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及句型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西安一本院校-入党申请书用什么纸写
修改病句及句型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修改病句专题方法与训练(答案)
在小学
阶段,修改病句是句子练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试卷上常出现的问题。也是试
卷上出错率较高的类型。
通过对病句的修改,可以使我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句子,什么是错误
的句子。这样,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分
析、判断能力,而且也为自己修改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步骤:一读二找三改四查。
一、读
仔细地阅读句子,读懂句意,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是修改病句
的前提。
二、找
认真分析,寻找“病因”。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成分残缺 例:看了这部电影,
深受教育。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应包括主语和谓
语两个部分(非主谓句除外),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
句子表达的意思就不完整。缺少了主语,
是谁“深受教育”没作交待,如果在“看”或“深”前加上主语
,句子就完整了。
2、搭配不当 例: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的高潮。例句中“开展”与“高潮”不能搭
配,
应将前者换成“掀起”或将后者改为“活动”
3、用词不当
例:我们的李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用“狐狸”形容李老师显然是不恰
当的,可改为“诸葛亮”。
4、词序颠倒 例:展览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展出”的“文物”是现
在出
土的,而不是“两千年前”出土的。所以,这一句应把“两千年前”与“新出土的”位置
对调一下。
5、重复啰嗦 例:我不禁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禁”与“忍不住”意思大致相同,
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6、指代不明 例:小刚和小
军约好星期天去他家玩。句中使用代词或量词如果指代不
明确,就会造成句意含糊不清。修改的方法是使
人或事物具体化。例句中的“他”不知是指小
刚还是小军,应将“他”改为“小刚”或“小军”。
7、前后矛盾
例:我估计那人一定是坏蛋。例句中“估计”与“一定”矛盾,可将“一
定”删去。
8、分类不当 例: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扁豆、苹果等蔬菜。把所属或种
类不
同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就造成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句中的“西瓜”、“苹果”是水果,“蔬
菜”不能包
括他们,应把“西瓜”、“苹果”删去,或者在“蔬菜”前加上“瓜果”,或将“蔬
菜”删去。
9、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例
句就错
把两个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当成了递进关系。正确的关联词语应该用“……虽然……但
是……”。
10、不合情理 例:农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收割稻子。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所要表达
的意思有违反常规或违背客观事实的现象,即为“不合情理”。例句中“稻子”成熟是秋
季,
农民不可能“冒着凛冽的寒风” 收割稻子。
三、改
针对病句的不同“病因”,对症下药,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
四、查 把修改后的句
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发
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修改病句的原则(一)对症下药,(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三)
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
行修改。
修改病句专题练习题
(一)
1.我们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
2.经过半天紧张的比赛,结束了我校的运动会.
3.我们庆祝小明评上"三好学生".
(二)
1.两个新旧社会的变化真大啊!
2.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5.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三)
1.少先队员发挥革命传统。
2.小兴安岭的夏天真美丽。
3.经过学习,大家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4.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
5.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和水平。
6.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四)
01、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02、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
03、经过教育,“FxG”的受害者擦亮了眼睛,增高了认识。
04、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五)
1、这是一个快乐、愉快、欢乐的班会。
2、老师忽然渐渐放慢了进度。
3、经过这次外出调查,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4、哥白尼敢于批判和有勇气怀疑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5、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六)
1、解放军叔叔击落了五架敌机和三艘军舰。
2、骄傲自满是学习上的阻碍。
3、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4、看了这部电视剧,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公园新设了由两个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
(七)
1.她披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1.
海面上乌云密布,雷电轰鸣,白浪滔天,暴风雨就要来啦!
2.
许多海燕一个一个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3. 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好看的海滨的夏夜。
4. 城市各处的灯火连续亮了起来。
(3)深蓝的天空中悬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星。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颐和园中大海棠树争奇斗艳地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们看书。(至少扩三处)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张先生已等候在门口。
改变词序,但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因为时间是宝贵的,所以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它。
改成果在前,因在后的句子: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瓦尼亚结结巴巴地说:“没有,我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
改成不用引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鸟儿飞翔。
改成拟人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按要求写句子
3、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照顾自己了。”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泰山日出的景色真漂亮。
改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气太热了,简直叫人受不住。
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一个表现母爱的句子,用上“凝聚”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一个描写战争的句子,用上“惊心动魄”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一句关于“真正的友谊和知音”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姆握着珊迪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林告诉我:“要是星期日下雨,我们就不去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 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她对我的
一片期望。
5.我们祖国的崇山峻岭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不能不讲一点文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活动的经过你不是不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应当不参加集体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不能不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面的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1.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下面的字词组成两句意思不同的话。
话 他说的 对 不 完全
(l)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六、以文明用语的要求,将下列话换个说法
1、喂,妈,今天开学了,快给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学校号召我们捐款救灾,快给我五元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喂,老头,把锄头借我用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红,把窗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