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
背书方法-小学生学习计划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
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
先进的课程理
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风格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本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老师们已经使用
过小学高
年段的前三册教材,为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为了让老师们更清楚地了
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
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
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
民俗,深深的
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
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
备
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
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
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
教材的编排体
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
展”四部分组成。课例
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
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
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
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
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
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
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
台”栏目。其中,“趣
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到五年级下册为止,学生累计认字3
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
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
后附生字表。为
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
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
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
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
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
现一
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
再注音。生字注音
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
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
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
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
语文教学目标,而且
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
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
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
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
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
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
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
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
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
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
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
《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
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
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
手指》《北京的
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第六组
“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
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人生感悟”专题)、民族
团结(“民风民俗”专题)、爱国主义(“深深
的怀念”专题)、了解多元文化(“外国名篇名
著”专题)、热爱科学(“科学精神”专题)等方面的专
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
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
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
“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
触一些经
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
本册教材的每
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
,
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
几个
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
作为小学阶段的最
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
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
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
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
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
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
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
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
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
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
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
此,我们在
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
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
定的
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
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
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
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
《悼念玛丽·居里》,
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
想,你感
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进行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
京的春节
》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
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
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
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
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初步接
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
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
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
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
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
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
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
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
。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
。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
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
,即“梗概+
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
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
导读
”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
元里各安
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
认识和了
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4篇文言文,
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
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
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
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
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
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
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
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
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
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
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
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
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
br>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
点的作
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
自身特点出发,结合
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
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
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
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
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
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
民俗特点的。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
学习的读
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
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
看不同作家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
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
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
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
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
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
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
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
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
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
作进行了铺垫,也
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写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
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
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
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
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交流
平台采取了两个学生对话交流学习收获的形式,一个是谈自己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
的民风民俗,另一个是
谈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学到的习作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
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
只要教师准确
理解教材内容,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
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
br>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三月开学的时候,适逢春节刚过,将“民风民俗”这个
专题安
排在第二组,并以《北京的春节》一文开头,有助于学生回忆刚过不久的春节情景,
便于教学。将综合性
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安排在教材的最后一组,此时已是毕业前夕,教
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回忆成长
足迹,表达惜别之情,为母校再做些事情„„水到渠成地
把听说读写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本册教材希望能够通
过比较系统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
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
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沿袭
高年段前三册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
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
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
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
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
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
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
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本册第五组的“交流平台”除了安排了一
个与本组主题有关的话题以外,还设置了一个整体回顾六年以
来学习收获的内容,让学生小
结、交流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获得的语文能力,等等。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
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
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
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
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
合性学习。教材在这
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回忆小学
生活,
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
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
习活动中。
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
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
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
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
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
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
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
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
/p>
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
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
做到
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
无论教学进行到
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
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
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
,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
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
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
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
质量的同时,还
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
的
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
固
。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
进
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
书法爱好。 <
br>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
使用工具书
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
,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
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
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
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
情、培养语感的基
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在课后练习第
一题提出。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
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
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
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
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
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
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
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
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
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
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
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
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
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
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
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
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让学生联系自己的
生活经
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
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
阅读过程,
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
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
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
册
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
有自
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体
会如何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
安排在第
二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还可以适
当想一想如何迁移运用
到自己的习作中,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
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
在第三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
学习、总结。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
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
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
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一组的课文《匆匆》课后第二题:
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
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
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联系生
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又如,第五组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第三题:
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
一想,这里的“?”“!”各
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
文中重点句段的理解和把握,课后题往往仅是举个例子,主动权应
更多地掌握在教师和学生手中。教师要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
、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
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
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
比较宽泛,如,“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
语”,给学
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
可以根据本班
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
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
成“
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
几个单元学过的
词语,如,“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满不在乎”“游手好闲”可以归为一类,
“落荒而逃”“鱼贯而
入”“蜂拥而至”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的
词语,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
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
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
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
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
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
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
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
学过程,
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
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
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
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
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
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本册中有两
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
《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
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
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
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
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
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
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
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
交际话题,有
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
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
还
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
动交流创造条件
。有的需要创设情境,如,谈自己的理想;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说说自
己难忘的“第一次”;有的最
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自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
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
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
方面,教学时做到
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
根据
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
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
地给予指导,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
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
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6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
本册教材
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
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
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
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四组,口
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两个角度,可以
先写后说,也可以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
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
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
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
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
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
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
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
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本册明确安排的“小
练笔”在第五组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
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本册还多次在课文之后安排学生动笔的练
习,如,《匆匆》课后第
三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再如
,《北京的
春节》课后第四题,布置学生简单写写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
br>后第四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阅读链接,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使
学生及
时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迁移到习作中,更能使动笔成为学习的一种常态,
成为学生的一个习惯
。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练笔安排,可以根据课
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学
生进行练笔,但切忌拔高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
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
写读书笔记,这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
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
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
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
,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
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
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
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
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
一些例子,从活动
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本单元有一
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
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
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
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
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
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七)“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
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
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
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
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组中安排的古诗词,是为了体现
教材的弹性和适
应性而设计的,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能力
来
独立学习。因此,这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
讲
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
方可以请教老师
、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八)“综合复习”的使用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综
合复习”,这既是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些复习的材料,更是为了
向老师提示一种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 <
br>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
读写能力,
而不是做那些脱离听说读写实际的单项的题目。“综合复习”提示的复习思路和
复习方法是:选择贴近学
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
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
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
高。
“综合复习”中选用的9篇阅读材料
,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旨在检查学生阅读各类文
章的能力。凭借这9篇文章设计的题目,涉及到小学毕
业生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
主要有:能朗读、默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
文认字、理解词语;能理
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能联系实际
谈谈阅读的
体会感受等。还结合阅读安排了仿写、缩写、写由阅读想到的人和事、写读后的感想等多种<
br>练笔。除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复习,还安排了“给外地亲友写封信”,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
通信活
动,复习写信这一最常用的应用文。希望教师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切实用好这些综
合复习材料。如果有
条件,还可参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作适当补充。
既然是复习,就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测自
评,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
检查。具体使用办法可参考后面的“‘综合复习’使用说明及练习提示
”。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由杨世碧、乔华、杨芳、蒋军晶、郭继艳、丛智芳、洪春幸、沈大安、
郎明仙、蒯福棣编写,部分教学案例选自“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
由潘德梁、帅
晓梅执教。崔峦二审,徐岩终审。责任编辑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