教师“画
龙点睛”式的引导,促进学
生对方法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的简单模仿学习,再通
过回顾反思、讨论交流,统一并总结“化
法”。
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1.
加强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
这里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
时,一定要通过折纸、涂色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
得非常具体、真切的感知。有的教师单依靠说理来弄懂
它,这样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留下疑点。
2.教学例1时,观察规律,一定要从两个方向来进行,得出分
母和分子的变化规律(图示)。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找与12相等的恶分数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关键
是通过让学生说明
分数相等来感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
3.通过观察例1后,让学生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注意通过类比,利用商不变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
在内容上、在语言叙述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正迁移。教学中,要引导
学生用除法中
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分
数的基本性质。
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
温馨提示:
(1)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从分数的意义来解释,例如: 就是把原来的每一等份再平均分
成4份,所以单位“1”一共平均分成了2×4=8(份),表示有这样的1×4=4(份),反过来,
也可以这样理解。
(2)在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得性质来说明分数
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一般不难回答,
只是在说出除法与分数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时,常常会说错,尤其是除
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的
大小,需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
(3)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例2
的教学时,要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大部分学生应该能
顺利转化分数,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
基本性质说清转化的过程和理由。先考虑
怎样使分母变成12,再考虑怎样变分子,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尽量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分
数的基本性质渗透在具体的题目中,促进队分数的基本形质的理解。
约分
本套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一个区别的地方,最大公因数是与约分一起编排的。而且,分<
br>解质因数的方法找最大公因数是做为一个“你知道吗?”提出的。那么我们在充分吃透教材
的基础
上,注意以下几点:
1. 用好教材资源,把握好联系实际的“度”。
本单元教材
在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时,采用了由实际问题——铺地砖问题引入
概念的方式。而不是像以前的
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来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已开始就出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问
题,问题解决和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教学的难
度比以往的教材自然要稍大一些,这样的处理的好处是便
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
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在练习
中,也安排有应用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这些教材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好。考虑
到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
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数学问题大多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教学
时不宜过多地补充其他情境的类似问题
,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
约分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方法就是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本节内
容安排4课时,
建议在加一课时。通过二个课时教学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后,补充一课时单独讲解
“分
解质因数”并补充相应练习。第四课时教学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完成配套练习十
六的习题,在这里个人认为要注意的是,“最简分数”的概念不是告诉,是探究,是感悟,是在学生多次尝试中自己得出的结论。虽然此时还没有开始“化简分数”,但寻找最简分数的过
程就是
他们自我尝试“约分”的过程,是在练习判断最简分数的过程。第五课时为练习课。
通分
与
最小公因数和约分的教学类似。也可以补充课时介绍分解质因数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按照《标准》的
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搞好本节内容的教学,除
了继续用好教材资源,把握好联系
实际的“度”,继续适当加强口算练习以外,同时还要注意:
1、与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相比,课标
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和要求上有两点变化需要注意:一
是将分数的大小比较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在解决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问题的过程中教学
通分。二是通分时不强求取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可以
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
最小公倍数,也可以化成其他较大的公倍数,教学时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确定公
分母的,为
什么这样确定,帮助学生自己感悟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2、注意揭示约分和通分的
异同。约分和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都是根
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都要保持分数的大
小不变。他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可以只对一个分进行,
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约分是对分子、分
母同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而通分则对
分子、分母同乘一个不等于0的数;约分的结果是最简分数,而
通分的结果是同分母分数。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促使学生理解约分和通分的异同,以防止混淆。
3、 研究课本中用长方形砖铺地的实际问题。观察发现铺成正方形的边长有可能是几?与长
方
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结合操作过程学生会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又是
2的倍数。进一
步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理解分数和小数
的互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深刻理解分数、小数的
意义,而且为学习分数、小数的
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1、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
br>先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3÷10既等于0.3,也等于
31
0,建立起两者的联系。教材在例1中直接阐明了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小数表示的就是十
分之几、百分之
几、千分之几……的数,进一步提高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可以把这些
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
00、1000……的分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小
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注意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一般方法:
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照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特殊方法: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再写成小数。
其中
,分母不能转化成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是学生学习分数化小数的难点,
应用前
面的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此时可以安排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在关键处给予学生适
当启发、引导,帮助
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找到一般方法来解决。对于三
种方法,教师反馈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并有所侧重。
3、关注互化结果,促进有意识记。
一些常用的分数、小数互化值,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所以,我们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
的通过练习,
逐步记忆12与0.5,14与0.25,15与0.2,110与0.1等互化结果,要求背
下来,为
后面的学习垫定良好的基础。
本内容安排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