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教(学)案

别妄想泡我
875次浏览
2020年10月12日 06: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2016山东高考

2020年10月12日发(作者:季观之)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一、解题释题导入新课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课题;正如大家所找的这些资料所说明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能运用高科技
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3.解题释题:
什么叫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05年属于2l世纪)
什么叫呼风唤雨?(原指神仙 道土运用法力唤来风雨,这里是比喻人们能够比较自由
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过渡引入:让我们一起学习看看人们怎么利用科学来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轮读生字.
(1)纠正不良读音
(2)强调读音;后鼻韵——“程”“耕”“幻”“控”;翘舌音——“程”·哲”:第二声
“潜”.
①汇报预习:哪些字容易写错?“鞍”右边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擞.
②字词意思质疑——通过预习,哪些宇词你不理解?
3.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A.难点词释义: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 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
察,归根到底,回顾,改善.
B.易混词区别: 发明——发现.(“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
律,“发明”是指本来不存在的,是新 创造.如电脑电视是人类的发明,而恐龙曾生活在地
球上是后人的发现.)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2.说说读后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B;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没有电视……
生C,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探海 、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
秘等是科学创造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难解字词,知道了20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
纪.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 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
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 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
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 候,当你拨通电
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 解
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
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自成一段,
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 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
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
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
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 议。然
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 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
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 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 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 纪
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
世 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 技术
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
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
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
学技 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耕 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
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 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
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
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 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 :
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 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
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 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的难点是 理解课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2词句解析。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 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
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 样受到自然条件
的严格限制。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
百万年的总和。
“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
们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
则是指创造出 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
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 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
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 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
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古典小说《西游记》
中 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
询问“妖猴”来 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这两个词在课文中
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 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
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 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
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 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
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 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 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
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 、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
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
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 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 造,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有关20世
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教学 可以从解题入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呼风唤
雨”可以引申为“能够支配 自然”。事实证明,人类是不能够随意支配自然的,那只是人们
的一种主观愿望。我们只能依据客观条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无论是现在 还是将来都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自
然。课文是借用这个形象化的说法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
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


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 点段,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
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教学这两段要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围绕 “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
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 农耕社会”是个
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 古
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
人 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了现实。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引用的诗句“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 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
范围之广。这层意思要让学生 结合诗句的意思自读自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第4自然段
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书中的例子,再选择自己了 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和同学交流现代科学
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 5自然段要重点理解“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和“科学
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 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对上文的
概括和总结。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充 分阅读理解第3、4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我
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 “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
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课文的最后一句 话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地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
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 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
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3对于科技类课文,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
体会这 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如,教材中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发现”
与“发明”有什么 区别,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查阅工具书,区分两个词
语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 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认为用得好的 词语或写得好的句子,在细细品味中体会课文
表达上的特点。
4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有 的字容易读错,应加以指导。如,“哲”是翘舌音,“潜”
读qián,不能读成qiǎn。本课要求会 写的字较多,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如,
比较记忆“幻”和“幼”、“懒”和“赖”,利用 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程、驾、控、哲”等字。
学生能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以后,应提供机会在词语或句 子中运用生字,以巩固生字,达
到会写会用的目的。
5课后的小练笔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 拓展,目的是使学生丰富知识,感受现代科学技
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课后,让学生先把课文 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
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

四、相关链接
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 士。
1942年出生,浙江慈溪人。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 br>界科学院副院长。2004年2月,路甬祥获得“意大利总统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和“学校、
文 化和艺术功勋证书”,表彰他为促进意中两国科技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酒店投资-培训学校工作总结


民风民俗的作文-呼吁和平


斯洛伐克首都-我身边的小雷锋


法国大学排名-农民工讨薪标语


踢毽子作文-惠州校讯通


教育部考试中心网-什么时候父亲节


一年级日记-高中军训感言


华北地区包括-纪检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