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呼风唤雨的世纪2019.8
经典伤感句子-学科门类
7.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主备:顾琴
教学内容:语文书p25-27
教学目标:
1.认识“唤、获、赖”
等12个生字,会写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正
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学会整理问题清单,能够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4.抓住核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整理问题清单,能够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教学难点:
抓住核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导入课题
1.预习检查:生字词大闯关
出示生字词:
依赖 获得 日益 改善 物质生活
探索
奥秘 百亿光年 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原子核 潜入深海 程控电话 远洋船舶
民航飞机
2.预习检查:你读懂了什么?
课前,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科
普说明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
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
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3.问题分享:我的问题是……
刚刚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读懂的内容。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课前已经提出了
自己的问题,哪位同
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提出的问题呢?
1
二、筛选问题,学习策略
1.出示课后问题分类方法,了解问题的类别。 <
br>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中对这三个问题是怎么判断的,课后习题给了我们
一个很好的思路,他们
都是属于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通过看课文中对题目的界定,来理解三个问题是怎样的问题。
2.回归文本,研究问题。
(1)课本中为什么这么判断呢?
问题一:“什么是‘
程控电话’?”为什么说它是不影响课文内容理解类的
问题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看看?“程控电话”
在课文什么地方?(第四自然
段)谁想对这类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2)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意思?
20世纪的科学成
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为什么说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思考、阅读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我们
理解课文内容,这类问题就是我
们课堂上需要来研究解决的。
(3)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跟他提一样的问题呢?你是怎么想到提这
样的问题的? 通过思考、讨论,我们就知道哪些问题不影响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哪些
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内容,哪些问题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三、整理清单,筛选问题
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同学们
再把自己的问题和书上面提到的的问题,分别
放到这三个栏目里面(见问题清单),分分类,筛选出对课
文理解有帮助的问题。
1.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给问题分分类。
2.交流展示。怎样给自己的问题分类,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3.筛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最有帮助的问题。说出理由。
在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对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最有帮助?
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
以课本中的题目为例,针对筛选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
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
形容?
1.自主独立学习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
带着你的思考,到小组中发表你的想法。
3.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
了筛选问题的学习策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每当学
习一篇新的课文,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很多的问
题,往往一节课的时间没有办法
将这么多的问题一一解决,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在小组合
作学习
中解决,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优化了我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
习的效率
。
板书设计: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筛选问题 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引发深入的思考
作业设计:
1.听写生字。
2.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教后反思:
3
7.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主备:顾琴
教学内容:语文书p25-27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
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
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重点
1.听写生词:
呼风唤雨
科学技术 获得 依赖 潜入 百亿 探索 原子核
奥秘 程控电话 远洋船舶
日益 物质生活 哲学家 改善
2.上节课我学习了筛选问题的策略,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来筛
选出对课文内
容理解最有帮助的问题的呢?
二、围绕核心,合作探究
“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
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全班交流。
1.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
2.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预设一:当学生交流到这部分内容时,相机出示课文: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生读句子,谈感受。
4
(1)相机区分“发现”和“发明”。
(2)“正是
这些发现和发明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观的程度超过了人类
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从这句可以看出
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之大,
其改观的程度都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预设二:当学生交流到这部分内容时,相机出示课文: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
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
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
,也没有汽
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
的美
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
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生读句子,谈感受。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是怎样的?
预设三:当学生交流到这部分内容时,相机出示课文:
20世纪,人类登上了月球,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
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
高速火车、
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生读句子,谈感受。
(1)了解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的发现和发明。
(2)这些发现和发明是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预设四:当学生交流到这部分内容时,相机出示课文: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
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
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生读句子,谈
感受。相比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科学使人类的生活摆脱了自
然条件的束缚,有了更多创造的空间,改善
了人类的生活。
预设五:当学生交流到这部分内容时,相机出示课文:
回顾20世纪的百年
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
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生读句子,谈感受。20世纪的各种科学发明和发现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科学的力量,会创造更多的奇迹,开出更灿烂的“梨花”!
教师小结:通过对筛选出的对课文内容理解最有帮助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
5
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探究写法,体会效果
1.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在之前的交流与讨
论中,我们解决了针对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在之前学习《蝙蝠和雷达》的过程中,
我们了解到还可以从写法上来提问,这样的问题也十分
有价值。
2.分享写法类的问题: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自主学习。
4.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预设一:出示课文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
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
世纪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
飞机、高速火车、远
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举例子的
说明方法,像这样把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出来。为
了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成就之大。
预设二:出示课文内容:
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
静悄悄、
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
车。人
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
的美好愿望。
②20
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
核世纪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
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
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
(1)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理解“呼风唤雨”的深层含义。
四、拓展阅读,深入思考
1.小
组合作交流:“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
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
的理解。
2.拓展阅读:20世纪的各种发现和发明
(1)默读拓展材料
6
(2)全班交流(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
①你知道哪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
②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现代科学技术
解决问题 幻想 现实
科学创造神话(奇迹)
发明和发现
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
2.组织“奇思妙想擂台赛”: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发明怎样的奇迹?还
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现在你就是未来设计师,尽情地描绘你的梦想吧!
教学反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