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教材五年级上册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澳门大学排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教材五年级上册
怡情 育人
——一至四单元教学建议
桐屿街道中心小学 xxx
各位同行:
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在金色的九月与大家相逢,
一起走进新课程。算一
算,语文课改在我们区已经走过了五年,这是第九轮培训了。五年下来,能一直坚持走到今天的不多,算是武林高手了;一年一年的培训,也让我看到了许
多新面孔,那更是高手
中的高手,古有华山论剑,今日我们梁小论课改。拿到
这一册书以后,我惴惴不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
慌,甚至萌生了下回到一年
级的逃兵思想。主要原因是年级越高,课文的文学性更强,名家名篇更多,文
章体裁更丰富。没点水平,不好把握。很多课文,我读了一遍两遍,一时也没
能读出什么。所以
我一直在想,以我这样的水平,今天,我能带给大家点什么
呢?我什么也不能带给大家呀!那么,就让我
做个引路人,在开学这样繁忙的
时刻,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起,静静心,读读这本语文书吧!
一、一至四单元单元编排的整理把握
五上各单元的编排秉承了前四个学年的编排方式,按专题
组元。前四个单
元的组元及读写点如下:(PPT)
组别
一
二
三
四
专 题
我爱阅读
月是故乡明
读 写
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生活的启示
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专题安排程现出新的特点,比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是从文体的
角
度来编排的。专题同时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具有“双专题”特征,从人文内涵和
语文读写两
方面考虑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正确引导。
每个专题内部自成系统。系统内部合理的导学系统:导语——
精读课文
﹙思考与练习﹚——略读课文﹙连接语﹚ ——回顾与拓展 (PPT)
我们来看看
高年级的导语与低年级的导语功能的不同(PPT):低年级的导
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中年级的导
语: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高年级
的导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提出语言学习的要求
。(PPT以第三、四单元为例)
再来看看回顾与拓展。(出示前四单元内容一览表)回顾拓展由“语
文园地”
发展而来。为了适应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设置,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
元后,能
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
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
联系。
“交流平台”由低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内容,
交流关
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
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
引导交流的内容紧密围绕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针对本单元阅读的几
篇文章提出来的,都是整体性、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迁移
运用。都是本年龄段学生
能够接受的语言因素,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比
较、归纳总结出来,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
“课外书屋”引导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体现由单篇课文到整
本书的拓展阅
读。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使教科书向课外开放。因为只有课文这
些例子,以及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是远
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阅读量的支
撑。同时彰显少做练习多读书的思想。强化师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展示台”不但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还提供展示的方法和凭借。
每个专题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PPT例举资料袋与阅读链接)
二、一至四单元习作教学略谈
习作教学紧密(PPT)结合单元的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
由说到写的
迁移。强调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说明文单元,就是阅读说明书,写清楚一
种物品
。(PPT前四单元的习作与交流平台的联系一览)
话题内容 交流平台
收获。
用具体景物或事情表达感情
基本的说明方法(填写表格)
1
自己的读书故事;访谈笔记;辩各方面收获;关于读书方面的
论。
2
二十年后回故乡(想象)
3 介绍一种物品
铭;观察漫画习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
习作水平,教师可适当安排更多的小练笔,提供更为丰富
的习作空间。(PPT前四单元小练笔安排例举
)
课文 小练笔
4 生活中获得的启示;自己的座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窃读记》 1、根据插图,展开想象:店
员看见了,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又是如何应对
的。
2、学生自己的窃读故事。
《小苗与大树》
《走遍天下书为侣》
《鲸》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
三、一至四单元阅读教学建议
第一组第二组教材解读
模仿课文,设计话题采访本
校老师
假如你去旅行会带上什么
鲸的自述
我喜爱的小动物
我发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
第一组的主题是“我爱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小苗与大
树的对话》以小
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
下书为侣》通过假定与选择,说明以书为
侣,其乐无穷;*《我的“长生果”》是作
家叶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读和写的关系。
第
二组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古诗词三首》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唐
代张籍《秋思》、清朝纳兰
性德《长相思》,这是一组游子思乡的绝唱;《梅花魂》,
“魂”字画龙点睛,一幅梅花图,一生恋国情
;《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意,有
其形,有其香,有其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美丽的童年回忆;《
小桥流水人
家》从平凡的景致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情。
细读文本,要品味文本的语言,熟悉作者
的语言风格,揣摩写法,找准让
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如《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
,作
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
作者通过自
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作者还通过饿狼的贬义褒
用,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
渴望。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
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梅花魂》的
语言也极有特
色,语言含蓄,感情深沉。如第二自然段,至少我们可以读出三层意思:一是
外祖
父教“我”读诗词,用心良苦,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外祖父这样
做是让我不
要忘记民族文化。二是外祖父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些诗词,其实是在
借诗消愁,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三是
读者读着,外祖父哭了,而“我”拍着手笑,
这一“笑”一“哭”之间,是以“我”的少不知事衬托外祖
父的深沉情愫。
细读文本,要从作者本意的解度去读。《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自然耳
目
一新。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
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
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细读文本,还要从
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古诗词三首》中的诗词都是脍
炙人口的思乡诗词。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
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
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的鲜明个性。在接受他们作品时,同时
就
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诗中的月亮、秋风、故园,已不再是简
单的景物,而是
承载着无穷的韵味,成为离愁的意象。诗歌借写景叙事来抒情,
辞短情长。正如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
景就是一种心情。
第一、二组教学建议
(一)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
我们关注课标
,会发现多处带有“自己”这个词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的视
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
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
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
要的信息
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如课文练习
的设计,
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如“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
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感受”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材的意图,我们可以
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
以《窃读记》的教学流程为例:
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默读课文,鼓励发现: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写感受。
3.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逐步深入体会窃读的滋味。
4.熟读课文,积累体悟: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写下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改以往读读悟悟的形式,在语言实践中表达自己的阅
读感受。
(二)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第二学段阅读的主要任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主要解决“写什
么”。第三
学段阅读的新要求: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主
要解决
“怎样写”。这是第三学段的新要求,要在教学中引起重视。
如《梅花魂》一文的教学过程:(1)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
表
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想一想每件事情中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
到外祖父的思念之情?(3
)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进一步体会情
感。学生不但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了解了作
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
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创新练习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
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
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多读、多悟的基
础上强调多思、多练。练习的设计,
要在有效的前提下创新思路。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趣
味盎然中
提升阅读能力。如《秋思》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创编故事。教师
可以借助
多元化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理解:
(1)说一说:秋风无形,如何能见?那么张籍看到的是什么?秋风
阵阵,
只见洛阳城里……(2)写一写:张籍会在信里写什么呢?(3)演一演:“行人
临发又
开封”想象当时是怎样一个场景?
再如,《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设计一个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的练习:
(1)读课文之后填一
填: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括……,作者一
辈子不会忘记。(2)熟读课文之后再填一填:那些
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
括……,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第三组教材分析
第三组是“说明性文章”, 分别包含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
有灰尘》
这四篇课文。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生探
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
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
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
用。除了四篇
课文外,还包括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习作写说明性文章、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四时之风》和课外书屋。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文与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
安排,树
立“大教材”观念。“大教材”观念,就是把本单元所有内容看作一个教材,处理过程
中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目标的整合落实,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
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
来,竭力去找合理的结合点展开教学,使课文教学
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课外书屋有机的融合起来
,这样在才不会把各方
面能力培养都单独的孤立起来, 以达到能力培养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第三组教学建议
1、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整合
案例一:课文新型玻璃介绍了 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功能。
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后,可
在学生充分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口
语交际的情境。组织一次推销新型玻璃的口语交际课。(PPT
例举案例片断)
这个案例就是将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协调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生
活化
的交际话题,创立和谐的交际空间,调动全员互动交流参与,既巩固了所
学的课文内容,又适时进行了口
语交际,可谓一举两得。
2、课文学习与习作的整合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写说明性
的文章,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讲事
物说明清楚。这其实可以在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随机落实。例如学
习《鲸》
这篇课文,学习前教师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鲸的详细资料。学习过程中,学生
通过课文
学习,已经了解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讲鲸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
者面前。此时学生早已跃跃欲试、迫
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新本领展
示出来。于是教学过程中就创设一个片断练写的环节,运用学到
的说明方法来
介绍鲸的其他知识,既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当然像这
样的
片断练习还可以在其他几篇课文中运用,如学完《松鼠》后让学生写“我喜
爱的小动物”,学完《新型玻
璃》后让学生写“我发明的新型玻璃”等。
3、课文学习与“交流平台”的整合(PPT出示交流平台表格)
“交流平台”中主要以表格
的形式总结了本单元学习说明文的最有效武器,用
这个表格,学生简易明了地就能掌握读、写说明文的最
有效方法。因此像这样
的表格不应只在学习“交流平台”这么晚的环节中才呈现出来,应该在学每一篇课
文时都使用。一般在这两个时机中使用比较合适:时机一、在初读课文后让学
生自学填表,时机
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再一次作修改、补充填表。这样既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很好地掌握
说明方法的运用。无论从学生能
力培养还是应试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方法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轻松。
如果
学生拿到一篇说明文,能抓住“说明了什么知识”“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知
识”这两
点来读说明文的话,学生也就基本具备了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的能力了。
4、课文学习与“课外书屋”的整合
本单元在末尾部分安排了“课外书屋”,当中向学生推荐
了《森林报》、《细菌
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昆虫记》、《地球
的故
事》、《十万个为什么》、《小哥白尼》等课外书目。显然如果在单元结束时才向
学生推荐
这些课外书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应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就开始向学生推
荐这些优秀的科普著
作,以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及时将其所读的课外
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既反馈其课外
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能
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此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同
时
做到学习课文内容时适时推荐相应课外书目,这样效果则会更加好。如学完《松
鼠》后向学生
推荐发布尔的《昆虫记》,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向学生推荐《十
万个为什么》和杂志《小哥白尼》。
这样让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科学知识,激
起阅读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第四组教材分析
第四组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
《落
花生》、两篇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一个“口语交际
习
作”和“回顾 拓展”。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
却处处
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
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
,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
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钓鱼的启示》和浙教版的《
比金钱更重要的》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
和父
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到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
课——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生活也是这样。
《落花生》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不仅真
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
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作者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
希望,并
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
这一
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
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
不管是哪一篇课文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
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
纯的人生哲理。既然是丰富的人生哲理,单单从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
br>单薄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时
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
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
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
来悟“道”。”
第四组教学建议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
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
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
/p>
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
影响
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
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
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
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
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
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
br>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
括的几个方面),接
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
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
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
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
课文的
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
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
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
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
大道通罗马”,
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
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
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
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
活中最重要的
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
观。
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
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
景里驻足、谈论,最后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
必,学生肯定会沉
醉在这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
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
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
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
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
示》一文课后作业
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
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
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
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
落花生》一课
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
了什
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
什么。本组
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
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
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
活这样一个
主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13《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是詹姆
斯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
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了,
“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
得道德实践的
勇气和力量。初读这篇课文我觉得它是道德的是与非。但再读课文,我觉得它
不再
只是一个放鱼、捕鱼对或错的问题,而是对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约束
能力的问题。
因此,
我打算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来切
入课文的教学,通过朗读、默读、
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
探索渗透于每一环节和活动中。
一、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
者留下启示?
2、(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读读启示,提出疑问,梳理疑问
二、自读自悟,解疑
(一)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意思。
1、体会什么是道德的“是”与“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
2、体会“我”做起来难的原因。
(1)默读、自学3-9自然段,找出做起来难的原因,参加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
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
,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
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
音,溅起不少水花。”
②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③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
的目
光投向了父亲。”
⑶师小结过渡:鱼的极大的诱惑以及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
放回湖中,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但在这个过
程中,“我”经
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⒊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⑵汇报交流。
①得意:“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
下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②急切、不理解:“爸爸!为什么?
③委屈、难受:“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 <
br>④侥幸、乞求:“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
投向了父亲。”
⑤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⑶师小结
: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
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
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⑷师生对读,进一步理解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
⑸师小结:是啊,一个
人的品质,是由他自觉遵守道德规则建立起来的。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时时刻刻自觉地遵守规则,世界才
能变成幸福和平的乐园。
㈡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⒈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
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
们读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体
会。
⒉课件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
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
诱惑人的“鱼”。你有什么问题吗?
⑴这“鱼”还是那诱
惑人的鱼吗?讨论: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点拨:
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
事物。)
⑵想象“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⑶师小结:可以说,当年作者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作者现在的选择却是—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
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延伸拓展,指导行为
课件显示: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是像作者
所说
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你是怎样对
待的?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
鸠”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3、学习了课文后,你们能不能也有感而发写一句或改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
呢?
当然这只是一条思路,大家还可以从父亲这条线切入:
1、出示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
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孩子,你
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启发探究,感悟父亲的心理活动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为什么
看了“好一会儿”?此时他心理会想什么呢?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会想: ,他还会想: 。
学生探究想象,补充填空,感悟父亲的内心活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得真好。这个时候父亲
的内心也很矛盾。看到孩子钓
到这么漂亮的鲈鱼,父亲的心里也很高兴,也舍不得放走鲈鱼。可是,父亲
是
个诚实、严格遵守道德约定的人。对于这条在没到钓鱼时间里钓到的鲈鱼,父
亲是不会带走的
。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做一个遵守道德约定的人,他把目光
转向了“我”,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这句话中的“得”字可以换一种说法吗?(必须、要、一定要、非……不可)
父亲会用怎样的
语气对“我”说这句话呢?请你给句子中的括号填上一个恰
当的词语。出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
去。”爸爸()说。(相机引导学生用
自己所填词语的语气有感情地读读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父亲严守道
德的坚决态
度。)
接下去学法迁移,自学8、9两段话。
但文本往
往钻研了以后,就会觉得文本中有困惑的地方:比如“父亲划着了
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
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
小。”既然距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2个小时,他们父子干嘛提前
来钓鱼?这不是
明知故犯吗?如果是这样,放鱼有意义吗?不如说是他们知错能改更好些.?大
家觉得呢?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从中心句切入课文的教学:
1、父亲教导我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在哪些地方?勾画出来。(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
2 、老师引读反复出现的中心句
在课题中,作者写道——
在课文的开头,父亲带着我登上教堂高高的塔等,他和蔼地说——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深情地感叹——
3、父亲的教导对我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默读4——11
自然段,思考: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4、你能联系这一件事,谈谈对“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解
吗?(板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5、默读12——13自然段,回答:我再一次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
么克服的?
6、联系这件事情再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理解。(板书:通
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7、刚才我们是联系本文理解的这句话,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别
人的故事来理解这句话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仿照课题概括,如: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不
止一把、到达目的地的途径不
止一条、通往知识城堡的方式不止一种)
8、齐读板书,思考:而要获得成功,达到目的地,解决问
题,这一切
都需要什么?(乐观的态度、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智慧……)
9、是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使你通向成功的思维方式。
齐读屏幕上的诗句: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要有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而且完全有可能找到
比原先更快的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
彼路不通,
再走另一条的不断探索中
逐步接近目标,
走向成功! 15、《落花生》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的把握,很多老师都已
经了然于心了,我不想
说什么。课后“小练笔”为:“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
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
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我理解,这
个小练笔就是要学生读写结合,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
写作能力。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似乎
平平淡
淡,没有半点深奥的地方。然而,如果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去仿写
作家的作品,那么,难度太大了,
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课文作为范文,不
去模仿学习,浪费学习资源,又太可惜了。“小练笔”并没有
要求学生去模仿课文,
但跟这一课关系很密切。我认为,从纯写作的角度,再阅读这一篇课文,就会发现,这篇课文写作上有一个特点,“种落花生”“吃落花生”“议落花生”这几个过程主
要是通过
母亲、姐姐、哥哥、
“我”、父亲之间的对话来完成的。对话用的是口语,写出来亲切明白。对话只能你一句,我一句,接着往下说,写起来头绪清楚,一点都不乱。但是,对
话中前一个人说过的意
思,后一个人不再重复,而且还要补充前面的意思,随
着对话的进行,意思表达得越来越充分。再就是,
回答父亲的提问,每个人只
回答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后一个人接前一个人的话,也是从意思上来接,不
岔开话题说别的事情。因此,我觉得这一题可以把原来的题目具体化,让学生
用几个人对话的形
式写“一种事物”。让同学们几个人分为一组,针对某一件事,
分角色对话,然后把对话内容记下来。
16《珍珠鸟》曾经在普通话等级测试中念过,内容比较熟悉。作家冯骥才
以细腻亲切的语言,
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
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
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
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
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
溢于字里行间。为了突破难点,大家可以直接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这句入手,带领学生挖掘教材,理解句意,设计诸如:“信赖是什么意思?珍珠鸟
是怎样信
赖我的?文中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这美好的境界是怎样产生的?等问
题统领全文。
如果说这样
设计有逼上梁山的味道,那大家也可以沿着情感线索贯穿全文。
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读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感觉一阵欣喜:是
什么样的鸟能让作者如此赞叹?是什么样的情能让作者如此感叹
?往下读,当
读到稚嫩娇巧的小生命诞生时,感觉“真好”;当读到小家伙淘气可爱,与作者日
渐亲近时,感觉“真好”;当读到人鸟相依、温馨和谐时,感觉“真好”。设计:
一读开篇句:开门见山,初感关爱之心。
直接出示“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读。你有什么感觉?你从哪儿感觉出作者很喜欢珍珠鸟?(真好 !)
再读开篇句:观形闻声,体察喜爱之情。
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这对珍珠鸟给“我”送来了
一件礼物——一只小珍珠鸟。
正是这个小家伙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先看看刚出生的珍珠鸟有哪些
地
方让我喜爱?给相关的句子标上记号。(引导学生由“我”听到小鸟“又尖细又娇嫩
的鸣叫”
到拨开绿蔓,看到这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犹如蓬松的球儿的小家伙,
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
br>这么可爱的小家伙怎能不让人喜爱?但是如果没有朋友送我的那对珍珠
鸟,又哪来的这个小家伙呢
?怪不得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
珠鸟。
三读开篇句:人鸟相亲,理解亲密进程
师:小家伙慢慢地长大,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更多了,我们之间也变得亲密
了。
品读课
文四、五自然段,抓住“起先、渐渐地、后来、白天、傍晚”等一系列
表示先后顺序及时间的词,引导学
生理解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
由亲近到亲密的进程,同时体味小鸟活泼可爱、淘气顽皮
的情态。
师:本来我的写作生活是单调、枯燥的,现在有了这个小家伙的陪伴,充
满了乐趣,
难怪,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四读开篇句:相互信赖,领悟美好境界。
p>
师:还有更让人心动的场景呢!(出示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小鸟
落在作者
的肩上;看到小鸟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看到作者面带微笑看着小鸟;
小鸟对我很放心,我也很爱小鸟)
一只胆小怕人的鸟竟然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就是“信赖”。此时,小鸟是
幸福的,“我”
也是幸福的。让我们一同走入这美好的境界。(朗读第六自然段)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引读第七自然
段)
师:瞧
,小小的珍珠鸟不仅让“我”感到幸福与快乐,还能给“我”带来启迪和
感悟,难怪作者开篇就说——真
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
珍珠鸟。
课文读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此
时,孩子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真好,我也想养珍珠鸟。)
师小结:其实,我们不一定非得
去养珍珠鸟不可,只要大家能象冯骥才先
生爱珍珠鸟那样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就能创造出属于
自己的美好境
界。
最近,网络上流行最多的是xxx老师演绎的〈珍珠鸟〉,她分三步走:
第一步: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第二步: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第三步: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整节课做得很完美。但请记住:她是北京出版社〈语文〉的第十
二册教材
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针对六年级的孩子上的。
结语:
各位同
行,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
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
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
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
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
练的内容。
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
即找
准语言训练的重点。这样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扎扎实实求发展,本本
份份为学生。谢谢大家,请多批
评指正。
2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