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
失落的一角-日本仙台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威夷风光(节选)
从小就听说过美国的夏威夷风光旖旎,不曾想今天真的来到了梦中思念
的“伊甸园”。
坐在中型面包旅行车上,车窗外可见一层一层清晰叠加的火山灰(岩)
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山峦,一边听
导游介绍,一边想象着各种千万年从海底喷
发出的火山怎样造就了夏威夷岛屿的形态。
来到了恐龙湾,令我惊异的是,这里的海水与渤海湾全然不同,渤海湾
的海水是蓝色的,这里的海水是绿
色、奶色和绿黄色的交织,在阳光的照耀下
实在令人神往。这种青翠色和玉色交织的色彩是夏威夷的海所
特有的,听导游
说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我们来到
了原始森林,面包车的两边树木丛生。在火山喷泉口,下起了
细雨,我们下车前往海岸边观赏。岸边清晰
可见的崖石是烧焦了的黑黑的岩
石,顺着导游指向的方向,我们看到了深邃漆黑的火山黑洞。然后我们顶
着风
雨又来到了神秘的大风口,越往前走,风越大,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驱
使我们非要
承受大风的袭击的乐趣,不然的话我们何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
来呢?
我们顶着风
雨,湿透了衣衫,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大风口——享受着
夏威夷的热带飓风的袭击,感到又冷又湿,躯
体越来越难以忍受,但心中的惬
意却难以言说。
(1)解释词语。
①风光旖旎:________。
②如愿以偿: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不然的话我们何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呢?
(3)夏威夷的海水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
(1)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
现
(2)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
(3)夏威夷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
黄色的交织,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
—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4)作者在文中引用
“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
确理解词义。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
肯定改为否定。
(3)考查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
容,锁定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即可。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
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
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
正含义。
故答案为:(1)①形容景色柔和美好;②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
愿望实现
(2)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
(3)夏威夷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黄色的
交织,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
——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
合语境
、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
波,满眼是绿色
,处处是花海。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开放着五颜
六色的花,不过大多是野花,比我们栽在花
盆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
鲜艳。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
许多树
也开花。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
高擎着白色
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
火,一排似一片霞。到了开花季节,一条
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人在街
上走,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
,远远望
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
的、黄的
、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1)照样子,写词语。
①五颜六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含情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星星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频频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芒果树开的是________,仙人树开的是________,花树妙不可言是因
为____
____。
(3)修改病句。
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花坛。
(4)用“____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5)用“________”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答案】
(1)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三心二意;十全十美;喜气洋洋;
想入非非;神采奕奕;兴致勃勃;轰轰烈
烈;高高兴兴;絮絮叨叨;密密麻
麻;津津有味;恋恋不舍;蒸蒸日上;孜孜不倦
(2)星星
点点的白花;金灿灿的黄花;因为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
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
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
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3)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4)充沛的阳光和
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
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
情况。
①从给出的词语“五颜六色”来看,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数字。
②从给出的词语“含情脉脉”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三个和第四个字
是一样的。
③
从给出的词语“星星点点”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
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
字是一样的。
④从给出的词语“频频点头”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
是一样的。
(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
锁定所填的范围,然后结合题目提
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此句是比喻句,应把“花坛”改为“长河”。
(4
)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
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
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
时找准了中心
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好句的习惯,是自己喜欢的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
(1)①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三心二意、十全十美;②喜气
洋洋、想入非非、神采奕奕、兴致勃勃;③
轰轰烈烈、高高兴兴、絮絮叨叨、
密密麻麻;④津津有味、恋恋不舍、蒸蒸日上、孜孜不倦
(2)1、星星点点的白花;金灿灿的黄花;因为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
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
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
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3)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4)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
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
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5)略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
刃而解
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
好每一空。
(3)
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
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
症下药。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
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
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
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
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
真不
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
的品格,当春
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
像一
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
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
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
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
咏,
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
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
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
出发,表现
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
你用波浪线
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____”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
钱;利息。短文
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
选________解
释。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
泛。
【答案】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
层笋衣,披
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充分显
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
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
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
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仔细读第一自然段就能
找到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回答此题,要弄明白作者表面上歌颂白杨
树,实则歌颂的对象是
“建设边疆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
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
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短文中的“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
br>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自强不息”息:停止。自
觉地努力向上,永
不松懈。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
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
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
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岁寒三友”指松、竹、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
土层,脱去层层笋衣,
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
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
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
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 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
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
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4)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
基础上仔细揣摩。
(5) 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
理解并加以识记。
4.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
,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
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
入干冷的
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
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
上,写着这样
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
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
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
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
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
鼻
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
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
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
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
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
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
,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
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⑪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⑫“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
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
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
着从胃里反
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
骆驼戴
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⑬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⑭“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⑮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
袄脱
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
身上掉下来,
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
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
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
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
响得更清
脆。
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⑰“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⑱“谁?”
⑲“骆驼呀!”
⑳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 夏天
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
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
不会再做了。
23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
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
我写了一本
《城南旧事》。
2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
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________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
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
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
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
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
变化。
F.第⑮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
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
段画线句。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
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
评析。
【答案】(1)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
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
铃铛是人的需要,
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3)C
;F
(4
)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
饱”,两两呼应,写出
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
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5)前一
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
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
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6)“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
出
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
的基调。这样写
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短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1)第⑥段画线
句的作用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
儿童的好奇和天真。(2
)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
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
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
趣,所以更美。(3)第3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
猜想,前后
有转折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第⑮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
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
什么变
化,因此F项也错误。其余的简答题根据意思答出即可,尽量答全面。
(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
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
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
。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
好处,不见柔弱。(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
有差异。
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
三段以
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6)“冬阳”在行文中着
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
“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
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
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
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点评】做
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
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5.课外阅读。
书的王国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还是初病的前几年中,面对着日趋恶化的病体,
不可知的病运,真有
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甚至天边掠过一只飞鸟,也能让我触景生情,
伤感泪下。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眼泪,忘掉一切的不幸。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为我出门借
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
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
的村去借,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幸幸苦苦好不
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
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下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
了。一直到父亲认识了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母亲肩上的重担才算放下。
慢慢地
,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
命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
的世界却广大无边,生老病死,悲欢
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为了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
zhǒnɡ zhànɡ )
不堪,硬得跟石头一样。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己深迷其间,无法自
拔
了。对我,真是一种极大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由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
苦路程。由于学识不足,经历
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了许多份书报杂志之外
,
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其乐无穷。
我发现,一个人( )肯做 ( )在三尺宽长的病床上,(
)能为自
己开创出一片阔的新天地。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zhǒnɡ zhànɡ
________
(2)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这”指的是(
)。
A. 书
B. 看书 C.
休
息 D. 写作
(4)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反衬父亲的冷漠。 B.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
“我”看来表现母亲的关爱之情。
C.
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
景。 D.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映家中无钱买书的窘境。
【答案】 (1)肿胀
(2)只要
;即使
;也
(3)D
(4)D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拼
音,难度不大, 第二题
考查关联词,只要,表示条件。即使,也表示让步;第
三题“这”指代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
,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
景。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以母亲到处
借书却
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
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6.
请根据要
求写篇作文。
生活忙忙碌碌,我们总一味地向前奔跑,但时光的橡皮擦涂不掉生活画
卷
中的亮点,用心回味生活的点滴,也许你会发现,精彩其实无处不在。也许它
就藏在每个细微
却温暖人心的举动里,也许它就藏在平常而又亲切的话语里,
也许它就藏在某个被我们忽略平凡的角落中
。用我们美好的心灵,去发现生活
中的精彩吧!
题目:藏在
_____________的精彩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③感情真挚
,不得抄
袋:④不少F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范文:
藏在角落里的精彩
那些五彩缤纷的彩虹
,那些绚丽多姿的鲜花,总是让人感叹其精彩,但在一处
角落里,也藏着不一样的精彩。
在我
家小区靠墙的花园里,一棵草被安置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似乎是因
为它的平凡,它被园丁安置在那里
,似乎又是因为它的渺小,它被与其它艳丽的花
分开。那里没有阳光的厚待,没有肥沃的土地供它生长,
更没有路人的赞叹,陪伴
它的只有没有尽头的寒冷与孤独,它就在这地狱般的角落里生活着,腰似乎也是
因为自己的卑微而低垂着。
第一次看见它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花园里的其它花早已被人
用帐篷
把它们罩住了,唯独那棵草,又一次因为自己的平凡而被冷落,在暴风雨中承受着
风雨的
压力。最终在一次次的摧残下倒了下来,看来它是真的不行了。它似乎也
为自己的命运流了泪。那天,它
身边的雨水显得更多。
几天后,再次经过时又看见了它,它竟然已经重新站了起来,虽然它的身躯还<
br>是那样弯曲着,但它好像是在从地里努力汲取着营养。原来它并没有放弃,它一
直
都在努力的伸展身躯,阳光也终于留意到了它的存在,照在角落里。
再过几天后,经过那里时又是一番
别致,在风雨中奄奄一息的它此刻已开出
了一朵美丽的花,与那些艳丽的花并无二致。阳光照在它的身躯
上,使它更加耀
眼夺目,给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带来了更多的精彩,带来了人们的青睐。
接下来
的日子里,它依旧在那里生长,只不过多了几朵花的陪伴,多了肥沃的
土地,花园里也多了一处精彩。
平凡身躯,平凡角落,平凡小草,但藏着精彩的努力。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半命题材料作文,从所给材料中,补充题目,选取最佳角度,亮
出你的观点。
首先审题。这道题的材料提示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发现细微之处的美好,
从众多的生活素材中,可以从
平常的小事写起,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
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写作之前首
先要明白
“
精彩
”
如何
理解?什么样的人、物、事值得珍藏?既然是
藏起来的精彩,一定要写清楚精
彩的瞬间,材料要充分,具有真情实感,不可泛泛而谈。可从
“
角落
”“
书本
”“
故
事
”“
诗词
”“
节目
”“
竞争
”“
音乐
”
等角度来写。文体选
择比较随意,议论文、记叙
文都可以。写作时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注意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合理运用。写作选材时要注意感情要真挚,联系文章主旨,安排好详略。
7. 请以“你
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
示:可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等词语中选择,或填入其
他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①文长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
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答案】你是我最感激的人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一汪国真
“哗啦啦”,风吹过,一片菖蒲欢舞,骨韧而身柔。风伴着香气,吹开一
片水雾迷蒙的记忆 <
br>“那不是芦苇,是菖蒲。”你笑着看我,慈爱温和。儿时的我因为母亲繁
忙的工作,长期与你生活
在乡村里。在你温暖的臂弯里,在轻声的呢喃中,我
体会到了爱。所以,在我的生命中,你是我最感激的
人。
在初见暑气的夏夜,临水的院子里,人声、虫鸣混合着菖蒲的香气,在你
的蒲扇下悠悠拂
来,煞是清新。夏日晚上蚊虫多,你总是麻利地从抽屉里拿出
枯黄的菖蒲,划一根火柴,点燃驱蚊。你总
是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
么蚊香都灵!”夏夜的晚上,伴着氤氲在空气中菖蒲的气息,安然入梦
。梦梦
中总是会出现那个熟悉的场景,端午的日子,你抱着我与我一同将菖蒲插在门
上。我握一
端,你握一端,每插进一根,你就开心地笑一次。
梦中的我一直沐浴在蒲扇的清风下,在无数个儿时的
夏夜,清凉着我的梦
境。迷蒙里,隐隐约约中,你的一颦一笑,句句叮,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年复一年,风吹菖蒲,可临水的院子里少了一个我。每每在诗词里读到
水、田园、每每笔
尖流出夏夜,那一滴滴文字滴进血脉,都会带我重新回到那
溢满菖蒲香气的家乡。月光灿灿,星光淡淡,
还是一个夏夜,我回家探望你,
仍在那个临水的小院中,我们躺在院中的竹席上,仰望着满天的繁星。你
还是
像以前一样,摇着蒲葵扇,听我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几只调皮的蚊子嗡嗡地飞
过,你似乎想
到了什么,突然起身。然后吃力地一手按着膝盖,一手扶着竹席
边的椅子,颤颜巍巍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抽
屉,然后眯缝着眼睛,在抽屉中摸索
着,几片枯黄的菖蒲出现在掌中,划一根火柴,熟悉的气息就飘渺而
来。你又
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一切仿佛与记忆重合,还是熟
悉的气息
,还是那种浓浓的爱。于是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菖蒲熟悉的气息
中,在故乡临水的小院中,我们仰望着
星空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外
婆,时光会变老
,但是,你给我的爱从未改变。外婆,感谢你为我不变的爱与
付出,你是我最感激的人,曾经是,现在是
,未来,也是。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你是我最
的人”。在审题中尤其要注意<
br>“最”字,“最”字是体现出这个人与其他人的区别之处,是其最典型的形象
特征,是令“我”牵
挂、感激、敬佩……的原因所在。而所补充的词语是
“我”情感的抒发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你”是
第二人称,这是在作文的
行文中需要注意的。可以记叙生活中“你”,描写的人物的典型事件,来突出<
br>人物的精神品质,来抒发“我”的情感。可以写老师、父母、同学等人在生活
中非常的理解你、关
心你的事件;可以写在你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你帮助的
人;可以写你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某种客观
原因不能相见而令你牵挂;
可以写某个人身上闪光的精神、品质,让你敬佩……体裁上看,较适合写记叙
文或散文。
【点睛】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是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作文成败。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
①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补题时,要将题目变为自
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②化大为小。化
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
小的切入点,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
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
目。③补题时能运用修辞
的要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
br>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