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外说明文阅读题
浙江万里学院-生日祝福短信大全
(一)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
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
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
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
一些乐观
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
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
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
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
家指出:仅仅是
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
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
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
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
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
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
断增加。其中仅
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
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
经加工后
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
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
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
把它
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
但我们还可以开辟
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
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
.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
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
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
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
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
缺”的表
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
说明了
。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
洋存亡,匹
夫有责”的理解。(2分)
(二)揭秘雪崩
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
着他们
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
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
经晚了…… 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
速度越来越快,途
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
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
民房,居民们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
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
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
一幸免。
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
以达到l04一l05兆焦耳。如果
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
身体上碾过一样。
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
br>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发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
是滑雪者打
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
,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
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
在山坡上形成较
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
br>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
对危险的区
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
粘弹性的物质,就
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
发生断裂的。
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寻
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
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
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
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
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用炸药破坏这些薄
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如今,人们还利用
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
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
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
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
,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
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
生雪崩。
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
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
滑雪场和公路。
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一自然段则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
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一自然段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3、从本文来看,发生雪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一:
基本条件二: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人们利用哪些方法来预报雪崩?
5、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雪崩的特点。
(三)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
地球是一个很
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
公里,
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
分叫地核。
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
当于蛋黄。
地壳主
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
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
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
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
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
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
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
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
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
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
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
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
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
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
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
其
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
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
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
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
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
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
位受到挤压、拉伸、旋
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
的主
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
坠落
、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
主要是前者。
1、依据本文的介绍,请说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2、作者在写了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后,为什么又写了“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
蓄水、人工
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这样一段话?(3分)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四)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
菌的培养
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
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
,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
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
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
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
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
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
培养液
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
现
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
,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
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
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
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
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
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
发电的前景十
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美国设计
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
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
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
由氢气进入磷酸燃
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
受的大约10%
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
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
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
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
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
为现实。(有改动)
1、你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至第④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你的依据是什么?
3、“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结合全文思考“细菌
发电”有
哪些优势?(至少答三点)(3分)
4、第②段介绍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
施?
(3分)
5、说说第②段划横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6、第③段中的“仅”字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五)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
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
众多起神秘海难。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
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
洋“无底洞
”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
现,“无底洞”海域海
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
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
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
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
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
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
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
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
于这
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
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
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
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
,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
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
。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
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
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
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
。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
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
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
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1、海洋“无底洞”的神秘之处具体表现在哪里,请选用文中原话回答。
2、文章对海洋“无底洞”,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运用的说明顺序
是
。
3、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用这种说明方法说明一
个事物。
4、分析第④段加点词“据估计”,具体说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