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语文词语标点病句练习附答案
西北大学专科分数线-陈情表原文
焦点巩固练2 词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
1.(2018年嘉兴市高中学科基础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般来说,自唐
以来在古宣州一带生产的高级纸张都可称作宣纸,制作原料多样。那时
宣纸默默无闻,隐身在诸如池纸、
徽纸等皖南名纸的背后;后期则以青檀树皮为主原料,元
....
明之际就在皖南泾县小岭地区
(隶属古宣州)出现,宣纸开始真正光彩四射。可以说,钟灵
.
毓秀的故乡是其成功的深厚背景
。
宣纸是在千百年的积淀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与故土血脉相连。一来,其完美呈现依赖于
精妙
的手工技艺,这种技艺非长年浸润、耳濡目染不能习得;二来,除了千年打造的“品牌”
....
光环之外,还有赖于泾县独特的环境。 “纸之制造,首在于料”,泾县“宁要三溪草,不
要铜陵皮”
的谚语也显示出地域水土的重要。宣纸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前者适合生长
在湿润的石灰岩质的“乌
沙土”中,后者则需沙质土壤且由水温较低的山泉溪水灌溉。泾县
正位于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
过渡地带,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为主,是二
..
者的理想种植地。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默默无闻
B.就 C.耳濡目染 D.过渡
1.【答案】B【微探究】B项“就”按语境中语意和逻辑,应为“才”。故选B。
2.(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
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
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
茫茫寒江,一叶孤舟,
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
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桎梏;另..
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
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
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
太空浑然融化,合为一体。”诚然,山水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哲理,它不
追求繁芜的世界,
..
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各得其宜,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桎梏
B.大千世界 C.诚然 D.各得其宜
2.【答案】D【微探究】文中
根据宗白华的话,“各得其宜”不合语境与逻辑,应为“水乳交
融”或“完美统一”。故选D。
3.(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孟子好辩。不过像孟子那
样盛气凌人,党同伐异,一般人是不愿意和他辩论的。齐宣王
常派人来请他去聊聊,这于孤独困守的孟子
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但他偏偏还摆架子,说什
....
么圣君有不招之臣,必需先师之然后臣
之,让齐王来见他。孟子食人之禄却没有一点谄媚之
..
态,反而端起碗骂人爹娘,颐指气使,
如同别人欠了他什么!
....
孟子好骂。他常常骂得宣王“勃然变乎色”。对梁惠王父子
,他好像尤其恼火,一则当
.
面骂梁惠王“率兽食人”(带着野兽来吃人),这简直是说出了专
制君主的共同兽性。再则背
后骂梁襄王:“不似人君”“不仁哉,梁惠王也!”他把当时所有的诸侯,一
律骂为“五霸之
罪人”,全都“嗜杀人”。我以为,在先秦,有五种主要的人格理想,其中一种就是孟子
式人
格。孟子式人格是什么?就是大丈夫!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雪中送炭
B. 必需 C. 颐指气使 D. 对
3.【答案】B【微探究】B中“必需”应为“必须”。故选B。
4.(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有自由,也要有秩
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
的保障。互联网是一把“杀手锏”,是“宝库”还是“魔盒”,取决
于国际社会的治理水平和
...
能力。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
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
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
鸿沟到现有网
络空间治理规则的不完善,再到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公害,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参差不
...
齐、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和挑战表明,只有推动互联网全
球
...
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网才能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国际社会只要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强对话与合作,
共同构建网
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定能实现全球互联网善治,从而让互联网释放出造福人类
..
的强大正能
量。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杀手锏
B. 参差不齐 C. 凸显 D. 从而
4.【答案】A【微探究】A中“杀手锏”应为“双刃剑”。故选A。
5.(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
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们用文化
....
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门雕塑之美。瑞典汉学家喜
龙仁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
佛像作了比较,他认为龙门的卢舍那大佛“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
并感染着观者。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刻画得
惟妙惟肖,但
....
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在喜龙仁的
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喜乐悲苦,任凭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
..
我们都可以看出
其静穆与内在的和谐。因此,喜龙仁可以堪称卢舍那大佛的“知音”。
..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具慧眼
B.惟妙惟肖 C.任凭 D.堪称
5.【答案】D【微探究】D项中“堪称”不能与
“可以”连用,因为“堪”即是“可以”的
意思。故选D。
6.(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
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
..
实的理想精神。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
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西游记》、
《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镜花水月、超越现实的特征
。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
....
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
、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
味。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
生意境,追求“韵
..
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王维的一些诗作即
如此。柳宗元《西
昆酬唱集》中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雪泥鸿爪。
....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抒写 B. 镜花水月 C. 通过 D. 雪泥鸿爪
2
6.【答案】B【微探究】雪泥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据文意可改为“一鳞半爪”:比喻
零星片段的事物。故选B。
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间还有形形色色的脸:商贾的脸,乞丐的脸,富
孀的脸,绅士的脸,作家的脸,娼妓
....
的脸,义士的脸,大官的脸和小白脸。但是,天下
最不讨人喜欢的脸,是“门吏”的脸。“门
吏”者,或守门之吏也,或私家所用之阍人也,或门下办事之
人也——这些人寄身在人家的
门下,还要作威作福,吆喝异己。“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时候,门吏果
然不可一世;一
..
旦权势已去,门可罗雀,门吏也就树倒猢狲散,另寻门户。这一生从一扇“
门”辗转到另一
.......
扇“门”,既不能摇身一变而为“门神”,寿终正寝的时候,可
能连“门”边儿都不曾摸到,
一辈子是“门外汉”。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形形色色 B. 果然
C. 树倒猢狲散 D. 辗转
7.【答案】B【微探究】据文意逻辑,B项,“果然”应为“固然”。故选B。
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门”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恐怖的威胁:开着的门
,是陷阱;紧关着的门,是绝望的
面具。无论是铁门、木门、蓬门、朱门,高高的门和低低的门,厚的门
和薄的门,卧室的门、
厕所的门,无不象征一种不可告人的故事。中国人有所谓的“门人”或“门生”之
称,更是
..
树朋党立门户而党同伐异的前奏曲。《宋书》说徐湛的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子
,每次出
....
入行游,“涂巷盈满”。这使人想到时下文坛蔚为大观的帮派,各创惊人之语
,然后当街谩骂,
....
然后执笔上阵,然后彼此攻讦,然后非置仇人于死地而不休——这难
道都不是“门”的罪过?
..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更是 B.党同伐异
C.蔚为大观 D.攻讦
..
8.【答案】C【微探究】“蔚为大观”应为“林林总总”或“形形色色”。故选C。
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人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
鸟虫细腻的审美,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对安
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
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嗜好。士人和
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
灼目光从未移开,甚
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先天下
而忧,
..
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
追求则是
所有艺术的共同点,进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之中。
..
审美趣味并非一成不易,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
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
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
明之
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各有气息,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介入
B.进而 C. 一成不易 D. 嬗变
9.【答案
】B【微探究】本题考查词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据语意及逻辑,B项中“进
而”应为“因而”。
故选B项。
1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