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材解读

萌到你眼炸
821次浏览
2020年10月13日 01: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会计人员信息采集网-四人搞笑小品剧本

2020年10月13日发(作者:慎晖吉)


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 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谈话的艺术,名著
之旅,综合性学 习,走进毛泽东,异国风情,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去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共 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
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 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
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 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
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 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 组成,“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 穿插安排,
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1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 附
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
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有的是精读课 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四年级 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
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 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
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
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 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 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
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
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
目标 ,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
的深化和发展。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 化内涵和时代
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
《 金色的鱼钩》、《再见了,亲人》,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
如《怀念母亲 》《中华少年》。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 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等方面
的专题。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编写了“感受自然”专题 。这一组中的课文,大多
有别于一般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有的甚至有“物我两 忘”之境。
在第三学段安排这样一组课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编< br>排了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一代
伟人, 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 以妥善安排。本册教
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 归纳读
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环境描写 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
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 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
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 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
交际•习作” 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
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 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
的整体。

口语 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
“第一次相见时 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
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 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
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 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
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 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 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
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 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
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 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
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
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 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
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 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
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 br>“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
渐渐悟 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
际灵活掌握,交流、 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引导学生


回顾其他学年、学 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
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 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1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 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
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 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
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 提高写字
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
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
主读 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 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
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册教 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
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
思维发展水平。
< br>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
的主要 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
径。 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
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 受,并对课文中不
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 的过
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
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
训练,检测学 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 据课文的内容及
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 情。
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
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
生活经验,入 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
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 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
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 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
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 教材
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行表达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
有哪些不同, 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教学相关课文
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 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
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 。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
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 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
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 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 词句的理解、把握,课后题有时候仅是一种引导,主动权应更
多地留给教师,特别是留给学生。教师要创 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 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
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 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
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 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
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 句子,抄下来,
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
教学生归类 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
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 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
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 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
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
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
程, 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 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
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 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 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
读懂。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 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
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 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
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 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
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
题中口语交 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
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 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
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 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
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
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 “留在心里的印象”;有
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 汇报会,则
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 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
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 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
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 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
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 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
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 性地给予
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 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
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
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
评中 ,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
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
生养 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 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
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小练 笔是提高作文水


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安排了3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 容及教学时间,随
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 拔高
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
法。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科特布斯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中秋节慰问信


法国塞纳河-煤矿安全生产标语


建设银行个人贷款-平面设计实习报告


溺水安全知识-银行营销心得


蛇果的营养价值-春联的特点


春晖寸草-湘潭大学专业


花菇的做法-公益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