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堂同步阅读试题全册(类文阅读)

别妄想泡我
928次浏览
2020年10月12日 02: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kanmeimei

2020年10月12日发(作者:尹小霞)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堂同步阅读试
题全册(类文阅读)
类文阅读-1 古诗三首
溪居即事
【唐】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水乡春景图: 临水的村庄, 疏疏落落的篱
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
有诗意。
2. 第三、 四句中“疑”“急” 二字, 描绘出一个( ) 的农村儿童形
象。
A. 淘气顽皮、 聪明伶俐 B. 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C. 遇事慌张、
手足无措
3.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三、 四句的意思。
4. 从这首诗中,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乡村生活?
答案


1. 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
2. B
3. 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 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 他急
急忙忙奔向柴门, 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4. 例: 宁静优美, 闲适舒坦。(意思对即可)
清平乐(yuè)·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 同“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1. 这是一首词, 其中( ) 是这首诗的词牌名, ( ) 是题目。
2. 对“亡赖”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贬义词, 说明小儿不好好干活, 耍无赖
B. 褒义词, 顽皮淘气的意思


3. 表现小儿无赖的一句是: 。
4.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 清平乐 村居
2. B
3. 溪头卧剥莲蓬 4. 通过描写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 表达了诗人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类文阅读-2 祖父的园子
呼兰河传(节选)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 一到五月 就开花的, 一直开到六月 。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 满树都是, 因为花香, 招
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 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 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 摘了一大堆,
把草帽( ) 下来用帽兜子( ) 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 有两种恐惧,
一种是怕蜂子刺人, 另 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


堆, 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 这花若给祖父戴
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 ) 草, 我就给他( ) 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
捉弄他的帽子, 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 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
圈的花, 红彤彤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一边笑, 当我听到祖父说:“今
天春天雨水大, 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 香。 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
祖父还是不晓得。 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 我跑得很远地站着, 我
不敢往祖父那边看, 一看就想笑。 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
还没等我回到园中, 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 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 她看见什么也没
说, 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 母亲也笑了起来, 而我笑得最厉害, 我
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 父 把 帽 子 摘 下 来 一 看 , 原 来 那 玫 瑰 的 香 并
不 是 因为 , 而是 。他把帽子放下, 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 过
一会想起来, 又笑了。
——萧红《呼兰河传》
1. 把表示动作的词语按顺序填入短文中合适的括号里。


拔 戴 盛 脱
2. “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是说闻得到 , 这里用了 的手法。
3. 根据上下文把短文横线上补充完整。
4. 用“ ” 画出两个描写笑的句子。
5. 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脱 盛 拔 戴
2. 玫瑰花的香味 夸张
3. 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 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4. 画: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她看见什么也没说, 就大笑了起
来。 父亲、 母亲也笑了起来, 而我笑得最厉害, 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5. “我” 在园子里给祖父戴花。
井里捞上来的“美食”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 一个大猪从前边走, 一群小猪
跟在后边。 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里了, 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


里吊了上来。 吊上来, 那小猪早已死了。 井口旁边为了很多人看热
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捞上来, 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小猪抱到家
里, 用黄泥裹起来, 放在灶坑里烧上了, 烧好了给我吃。我站在炕
沿旁边, 那整个的小猪, 就摆在我的眼前, 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 立
刻就冒了油, 真香。 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 从来没有吃过
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 又有一只鸭子掉井里了, 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 烧上
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 我也帮着忙, 帮着祖父搅黄泥, 一边喊着, 一
边叫着, 好像啦啦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 那肉是不怎么肥的, 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 祖父在旁边看着。 祖父不吃。 等我吃完了, 祖父才吃。 他
说我的牙齿小, 怕我咬不动, 先让我选嫩的吃, 我吃剩下了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 他就点一下头, 而且高兴地说 这小东西真
馋 或是 这小东西吃得真快我的手满是油, 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 祖
父看了也并不生气, 只是说:“快蘸点盐吧, 快蘸点韭菜花吧, 空口
吃不好, 等会儿要反胃的……”
——《小学生萧红读本》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文中的加点字“助兴”指的是 。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题目“从井里捞上来的‘美食’”中“美食”指的是 和 ,这两种“美食”
中“我”最喜欢的是 。
4.读了短文,你体会到祖父对“我”怎样的感情?是从哪里看出来
的?
5.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给你做过哪些美食? 请你用
一两句话介绍给大家吧。
答案
1.“我”又喊又叫,增加祖父烤鸭子的兴致
2.:“ ,” “ 。”
3.烧小猪 烧鸭子 烧鸭子
4.我体会到祖父对“我” 深深的爱, 我是从祖父让“我” 先吃, 并叮
嘱“我”不要空口吃体会到的。
5.例:妈妈做的红烧排骨色泽红亮、软糯飘香,非常好吃。


类文阅读-3 月是故乡明
我们跟着月 亮走吧
那年我 12 岁。 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 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
祖父去世、 父亲受伤、 哥哥因偷铁被抓要交罚款……这些事情几
乎是一起涌过来的, 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 四两拨千斤, 硬生生用
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 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
毕竟偷盗数额较小, 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 就把哥哥放了回来。 母
亲并没有立即打骂, 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 哥哥双膝跪着, 心
却直挺着, 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 我去偷东西, 不也是寻思着给
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就是饿死, 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 何况是偷! ” 母亲终于爆发,
气得脸色惨白如月 , “人要清清白白, 你就在这月 亮地里好好反省
反省吧。 ”
那晚的月 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 像母亲的目 光, 一遍遍
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 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 很远的路, 我和
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儿, 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 仿佛是对上
苍许着愿望, 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 眼角似有
亮晶晶的东西在闪, 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 有些让人室息。 忽然间, 天上的乌云裂
开一个缝隙, 月 亮像获得自 由的鸟儿, 嗖一下窜出来! 一缕一缕
的月 光像一把把利剑, 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母亲终于露出
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 并催促我说, 快, 咱就一直跟
着月 亮走。
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 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
接的过程。 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 于我早已不再新鲜。 每每历经苦
之风暴来袭, 我都不会选择躲闪, 而是勇敢地扎进去。 我记住了母
亲的那句话, 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 月 亮出现, 一切就都有
了转机和希望。跟着月 亮走吧。
——《博爱》 201 6 年第 9 期
1. 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2. 在短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并简单写一写它的妙处。


3. 短文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的形象。
4.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 你有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生活实际, 谈
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 ①母亲在月 光下教育哥哥: ②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2. 例: 画: 一缕一缕的月 光像一把把利剑, 霎时间割开夜妖
的黑色袍子。
把月 光比作利剑, 把黑夜比作袍子,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 光穿
透乌云的力量, 烘托出母亲乐观的心态。
3. 乐观、 坚强、 有骨气
4. 例: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困难, 要正直、 乐观、 坚强, 要
勇敢
地闯过去。
故乡红叶


香山的红叶, 我是赏过的。 但我只感到亲切, 并没有难抑的惊
奇。
因为我觉得, 故乡 的秋天, 也是红叶满山、 流丹溢彩的; 而
且, 山脉绵亘, 红到极远遥的地方, 比香山来得有气魄。 只因为香
山离市区近些, 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 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 的山峦, 植被是极丰茂的: 黄栌满坡, 柘丛盈岗, 楸树
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 入秋, 则渐渐变化起来, 先是
淡黄, 而后是斑驳, 最终是红得一统了, 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 的农忙时节, 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 所以, 山
里人并未想到, 那一丛丛的红叶, 便是一团团的激情、 一首首的诗,
自 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 正可以坐享一番。 红就让其兀自 红去吧,
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 他们想。 那时, 我并没有一丝悲哀,
因为身在其中, 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 感到有些惆怅了, 是看到城里人, 居然要爬那么
远的路径, 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于是, 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 待
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 我便回到故乡 去, 探抚那故乡 的红叶。
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 高远的天, 衬以峻拔的山形, 那凌风的红
叶,簌簌地, 便让人极感动。 但激动的心, 很快就黯然了——沉默
的父亲, 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 于是, 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
雅, 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 显得多么奢侈, 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 便
踅③到父亲的身边, 想给他打个下手。父亲很懂我的心思, 笑笑, “去
赏你的景吧。”见我仍迟迟不动, 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你
高兴赏景就赏景, 我高兴做活就做活, 不都图个自 在么?!”
我知道, 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 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
与欢悦, 这是情理中的事, 不关乎我的勤与懒。 但我终究不忍在劳
作的父亲身边, 作赏景的清客, 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这是第一次回
故乡 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 想到故乡 那满山的绚丽, 仍有热热的归心。 但父
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 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 心
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 还是回去了。 因为: 红叶岁岁依旧, 而父亲却要一天天
衰老; 父亲已经辜负 了红叶, 儿女还要辜负 父亲么? !回到故乡 ,
父亲很高兴, 抱出一坛雄自 酿:“崽呀, 知道你要回来, 爹特意给
你留着呢。” 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 每到秋深, 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 去。每次, 我们低头
砍着柴草, 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 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 山上的
红叶, 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红叶没有怨艾, 只有默默
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 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中国作家网 凸凹
【注】 ①沤(òu) : 长时间地浸泡, 使起变化。 ②惆怅: 伤感,
失意。 ③踅(xué) : 中途折回。
1. 本文以“故乡红叶” 为题, 为什么在一、 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
叶” ?
2. 故乡的人们不赏红叶是因为 。
3. 第二年作者内心惆怅迟疑, 可为什么还是回去了?
4.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试着写一写: “故乡红叶” 在文中象征着什么?
(2) 试着分析文中“父亲” 这个形象。
[参考答案]


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 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 更
有气魄, 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2.忙于劳作
3.父亲一天天老去, 怕辜负父亲。
4.例: “故乡红叶” 象征那些极为普通、 没有怨言、 默默坚守的
山里人。
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 并以此心安和欢悦, 表现了父亲的朴实
和勤劳; 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 做自己喜欢的事, 表现了父亲对儿
女的理解和宽厚; 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 表现了父亲对儿女
的关爱。
类文阅读-4 梅花魂
访 梅
舅爷是个画家, 听奶奶说, 他的名气老大, 在国外办过画展。 但
我们翻看他的画集, 却并不佩服他, 他的画简单极了, 每幅画都懒
得去画满, 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 那蚂蚱, 似乎并不就是蚂
蚱,那小鱼, 似乎并不就是小鱼。 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 觉得跟我
们的画差不多呢。 于是乎, 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 随便着和他对话,


缠他讲城市的故事。 一天, 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 大雪天里, 天地
一片 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 我们很有几分( ), 更有了几分好奇,
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 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 树上, 也没有一片 叶
子。 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 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 眯缝了那双眼
睛,左看看, 右看看, 看远又看近。 足足半个时辰, 才拿出画夹开
始画起来了。 我们一眼一眼看, 看着看着, 果然天地单调, 画面更
单调。单调极了, 我们说, 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找些什么色
彩呢?
譬如梅花, 那花是多么红呢!去吧, 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
西。 舅爷笑了, 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 先是到了东边, 那是一漫斜坡, 稀稀地站着几株
柿树, 如今光裸裸的, 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 铁似的枝条衬在雪
里,似乎在作着沉思。 再往远去, 也是一片 灰白。我们又跑到山包
西边, 细细地在找了, 并没有什么梅的, 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
西也没有。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 十分( ),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 看见了
我们, 说:“孩子, 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 只是白的。”


“好了, 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
“你们想想, 天是什么, 天是云, 云是什么, 云是蒸气, 蒸气
是什么, 蒸气是水, 水是什么, 水是白的。 天上地下, 哪一样不
是白色的呢? 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 我们一时( ) 了, 什么东西里, 什么时候难道都有
美吗?
“对了, 孩子! 美是到处都有的, 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 你
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 可红得多了, 使你烦躁, 绿得多了, 使你沉
郁,黄得多了, 使你感伤, 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 是丰富的, 似乎
就无极得无有, 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 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 但毕竟惭愧起来, 而
且自 那以后, 愈来愈加深了理解, 深深地后悔辜负 了多少个冬天,
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贾平凹散文精选》, 有删改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吃惊 狐疑 疑惑 B. 狐疑 吃惊 疑惑


C. 疑惑 狐疑 吃惊 D. 疑惑 吃惊 狐疑
2. 短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
3. 下面的句子从哪个角度描写人物,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 眯缝了那双眼睛, 左看看, 右看看, 看
远又看近。
4. 请结合全文, 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
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参考答案]
1. D
2. “我们” 和舅爷外出作画, 寻找最美的东西的事情。
3. 动作描写。 通过“拣”“坐”“眯”“看” 等系列动词, 具体生动地描
写了舅爷认真细致地研究画画的素材, 为下文舅爷揭示作画的真谛埋
下伏笔。
4. 仔细观察, 深入了解, 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质。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小时候, 故乡 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 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
用不着精心打理, 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 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 绿
意盎然。 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 初夏的某天, 似乎只一夜之问, 你
家的橘子花开了, 他家的橘子花开了, 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 整个
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 摘几朵
橘子花别在发间, 披着满身的花香, 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 这时, 父
亲看着满树橘花, 脸上露出笑容。 “看这花开得多好, 今年橘子收成
一定不错啊! ”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橘子成熟了, 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 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橘子圆溜溜、 黄橙橙的, 酸甜可口。 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 乡
邻,自 家也留一些。 有一年, 橘子遭了虫害, 收成很少, 母亲把
橘子锁在柜子里, 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 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
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一次放学回家路上, 我和同伴路过一片 橘林, 树上的橘子笑红
了脸, 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刺激着我的味蕾。 我咽了咽口水, 瞄
了一眼身边的同伴。 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 便给我使了个眼色, 我
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 飞也似地逃离橘林, 心怦怦乱跳。 掰开橘
子一阵狼吞虎咽, 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 我舍不得全部吃掉,
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晚上, 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 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
沉着脸问: “小惠, 哪来的橘子? ” “我, 我, 别人给的……” 我支
支吾吾地, 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 “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 听说
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 ” 我的脸唰地红了: “爸, 我, 我错了! ”“你
记住了, 别人家的东西, 咱千万不能拿, 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 我
点点头, 为自 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父亲的声音不大, 却重重地敲打
在我的心上, 让我牢记一生, 时刻提醒自 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 父亲已过世多年, 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
子花开了吗? ——于我, 它们一定开了, 开在我的心里, 芬芳着我
生命的每一天。
——《中国电视报》 2018 年 04 月 19 日, 有删改
1. 下面对于这篇短文的说法, 错误的一项是( )
A. 短文写了“我” 小时候偷橘子, 被父亲教导的事情。
B. 短文语言生动, 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C. 短文采用了倒叙的顺序。


D. 第 1、 2 自然段写出了故乡民风的淳朴, 表现了作者对那段
时光的怀念。
2. 题目中的橘子花指的是什么?
3. 这篇短文采用了( ) 的写作方法。
A. 借景抒情 B. 借事抒情 C. 托物言志
4.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C 2. 橘子花不光是一种花, 还指父亲和父亲的教导
3. B 4.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类文阅读-5 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故事》 节选
①那年, 曹操占领了荆州, 又派兵追赶刘备。 考虑到自
少,抵挡不住曹操, 刘备决定先撤退。
己兵马


②在撤退过程中, 当地很多百姓追随而来。 大家扶老携幼, 推
车挑担, 慢慢腾腾地赶路。 见此情景, 不少将领劝说刘备:“干脆把
百姓留下吧! 曹军追上来, 可就完啦!”“想想后面的曹军, 可都是轻
骑,一天一夜能跑三百多里呀!”“不”! 刘备回过头望着连哭带喊的百
姓们, 眼泪差点儿掉下来, “我怎么忍心丢下这老老小小不管呢? 走,
一起走!” 刘备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就这样, 军队中夹杂着许多百姓,
一天才走十几里地。 结果, 在长坂坡, 被曹军追上了。
③一场恶战开始了。 曹军的兵力强盛, 把刘备的人马打得七零八
落。 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冲散, 不见了踪影。
④忽然, 有人来报告他说:“赵云将军不见了!”
⑤刘备大吃一惊, 心想: 赵云是自 己得力的战将, 万一有个三
长两短, 怎么好哇! 这时候, 有人说看见赵云往北跑了 , 还断定:
“赵云一定投降曹操去了!”
⑥“胡说!” 刘备非常生气,“赵云跟我多年, 忠心耿耿, 他不会
扔下我投降曹操的!”
⑦正说着, 又有人高声喊:“赵将军回来了!” 刘备高兴地迎上前
去, 只见赵云抱着他的儿子, 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刘备几步走到赵


云跟前, 握住他的手, 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刚才断定赵云去投降
曹操的人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⑧所以, 刘备虽然兵力弱, 但还是有很多能人愿意投奔他, 并
助他成就了大事业。
1. 根据上下文, 试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扶老携幼:
2. 给文章划分段落(用“△” 标出), 再把下面的段落大意补充完
整。
(1) 由于刘备坚持带百姓一起撤退, 在长坂坡_____________
(2) 曹军大败刘军, 赵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很多能人投奔刘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第 5~7 自然段, 从中摘录描写刘备心情变化的词语, 写
在括号里。
() →() →() →()
4. 读下面语句, 想一想, 它们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动作描写 ②外貌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活动描写
(1) 刘备几步走到赵云跟前, 握住他的手, 感动得不知说什么
好。( )
(2)“胡说!” 刘备非常生气,“赵云跟我多年, 忠心耿耿,
会扔下我投降曹操的。 ( )
5. 读了故事, 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 .指搀扶着老人, 带领着小孩。 形容民众成群结队而行。
2. (1) 第②段后面画△ 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
(2) 第⑦段后面画△ 赵云勇敢地救出刘备的儿子。
(3) 第⑧段后面画△ 助他成就了大业。
3. 大吃一惊 生气 高兴 感动
4. (1) ① (2) ③
5. 关心百姓、 信任部下。
他不


徐庶走马荐诸葛
徐庶(shù), 字元直。 他化名单福, 投奔刘备。 刘备非常高
兴,拜他为军师。 徐庶几番设计, 帮助刘备大败曹军。 败军回许昌,
曹操大为吃惊, 问左右:“不知何人为刘备出谋划策? ” 谋士程昱(yù)
答道:“此人非单福, 他是颍(yǐng) 川的徐庶。 丞相若用此人, 召
来不难。” 便献上一计, 曹操按程昱说的, 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
昌, 又让人模仿徐母笔迹, 给徐庶写了一封假信, 让他速来许昌相
见,以救母命。
徐庶是个孝子, 他幼年丧父, 弟弟徐康不久前也死了, 家中只
有老母亲一人, 无人照顾。 徐庶见信, 泪如泉涌, 只得拿着信去见
刘备,把情况告诉刘备, 请求能让他去与母亲相见。 刘备闻言大哭,
二人相对而泣, 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第二日 , 刘备设筵(yán) 席
为徐庶送行。
刘备、 徐庶骑着马出了城, 至长亭, 下马相辞。 刘备不忍相离,
送了一程又一程。 徐庶说:“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 请您不要再送了,
咱们就此告别吧。” 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 天各一方, 不
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说罢, 泪如雨下。 徐庶挥泪告别。 刘备骑


马立于林畔, 目 送徐庶。 看着看着, 目 光被一片 树林挡住。“我
真想把这片 树林砍光, 好多看他几眼!” 刘备以鞭指道。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 刘备喜出望外:“莫非先生改变主意了 ? ”
徐庶勒马对刘备说:“我因心绪如麻, 忘了一件大事。 有一位奇士,
就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 您何不把他请来, 此人必有大用。” 这
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人物——诸葛亮。 徐庶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
才德, 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 刘备欣然接受。
1. 选文中描写哭的词语很多, 请画出来。
2. “情节” 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 也是小说的骨架。 请根据每
段的主要内容梳理相应情节。曹操设计诳徐庶——刘备————
3. 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刘备( ) 的心理。
A. 残暴 B. 不舍 C. 悲伤 D. 生气
4. 请结合选文中的具体事例, 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徐庶、 刘备
两人的特点。
徐庶:
刘备:


5. 根据短文结尾, 你推测下面的情节会是( )。
A. 煮酒论英雄 B. 桃园结义 C. 空城计 D. 三顾茅庐
答案:
1. 画: 泪如泉涌 相对而泣 泪如雨下
2. 设宴送徐庶 刘备徐庶洒泪挥别 徐庶荐诸葛
3. B
4. 孝顺 仁义
5. D
类文阅读-6 景阳冈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片段)
郑屠右手拿刀, 左手便来要揪鲁达, 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
赶将入去, 望小腹上只一脚, 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入一步, 踏
住胸脯, 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 看着这郑屠道: ‚洒家始投老种经
略相公, 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 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 你是个卖


肉的操刀屠户, 狗一般的人, 也叫做‘镇关西’ ! 你如何强骗了金翠
莲? ‛ 扑的只一拳, 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 咸的、 酸的、 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
起来, 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 口里只叫: ‚打得好! ‛ 鲁达骂道: ‚
直娘贼! 还敢应口! ‛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 打得眼棱缝
裂,乌珠迸出, 也似开了个彩帛铺, 红的、 黑的、 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是惧怕鲁提辖, 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 计饶。 鲁
达喝道:‚咄! 你这个破落户! 若只和俺硬到底, 洒家倒饶了你! 你
如今对俺计饶, 洒家偏不饶你! ‛ 又只一拳, 太阳上正着, 却似做
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 磬儿、 钹儿、 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 只
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 没了入的气, 动弹不得。 鲁提
辖假意道: ‚你这厮诈死, 洒家再打! ‛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
寻思道: ‚俺只指望痛打一顿, 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
司, 又没人送饭, 不如及早撒开。 ‛ 拔步便走, 回头指着郑屠户道:
‚你诈死, 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 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去了。
——施耐庵《水浒传》
礼, 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 差拨道:‚即有柴大官
人的书, 烦恼做甚? 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 我一面与你下书。 少间


管营来点你, 要打一百杀威棒时, 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 未曾痊可’。
我自 来与你支吾, 要瞒生人的眼目 。‛ 林冲道:‚多谢指教。‛ 差拨拿
了银子并书, 离了单身房, 自 去了。 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
神, ’此语不差! 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施耐庵《水浒传》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 初入劳营的一段情节, 作者将笔墨
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 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 没有及早
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C. 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 这句话,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 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 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 去取五两银子, 陪着笑脸告
道”这句话, 表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B
2.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
节发展作铺垫, 制造悬念, 使故事产生波澜。
3.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4. ①谨慎小心。 ②沉着冷静。 ③隐忍顺从。 ④顾及颜面。(意
对即可)
类文阅读-7 猴王出世
西游记(片段)
佛祖道: ‚我与你打个赌赛: 你若有本事, 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
掌中, 算你赢, 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 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 把天
宫让你; 若不能打出手掌, 你还下界为妖, 再修几劫, 却来争吵。
‛ 大圣闻言, 暗笑道: ‚这如来十分好呆! 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
里。
他那手掌, 方圆不满一尺, 如何跳不出去? ‛ 急发声道: ‚既如
此说,你可做得主张? ‛ 佛祖道: ‚做得, 做得! ‛ 伸开右手, 却似
个荷叶大小。 那大圣收了如意棒, 抖擞神威, 将身一纵, 站在佛祖
手心里,却道声: ‚我出去也! ‛ 你看他一路云光, 无影无形去了。 佛


祖慧眼观看, 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 只管前进。 大圣行时,
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 撑着一股青气。 他道: ‚此间乃尽头路了。 这
番回去,如来作证, 灵霄宫定是我坐也。 ‛ 又思量说: ‚且住! 等我
留下些记号, 方好与如来说话。 ‛ 拔下一根毫毛, 吹口仙气, 叫: ‚
变! ‛ 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 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 ‚齐天
大圣到此一游。 ‛ 写毕, 收了毫毛。 又不庄尊, 却在第一根柱子根
下撒了一泡猴尿。 翻转筋斗云, 径回本处, 站在如来掌内道: ‚我已
去, 今来了。
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 如来骂道: ‚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 你
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 ‛ 大圣道: ‚你是不知。 我去到天尽头, 见五
根肉红柱, 撑着一股青气, 我留个记在那里, 你敢和我同去看么! ‛
如来道: ‚不消去, 你只自 低头看看。 ‛ 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 低
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 大指丫里, 还
有些猴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其中“笑” 字表现了悟空 ( ) 的心理。
A.兴奋 B.嘲笑 C.成竹在胸 D.高兴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


4. 从这篇短文中, 你可以看出孙悟空、 唐僧、 猪八戒怎样的性
格特点?任选两个来概括。
答案:
1. 猪八戒
2. C
3. 孙悟空第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 打死了白骨精, 白骨精显出
原形
4. 例: 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 机智勇敢。 唐僧不辨妖魔,
不辨是非, 耳根子软。(提示: 意思对即可)
类文阅读-8 红楼春趣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
正说着, 只见贾母等来了, 各自 随便坐下。 先着丫鬟端过两盘
茶来, 大家吃毕。 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 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
箸,掂掇人位, 按席摆下。 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
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众人听说, 忙抬了过来。 凤姐一面递眼色
与鸳鸯, 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 嘱咐了 刘姥姥一席话, 又说:‚


这是我们家的规矩, 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 然后归坐。 薛
姨妈是吃过饭来的, 不吃, 只坐在一边吃茶。 贾母带着宝玉、 湘云、
黛玉、 宝钗一桌, 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 刘姥姥傍着贾
母一桌。 贾母素日 吃饭, 皆有小丫鬟在旁边, 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
物。 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 今日 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 丫鬟
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 便躲开让他。 鸳鸯一面侍立, 一面悄向刘
姥姥说道:‚别忘了 。‛ 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 拿
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 单拿一双老年
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 , 说道:‚这叉爬子比俺
那里铁掀还沉, 那里犟的过他。‛ 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 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
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 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
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 高声
说道:‚老刘, 老刘, 食量大似牛, 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 己却
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 后来一听, 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
来。‚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 一心都在他身上了, 又是喜欢, 又是
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 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
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
吃的、 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 头老婆们不好了, 也只管告诉


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
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歇。‛
——曹雪芹《红楼梦》
1. 这段文字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A. 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B. 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C. 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D. 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2. 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
“未写其形, 先使闻声”, 王熙凤放诞无礼、 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
种“宣告”: 各位听着, 我凤姐来了; 也是一种道歉: 老祖宗, 我迟
到了。


B.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
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
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 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 又不忘
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 真是圆滑之至。
类文阅读-9 古诗三首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1.理解词语。
元: 但: 无:
2.诗中的“乃翁” 指的是 。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 , 诗人的嘱咐是:。
4.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同“原” ,本来。 只。 不要。
2.诗人自己(陆游)
3.不见九州同 无忘告乃翁
4.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和对国家统一的无比渴望之情。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1.从题材上说, 这首诗是( )。
A.田园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
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


3.根据古诗意思, 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 写
出原因。
A. B.
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 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单于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 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
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 夜, 环境是大雪, 从这里看图 A
符合诗意。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 却用“大雪满弓刀”
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 引发读者的联想。
爆炸, 号声戛然而止, 阿贵的脑袋被弹片 削掉了, 一团血雾喷
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 血喷了陆青一脸, 他拾起军号, 用尽平生
的气力吹响, 他的脸和军号、 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 ①号
声呜咽, 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 成功突围。以后,
这军号跟了陆青, 跟着主力红军, 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 一会儿一变, 刚刚是万里晴空, 一下子就暴
雨如注。 陆青行进在草地上, 任雨水浇过头顶, 他把军号塞进背包,


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 冒雨前行。 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
他走不动了。 雷鸣电闪中, 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 草原上弥漫着雨雾, 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 陆青又饿
又乏, 放眼回望, 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 是一块绿色的草坪, 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 灌木丛, 陆青
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 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 擦了擦军号, 整
理了一下背包, 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 陆青感觉自 己飞了起来, 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
去,仿佛大地里仲出一只手在拽他, 他挣扎着, 越挣扎陷得越深。 陆
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 可是根本摘不下来, 就这样, 他一点一点
被绿色的泥浆包围。 时间似乎静止了, 他听到了自 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 他脑子是清醒的, 用尽最后的力量,
他吹响了军号, ②号声嘹亮, 号声鸣咽……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
很快, 淤泥没了他的脖子, 陆青想, 战友们呢, 能听到号声吗? 一
瞬间, 他的眼晴模糊了, 他清晰地看到了
1.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每逢国庆假, 伟的父亲是怎样升国旗的? 请用“ ” 在短文中画
出来。


3.从父亲的升旗仪式中, 你体会到他怎样的感情?
4.父亲去世后, 伟为什么要每年在家门前升国旗?
答案:
1.例: 一面国旗
2.画: 伟的父亲总是穿上褪色的旧军装把庭院打扫干净, 在门前
挂一面鲜红的国旗, 然后默立, 肃穆庄严。
3.我体会到他对国旗、 对祖国的热爱。
4.伟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父亲,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理解了父亲对国
旗的感情, 决定把这份感情传承下去, 所以他每年国庆节在家门前升
国旗。
类文阅读-1 2 清贫
小萝卜头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 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 头大概刚下课。 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 双手抓
住比他还高半个头的楼栏杆, 踮起脚跟, 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你


说, 山那边是啥地方? ” 孩子问看守特务。“磁器口。”“磁器口我去耍
过一回。” 小萝卜 头又问特务, “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 白云底
下的山那边呀!”“北方。”“啊, 爸爸说, 我们家在北方!”小萝卜 头刚刚转
回头, 要说什么, 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 。他追着, 跑着, 直跑
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 不住地挥着小手, 叫着。“哟, 你看!”一只长
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 越过栏杆, 飞到走廊上来。 虫子的头上, 长
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 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 这虫
子纤细而温柔, 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哟, 多好
看的小虫!” 小萝卜 头尖叫了起来, 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
时, 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 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 惟恐伤害了它。 刘思扬摸口袋,
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 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 丢出铁窗, 送
给了小萝卜 头。 小萝卜 头打开了火柴盒, 把虫子放了进去。 他正
要关上盒子的时候, 突然瞥见那只虫子, 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 啊,
它失去了自 由。 小萝卜 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他把盒子重新打开,
轻声说道:“飞吧, 你飞呀!”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 飞起来, 缓缓飞出栏杆, 一会儿就看
不见了。 小萝卜 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 , 飞了, 它坐飞机回家去


了 !”回过头来, 小萝卜 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 , 我
们也坐飞机回去!”
——《红岩》 节选
1. 仿照例句, 写句子。
例: 虫子的头上, 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 像小姑娘披上
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
2. 从哪个动作中你看出小萝卜头非常喜欢小虫子? 用“ ” 在文中
画出来。
3. 小萝卜头因为 而捉虫子, 又因为而放了虫子。
4. 短文表达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
答案:
1. 提示: 写一个比喻句即可。 例: 辽阔的草原像一张大大的绿
色地毯。
2. 画: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 惟恐伤害了它。听着!朋
友! 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 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
生了吗? 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 一天到晚地睡不醒吗? 难道
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 去与残害母亲、 剥削母亲的敌人


斗争吗? 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 把母亲也装饰起
来, 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 最美丽、 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1. 用“~~” 画出一个设问句。
2. 作者把 比做“母亲”, 她的气候 ,土地 , 物产 ,
3. “听着! 朋友!” 中的“朋友” 指的是 ()
A. 方志敏的战友
B. 中国共产党党员
C. 全国的民众 D. 有良心的中国人
4. 选文中四个“难道” 开头的并列句式的作用是()
A. 启发读者的深思
B. 批评全国的民众
5. 作者为什么把祖国母亲的美丽和可怜对照起来写?
答案:
风景 。


1. 画: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这位母亲蛮可爱
的。
2. 祖国 温暖 广大 丰富 秀丽
3. C 4. A
类文阅读-1 4 刷子李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 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 每天清早 8 点多钟的时候, 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
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 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
候,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 他便会礼貌地喊
一声:“万老师, 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 得知他每天凌晨 5 点钟就起床, 每天要为二
百多户人家送报, 而且都是楼房住户, 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 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
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 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 月 下旬的一天, 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 高考
录取分数线!” 我说了 声谢谢。 少年便下楼去了 。 这时, 我那儿
子闻声从床上翻起, 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 高兴地说:“妈, 我可
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 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 点多钟了还穿
着睡衣, 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 千呼万唤
才起床洗漱, 然后, 打开电视, 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 一边不
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 但不能天天这样
睡懒觉, 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 , 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儿子不
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 每天 5 点就起床了!”儿子笑
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 我是干什么的? 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
之骄子, 我进了大学, 还要攻读硕士、 博士、 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 8 月 底, 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高高兴兴
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 8 点刚过, 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
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 笑吟吟地说:“万老师, 从明天起, 这报
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明天去
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 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 身
体不太好, 以后若送迟了, 您多包涵!”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 便
下楼去了。
1. 本文的主人公是( )。
A. 送报少年 B. “我” 的儿子 C. “我”
2. 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 对人很有礼貌
B. “我” 并不十分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 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 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 身体不太好, 以后若送迟了, 您多包涵!”
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
A. 他上学去, 不送报的原因
B. 他了解爸爸的情况, 体贴爱护爸爸
究的女人不来这里, 小孩愿意来, 是因为剃头周会制造出动画片
里人物的声调, 有效抵消了电推子在其后颈上行驶的惊恐。 虽说男人


们的发型大同小异, 但不能因此质疑剃头周的手艺, 像我弟, 一个
时髦青年, 凡事注重品质, 也时常光顾他的小店。
人活一世,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有的人喜欢哼哼唧唧地抱怨, 有
的人天生精气神十足, 剃头周便是后一类人。 他从早站到晚, 嘴也
不闲着, 累是肯定的, 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
——《繁星优秀作品精选》
1. 第一自然段中的“暖调子” 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 )
A. 有暖气 B. 温馨 D. 光线亮
2. 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描写简陋的工作条件, 呈现画一样的美感。
B. 交代人物生活环境, 让读者眼前呈现画面。
C. 简陋但整洁的环境, 衬托出主人公的性格。
D. 告知读者, 剃头周的小店破旧但理发便宜。
3. 剃头周的手艺怎样?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 下列选项中, ( ) 一词最能概括剃头周的人生态度。
A. 知足常乐 B. 无可奈何 C. 乐观向上 D. 甘于平淡
答案:
1. B 2. D
3. 剃头周的手艺很好, 从第三自然段剃头的顾客很多, 连时髦
青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 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 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 初出远, 而日 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 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 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 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 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
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节选自 《列子· 汤问》 第七章
1.用“” 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 而 日 中 时 远 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中的“此” 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3. 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4. 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
答案:
1.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 而 日 中 时 远 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 一个从大小角度看, 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3.“听了晏子的一番话, 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晏子的意思
是( )。
A.列举烛邹的罪状, 好让烛邹死得明白。
B.让齐景公知道, 烛邹确实该杀。
C.委婉劝谏齐景公, 为一只鸟杀无罪之人带来严重后果。
D.杀烛邹之前, 要列明他的罪状。
4.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的做法是 。
5.你认为晏子使用的办法怎么样? 试着用自己的话分析。
1.既 又 2.C 3.C 4.放了烛邹
5.我觉得晏子使用的方法很好, 因为他从侧面提醒齐景公的错误,
让齐景公易于接受。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 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 魏国强大, 赵国弱
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 这一年, 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


赵国,一路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 把一
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赵国危在旦夕 。 赵国国君一面竭力防卫, 一面派人去齐国求救。
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 魏国乘胜追击, 将战火烧到齐国。 为了自 己
的安全, 齐国决定出兵。
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 孙膑为军师, 率大军出征。
类文阅读-1 7 跳水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 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
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 孩子大喊救命, 无奈风大浪急,
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 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 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
小的双臂, 努力使头伸出水面, 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船越
来越远, 船身越来越小, 到后来, 什么都看不见了, 只剩下一望无
际的汪洋。 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 实在游不动了, 他觉得自 己要沉
下去了。 放弃吧, 他对自 己说。 这时候, 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
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 不, 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 一定会来救我


的!想到这里, 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船长
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 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便下令返
航。 这时, 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 , 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
鱼吃了……”
船长犹豫了一下, 还是决定回去找。 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
子, 值得吗? ” 船长大喝一声:“住嘴!”终于, 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
的最后一刻, 船长赶到了, 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 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 船长扶
起孩子问:“孩子, 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
会来救我的, 一定会的!”“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
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 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 泪流满
面:“孩子, 不是我救了你, 而是你救了 我啊! 我为我在那一刻的
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 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 相信
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现代文阅读 100 篇》
1. 解释下面词的意思。


不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豫:
2. 试着写出事情的起因、 发展和结局。
( ) ——( ) ——( )
3. 第四五自然段中写其他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4. “孩子, 不是我救了你, 而是你救了我啊! 我为我在那一刻的
犹豫而耻辱„„” 船长这一席话的意思是( )。(多选)
A. 是孩子对船长的信任让船长感到耻辱的。
B. 实际上并不是船长救的这个孩子。
C. 如果当时船长毫不犹豫地去拯救小男孩, 他就不会感到耻辱。
5. 你觉得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 不小心。 拿不定主意。


2. 孩子掉入海中 孩子拼命求生, 船长发现孩子失踪, 决定返航
船长救起了孩子
3. 通过对比, 反衬船长的善良和负责任。
4. AC
5. 他是一个慈祥、 善良、 负责的人。
温暖的雪书
清晨出门, 才惊喜地发现, 昨夜下了一场大雪, 地上积起了厚
厚的一层。
这几年, 杭州难得下雪, 即使下雪, 落地就融化了。 这场意外
的大雪, 立即引起了早起的人们一阵阵的惊呼。
雪景很美, 可是, 一出门, 我开始担心起来, 路上的积雪已经
冻结, 很滑, 不知道汽车还能不能开。 开了几年车, 还从没有在雪
地上行驶过, 我担心自 己的技术和安全。
小区外, 停在室外的汽车上, 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 就像覆盖
着一床厚实的棉絮。 找到自 己的小车, 挡风玻璃上, 也都积上了一
层厚雪, 必须先将积雪铲掉。 忽然发现, 我的车前挡风玻璃上, 有
人在积雪上写了一个字, 细细分辨, 是个“慢” 字。 字写得歪歪扭扭,


估计是用树枝写的。 他是在提醒我吗? 他会是谁呢? 我的心里暖暖
的。我发动了车子, 打开暖气。 乘预热的时间, 将车上的积雪, 一
点一点慢慢铲除。
这时候, 小区里陆续有人走出来。
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呼, 谁在我的车上画画了, 回头一看, 是
停在我后面的一辆车。 我好奇地走过去, 只见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
画着一幅画, 是一座房子, 还有一只高高的烟囱。 女车主不解地看
着画,这是什么意思啊? 联想起我车上的那个“慢” 字, 我笑着对她说,
这是一座房子, 一个家, 画画的人可能是要提醒你小心开车吧。 女
车主也笑了笑, 对对, 是得慢点。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字或者画, 我突然很想知道。一辆辆车看过去,
果然, 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的积雪上, 都被写上了字, 诸如小心、 慢、
安这些字; 有的车上, 画着一座房子、 一颗心、 一个孩童什么的;
还有一辆车上, 画着几个大大的惊叹号。这个人, 他是在提醒我们啊。
大家就此议论开来, 猜着那个写字画画的人, 会是谁呢? 我们
的一位邻居? 社区里的保安? 晨练的老人? 路过的行人?猜不透。
大家恍然明白, 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的提醒和问候, 是


大家的安全啊。 一个有经验的老驾驶员 , 告诉我们雪天开车的注意
事项, 大家听了直点头。
这是我搬到这个小区以来, 第一次感受到大家离得这么近, 是大
雪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啊。
启动车子, 缓慢地驶离小区, 赶往单位。 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
类文阅读-1 8 威尼斯的小艇
清丽迷人的阿里山
提起阿里山, 我就不禁想起台湾民歌《高山青》。 我一直喜欢这
首歌:“高山青, 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
如山……” 我喜欢它单纯得犹如真理。
“高山青, 涧水蓝”, 这是比喻, 然后单刀直入地道出:“阿里山
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因为喜欢这首歌, 所以很
早对阿里山有了憧憬。 于是又知道阿里山是花的海洋、 林的世界、 云
的家乡 。 花的海洋是要在春天才能看得到的, 当春神在阿里山迈开
她的脚步, 足迹所到, 便是遍山盛开的樱花。 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
天,所以“花的海洋” 是错过了。 至于“林的世界”, 原来台湾因为山多,
所以森林也多, 岛上森林覆盖面积曾一度达三分之二——现在仍达到


52%, 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省。 阿里山因为山势平缓, 树木
更显茂盛, 所以便有“林的世界” 的盛誉。 在我们上山途中, 两边一
律是森林, 而且在不同的高度, 有不同的森林带。 换句话说, 就是
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 在阿里山山脚, 是热带
林区,有龙眼树、 姜花丛等; 山腰是温带林区, 有竹林、 杉林等;
到了近山顶的地方, 则有柳杉、 红桧, 甚至有寒带的针叶类的植物。
在同一座山而囊括了全球各气候带的植物, 这自 然很难得, 起码必
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此山必须坐落在热带地区, 这样山脚才可
能有热带植物; 其次, 此山必须够高, 这样才可能有寒带植物。 这
两者阿里山都具备了, 因此变成了植物研究者的乐土。 山上辟有研究
植物的林区,专供有关人士进行研究之用。
阿里山的森林虽有不同气候的差别, 但也有共同的特点, 就是一
律郁郁葱葱。 极目 望去, 阿里山的峰峦, 无论高低远近, 全是静
止而又汹涌的绿, 广阔而又深厚的绿, 活跃而又执著的绿。
1. 本文中重点介绍了 。
A. 阿里山的水 B. 阿里山的森林 C. 阿里山的热带植物
2. 下列对阿里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里山的姑娘像水一样, 少年和山一样壮。
B. 阿里山是花的海洋, 林的世界, 云的家乡。
C. 阿里山是地中海气候, 早晚温差大。
D. 阿里山的山很绿。
3. 下面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什么用法? 请选择。
A. 直接引用 B. 特殊含义 C. 突出强调 D. 特定称谓
(1)“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
(2) 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天, 所以“花的海洋” 是错过了。(
4. 怎样理解“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 这句
话?
5. 试着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答案:
1. B 2. C 3. (1) A (2) D
4. 从山脚到山顶, 分布了不同气候带的植物。
5. 第一自然段: “我” 喜欢台湾民歌《高山青》 中的阿里山。
第二自然段: 阿里山是花的海洋, 林的故乡, 云的家乡。
第三自然段: 阿里山的森林虽有不同气候的差异, 但也有共同的
特点, 就是一律郁郁葱葱。
荷兰的花
荷兰, 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 沿海边, 有一望无际的洼地。
海风轻轻鼓起波浪, 海水就会漫过浅滩, 把荷兰成片 成片 的洼
地淹没。
于是, 荷兰人在大海里筑起了 一道宏伟的堤坝, 像万里长城一
样, 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 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 这样,
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 千顷土地。


许是这土地是用血汗换来的缘故 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 很执
著的感情 在新垦的田野上 荷兰人种满了 心爱的花儿 有郁金香 风信
子 百合花 在茫茫花海中 荷兰人最迷郁金香走遍荷兰, 你会发现郁金
香到处开放, 不但花色缤纷, 而且每种颜色的花都有个美妙动听的名
字: 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
后” ……
其实, 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 很久以前, 被荷兰人
发现, 小心翼翼地捧回家, 他们用 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
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 一年、 两年……好多 年过去了 , 人
们再也辨认不出郁金香那可怜的模样了 , 它出落得十分庄重、 典雅,
就像一位作家说的那样, “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 完美得让人透不过
气来”。流连荷兰, 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1. 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2. 按照提示, 从短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提取词语。
体现荷兰人爱怜郁金香的词语:
描写郁金香的词语:


3. 短文最后一句话“流连荷兰, 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
创造的美” 说明了 。
4. 读了短文, 我们不仅欣赏了荷兰的花, 还了解了荷兰的人。 荷
兰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答案:
1. , 、 。 , , 、 、 „„ , 。
2. 小心翼翼、 捧、 轻轻抚弄 庄重、 典雅、 艳丽、 完美
3. 荷兰到处都种郁金香, 郁金香非常多
4. 例: 荷兰人勤劳, 热爱土地, 对花痴迷, 有颗热爱生活的
心,有双美化生活的手, 还有让人敬佩的创造精神。
类文阅读-1 9 牧场之国
密西西比河风光(节选)
①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②西岸, 草原一望无际, 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 在天际同蓝
天连成一片 。 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有时, 一头年迈的野


牛劈开波涛, 游到河心小岛上, 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望着那壮阔的
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 , 看它沾满淤泥的
飘拂的长髯, 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③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河边、 山巅、 岩石
上、幽谷里, 各种颜色、 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 茁壮生长, 高
耸入云。野葡萄、 喇叭花、 苦苹果在树下交错, 在树枝上攀缘, 一
直爬到树的顶梢。 它们从槭树伸延到鹅掌楸, 从鹅掌楸伸延到蜀葵,
形成无数洞穴、 无数拱顶、 无数柱廊。 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
迷失方向, 它们越过小溪, 在水面搭起花桥。 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
拔而起, 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 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
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 没有任何树木可以
同它媲美。
④丛林中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
⑤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 河这边却是一片 骚动和聒
噪: 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 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 动物吞噬
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 潺潺的流水、 啁啾的小鸟、 低哞的野牛
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1. 用“ ” 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 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各有什么特点?
东岸:
西岸:
4. 请根据平时在自读批读过程中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经验, 从选
文中任选择一处做批注所选内容:
批注:
答案:
1. 画: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2.密西西比河西岸草原广阔无垠, 野牛安静闲适。
3. 东岸: 草原广阔, 万籁无声(或静谧安适)。西岸: 植物繁
茂, 动物众多, 一片骚动和聒噪(或热闹和喧嚣)。
4. 提示: 只要批注准确、 符合要求且语句通顺即可。
张家界之绝


张家界四面绝壁, 中间则是千奇百怪的峰林, 峰峦拔地而起, 层
层幽谷叠翠, 峭壁千仞, 姿态万千, 如“金鞭岩”, 气势雄伟, 金光
闪烁, 是一座三面陡峭, 高达 300 多米的巨大石峰。“夫妻岩” 似一
对恋人, 身姿倩影, 宛如画图。 还有像人的, 像动物的, 像建筑
物的,如“将军岩”“雾海金龟”“天桥”“九重仙阁” 等。
张家界不仅岩峰见奇, 更有那稀有珍贵的树木, 覆盖在奇峰怪石
之上, 把山峰岩石打扮得愈显风姿绰约。 松, 有的单棵挺立于峰峦
之上, 有的从刀削般的岩壁凌空跃出, 也有的扎根于石峰或断崖的缝
隙之中。 有的林木竟成片 地生长在奇峰异石之巅, 任雨淋雪压, 风
刀霜剑, 仍然直耸云天, 别具风韵。
张家界的山令人拍案叫绝, 张家界的水则令人心旷神怡。 山与水
相互交映, 描绘出一幅“山因水更奇, 水因山更秀” 的幽雅图画。 景
区有“水八百” 之说, 确切地说, 较大的溪流有 48 条。 向东流的金
鞭溪和索溪贯穿景区, 并汇有琵琶溪、 花溪、 龙尾溪等溪流。 这些
溪流的源头散布着众多的流泉飞瀑, 如万迭瀑、 六月 飘雪等, 而一
些坡降大的地段又形成急流溪涧, 如百瀑溪、 麻溪等。 这些溪流纯
净碧透,令人看之心喜, 触之心畅, 尝之心甜。 盛夏之时, 徘徊溪
边, 更是流连忘返。
山的幽雅, 树的幽雅, 水的幽雅, 构成了这神秘的“人间仙境”。


1. 读画线的句子, 根据景点名称的特点, 选择正确的答案( )。
A. 将军岩 B. 雾海金龟
C. 天桥 D. 九重仙阁
像动物的景点是( ) 像人的景点是( )像建筑物的景点是( )
2. 这篇短文主要展示了张家界的(动态美 静态美)(选择, 画
“√ ”)。
3. 在这篇短文中, 作者抓住了张家界的哪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4. 用“ ” 在短文中画出一个过渡句。
5. 短文中张家界的哪处景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答案:
1. B A CD
2. 静态
3. 作者抓住了张家界的山、 张家界的树、 张家界的水三个方面
进行了描写。


4. 画: 张家界的山令人拍案叫绝, 张家界的水则令人心旷神怡。
5. 例: 张家界的峰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 因为它们形态各异, 非
常有特色。
类文阅读-20 金字塔
蜜蜂的赞美
( 1) 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 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 在思想史、
艺术史上, 许许多 多 人歌颂过蜜蜂。 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
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 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它能够博采, 又
能够提炼, 终于, 黄澄澄、 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 。 它的酿
造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 2) 蜜蜂采蜜时的辛勤, 可以从这么一个有趣的统计里面看出
来: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 必须在五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假
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 那么, 蜜蜂采一公
斤蜜, 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 差不多 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
( 3) 看了 这样的材料, 尝过那味道浓郁的甜蜜, 你怎能不对
这世界上这种神奇的小昆虫由衷的赞美呢!


( 4) 蜜蜂, 这小小的昆虫, 人们献给它多 少赞美之词!它的
酿蜜方式, 使人想起了 一切成功的学习、 工作和经验。
( 5) 由于广泛的吸收, 来源就丰富了 。
( 6) 由于接受每一朵花中最甜美的东西, 而不是杂乱地搬取,
材料就比较上乘了 。
( 7) 由于搜集来的东西是经过自 己的重新酿造, 蜂蜜就比一
般鲜花和甜汁要甜美和精粹得多 。 虽然人们还能从蜜糖的色泽和味道
上分辨它们究竟是橙花蜜、 荔枝蜜、 栆子蜜或者苜蓿蜜, 但是在蜜
糖中已看不到橙花、 荔枝花、 栆子花或者苜蓿花的影子了 。 甚至作
为花的甜液的那种状态也已经不见了 。“蜜成花不见”, 它是经过蜜蜂
的一番重新创造的。
——《秦牧散文》 有删改
蜜蜂采蜜的 8 字舞
当春暧花开的季节, 一些作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去寻找蜜源。
当侦察兵在外面找到了 蜜源, 它就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 很快地飞
回来。 回到蜂群后, 它就不停地跳起舞来,舞蹈是蜜蜂用 来表示蜜
源的远近和方向的。 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 字形舞两种。 如果


找到的蜜源离开自 己不太远, 就在巢牌上( 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
蜂和住宿的地方) 表演圆形舞; 如果蜂蜜离得比较远就表演8 字舞。
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 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 要是头
向着下面, 蜜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1. 《蜜蜂的赞美》 中第(2) 段中的统计数字证明了的观点。
2. 《蜜蜂的赞美》 中的第(6)(7) 自然段和《蜜蜂采蜜的 8 字
舞》都表现了蜜蜂是一种 的动物。
3. 结合第(7) 段的有关语句, 说说“蜜成花不见” 的意思。
4. 蜜蜂的工作方式, 能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试着写一点。
答案:
1. 辛勤博采
2. 充满智慧
3. 蜂蜜酿成之后, 在蜜糖中再也见不到花的影子了, 甚至作为花
的甜液的那种状态也不见了。 说明酿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4. 在学习中要勤劳; 要多动脑筋, 寻找方法; 要注意广泛求师,
博采众家之长之后, 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仰望布达拉宫(节选)
进入拉萨, 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 两侧是白宫
墙, 中间是红宫墙, 顶部的喇嘛灵塔、 宝瓶、 经幢等鎏金饰物在阳
光下闪着金光。
“布达拉宫!” 心中一声惊呼。 我强烈地感到了 一种不可名状的庄
严与崇高。
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 宫前是拉萨最宽阔最漂
亮的北京中路。 站在铺着长方形花岗岩的路上仰望布达拉, 只见一片
青绿的草坪后面, 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 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
上的雄伟宫殿。 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 称做白宫, 正中
顶部是褐红色, 称做红宫。 无论白宫还是红宫, 一排排窗口 四周都
涂了黑色, 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的猎猎飘动。 白、
红、黑三色的宫墙及窗户 ,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对比强烈, 色彩
鲜明。巍峨、 雄伟、 神圣、 庄严, 布达拉犹如伫立在世界屋脊上的
一位长者, 一位哲人。
从红山西侧眺望, 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 色佛塔金黄色的塔
尖, 看到的是布达拉宫的西侧, 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 显得更为高
峻、雄奇。


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 禄康, 在一个宽阔的人工湖北岸眺望布达
拉, 看到的是布达拉背后的宫墙, 雄踞于陡峭的崖壁顶部。 宫墙、 峭
壁、 古柳、 经幡的倒影一起映人湖里, 使布达拉在雄伟中又增添了 几
分俏丽。
倘若站在八廓街头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 放眼望去, 又可看见布
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 耸立在连绵的群山
下。
在拉萨, 几乎随处都可以望见布达拉。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 无
时不在。
——徐治平《仰望布达拉宫》, 有删改
1. 填空。
(1)布达拉宫的宫墙及窗户主要有 、 、 三种颜色。
(2) 作者是透过 看到布达拉宫的剪影, 接着是站在仰望布达拉
宫, 后来又分别从 、 、 几个不同角度眺望布达拉宫。
2. 布达拉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摘录文中有关词语回
答。
庄严


3. 联系全文, 写一写你对题目中“仰望” 一词的理解。
4. “布达拉宫似乎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1. (1) 白 红 黑
(2) 车窗 铺着花岗岩的路上 红山西侧 人工湖北岸 大昭寺的金
顶上
2. 例: 崇高 雄伟 巍峨 神圣 雄奇 高俊 俏丽
3. “仰望” 说明了布达拉宫在作者的心中十分神圣、 庄严, 表达
了作者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4.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布达拉宫的热爱和赞美, 也说明了布达拉
宫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类文阅读-21 杨氏之子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 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 群儿谋取之, 穴深,
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 球遂浮出。
1. 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 画“√ ”。
(1) 群儿谋取之.(A. 代词, 指球 B. 代词, 指树洞)


(2) 球遂.浮出(A. 顺, 如意 B. 于是, 就)
2. 这件事的起因是 (用原文回答)。
3. 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 。
4. 文 彦 博 想 到 的 办 法 是 , 结果 。
5. 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 请写出一个。
答案:
1. (1) A (2) B
2. 球忽跃入树穴
3. 穴深
4. 一盆取水, 灌入穴中 成功了
5. 司马光砸缸救人 曹冲称象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 为天上日 。” 未有对,
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因请其对, 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 寇莱公: 即寇准, 北宋著名政治家, 封莱国公。 中书:
即中书省。 寇准当时担任宰相。 会: 适逢, 恰巧。 杨大年: 即杨
亿,当时的文学家。
1. 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 水底日为.天上日 ( ) (2) 因.请其对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 在这个故事中, 杨大年称得上是文学家吗?
4. “轻风细柳, 淡月 梅花” 是一副四字对子。 请根据扩展后的下
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 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对。
上联: 轻风 细柳
下联: 淡月 隐梅花
答案:


1. (1) 是 (2) 于是
2. 正好赶上杨大年来报告事情。
3. (说出理由即可) 例: 称得上, 因为他应声曰, 说明是脱
口而出,而且大家都觉得他对得好。
4. 舞
类文阅读-22 手指
幽默感
在许多国家, 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更高的赞赏。 幽默是智慧的火
花, 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的语言有时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 也可能
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 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 卫和反击。
①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 曾发生过议员 之间争斗的事, 有人
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 议长觉得左右为难, 若是表决, 无
论结果如何, 总是不愉快的。 于是他急中生智, 笑着说:‚如果为了 防
止不正当的动作, 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 那嘴也该挂在门口, 手
脚也该摆在保管处。‛ 引得全场大笑, 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 尴
尬的处境。


但是必须强调, 幽默并不是讽刺, 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 却
不刺伤人; 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 己为幽默对象, 在这当中, 便显示
了幽默与被幽默的胸襟与自 信。
②有一个秃头者, 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 当场变了脸, 这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 刺伤了他, 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来
对秃头有极大的自 卑。 相反地, ③另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 当别人
笑称他聪明透顶时, 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 我早就聪明‘绝
顶’了 !‛ 你想, 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 信, 又怎么可能接别人的话,
幽自己一默呢?
所以, 越是胸襟宽广, 充满智慧的人们, 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1.为什么说“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
2. 短文举了两个例子, 说明幽默感能化解尴尬, 幽默者充满了
自信, 这两个例子是( )。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3.“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国家, 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国
家, 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 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晏子
面对楚王的讽刺给予的回答。 他的幽默起到了( ) 的作用。


A.化解尴尬 B.警世 C.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4.仿照下面的例子, 写出你对幽默的独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 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是 , 是 。
答案:
1.因为越是胸襟宽广的人、 充满智慧的人, 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所以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C 3.C
4.例: 生活的调味品 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片段)
丰子恺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 不想看书, 也不想睡觉, 捉一个四岁的孩


华瞻来骑在膝上, 同他寻开心。 我随口问:‚你最喜欢甚么事? ‛
他仰起头一想, 率然地回答:‚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 两字的意义, 在他不会懂得, 为甚么偏偏
选择它? 倘然懂得, 更不应该喜欢了。 我就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
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 妈妈、 宝姊姊、 软软……娘姨, 大家坐
汽车, 去看大轮船。‛
啊! 原来他的‚逃难‛ 的观念是这样的! 他所见的‚逃难‛, 是‚逃难
‛ 的这一面! 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一个月 以前, 上海方面枪炮声响
了, 大家惊惶失色, 立刻约了邻人, 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
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 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 或到了败
兵, 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不过当时张遑失措, 有人提议这办
法, 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 逃了进去。 那里面地方大, 有花园、
假山、 小川、 亭台、 曲栏、 长廊、花树、 白鸽, 孩子一进去, 登
临盘桓, 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忽然兵车在墙外过, 上海方面的机
关枪声、 炮声, 愈响愈近, 又愈密了。 大家坐定之后, 听听, 想
想, 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 当初不过是自 骗罢了。 有决断
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 每走出一批人, 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
慌。 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 也决定出来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


学。 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 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 飞
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 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 二则该
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 较为安全可靠。 枪炮声渐远弱, 到听不见了
的时候, 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 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 又
为我们代办膳食。 傍晚, 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 怅望云
水遥忆故居的时候, 许多小孩子采花、 卧草, 争看无数的帆船、 轮
船的驶行, 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这是‚逃难‛。 这是多么惊慌, 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 然而人物
一无损丧, 只是一次虚惊; 过后回想, 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
门游览两天。 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 晓得这是虚惊, 我在逃难的时
候将何等有趣! 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 素来少有坐汽车、 游览、
参观的机会。 那一天不论时, 不论钱, 浪漫地、 豪爽地、 痛快地
举行这游历, 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 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
他们逃难回来以后, 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 小桥、 汽车、 轮
船、 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 帆船的事; 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
有色粉笔画的轮船、 帆船、 亭子、 石桥的壁画出现。 可见这‚逃难‛,
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 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甚
么事, 他立刻选定这‚逃难‛。 原来他所见的, 是‚逃难‛ 的这一面。唉!


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 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 看见
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 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
方法, 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唉, 我要向他学习 !
1. 从结构上来说, 短文记叙“逃难”的情节属于 描写。
2.从行文中, 你能感受到丰子恺散文的哪些语言特色? 请结合具
体词句指出。
3. 孩子们最喜欢“逃难” 是因为( )。
A. “逃难” 非常好玩 B. “逃难” 所到之处景色非常美
C. 孩子并不知“逃难” 背后的紧张危险, 只享受过程的新奇愉快
4. “我” 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 插叙
2. 朴素自然, 明白如话。 如开篇作者和四岁孩子华瞻的对话, 家
常式的口语, 让读者倍感亲切
3. C


4.作者主张成人应该向孩子学习, 抛开世俗外在的功名利禄的累
赘, 学会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如此这般, 即使在危险或艰难的境
遇下, 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类文阅读-22 手指
幽默感
在许多国家, 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更高的赞赏。 幽默是智慧的火
花, 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的语言有时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 也可能
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 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 卫和反击。
①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 曾发生过议员 之间争斗的事, 有人
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 议长觉得左右为难, 若是表决, 无
论结果如何, 总是不愉快的。 于是他急中生智, 笑着说:‚如果为了 防
止不正当的动作, 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 那嘴也该挂在门口, 手
脚也该摆在保管处。‛ 引得全场大笑, 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 尴
尬的处境。但是必须强调, 幽默并不是讽刺, 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
却不刺伤人; 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 己为幽默对象, 在这当中, 便显
示了幽默与被幽默的胸襟与自 信。
②有一个秃头者, 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 当场变了脸, 这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 刺伤了他, 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来


对秃头有极大的自 卑。 相反地, ③另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 当别人
笑称他聪明透顶时, 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 我早就聪明‘绝
顶’了 !‛ 你想, 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 信, 又怎么可能接别人的话,
幽自己一默呢?所以, 越是胸襟宽广, 充满智慧的人们, 可能就越
富有幽默感。
1.为什么说“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
2. 短文举了两个例子, 说明幽默感能化解尴尬, 幽默者充满了
自信, 这两个例子是( )。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3.“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国家, 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国
家, 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 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晏子
面对楚王的讽刺给予的回答。 他的幽默起到了( ) 的作用。
A.化解尴尬 B.警世 C.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4.仿照下面的例子, 写出你对幽默的独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 是瞬间的灵思。幽默是 , 是 。
答案:


1.因为越是胸襟宽广的人、 充满智慧的人, 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所以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C 3.C
4.例: 生活的调味品 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片段)
丰子恺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 不想看书, 也不想睡觉, 捉一个四岁的孩
子华瞻来骑在膝上, 同他寻开心。 我随口问:
‚你最喜欢甚么事? ‛
他仰起头一想, 率然地回答:
‚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 两字的意义, 在他不会懂得, 为甚么偏偏
选择它? 倘然懂得, 更不应该喜欢了。 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
‚就是爸爸、 妈妈、 宝姊姊、 软软……娘姨, 大家坐汽车, 去
看大轮船。‛


啊! 原来他的‚逃难‛ 的观念是这样的! 他所见的‚逃难‛, 是‚逃难
‛ 的这一面! 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一个月 以前, 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 大家惊惶失色, 立刻约了
邻人, 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 其
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 或到了败兵, 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
不过当时张遑失措, 有人提议这办法, 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
逃了进去。 那里面地方大, 有花园、 假山、 小川、 亭台、 曲栏、
长廊、花树、 白鸽, 孩子一进去, 登临盘桓, 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忽然兵车在墙外过, 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 炮声, 愈响愈近, 又愈
密了。 大家坐定之后, 听听, 想想, 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
当初不过是自 骗罢了。 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 每走出
一批人, 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 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 也决定
出来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 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 栏
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 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 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 二则该
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 较为安全可靠。 枪炮声渐远弱, 到听不见了
的时候, 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 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 又
为我们代办膳食。 傍晚, 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 怅望云


水遥忆故居的时候, 许多小孩子采花、 卧草, 争看无数的帆船、 轮
船的驶行, 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这是‚逃难‛。 这是多么惊慌, 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 然而人物
一无损丧, 只是一次虚惊; 过后回想, 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
门游览两天。 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 晓得这是虚惊, 我在逃难的时
候将何等有趣! 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 素来少有坐汽车、 游览、
参观的机会。 那一天不论时, 不论钱, 浪漫地、 豪爽地、 痛快地
举行这游历, 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 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
他们逃难回来以后, 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 小桥、 汽车、 轮
船、 帆船;
常常问我关于轮船、 帆船的事; 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
画的轮船、 帆船、 亭子、 石桥的壁画出现。 可见这‚逃难‛, 在他们
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 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甚么事,
他立刻选定这‚逃难‛。 原来他所见的, 是‚逃难‛ 的这一面。
唉! 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 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
网, 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 也应该懂
得这撤网的方法, 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唉, 我要向他学习 !
1. 从结构上来说, 短文记叙“逃难”的情节属于 描写。


2.从行文中, 你能感受到丰子恺散文的哪些语言特色? 请结合具
体词句指出。
3. 孩子们最喜欢“逃难” 是因为( )。
A. “逃难” 非常好玩 B. “逃难” 所到之处景色非常美
C. 孩子并不知“逃难” 背后的紧张危险, 只享受过程的新奇愉快
4. “我” 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 插叙
2. 朴素自然, 明白如话。 如开篇作者和四岁孩子华瞻的对话, 家
常式的口语, 让读者倍感亲切
3. C
4.作者主张成人应该向孩子学习, 抛开世俗外在的功名利禄的累
赘, 学会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如此这般, 即使在危险或艰难的境
遇下, 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类文阅读-23 童年的发现


奇妙的蜘蛛网
每年快到暑假时我就特别期待, 因为我可以回农村去过一个有趣
的暑假。 在那里, 我可以跟爷爷长很多见识, 还可以见到我的小伙
伴。终于盼到暑假了, 我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农村。
有一次在场院乘凉, 爷爷说:“要下雨了, 咱们回家吧!” 后来,
果然下雨了。 我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呢? ” 爷爷笑
着说:“你常看看蜘蛛网, 就知道了。”
于是, 每天傍晚我都去观察蜘蛛网, 一连几天, 我看蜘蛛网都
是平平地挂在那里, 没有什么变化。 又过了几天, 我发现蜘蛛离开
了原来的蜘蛛网, 从屋檐下面的篱笆上竖着拉了一条条长丝, 好像一
根根的细柱子。 然后, 蜘蛛就沿着这几根竖丝, 侧着身子来回地爬
着, 绕上一圈一圈的细丝, 不一会儿, 蜘蛛就结了一个竖网挂在那
里。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 爷爷。 他让我第二天再去看看蜘蛛网。
夜里“哗啦啦” 地下起了大雨。 第二天, 我就跑出去看那些奇妙的
蜘蛛网。 噢! 我看出来了, 平挂着的蜘蛛网被雨水砸坏了, 而竖挂
着的蜘蛛网还完好无缺。 原来, 下雨前, 气压低, 蜘蛛感觉出来了,
便赶在下雨前先结个竖网, 以免雨后无家。哈哈, 今天, 我揭开了
蜘蛛网的奥秘!


1.根据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好天气时蜘蛛网 。
(2) 将要下雨前蜘蛛 。
2.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画龙点睛, 点明主题 B.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C.解释说明, 加深理解
3.写出你读了短文后的想法或启发。
4.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写一写你的发现吧。
答案:
1.水平的 织竖网
2.B 3.大自然有很多奥秘, 要勤于观察, 善于发现。
4.例: 蚂蚁搬家, 燕子低飞, 都预示着要下雨。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 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 但晚上
却经常同自 己的孩子在一起。 父亲喜欢孩子, 总津津乐道、 不厌其
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周五的晚上, 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球鞋, 因为他
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 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
镜, 凑过身子, 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 他讲的是龟兔赛
跑的故事, 小保罗记得自 己听过好些遍了, 实在让人腻味。末了, 爸
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 你一定要记住, 动作缓慢
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 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 保罗还
是低垂着头, 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 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
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
板呆望了一阵, 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 你是要我指望贝
利、 托尼、 萨里在明天的 60 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 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
他沉默了一会儿, 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
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 保罗反驳道,“要不
然乌龟就是不自 量力, 竟敢和兔子较量。 谁都知道, 兔子的速度起
码要比乌龟快上 100 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 ” 爸爸坚持着,“它
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踏踏实实, 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钩在一起, 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
信, ” 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靠运气, 要不是碰巧兔子中
途睡觉, 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兔子。 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
实 100 倍, 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 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
盖上……——《一个父亲的智慧》 有删改
1. 乌龟之所以能够取胜, 小保罗认为靠的是 , 而他爸爸认为靠
的是 。
2. 读完全文, 你认为文章标题“父亲的难题” 中的“难题” 到底指什
么?
3. 细读第三、 四自然段, 然后摘录原文填空:
此二段中表现小保罗对爸爸所讲故事的态度的一个词语是, 体现
这个态度的一个具体细节是。
4. 最后一个自然段言简意赅, 颇有意蕴。 请发挥想象, 用几句
话描写爸爸此时的心理活动。
答案:


1. 运气 踏实和韧性
2. 因为父子意见不一, 对乌龟取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弄不清楚。
(或: 教育子女时, 因为子女有自己的思考. 不能顺从大人, 又
无法说服子女, 父亲感到左右为难, 不知如何教育引导是好。)
3. 似听非听(或: 神情困惑) 低垂着头, 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
子。(或: 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
4. 例: 我要告诉保罗, 你的思维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也要
明白, 这个故事要从正确的角度去看, 如果一开始就放弃, 那乌龟
根本没有机会胜利。 但它一直坚持不懈, 所以才赢了。

安阳工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开业对联


感谢生活作文-转正思想汇报


2010高考英语-挂职锻炼心得


江西外语外贸-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卫生资格考试-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高考模拟-公务员报名个人简历


去新加坡签证-盘点总结


北京会计考试报名-语文书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