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策略的打磨与思考

玛丽莲梦兔
718次浏览
2020年10月12日 07: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信息港-汕尾职业学院

2020年10月12日发(作者:俞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四年级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
策略的打磨与思考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策略的打磨与思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骆正位
毋庸置疑,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的理念影
响甚至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课堂的 组织
与管理,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影响着时间的有效利
用,进而影响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 只有方法
策略对路,教学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面提升学
生的语文素养”才不至于成为空话 。于是,“磨课”
便成为教学理念与操作的纽带,正日渐受到教学教
研人员的积极倡导。“磨” 有磨砺、打磨、磨合之意,
是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之前对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思
考、尝试、讨论、 完善的过程。我很幸运,新课程
改革以来两次在人教社录制教学课例光盘,接受了
包括崔峦、蒯 福棣、陈先云、蔡玉琴在内的多位小
语专家的直接指导,我受益匪浅。其中,关于“磨”
教学策 略的过程尤其给我以深刻的启发。现以《呼
风唤雨的世纪》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打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与思考。
一、开发“兴奋点”──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
与教学
说 实话,《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一篇说明性的
文章,想设置多么动人的“情境”,想确立多么精彩
的“解读”,想呈现多么煽情的“指导”,真的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开课不愿意选择这类课文就
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我在设计这课教学之初也有
着同样的困惑:说它理性吧,文字中也有不少 令人
振奋的语言;说它情感充沛吧,实在也算不上,毕
竟更多的文字是在浓缩介绍过去一百多年 的成就,
是很典型的说明文。怎样让学生感兴趣,愿意亲近
课堂亲近文本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 考,得出这样
的结论:我们考量一节课好坏的最直观的依据是学
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面,缺少能 引起学生持续关注
学习内容的“兴奋点”,教学便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什么才是能引起 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呢?
我想最重要的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文本内容本身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其二,是启发诱导的形式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这篇课文,内容方面自然
会有学生特别 感兴趣的,但文字本身并没有太多能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感情 上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点。这就需要教师对
教学的引导策略上进行必要的“兴奋点”的开发。
换 一句话说,我们要积极地寻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
兴趣,强化学习需求的“点”。在专家的点拨指导下,< br>我着眼整体,关注细节,设计了一些在我看来能刺
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比如,第一课时的教 学从
“聊天”开始,让孩子们聊聊“与爷爷奶奶、爸爸
妈妈的小时候比,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变 化”,这样
做是为了让孩子们“兴奋”起来。由于这是要求预
习的内容,孩子们在充分预习的情 况下,一定会有
较多的信息捕获,“有话可说”不成问题,再加上说
的内容本身有着较大的反差 和情趣,自然也会吸引
学生参与教学,给教学起始营造一个良好的话语氛
围,从而激发学生以饱 满的情绪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再如,第二课时教学第三段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
能更形象直观地 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我预设了“你
随便代我们祖先说一个幻想或者美好愿望,现在一
定能帮你 实现”的环节。这种类似于夸海口的表达,
便是想利用学生爱游戏、爱争辩的特点刺激学生思
考 ,既是活跃课堂的气氛,更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教
学内容的关注。此外,像第一课时安排的小组互助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认识易错、易混的字,第二课时“你还希望科学技
术为我们创造怎样的奇迹”这一问题的提出, 以及
学习
二、
三、四自然段的最后都是以集体回应中心句的
方式 进行小结等等,都是期待以不同的方式刺激学
生的感官,引起更多同学对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强攻“重难点”──启发学生更主动地建
构知识
教学的“兴奋点”固然重要,但它好比是围墙,
它吸引学生进来,但真正的工作在围墙里边,在于
对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
路甬祥仅仅用了五六百字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百
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二
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文章写得好不 在话
下,但由于教学对象是刚刚走进四年级的孩子,他
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他们知识技能的 积淀有限,
加上课文是对整个世纪的成就的高度浓缩,很多文
字所富含的信息有着理解上的难度 ,所以,教学的
重点自然就定到了“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来的巨 大变化”上,难点确定在“理解课文中一些
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上。很显然,这样的“重
难 点”首先是具体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更
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措施,并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
成为更主动的探索者。我一开始想了很多“花花点
子”,比如视频重现科技成就,比如配乐朗读课文,
比如以一段带几段的学法指导等等。但细细想来,
这些办法或淡化了学生自己的参与、亲历,或 忽视
了他们的经验背景和意义网络,或设置的情境、采
取的方法过于牵强,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文 本的个性
特点。教学的方法需要创新,但不能惟“新”,方法
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目标设定的“重 点”、“难点”去
作必要的思考、评估,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为此,针对《呼风唤雨的世 纪》一文难理解的词语、
含义深刻句子多的特点,大家比较认可的方法是遵
循“化繁为简”的原 则,将教学思路理清,教学环
节简化。如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紧紧围绕着中心句
“20世纪是一 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的──顺着
学生学的思路调整教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深入课
文读出理 解,再在老师的点拨示范下深入感悟词语、
句子,最后根据孩子们的感悟引导读出感情,读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味道。重点段
二、
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要么是一两个问题理解,
要么是几个关键词感悟,避免了“多点开花”,分散
了注意力,也削弱了感悟理解的效果。比如第二自
然段,“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本身的理解并不
难,但它们很好地串起了全文,是梳理课文 、训练
说话的好的凭借。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书中找事
物进行分辨,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造句 ,从而较好
地理解了“发现”和“发明”,也从一个新的视角理
解了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这样 的阅读教学坚持“以
生为本”、“以本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积极融入对知识 的理解、内化和表达,效果自
然比较理想。
三、精选“训练点”──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实
践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也就是说,教学的过
程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依托教材精
心设计“训练点”,充分 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以使学 生能在一次次亲身经验中学习、积累、运用
语言,激发学生更高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
升 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所以,
在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将学生的实践机会甚至时间都考虑到了。但随着思考
的深入,我发现很多教学环节机会是给了学生,但
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了。譬如学生的朗读,教
师点不点拨或如何点拨总显得比较模糊,甚至 有些
地方的设计只是一句“读出感情来”。试教后,这样
的问题被提出来,大家也进行了深入探 讨,思路逐
渐清晰:语言的学习应该为学生提供反复接触语言、
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机会,学生会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
地形成言语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教学中,教师
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参与 有效、立体的语文实践,
要根据语言材料(课文)的特点来选择“训练点”,
多途径、多形式地 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习得”,这
是行动策略。我统计了一下最终定稿的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 的世纪》第二课时给孩子们读书的次数
至少安排了14次之多。这里边有默读、朗读全文的,
有 个别、全体读段落、句子的,有集体朗读中心句
的等等。在设计的时候,读的方式、时机、内容都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尽量有所区别,而且每一次读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
每一次读都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基础。这样 的思考
和设计也得到了专家老师们的认可。还是在第二课
时,教学开始和结尾都安排了交流探讨 的环节:一
是默读圈画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一
是引导学生展望未来,交流自己对 科技改变生活的
期盼。孩子们在与文本的多次接触和自由交流中能
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自主感悟 、教师点拨和同伴合
作中也能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四、巧设“反馈点”──引导学生更真实地呈
现学情
如果说前三项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教 师基本可
以控制的,最后我们要谈的“反馈”就存在着相对
较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 实际和现场的
情况作出回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
视角来思考,教学设计必须建立 在对学习需要即学
情的分析基础之上。这里的“学情”分析既包括课
前对学生学力和心理、年龄 特征等的分析,也应该
包括教学过程中即时的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其目
的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学 习基础和当堂教学的学习效
果,这在教学设计中是可以“预设”却很难确定“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成”的 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对
学、学对教、学对学之间的多元的“反馈点”,从而
帮助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时多元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
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情,并以此调控、修改、完善教学策略,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教
学设计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所
有的“反馈点”作细致的猜想,力求将所有的反馈
都“设计”到,那样教学会更流畅一些,互动 也会
少一些担忧。但同时也想到,如果写字全是教师认
为难写的字才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朗读不 管需不需
要教师都来“秀”一把,如果学生理解明显有困难
教师却置若罔闻,这样的课堂还能称 之为有效的课
堂、真实扎实的课堂吗?理解到这个层次,《呼风唤
雨的世纪》第一课时的识字、 写字教学,我们便设
计了个别、整体反馈,安排了同伴互相反馈,旨在
摸清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 况,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
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示范,对难认和难写的字着
重指导。而在对《呼 风唤雨的世纪》进行第二课时
的设计时,我们至少考虑到了这样一些环节的反馈:
教学伊始,了 解学生对资料、信息的占有和理解程
度;深入学习时,了解学生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水平;各个阶段的读书,通过朗读了解学生内化语
言、表达语言的水平;最后的拓展延伸,了解学生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长等等。这些反馈“点”,
既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也是帮助教师随 时决策
教学进程和方法选择的,对优化教学显然作用非同
一般。
总而言之,一节 求真务实的课,实际上是一个
完整和谐的整体,需要各种因素的协调共振。就教
学策略的决策、 打磨而言,我以为上述各“点”是
一节好课的底线,须认真地思考,并合理有效地设
计。如此坚 持,我们的语文课将会少一些浪费,多
一些收益;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务实。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策略的打磨与思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骆正位
毋庸置疑,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的理念影
响甚至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 着课堂的组织
与管理,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影响着时间的有效利
用,进而影响和决定着教学的最 终效果。只有方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策略对 路,教学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面提升学
生的语文素养”才不至于成为空话。于是,“磨课”
便成为教学理念与操作的纽带,正日渐受到教学教
研人员的积极倡导。“磨”有磨砺、打磨、磨合之意 ,
是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之前对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思
考、尝试、讨论、完善的过程。我很幸运, 新课程
改革以来两次在人教社录制教学课例光盘,接受了
包括崔峦、蒯福棣、陈先云、蔡玉琴在 内的多位小
语专家的直接指导,我受益匪浅。其中,关于“磨”
教学策略的过程尤其给我以深刻 的启发。现以《呼
风唤雨的世纪》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打磨
与思考。
一、开发“兴奋点”──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
与教学
说实话,《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一 篇说明性的
文章,想设置多么动人的“情境”,想确立多么精彩
的“解读”,想呈现多么煽情的 “指导”,真的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开课不愿意选择这类课文就
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我 在设计这课教学之初也有
着同样的困惑:说它理性吧,文字中也有不少令人
振奋的语言;说它情 感充沛吧,实在也算不上,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竟更多 的文字是在浓缩介绍过去一百多年的成就,
是很典型的说明文。怎样让学生感兴趣,愿意亲近
课 堂亲近文本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得出这样
的结论:我们考量一节课好坏的最直观的依据是学
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面,缺少能引起学生持续关注
学习内容的“兴奋点”,教学便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 。
那么,什么才是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呢?
我想最重要的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文本内 容本身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是启发诱导的形式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这篇课文,内 容方面自然
会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但文字本身并没有太多能
在感情上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点。 这就需要教师对
教学的引导策略上进行必要的“兴奋点”的开发。
换一句话说,我们要积极地寻 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
兴趣,强化学习需求的“点”。在专家的点拨指导下,
我着眼整体,关注细 节,设计了一些在我看来能刺
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比如,第一课时的教学从
“聊天”开始 ,让孩子们聊聊“与爷爷奶奶、爸爸
妈妈的小时候比,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变化”,这样
做是为 了让孩子们“兴奋”起来。由于这是要求预
习的内容,孩子们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定会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较多的信息捕获,“有话可说”不成问题,再加上说
的内容本身有着较大的反差和情趣,自然也会吸 引
学生参与教学,给教学起始营造一个良好的话语氛
围,从而激发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内容 的学习。
再如,第二课时教学第三段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
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 ,我预设了“你
随便代我们祖先说一个幻想或者美好愿望,现在一
定能帮你实现”的环节。这种 类似于夸海口的表达,
便是想利用学生爱游戏、爱争辩的特点刺激学生思
考,既是活跃课堂的气 氛,更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教
学内容的关注。此外,像第一课时安排的小组互助
认识易错、易混的 字,第二课时“你还希望科学技
术为我们创造怎样的奇迹”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
学习
二、
三、四自然段的最后都是以集体回应中心句的
方式进行小结等等,都是 期待以不同的方式刺激学
生的感官,引起更多同学对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
二、强攻“重难点”──启发学生更主动地建
构知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的“兴奋点”固然重要,但它好比是围墙,
它吸引学生进来,但真正的工作在围墙里边,在于
对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
路甬祥仅仅用了五六百字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百< br>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二
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文章写得好不在 话
下,但由于教学对象是刚刚走进四年级的孩子,他
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他们知识技能的积 淀有限,
加上课文是对整个世纪的成就的高度浓缩,很多文
字所富含的信息有着理解上的难度, 所以,教学的
重点自然就定到了“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
来的巨大变化”上,难点确定 在“理解课文中一些
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上。很显然,这样的“重
难点”首先是具体可行的 ,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更
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措施,并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
成为更主动的探索者 。我一开始想了很多“花花点
子”,比如视频重现科技成就,比如配乐朗读课文,
比如以一段带 几段的学法指导等等。但细细想来,
这些办法或淡化了学生自己的参与、亲历,或忽视
了他们的 经验背景和意义网络,或设置的情境、采
取的方法过于牵强,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文本的个性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特点。教学的方法需要创新,但不能惟“新”,方法
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目标设定的“重点”、“难点 ”去
作必要的思考、评估,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为此,针对《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难理 解的词语、
含义深刻句子多的特点,大家比较认可的方法是遵
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将教学思 路理清,教学环
节简化。如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紧紧围绕着中心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 世纪”展开的──顺着
学生学的思路调整教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深入课
文读出理解,再在老师 的点拨示范下深入感悟词语、
句子,最后根据孩子们的感悟引导读出感情,读出
味道。重点段
二、
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要么是一两个问题理解,
要么是几个关键词感悟 ,避免了“多点开花”,分散
了注意力,也削弱了感悟理解的效果。比如第二自
然段,“发现” “发明”这两个词语本身的理解并不
难,但它们很好地串起了全文,是梳理课文、训练
说话的好 的凭借。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书中找事
物进行分辨,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造句,从而较好
地理 解了“发现”和“发明”,也从一个新的视角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解了二 十世纪的科技成就。这样的阅读教学坚持“以
生为本”、“以本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融入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表达,效果自
然比较理想。
三、精选“训练点”──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实
践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也就是说,教学的过
程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依托教材精
心设计“训练点”,充分 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以使学生能在一次次亲身经验中学习、积累、运用
语言,激发学生更 高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
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所以,
在设计《呼 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将
学生的实践机会甚至时间都考虑到了。但随着思考
的深入 ,我发现很多教学环节机会是给了学生,但
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了。譬如学生的朗读,教
师 点不点拨或如何点拨总显得比较模糊,甚至有些
地方的设计只是一句“读出感情来”。试教后,这样的问题被提出来,大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思路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渐清晰 :语言的学习应该为学生提供反复接触语言、
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机会,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
地形成言语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教学中,教师
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立体的语文实践,< br>要根据语言材料(课文)的特点来选择“训练点”,
多途径、多形式地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习得 ”,这
是行动策略。我统计了一下最终定稿的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给孩子们 读书的次数
至少安排了14次之多。这里边有默读、朗读全文的,
有个别、全体读段落、句子的 ,有集体朗读中心句
的等等。在设计的时候,读的方式、时机、内容都
尽量有所区别,而且每一 次读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
每一次读都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基础。这样的思考
和设计也得到了专 家老师们的认可。还是在第二课
时,教学开始和结尾都安排了交流探讨的环节:一
是默读圈画之 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一
是引导学生展望未来,交流自己对科技改变生活的
期盼。孩 子们在与文本的多次接触和自由交流中能
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自主感悟、教师点拨和同伴合
作中 也能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四、巧设“反馈点”──引导学生更真实地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现学情
如果说前三项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基本可
以控制的,最后我们要谈的“反馈”就存在着 相对
较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现场的
情况作出回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理论
视角来思考,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习需要即学
情的分析基础之上。这里的“学情” 分析既包括课
前对学生学力和心理、年龄特征等的分析,也应该
包括教学过程中即时的学生学习 状况的分析。其目
的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当堂教学的学习效
果,这在教学设计中是可以 “预设”却很难确定“生
成”的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对
学、学对教、学对学 之间的多元的“反馈点”,从而
帮助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时多元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
息,了解学生 最真实的学情,并以此调控、修改、
完善教学策略,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教
学设计到 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所
有的“反馈点”作细致的猜想,力求将所有的反馈
都“ 设计”到,那样教学会更流畅一些,互动也会
少一些担忧。但同时也想到,如果写字全是教师认
为难写的字才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朗读不管需不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要教师 都来“秀”一把,如果学生理解明显有困难
教师却置若罔闻,这样的课堂还能称之为有效的课
堂 、真实扎实的课堂吗?理解到这个层次,《呼风唤
雨的世纪》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我们便设计了个别、整体反馈,安排了同伴互相反馈,旨在
摸清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况,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
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示范,对难认和难写的字着
重指导。而在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进行第二 课时
的设计时,我们至少考虑到了这样一些环节的反馈:
教学伊始,了解学生对资料、信息的占 有和理解程
度;深入学习时,了解学生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
水平;各个阶段的读书,通过朗读 了解学生内化语
言、表达语言的水平;最后的拓展延伸,了解学生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长等 等。这些反馈“点”,
既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也是帮助教师随时决策
教学进程和方法选择的 ,对优化教学显然作用非同
一般。
总而言之,一节求真务实的课,实际上是一个
完整和谐的整体,需要各种因素的协调共振。就教
学策略的决策、打磨而言,我以为上述各“点”是一节好课的底线,须认真地思考,并合理有效地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计。如此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将会少一些浪费,多
一些收益;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务实。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策略的打磨与思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骆正位
毋庸置疑,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的理念影
响甚至决定 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课堂的组织
与管理,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影响着时间的有效利
用,进 而影响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只有方法
策略对路,教学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面提升学
生的语文素养”才不至于成为空话。于是,“磨课”
便成为教学理念与操作的纽带,正日渐受到教学教< br>研人员的积极倡导。“磨”有磨砺、打磨、磨合之意,
是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之前对教学设计所进 行的思
考、尝试、讨论、完善的过程。我很幸运,新课程
改革以来两次在人教社录制教学课例光 盘,接受了
包括崔峦、蒯福棣、陈先云、蔡玉琴在内的多位小
语专家的直接指导,我受益匪浅。 其中,关于“磨”
教学策略的过程尤其给我以深刻的启发。现以《呼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风唤雨的世纪》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打磨
与思考。
一、开发“兴奋点”──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
与教学
说实话,《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一 篇说明性的
文章,想设置多么动人的“情境”,想确立多么精彩
的“解读”,想呈现多么煽情的 “指导”,真的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开课不愿意选择这类课文就
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我 在设计这课教学之初也有
着同样的困惑:说它理性吧,文字中也有不少令人
振奋的语言;说它情 感充沛吧,实在也算不上,毕
竟更多的文字是在浓缩介绍过去一百多年的成就,
是很典型的说明 文。怎样让学生感兴趣,愿意亲近
课堂亲近文本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得出这样
的结论:我 们考量一节课好坏的最直观的依据是学
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面,缺少能引起学生持续关注
学习内 容的“兴奋点”,教学便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什么才是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呢?
我想最重要的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文本内容本身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是启发诱导的形式< br>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这篇课文,内容方面自然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会有学 生特别感兴趣的,但文字本身并没有太多能
在感情上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点。这就需要教师对
教 学的引导策略上进行必要的“兴奋点”的开发。
换一句话说,我们要积极地寻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
兴趣,强化学习需求的“点”。在专家的点拨指导下,
我着眼整体,关注细节,设计了一些在我看来能 刺
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比如,第一课时的教学从
“聊天”开始,让孩子们聊聊“与爷爷奶 奶、爸爸
妈妈的小时候比,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变化”,这样
做是为了让孩子们“兴奋”起来。 由于这是要求预
习的内容,孩子们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定会有
较多的信息捕获,“有话可说 ”不成问题,再加上说
的内容本身有着较大的反差和情趣,自然也会吸引
学生参与教学,给教学 起始营造一个良好的话语氛
围,从而激发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再如,第二课时 教学第三段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
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我预设了“你
随便代我 们祖先说一个幻想或者美好愿望,现在一
定能帮你实现”的环节。这种类似于夸海口的表达,
便 是想利用学生爱游戏、爱争辩的特点刺激学生思
考,既是活跃课堂的气氛,更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学内容的关注。此外,像第一课时安排的小组互助
认识易错、易混的字,第二课时“你还希望科 学技
术为我们创造怎样的奇迹”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
学习
二、
三、四自然段的最后都是以集体回应中心句的
方式进行小结等等,都是期待以不同的方式刺激学
生的感官,引起更多同学对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强攻“重难点”──启发学生更主动地建
构知识
教学的“兴奋点”固然重要,但它好 比是围墙,
它吸引学生进来,但真正的工作在围墙里边,在于
对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呼风 唤雨的世纪》作者
路甬祥仅仅用了五六百字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百
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二
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文章写得好不在话
下,但由于教学对象是 刚刚走进四年级的孩子,他
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他们知识技能的积淀有限,
加上课文是对整 个世纪的成就的高度浓缩,很多文
字所富含的信息有着理解上的难度,所以,教学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重点自 然就定到了“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
来的巨大变化”上,难点确定在“理解课文中一些
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上。很显然,这样的“重
难点”首先是具体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更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措施,并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
成为更主动的探索者。我一开始想了很多“花花点
子”,比如视频重现科技成就,比如配乐朗读课文,
比如以一段带几段的学法指导等等。但细细 想来,
这些办法或淡化了学生自己的参与、亲历,或忽视
了他们的经验背景和意义网络,或设置 的情境、采
取的方法过于牵强,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文本的个性
特点。教学的方法需要创新,但不 能惟“新”,方法
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目标设定的“重点”、“难点”去
作必要的思考、评估,只 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为此,针对《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难理解的词语、
含义深刻句子多的 特点,大家比较认可的方法是遵
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将教学思路理清,教学环
节简化。如第 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紧紧围绕着中心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的──顺着
学生学 的思路调整教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深入课
文读出理解,再在老师的点拨示范下深入感悟词语、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句子,最后根据孩子们的感悟引导读出感情,读出
味道。重点段
二、
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要么是一两个问题理解,
要么是几个关键词感悟,避免了“多点开花”,分散了注意力,也削弱了感悟理解的效果。比如第二自
然段,“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本身的理解并 不
难,但它们很好地串起了全文,是梳理课文、训练
说话的好的凭借。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书 中找事
物进行分辨,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造句,从而较好
地理解了“发现”和“发明”,也从一 个新的视角理
解了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这样的阅读教学坚持“以
生为本”、“以本为本”,充 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积极融入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表达,效果自
然比较理想。
三、精选“训练点”──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实
践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语文实践。”也就是说,教学的过
程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依托教材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心设计 “训练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以使学生能在一次次亲身经验中学习、积累、运用
语言,激发学生更高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
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所以,< br>在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将
学生的实践机会甚至时间都考虑到了。但随着思 考
的深入,我发现很多教学环节机会是给了学生,但
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了。譬如学生的朗 读,教
师点不点拨或如何点拨总显得比较模糊,甚至有些
地方的设计只是一句“读出感情来”。 试教后,这样
的问题被提出来,大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思路逐
渐清晰:语言的学习应该为学生 提供反复接触语言、
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机会,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
地形成言语能力,这是大 家的共识;教学中,教师
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立体的语文实践,
要根据语言材料( 课文)的特点来选择“训练点”,
多途径、多形式地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习得”,这
是行动策 略。我统计了一下最终定稿的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给孩子们读书的次数
至少 安排了14次之多。这里边有默读、朗读全文的,
有个别、全体读段落、句子的,有集体朗读中心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的等等。在设计的时候,读的方式、时机、内容都
尽量有所区别,而且每一次读都试图解决一个 问题,
每一次读都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基础。这样的思考
和设计也得到了专家老师们的认可。还 是在第二课
时,教学开始和结尾都安排了交流探讨的环节:一
是默读圈画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 发现和体会;一
是引导学生展望未来,交流自己对科技改变生活的
期盼。孩子们在与文本的多次 接触和自由交流中能
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自主感悟、教师点拨和同伴合
作中也能逐步培养起良好 的语感。
四、巧设“反馈点”──引导学生更真实地呈
现学情
如果说前三 项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基本可
以控制的,最后我们要谈的“反馈”就存在着相对
较多的不确 定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现场的
情况作出回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
视角来 思考,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习需要即学
情的分析基础之上。这里的“学情”分析既包括课
前 对学生学力和心理、年龄特征等的分析,也应该
包括教学过程中即时的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其目
的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当堂教学的学习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果,这 在教学设计中是可以“预设”却很难确定“生
成”的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对
学、学对教、学对学之间的多元的“反馈点”,从而
帮助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时多元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 br>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情,并以此调控、修改、
完善教学策略,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教
学设计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所
有的“反馈点”作细致的猜想,力求将所有 的反馈
都“设计”到,那样教学会更流畅一些,互动也会
少一些担忧。但同时也想到,如果写字 全是教师认
为难写的字才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朗读不管需不需
要教师都来“秀”一把,如果学生 理解明显有困难
教师却置若罔闻,这样的课堂还能称之为有效的课
堂、真实扎实的课堂吗?理解 到这个层次,《呼风唤
雨的世纪》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我们便设
计了个别、整体反馈, 安排了同伴互相反馈,旨在
摸清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况,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
需要进行必要的点 拨和示范,对难认和难写的字着
重指导。而在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进行第二课时
的设计时,我 们至少考虑到了这样一些环节的反馈:
教学伊始,了解学生对资料、信息的占有和理解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度;深入学习时,了解学生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
水平;各个阶段的读书,通过朗读了解学生内化语
言、表达语言的水平;最后的拓展延伸,了解学生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长等等。这些反馈“ 点”,
既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也是帮助教师随时决策
教学进程和方法选择的,对优化教学显 然作用非同
一般。
总而言之,一节求真务实的课,实际上是一个
完整和谐的整体 ,需要各种因素的协调共振。就教
学策略的决策、打磨而言,我以为上述各“点”是
一节好课的 底线,须认真地思考,并合理有效地设
计。如此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将会少一些浪费,多
一些收 益;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务实。


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安全驾驶心得


石家庄学院图书馆-证明样本


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力学所-销售个人简历范文


长沙高中排名-年终晚会


万州中学-小学健康教育教案


公众演说-小学校本教研总结


河北会计-借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