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6.骑鹅旅行记(节选)(课堂实录)

温柔似野鬼°
690次浏览
2020年10月13日 04: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英国伦敦发生爆炸

2020年10月13日发(作者:梁玉龙)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6.骑鹅旅行记(节选)(课堂实录)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咱们班全班同学几乎都在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

生:《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师:喜欢这本书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上一节读书交流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本书,一起回 忆跟着尼尔斯的
这次奇妙的旅行,一起回味《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快乐,一起交流读完
这本书的收获。(板书课题)

二、交流作者和主要内容

师:有两 个话题先跟大家交流一下。第一个话题:知道《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的作
者是谁吗?

生:《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

师:你回答得非常正确。那谁能说说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生1:拉格洛芙获得了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

生2:拉格洛芙年幼时因下肢疾患 ,行走艰难,主要靠书籍和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
伴,接触了大量的童话、神州的民间传说等。

生:这部小说是她认真研究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调查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
的 基础上完成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作者了解得还真是挺多。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不由得对 这位瑞典女
作家肃然起敬。有人说,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我们作为读者,在读书的时
候,其实是和作者在进行着一种无声的交流。所以,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相关背
景,对于我们 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有很大的帮助。看来,读一本书,我们首先要关注—


生:书的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第二个话题:能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生1:这本书讲的是 小男孩尼尔斯很顽皮,特别喜欢捉弄小动物,结果被小狐仙变成像大
拇指一样大的小人儿。然后跟着大雁 去旅行。

生2:这本书讲的是小男孩尼尔斯很顽皮,喜欢捉弄小动物,有一次他捉弄小精灵, 被小
精灵变成像大拇指一样大的小人儿。尼尔斯为了逃避动物们的追逐,爬到了家鹅的身上。
没 想到家鹅神奇地飞上天,和大雁们一起旅行。于是尼尔斯开始了骑鹅旅行。通过这次奇
异的旅行,尼尔斯 增长了很多见识,结识了朋友。最后尼尔斯回到了家中,恢复原形,变
成了一个好孩子。
师:说得真不错。老师很佩服你们的概括能力,用简短的话概括出了一本书的内容,了不
起。

师:同学们,如果刚才我们交流的两个话题算是两个问题的话,你们觉得在这本书中哪儿
可 以找到答案?

生:在“译本序”里。


师:对,就在这本书 的“译本序”里。有的书也叫“序言”或“导言”。这部分内容对书
的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 、写作特点等都有介绍,读“序言”能帮我们对整本
书有全面的了解。所以读正文之前,我们首先要读一 读——

生:序言。

(板书:读序言)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读这本书时,有谁读过“序言”了?

(只有五、六个同学举手)

师:看来读过的人不多。好老师希望你们再读其他书的时 候,一定不要忘了先读一读“序
言”。

三、交流喜欢的情节和人物

师:同学们,这本书中,作者是将前后呼应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一个个独立成章的小
故事来写的。 老师搜集了一些和这本书内容相关的图片,看着这些图片,你一定回忆起了
书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br>
师:下面咱们来交流你最喜欢这本书中的哪个故事。

生1:我最喜欢尼尔斯 智斗狐狸斯密尔这个故事。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尼尔斯表现得特别
勇敢。

生2:我最 喜欢尼尔斯在海岛上和山羊一起斗狐狸的故事,因为我觉得尼尔斯特别聪明,
打败了狐狸,我特高兴。< br>
生3:我喜欢尼尔斯捉弄小精灵那个故事。我觉得尼尔斯很顽皮。

……

师:在尼尔斯骑鹅旅行的过程中,的确发生了很多像你们刚才所讲的好些有趣的 故事,这
些都是构成这本书的精彩的情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应该读懂书中的情节。(板书:读
情节)

师:我们除了要关注书中的情节,还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书中的人物。

(板书:读人物)

师:这本书中有很多人物,能说说你最喜欢谁吗?先请同学们4人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4人一组交流。)

师: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喜欢的人物?

生1:我最喜欢尼尔斯,因为他很勇敢。

师:能举例说说为什么说尼尔斯勇敢吗?

生1:因为在狐狸斯密尔要吃大雁的时候, 尼尔斯忘记自己已经被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
儿,他勇敢地冲上去拽住斯密尔的尾巴,救了大雁,所以我喜 欢尼尔斯。

师:你说得很好,其他同学就像他这样说。

生2:我喜欢雄鹅莫顿,因为他很善良。在海岛是他不顾一切地救助小灰雁邓芬。

生 3:我也喜欢雄鹅莫顿,因为他很坚强。他刚开始向天空飞时,因为他是家鹅,他的肺
都要炸了,但是他 仍然不放弃,一直向上飞,最后终于成功了。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4:我喜欢乌鸦“迟钝儿”。他为了救尼尔斯被狐狸吃了,他是多么善良呀。

生5:我喜欢头雁阿卡,因为她很有领导才能。她照顾队里的每一个人。


……

师:看来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人物的看法, 大家还真是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刚才大家说了自己对书中人物的评价,想不想看看几位“著名评论家” 写的评
论?

(课件出示学生写的评论,学生自由朗读。)

其一: 大雄鹅莫顿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因为当他和尼尔斯做出“谁也不离开谁,一直到
回家”这个承诺时,大 雄鹅就开始保护尼尔斯。在冰冷的湖上,大雄鹅莫顿用自己的翅膀
把尼尔斯护在翅膀下;尼尔斯被乌鸦劫 持后,他冒死去救尼尔斯,这体现出了大雄鹅莫顿
信守诺言的精神。

大雄鹅莫顿是一 个助人为乐的人。当不灰雁翅膀折断时,大雄鹅莫顿又在第一时间帮助了
小灰雁,给它找食、找水,这体 现出了大雄鹅莫顿助人为乐的精神。

大雄鹅莫顿是一个执着向上的人。当大雁群飞过,让他一 起到北方时,别的家鹅都没有勇
气,只有大雄鹅莫顿充满信心,勇敢地向天空飞去,这体现了大雄鹅执着 向上的精神。

大雄鹅莫顿身上体现出的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尼 尔斯是个勇敢的人。在《黑夜》这个故事中,一只大雁被狐狸捉走,尼尔斯忘记
了自己还是一个很小的小 人儿,他敢去和狐狸作斗争。

尼尔斯是个淘气的人。在书中的第一章就写了尼尔斯捉弄家中的 一些小动物,他在捉弄一
个小精灵时,不料被小精灵施了妖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

尼尔斯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当他知道如果自已重新变回人的模样,雄鹅莫顿就得被妈妈
杀死后 ,尼尔斯就想放弃变回人,宁可跟着大雁们一直这样旅行下去。

其三:尼尔斯在那段既惊险又 有趣儿的旅行的日子里,日日夜夜守在大雄鹅和大雁身边。
他以前非常淘气,经常捉弄小动物,令人讨厌 ,可是他现在学会了助人为乐,用自己的生
命来保护别人,令我敬佩。

师:这几位“评论家”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不想认识一下?

(三位学生站起,学生们恍然大悟)

师:大家一定很羡慕他们吧?其实我觉得你们刚 才说的,和这三位同学写得差不多。如果
把你们刚才口述的写下来,也会是一篇很不错的评论的。老师建 议你们读完一本书也写一
写这样的评论。既可以写对人物的评论,也可以写对故事情节的评论。(板书: 写评论)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关于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交流,老师感到很高兴。因为你们能将语 文课
上学到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例如,你们能通过人物的动作、语
言、 神态等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文字,去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的情感和他
们的喜怒哀乐。看来 ,同学们已经有能力读整本的书,甚至是长篇小说了。


二、选择题
2.







3.

列车上



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 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
聊透顶。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我正在考虑用什么活
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于是耳朵
里传来 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 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
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 ,用尽量绅士一些
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 美女
却丝毫没有反应。行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她在静静地
听 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 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
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 直盯着他,马上把
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 口
唾沫,站起身来。


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看见一个中 年人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
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 哥,借个火。”中年人
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 机还给
..
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 .

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
白杨树吗?”

1.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物交流,却均以失败告终,请你概括下不同人物的反应。






3.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像第⑤⑥两段中加点的词,请你对它们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写出了大爷外表的平易近人,与下文对“我”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 反差,反映
出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

2.小伙子:上网聊天;美女:独自听音乐 ;大爷:扭过身子不理我;中年人:掐灭烟回车
厢。

3.“犹豫”写出了中年人对“ 我”的不信任,内心不是很愿意借“我”打火机,剩下一大截,说明
烟还没有吸完,中年人只是不想搭理 “我”而熄灭了烟,这样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4.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 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回味与思 考的空间。






4.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 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
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 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
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 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
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 的客人逐渐稀少后,
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 四十
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干水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
赶 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
是它们拥着父亲在 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
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
亲就开始像喂养 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
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 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
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地婉 转啼鸣时,父亲便沐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
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 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


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 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
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br>
④我没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
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
我,早几天,父 亲去给姑奶奶过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
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 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
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 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
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过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 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
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 么多的
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
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 半辈子
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
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
多写信回来,要 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
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
如莲。父亲 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
鱼。我仿佛觉得,父亲一定化 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
活在水里。

1.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2)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 br>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3.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体会到什么?



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5.别的文章中描绘的父亲的形象都是高大的、伟岸的、严肃的、深沉的,本文的父亲有什< br>么不同?




1.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 永远活在
儿子的心中。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 父亲终身未能买一双皮鞋产生的


心酸、愧歉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 身影比喻成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
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3.拟人。我能体会到父亲卖鱼的艰辛,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关心和心疼。

4.衬托欢快愉悦的气氛;突出父亲的勤劳品质。

5.父亲是朴实的、好客的、节俭的、关爱儿子的、细腻的。






5.

母亲的味道

钟秀华
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
其烦地摆弄 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走到哪里,她的
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 ,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
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br>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接
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米
饭煮至半热, 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
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 团。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
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
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
厌。母亲 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
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 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
握了。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 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 常吃得赞不绝口。父亲是个放映
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 饭最合胃口。在
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张家
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
得意, 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嫂子 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
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 鸡,一天一天变
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
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最难忘
的,还 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
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 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


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 方好的。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 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
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 ,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母亲
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
身上的 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

(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

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

第③段:

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 br>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相信你也曾< br>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




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 的关爱与
付出的爱的味道。

2.第②段:动作描写,“盛”“左三圈右三圈”“三五 下”“捏”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厨艺
的娴熟,以及对子女的关爱。第③段:语言描写,通过父亲对母亲厨艺 的赞美,侧面烘托
母亲对家人的关心,以及父母亲之间的恩爱。

3.母亲总是冲着我 们的喜好备菜,用一辈子的付出,关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说是
“天下最好的母亲”。母亲为了家 ,长年累月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
是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所以说是“ 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作者通过对母
亲、母爱的赞美和自我批评,含蓄地呼吁人们多关爱父母、关心老 人。

4.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5.略





预科班是什么意思-新学期新感受


剑雨经典台词-英国出国留学费用


公仪休拒收礼物-巨人的花园教案


土耳其签证-李杨璐


劳动合同第四十条-普通话说话稿


盛京银行招聘-方阵问题


奥运资料-2019高考数学


备忘录模板-清明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