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用
观书有感-清明祭祖文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3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
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
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
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
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
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
和估计,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估计意识。
3、使
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
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
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和“毫
升”;能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
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
对1升、1毫升的认知表象的建立,正确感知“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本单元结合现实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和毫升。
教材考虑到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到有助于以后建立体
积概念,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册。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再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以及升与毫升间的
进率,然后安排练习二进行一些综合练习。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 题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1】 授课日期
9.1
教科书P1~P3。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P5“练习一”T1~T3
1、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
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
观念。
教学目标
2、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
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生观察
原来装了多少饮料吗?
指名口答
2、 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从饮料瓶上见到的内容,相
机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学生观察
学生口答
口答
(1)引导观察比较。
让学生比较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个杯
能盛的水多一些,哪个杯能盛的水少
一些。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
比较出哪个水壶的容量
大一些呢?
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
一、 初步感受 1、 情境导入
让学生观察一些饮料瓶、罐,提问:
从商标纸上,你知道这个饮料瓶(罐)
二、
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和两
个大小相近的水壶。
说明:比较两个玻璃
杯,能盛水多一
些的杯子容量比较大,盛水少一些的
杯子容量比较小。(板书:容量)
(2)引导操作比较。
让学生观察两个水壶,提问:你能看
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演示:装满一壶水,倒入另一个水壶。
学生动手测量并交流计
量的过程和结果。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提问:哪个水壶容量大一些,哪个水
壶容量小一些?为什么?
你能再找出两个容器并比较它们的
容量的大小吗?
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3)引导操作计量。
让学生观察小组里的水壶,指出各组
的水壶同样大小。
提问: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个水壶
的容量。
启发学生用玻璃杯“量一量”,看看容
量是多少杯。
提问:同样大的水壶,计量它容量的
“杯数”为什么会不一样
呢?有什么
方法可以让计量的结果相同呢?
说明:容量的大小可以进行计量。为
了准确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
容量单位。
三、认识“升” 1、认识容量单位“升”。
你刚才见过的容量单位有哪些?指
指名口答
出:升和毫升都是最常用的容量单位,
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升。(板书:升)
能说说你看到的瓶、罐是盛什么的,
容量各是多少升吗?
出示挂图,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有哪
些容器,容量分别是多少。
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
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
“L”表示。
1、 认识1升。
提出问题: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要求学生先在正方体容器里放满水,
再把水全部倒入量杯。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刚才
这个正方体容器里的水是多少吗?
提问: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体
容器的容量是1升。
2、 操作感受。
让学生用量杯量出1升水分别倒入不
同的容器,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2题
要求学生分小组先观察题中的插图,
说清楚图意,再进行判断。
2、做“练习一”第1-3题。
让学生观察量杯,看清
上面的刻度,并明白相
应的刻度线表示的
含
义:各小组学生量出正
方体玻璃容器每条边
(棱)的长度。
口答
操作后同桌说一说操作
过程中的认识和体会。
全班交流
先观察后交流
观察后交流
先独立观察题中的插图。弄清图意,指名回
答再举例说说一
再作判断。组织交流,简要说明理由。 些熟悉的容器的容量。
五、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学
习中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设计。 1、连线
200升
5升
2、到商店去调查,看看哪些商品的净含量是用升做单位的,有哪些商品的净含量
正好是1升。
P5“练习一”T1~T3
【板书设计】【1】
认识容量与升
容量:有大有小
升: L
课 题
教学内容
认识毫升【2】 授课日期
教科书P3~P4,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P5~P6练习六T4~T6
1、
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理解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并形成
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
教学目标
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关爱目标: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
,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
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较小的标有容量的容器、量杯。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引出毫升这个容
量单位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不同容器,看看
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在小组里跟同学们
交流。
它们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
器有什么不同?
这些容器的容量比前面我们接
触到的盆、
桶等的容量小得多。像以上计量比较少的
液体,常用毫升作为单位,毫升可以用符<
br>号ML(ml)表示。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1
毫升大约是多少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
毫升可以用字母“ML”(ml)表示。
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1升容器、500毫升和250毫升量不、10毫升量筒。
1毫升是多少呢?
出示一个装有1毫升水的量筒,巡回走动
让学生观察。
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用吸管把1毫升的水吸起,再一滴一滴滴
入量筒,数数有多少滴。
学生分组,动手量
出1毫升的水,并
动手滴一滴,数一
数1毫升的水有多
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少滴。
像这样很少的一点点水就是1毫升,1毫
升
大约是十几滴。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
量单位,和1升比可小多了。
三、学习升与毫
升的换算
学生看刻度说有多
少毫升。
我们已经认识了1毫升大约有多少,同学
们看看这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水?教师
分别在
容器中倒入100毫升、250毫升、
500毫升的水,让学生看刻度说说有多少
毫升。 拿出1升的自制容器,提问:观察一下,
500毫升够不够1升?那么1升有多少毫
升呢?
打算怎样实验?
你们组是怎样实验?得到了什么结论?
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
进率是1000。
四、应用拓展。
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
1、做“试一试”。 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
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
少。
读题后口答。
全班集体订正。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
2、做“练一练”1、P4试一试第1题
第1--2题。
3、做“练习一”
第4--6题
3、p4第3题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1、P5练习一第4题
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
好是1升?为什么?
2、P6练习一第5题
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药水的容量。
2、P4试一试第2题
学生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完
成。
学生口答。
学生口答。
3、P6练习一第6题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交流,评价总结。
六、作业设计。 1、生活中哪些容器的容量用毫升作单位?
2、1毫升水大约有多少?
3、填空:
3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8升=( )毫升 10000毫升=( )升
【板书设计】【2】
认识毫升
毫升 mL
看一看 倒一倒
说一说
1升=1000毫升
课 题 升和毫升练习课【3】
授课日期 9.7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练习升和毫
升的认识。
教科书P6~P7练习一T7~T12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3、关爱目标:注意个别学生的辅导。
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每个小
组准备一个量杯,一个上下一样粗细塑料杯(如饮料瓶)长条白纸一张,一
件大约2~3升的容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说说1升和1毫升的水分别有多少。
组织交流。
2、P6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说说连
线的理由。
3、P6第8题
学生独立说说选择容
量单位的理由。
二、练习升与毫1、1升等于多少毫升?
升之间的换算。 2、P6第9题
组织交流。
学生独立说说每一个
量杯各有多少毫升?
四个量杯里的液体合
起来与1升比较。
实物投影出示第9题图,要求仔细看
清每个量杯上的刻度,再说说每个量
杯里分别有多少毫升的水,进而思考4
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是比1升多还是少。
强调:1升=1000毫升,超过1000毫
升,比1升多。
3、P6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
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三、 解决实际问
题
1、P7第11题。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
果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
学生先说说你
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
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四、评价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
识?
五、课外练习
1、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用毫升
或升作单位,各是多少?
2、动手做
做一个1升的量器,并分别标出
交流,评价总结。
社会调查
1
升、
回家做实验
4
23
升、升和1升.
44
六、课堂作业 1、简单换算
3升=( )毫升 4000毫升=( )升
8升=( )毫升 9000毫升=( )升
5升=( )毫升 6000毫升=(
)升
【 板书设计】【3】 升和毫升练习
升(每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用于电饭煲、鱼缸、水盆等
容量 1升=1000毫升 升和毫升换算
毫升(十几滴水) 用于水瓶、碗、注射器等
【
教学反思】【1】
认识容量和升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之前考虑到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
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一、做好认知前的准备。
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教
师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是必不可
少的,除此之外,我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饮料瓶等。同时
给学生一两天准备的时间,要求
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并带一
些标有升的包装盒、饮料瓶
、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二、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由于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问题引入,揭示容量。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问学生哪个能盛的水多?揭示
容量的含义,再出示一个冷水壶,让学
生说说你知道里面装了多少水?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个水壶的容
量?学生讨论后说用杯子量,老师
找来大小不一样的两种杯子分别进行测量,发现测量的结果不同,引出
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先来认
识升。
2、联系生活,直观认识“升”。
学
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
升和毫升的
包装,展示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
决了升的符号认
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
油、醋、药水、汽油
等。
3、直观演示,建立1升的表象。
找了一个容量为1升的瓶子里面装满水,倒
入盆中,学生感知1升的水倒出来大概有多少,再把
1升水倒入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学生
发现正好倒满,告诉学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
盒子的容量是1升。
4、利用多种容器,体验几升的多少。
考虑到练习中有不少填单位名称和容量多少的
题目,我利用身边的各种容器,和学生测量它们的
容量。如:1个热水瓶大约盛水2升,1个汤碗大约盛
水1升,1个脸盆大约盛水8升,1桶水大约有
18升……学生有了这些体验后,在估计其他一些容器的
容量时,心里就有了一定的参照,正确率就高
了。
苏教版四年级秋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16】
一、教学内容: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实例,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表内除法的扩展)的口
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理解两、三位
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
都有0的除法;理解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商不变的规律,以及用连除计算解
决实
际问题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
理解和掌
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
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
算的余数。
五、课时安排: 15课时
简单的周期1课时 【共16课时】
课 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1】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P10练习二T1~T5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
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
教学重点
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1.口算
60÷2= 80÷4= 160÷8= 240÷6=
一、复习导入 2.笔算:
48÷4= 65÷6= 93÷3=
3.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口算结果
板演,说计算过程。
汇报交流口算方法。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
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
样列式?
二、学习新知
2.学习口算方法:
(1)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
算吗?
(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
讨论情况,师小结。
(3)练习P8“练一练”第1题。
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
完成。
尝试计算,互批
尝试列式,集体订正,
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
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
况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
整十数的口算。
4.学习笔算方法:
(1)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
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2)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
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3)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并
同桌交换批改,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P8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
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
不对呢?怎样验算?
1.估算
200÷50 210÷70 270÷90
三、巩固练习 2.P10“练习二”第1题。
3.P10“练习二”第2题。
1、P10“练习二做”第3、4、5题。
四、课堂作业
2、补充习题P6~P7 T1~T9
五、本课总结
独立完成
说说笔算过程,
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
板演。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
说计算方法,商的位
置,验算方法。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获?
【 板书设计】【1】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60÷20=
60÷20=3
1、20×3=60 2、6÷2=3
3 商为什么上在个位上?
2060
60÷20=3 60÷20=3
60
0
课 题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商是二位数)【2】 授课日期
教科书P9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P11~P12练习二T6~T9
1.使
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
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
学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师活动
1、口算下面各题,
120÷40
560÷70 420÷60
一、复习导入 240÷80
2、笔算
38÷30 250÷40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
怎样列?
2.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
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二、学习新知
(1)估算出结果。
(2)笔算出结果。
①师巡视指导。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
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30
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
学生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学生独立验算。
320÷40 490÷70
学生活动
说两题口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
二次备课
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三位数除以整十
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
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
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P9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1)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2)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
和不同的地方?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1)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
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2)师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
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
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
位的上面。
1.P9练一练。
(1)指名版演。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
计算过程。
(2)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
三、巩固练习
除数一样,但商的不同?
2.P10练习二第6题。
评价、分析错误原因。
3. P10练习二第7题。
1.完成P11练习二第8、9题。
四、课堂作业
2.补充习题P8~P9
T1~T8
五、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交
流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
当堂完成。
学生独立计算,比较,交
流,订正。
小组讨论是整十数的除
法的笔算方法。
【 板书设计】【2】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商是二位数)
380÷30=11(个班 )
……20(根)
估 算
11
1、商比10大
30380
2、商比20小
30
3、商在10~20之间 50
30
20
【 教学反思】【1】
课
题
教学内容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3】
教科书P11“练习二”T10~T15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
教学目标
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
授课日期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师活动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
310÷30=
421÷40= 720÷60=
一、复习导入
340÷20= 523÷50=
2、、补充:720÷60 720÷80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直接写出得数
80÷20 270÷90
280÷40
480÷4 84÷2 46÷3 900÷3
先口算,再比一比,体
会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口算的方法。
独立练习。
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
指名上黑板板演,要求
说计算过程。
二次备课
谈话:比一比看谁算得既快又正确。
2.P11笔算练习二的第10题。
出示第10题。
学生尝试练习,指名板
演,
二、学习新知
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时,选择其
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3.P11笔算练习二
第11题。
(1)出示第11题
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
整十数的除法。
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
求。
(2)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
商,
指名回答。
(3)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
算过程。
(5)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
法。
三、混合运算。
1.
P11练习二第1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
整十数的除法。
学生先说一说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
2.老师巡视指导。
3.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运
算顺序。
四、探究规律。
1.P11练习二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
演,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
让学生计算、填表,再观察比较:从
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商不变
的规律”。
最后补充完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扩
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
变。让学生初步感知商不变的规律。
1.P11练习二的第14题。
三、巩固练习
2.P11 练习二的第15题。
四、课堂作业
五、本课总结
1、补充习题 P10 T1~T4
格填写。
说说发现,将自己的观
点在小组里交流。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3】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练习课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让学生初步感知商不变的规律。
课 题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4】 授课日期
教科书P12例3“试一试”、“练一练”、P15“练习三”T1~T2
1. 使学生进
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
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2.
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师活动
1.口答:
(1)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2)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3)74里最多有几个20?
(4)274里最多有几个20?
学生口答
学生口答,说一说自己是
怎样想的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2.口答
42≈( ) 31≈( )
69≈( ) 75≈( )
3.引入新课: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
算——不要调商
1 、教学P12例3
出示例题图,
学生观察教学情境图说
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
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请学生列出算式?
二、学习新知
(3)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
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笔算96÷32。
(1)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
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2)组织估算。
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得?
(3)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
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
学生独立估算,并说一说
估算的方法
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
想得?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
好方法?
尝试笔算并验算
(4)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3.完成P12“试一试”。
(1)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
计一下商?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
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3)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
怎样试商?
4.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可以
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
商。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
如果被除数
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用
前三位除以被除数。
1.P12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计
指名板演,选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计
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2.练习三第2题。
算过程。
(1)请学生说说怎样列式,把除数
看作几十试商。
(2)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
演。
交流个人观点。
尝试完成计算。
集体交流计算结果后,组
织验算。
讨论。
说明为什么看作40来试
商。
交流试商结果后,完成计
算。
指名回答。
1.P15练习三第1题。
四、课堂作业
2.补充习题P11 T1~T4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
五、本课总结 些收获?
【
板书设计】【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96÷32=3(天) 192÷39=4……36
估算: 笔算: 3
4
30
40
96÷30≈3
3296
39192
96
156
0
36
答:小云3天可以看完。
【 教学反思】【2】
课 题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练习课 【5】 授课日期
教科书P15第3~8题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提高计
教学目标
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光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口算练习
44÷4 90×60 16×6 270÷60
学生独立完成。
一、复习导入 15×4 46÷2 95÷5 180÷30
并交流汇报。
教师指名回答,显示结果。
提问:计算这些题目要注意些什么?
1、P15练习三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然后再进行比较。
2、P15练习三第4题。对比题
(1)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交流并独立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
不同?要把除
数看做几十来试商?
(一组题一组题的完成。)最后一组
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计算时要注意二、巩固练习
什么?
小结
:估商时需要把两位数看作与
它接近的整十数来相除。
3、P15练习三第5题。
投影展示计算结果全班
交流并纠错。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
演。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然后指名回答,独立计算。
(2)计算结束后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
题中算式“说说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什
么时候商是两位数?什么时候商是
一位数?
指名多人说说想法。
同桌互助,回忆验算方
法,全班交流。
(3)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
样验算?
4、P15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
填写表格。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说
说求解“天数”的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⑵学生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
现。引导学生说出:每
天生产的数量
不变,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
的天数也就越多。
5、P16练习三第7题
学生观察表格并且同桌
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结
果。
学生独立完成
(160-28)÷22
集体评讲
学生独立完成,
6、P16练习三第8题
1、P15练习三 T5
四、课堂作业
2、补充习题P12~P13 T1~T7
本节课重点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
五、本课总结
么疑惑吗?
课 题
教学内容
连除解决实际问题【6】 授课日期
教科书p13例4、P14“练一练”以及P16“练习三”T9~T14题。
1、使学生理
解题意并分析数量关系,能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计算,并且能够在老师的
提倡和鼓励中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
2、使学生有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的能力。
3、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
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需要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
教学重点
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需要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
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
教学难点
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课件
教师活动
1、出示p13例4主题图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说说题目中的信息。
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1、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
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列式,并思考每
步所表示的意思。
⑴224÷2=112(本)112÷4=28(本)
指名多人说说自己的想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法。
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二、学习新知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
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和相同的地方?
4、列综合算式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试着列式算结果,教师组织反馈,
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思考过程。
提示学生观察两种解题
思路的算式。
224÷2÷4 224÷(4×2)
5、检验
小结: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需要我们
检验算出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
学生可以
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
看看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也可以把算出的结果作为条
件,看两个
书架上是不是一共有224本书;还可以
用算出的结果乘4,看是不是等于每个书架上书的本数。
教师在让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突出
“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
7、回顾解题过程。
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试着列式算结果
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解决这样的问题从条件想起比较方便。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在小
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
可以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
1、P14“练一练” 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
三、巩固练习
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
分别提问:第一步求
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
的?尝试列综合算式。针对学生可能出
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教师注意综合算式的列
法。
组里说一说。
2、P16“练习三”
(1)第9题
学生说说本题有哪些条
件。
学生同桌讨论提出相关
问题。
学生要弄清楚本题究竟
求什么问题。多人说说。
学生说说题中有哪些条件?再说说根据
哪两个条件可以提出
什么问题?三个条
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最后重点让学生
说一说可以先算出什么?
(2)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
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
——共
“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告知
学生这是用药说明,你能用完整的句子
把条件和问题描述清楚吗?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3)第11题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
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
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学生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多人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如何
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
件。
(4)第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提问:“我们一个星期吃924只害虫”
表示什么意思?
1、P16“练习三”第13、14题 。
四、课堂作业
2、补充习题P14~P15 T1~T6
五、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解决此类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
【
板书设计】【5】 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1) 224÷2=112(本) 224÷2÷4 224÷(4×2)
112÷4=28(本) =112÷4
=228÷8
(2 ) 4×2=8(层)
=28(本) =28(本)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 教学反思】【3】
课 题
教学内容
连除解决实际问题【7】
教科书P16~P17“练习三”T15~T20、思考题
1、熟练掌握除数是二位数的四舍五入计算方法
2、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
教学目标
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
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积。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课件
教师活动
1、P16练习三第15题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板演。
二次备课
进一步理解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答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感知除法的运算性质,知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
授课日期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24÷79 455÷91 370÷52
435÷3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注意:
(1)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
(2)要让学生经历通过验算发现计
算错误的过程,帮助他们体会验算的
作用和价值。
2、P17练习三第16题。
分两次完成,每次一组。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讨论: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你
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发
现规律。
3、P17练习三第17题。
比较和交流发现:一个数
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
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学生独立完成。
提: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方法?如果学
生有困难,可以提醒他们应用第16
题中发现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例
如,210÷35
,可以把原算式转化成
210÷7÷5再直接口算出得数。
1、P17练习三第18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
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
二、巩固练习
全班交流解题方法。
注意:这题
既可以先算平均一个花坛
里栽了多少棵郁金香,也可以先算出
3个花坛里红色的郁金香一共有多
少
棵。
2、P17练习三第20题
学生先审题,然后说一说
题意。再解答。
注意:通过交流,使
学生明确:要比
较出哪种蛋糕最贵,哪种蛋糕最便
宜,就要分别求出正方形、圆形、三
角形的单价。
三、拓展练习 思考题: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解决
方法:抬一个西瓜需要2
只小猴,现在只有3只小<
br>可以这样思考:如果是两只小猴,它
猴可以怎样分组?根据
们一共要抬300×2=60
0(米),现
小猴的分组,说一说怎么
在是3只小猴轮流抬,就相当于把
分配路程才公
平?再算
600米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要抬
一算平均每只小猴要抬
600÷3=2
00(米)。
多少米?
四、课堂作业 1、P17练习三第19题
2、练习与测试P16~P17 T1~T7
五、本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课 题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四舍调商)【8】 授课日期
教科书P18例5和“练一练”以及P20“练习四”第1~4题。
1、让学生在掌握“四舍”
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
惯,培养克
服困难的意志。
3、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数学计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初商偏大要调小。
调商方法。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直接说出结果。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0÷10 60÷20 540÷60
2.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
几?
学生口答
20×( )<83 30×( )<158
40×(
)<250 20×( )<98
3、在下面○里填上“>”或
“<”。
32×4○120 43×6○260
51×6○310
24×7○155
二、学习新知 1、PP18教学例题5 学生观察情境图
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尝试练习。
把34看作30来试商,商
9。
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商与
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
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把34看作30试商时,除
数变小了。
探讨解决方法:初商偏
大,可以把商调小。
学生口答
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
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小朋友在借书的时<
br>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想请我们帮帮
忙,行不行?(出示题目)
提问:看了这幅图,
你知道了什么?要
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
本?”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72÷34
(1)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
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
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
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
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306比被除数
大,这说明了什么?初商
为什么会偏
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
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
的格式。
⑤反思总结
想一想,刚才试商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是怎样解决的?
小结:除数个位“四舍”→初商可能偏
大→把初商调小再试一试。
学生可能说出:用
“四舍”
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
商,除数变小了,初商就
可能偏大;初商偏大应该将商调小后再试算。
指名说商几偏大了,要改
成几。
2巩固练习,加强理解。P18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
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
3、阶段小结
试
商过程中,发现用“四舍”法把除数
看作一个整十数后,有时试商和除数的
乘积比被除数大了,
这时我们就要把商
改成比初商小1的数,也就是要“调商”。
1、P20练习四第一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每组
题的上下两题在试商时
三、巩固练习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四舍”法试商可
能出现两种可能。
2、P20练习四第二题
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说一说各题怎样
试商,出现了什么问题?
同桌交流错误原因,相互
提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独立找出错误,然后进行交流。
3、P20练习四第四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P20练习四第3题
四、课堂作业
2、练习与测试p18 T1~T4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出现这种
五、本课总结 状况时该如何解决?
【 板书设计】【6】 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四舍调商)
272÷34=
9 8
30
34272
34272
“四舍法”试商,初商偏大,
需要调小。
306
272
272-360不够减,商偏大,需要调小 0
答: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8本.
【
教学反思】【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调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整堂课都是进
行计算,对学生
来说比较枯燥。
整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已经按照整个思路上下来了。有些
细节方面我没有很好的注意到。还有就是
缺乏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概念。我认为只是要把这个试商
的算理弄明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
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讲。在师傅的指导、讲解之下,我明白到只有
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讲,学生才
能很好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为什么要改商,因为你没那么多书给学
生了。而且也让我认识到在
我自己的教学中,还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语言;以及在叫学生板书的时候,
我还没有很好的考虑到
学生在黑板上够不够得到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
,根据师傅们的意见,很好的关注自己的薄弱
的一方面。
归纳学生在前几节课的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列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致使
计算出现偏差。2 最后一位不够除没有商0。3
个别学生对试商不理解。4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口算能
力不强。5 计算时不仔细,出现试商同除数相乘
习惯用口算且出现较多错误以及试商后被除数同试商
乘除数的积相减出现错误。6 作完题目后没有检验
的习惯,如明显的余数比除数大但看不见。针对这
些问题很好的帮助学生改正。具体要做到:1
上课时学生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2 课本安排的
知识点层层递进,前面的没有完全掌握影响后面
的学习。所以一定要学好前面的知识,不会的同学一
定要及时给予指导。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 题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五入调商)【9】 授课日期
教科书P19例6、“练一练”P20~P21练习四中的T5~T8。
⒈
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
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⒉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⒊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复习导
入
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和理解调商的原理。。
例题插图。
教师活动
1、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
几?
60×( )<262
80×
学生活动
指名口答,让学生口
述思考过程。
指名口答,让学生口
述判断的理由。
30×
二次备课
( )<454
70×( )<508
(
)<280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
47×5○250 69×3○
200
35×7○239 64×4○
240
3、列竖式计算
91÷20 326÷
先让学生独立计
算,再组织全班交流
指名口答
50
280÷30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两组题目的试
商过程。
4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
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
为试商时要注
意什么?本节可我们一起
研究除数个位是5、6、7、8、9的两位
数除法.
1、教学P19例6出示例题图
学生观察示例题图说
⑴呈现问题,引出计算。
二、学习新知
解决这个“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
少本?”问题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
一说理解到的信息,
提出要求的问题。
“四年级二班平均每
人借书多少本?”
要把36看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独立尝试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
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
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余
数比除数小。
(2)归纳概括
用五入法把36看作40试商,除数看大
了,初商就可能偏小;计算
时余数比除
数大或者和除数相等,就能知道初商偏
小,解决的办法是把初商调大。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
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相同点:都要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
试商;除
的时候都要调商;除的时候都
要注意“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计算要
求。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
商,试着算一算。
学生回答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
比较,并在小组内交
流想法,
不同点:当除数的个位数是1、2、3、
4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把它看作
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6、
7、8、9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用
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多l的整十数来试商。
2、P19“练一练”
学生说一说
⒈P20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
题的竖式,然后指名
口答,让学生说一说
注意学生的回答表述:想被除数里最多
有几个几十。
⒉P20练习四第6题。
各题准确的商,并让
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
理由。
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
三、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
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P21练习四第8题。
平均产量=总产量÷总棵数
1、P21练习四 T7
四、课堂作业
2、补充习题P19 T1~T4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本课总结
【板书设计】【7】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五入调商)
252÷36=7(本)
6 7
40
36252
36252
216 252
“五入法”试商,初商偏小,
需要调大。
36
0
答: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7本.
【 教学反思】【5】
课 题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调商练习课【10】
教科书P21T9~T13
⒈
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
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 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
教学目标
商。
⒊ 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
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
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
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授课日期
1、口算
120÷30 360÷60 540÷90
210÷70 280÷40
480÷60
2、158里面最多有( )个30.
一、基本练习
330里面最多有( )个40.
276里面最多有( )个70.
248里面最多有( )个50.
3、笔算
296÷37
936÷13
1、P21练习四第9题。
学生口算。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己
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1)比较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
(2)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
么。
二、综合练习
2、P21练习四第11题。
先算一算,再说说每题是
你对试商、调商有什么发现?
经验。
“四舍法”试商,初商偏大,要调小。
“五入法”试商,初商偏小,要调大。
1、P21练习四第12题。
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
的?
三、解决问题
(1)指名学生读题。
(2)指名说长方形面积公式。
⑷集体交流。
2、P21练习四第13题。
学生回答
怎么试商的?同桌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
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
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3)全班交流并集体订正
1、P21“练习四”T10
四、课堂作业
2、补充习题P20~T21 T1~T6
五、本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学生独立完成。说路程时
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课 题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调商练习课【11】
教科书P22
练习四第14-20题,思考题。
1、
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
笔算和估算。
教学目标
2、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规律。
3、
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
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重点
和估算。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1、P22“练习四”T14口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口算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授课日期
交流得数,结合交流选择几道让学生说
说怎样想的。
归纳算法:几百或几
百几十除以几十的
口算,可以看成几十或几十几除以几,
按表内除法很快算出得数;也可以想几
百几十里最多有几个几十,得出商是
几。比如,320÷80,可以想表内除法
32÷
8算出得数是4;也可以想320里
面最多有4个80,算出得数4。
2、笔算
943÷23 315÷37
归纳方法:“四舍法”试商,初商偏大,
需要调小。
“五入法”试商,初商偏小,需要调大。
二、综合练习
11、P22练习四第15题。
让学生独
(1)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提醒学生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时候,要注
意引导学生理解: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
数够除,商就是两位数;如果被除数的
前两位数不够除,商就是一位数。
(2)集体订正。
22、P22练习四第16题。
学生独立计算
(1)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商
的最高位可能商几。你是怎样想的?
并比较
每组题的估计过程,体会灵活试
商的方法,提高试商的方法,提高试商
和估商的能力。
(2)算一算,
(3)集体订正。
(5)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
吗?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
问题
1、P22练习四第1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
演。
(1)指名读题。思考可以怎样想,要怎
样解决。
(2)这道题可以怎样想还可以怎样想?
(3)集体订正。
2、P22练习四第20题。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让学生先估计商的最
高位可能是几.
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
板演。
把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板书;
(1)192÷2÷4 (2)192÷(4×2)
(3)192÷(4+4)
解答连除实际问题,一般从条件想起比
较方便,也就是找有联系的条件确定先
算什 么,再求出问题的结果。
四、解决思考题 P22练习四思考题
1.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
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 18
2.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
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P22“练习四”T17
2、P22“练习四”T19
3、补充习题P22 T1~T4
课 题
教学内容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12】 授课日期
教科书P23例7、“练一练”P25“练习五”T1~T5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 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
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教学目标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
运用这种简便算法当余数为2时,为什么原题的余数却是20?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1、直接写出得数
90÷30= 450÷50= 480÷
40=
学生活动
学生各自写商,然后指名
回答。
二次备课
360÷30=
6000÷
1000=
840÷20= 7000÷1000=
400÷
200=
2、出示题目:根据450÷30=15,直
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45÷3=
900÷60= 150÷10=
提问:做这三道题时你各是怎样想
的?你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3、谈话:利用商不
变的规律可以把
一些比较复杂的除法计算转化成简
单的除法计算,使计算更简便。这节
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P23例7
(一)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课件演示情境:孙悟空让猪八戒
先填写下表,再回答问题。
①猪八戒只会计算第一道,后面几道
由同学们帮猪八戒计算。
②孙悟空提问:“什么
数变了,什么
数没变。”猪八戒不会,同学们帮助
他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
没有变。)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探究规
律。
教师注意引导““从第一行到第二行,
被除数怎么变了,除数怎么变了,商
怎么样?”
(1)让同学们任选两行探究“被除
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先和
(2)汇报交流。师多指几名学生说,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
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
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
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商不变。
(3)进一步讨论:同时
乘的一个数和
同时除以的一个数中的这个数是任
意数吗?有没有哪些数不可以的
吗?为
什么?现在你可以有一句话
概括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4)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
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
变。
学生先讨论,然后发表自
己的看法。
(二)模仿练习,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说一
完成P23练一练。 说后面每题的商以及得
出商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5练习五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择一
些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
样想的。
提
问:知道了每组第一题的商,还可
以很快写出哪些算式的商,你能说出
一些这样的算式吗?
2、完成P25练习五第2题。
学生先口算,再交流自己
的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口算80÷20,想8
÷2,就是应用了商不变的规律。
3、完成P25练习五第3题。
学生直接写得数,再交流
是怎样想的。
4、完成P25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填
写时是怎样想的。
6.完成各自列算式计算,再交流
各是怎样算的。
四、课堂作业
1、P25练习五第5题。
2、补充习题P23T1~T4
五、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8】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被除数
100
100×2
100×4
100÷2
100÷4
除数
20
20×2
20×4
20÷2
20÷4
除法算式
100÷20
200÷40
400÷80
50÷10
25÷5
商
5
5
5
5
5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课 题
教学内容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13】 授课日期
教科书P24例8、“练一练”,P26“练习五”T6~T11
1、使学生经历应用商不
变性质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
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
自学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正确确定商的位置,结合商不变的性质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确定应用商不变的 规律简便计算时的余数。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你是怎样
算的。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60÷30= 360÷60= 320÷80=
学生口算,直接说出得数
450÷90= 80÷40= 160÷40=
280÷70= 640÷80= 240÷20=
2.判断下面各式的商分别是几位数,
并说明理由。
456÷39
265÷26
为什么都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进
行判断?(除数是两位数)
3.竖式计算并验算。
365÷31 425÷50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8.出示教学挂图。
学生口答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2.教学第一个问题:如果买队鼓,
可以买多少个?
师:会列式解决吗?
师:请判断一下,它的商是几位数?
为什么?
①口算:因为90÷5=18,所以,900
÷50=18;
生:900÷50。
生:因为90里面有十几
个5,因此,商就是十几。
②估算:因为900接近1000,,1000
÷50=20.因此,900÷50商是十多;
③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生:因为除数是50,除
师:为什么被除数的末尾只划去一个
0?
师:商的首位是几?书写在哪里
?你
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么
要写在商的十位上?40怎么来的?
接下来应
该怎么算?商写在哪儿?
小结: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整百数
除以整十数的竖式计
算时,先把被除
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划去
相同个数的0),再根据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揭示课题:
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
3.教学第二个问题:如果买队号,可
以买几把?还剩多少元?
①师:请判断一下,它的商是几位
数?为什么?
②计算过程。
数划去一个
0,就是缩小
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
质,被除数也应该缩小
10倍,因此要划去一个
0。
生:9里面有1个5,1
和9对齐,余下4,和移
下的0一起变成40
,里
面有8个5,商8。因此,
商是18。
答:可以买18个。
生:因为90里面有二十
几个4,因此,商就是二
十几。。
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学生
练习情况指名扮板演。
生:因为除数是40,除
数划去一个0,就是缩小
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
师:为什么被除数的末尾只划去一个
0?
师:商的最高位上的2为什么写在被
除数9的上面?余数是多少?为什
么?
③师:你会验算吗?怎么验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验算过程。
质,被除数也应该缩小
10倍,因此要划去一个
0。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缩
小10倍后,被除数变成
了90,除数变成4,先用
9÷4,商是2,应该和被除数最高位的9对齐。余
数是20,因为题目本来
是90个十除以4个十,
余下2
个十,就是20。
答:可以买22把,还剩20元。 <
br>④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
同的地方?为什么被除数相同而商
不同?(总钱数或
总价一样,都是
900元,队鼓和队号的单价不同,买
的数量也不同。买队鼓时,总钱数
900元正好够用;买队号时,总钱数
900元有余数。)
4.小结: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整百数除
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1)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应用商
不变的性质计算整百数除以整十数
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2)师小结,补充完整。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
应用商不变的规律,
在被除数和除数
末尾去掉个数相同的0,使计算简便
一些。计算中要特别注意有余数时余
数是多少:被除数原来十位上的余数
表示余数是几十,原来百位上的余数
表示余数是几百。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先说一说,再用简便
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版
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先想一想,再填写,
交流。
50800
40600
3004200
2、P24 练一练:你能用简便方法计
算吗?640÷40 700÷30
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
一样,但商不同?
3、P26练习五第6题。
4、P26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填写正确的余
数,全班交流,说说为什
么余数是这么多?
5、PP26练习五第19题
学生先算一算,比一比。
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
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余数变
了。余数怎样变化的?
6、P26练习五第10题。
四、课堂作业 1、完成P26 练习五T8
2、完成P26 练习五T11
3、补充习题P24~P25 T1~T7
五、本课总结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9】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答: 可以买18个队鼓。 答:可以买22把队号,还剩20元。
【 教学反思】【6】
课 题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一)【14】 授课日期
教科书P27~P28整理与练习的“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T1~T5
1、使学生 了解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正确掌握除
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和 相应的验算,能正确笔算得数。
2、使学生通过回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练习、比较,进一步
教学目标
理解除法笔算法则,熟练除法笔算计算方法,提高除法笔算能力。
3、使学生逐步形成回顾学习过程的习惯,进一步发展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结果的良好
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除法笔算计算
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等。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卡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
二次备课
一、回顾整理 1、本单元,你学会了哪些计算,发现了
什么规律?(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二、计算练习 1、P27“练习与应用”第1题。
学生直接说出得数
2、P27“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
140÷20 147÷2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
学生估算它们商大约是
多少?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指名板演。
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
指名学生 说一说
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集体
(5)其余6条学生独立完成
三、解决问题
1、P27“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2、P28“练习与应用”第5题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读题。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集体评讲
四、课堂作业 1、P27“练习与应用”第3题
2、补充习题P26~P27
T1~T7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10】 整理与练习(一)
课
题
教学内容
思考题和“评讲与反思”。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
教学目标
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等。
整理与练习(二)【15】 授课日期
教科书P28~P29整理与练习的“练习与应用”T6~T11、“探索与实践”T12、T13
教学难点 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等
学
生课前查找资料,按实际交通了解家乡到北京的路程,有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
约行驶多少千米,完成
下表
教学准备
铁路
千米
路程
公路
千米
教师活动
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简便计
算?为什么能这样算?
500÷40、800÷70被除数为什么只划去一
个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
数(0除外),商不变。
余数怎样变化的?
2、P28“练习与应用”第7题
根据888÷24=37,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
商。
航空
千米
火车
千米时
交通工具
汽车
千米时
飞机
千米时
二次备课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1、P28“练习与应用”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
演
学生说一说规律
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1)明确题意,写出得数。
交流:这里的得数都是几?为什么都是
37,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被除数3个数字相同,除数是这3
个数字的和(3乘几的积,)商是37.
(2)按发现的规律在( )里填上合适
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说一说
666÷( 18 )=( 37
)
666÷( )=( )777÷( )=( ) 777÷( 21
)=( 37 )
二、综合练习 1、P28“练习与应用”第8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
然后比较每组里的两
引导:比较每组里第一题的除数和第二题
两个除数的关系,看看两题得数,你有什
么发现吗?
写出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关系:
360÷12
360÷(3×4)
360÷3÷4
2、先在下面(
)里填上合适的数,使
每组题得数相等。
个除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填空
810÷18 480÷32 560÷( )
想一想:每组题里那一
810÷9÷()480÷()÷()560÷7÷2 道题计算简便.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
这两个数的积
三、解决问题
1、P28“练习与应用”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分析数
量关系
(1)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方法中每一步算
出的是什么问题
(2)列式解答
480÷8÷12 或480÷(12×8)
480÷5÷12
或480÷(5×12)
四、探索与实
践
1、P29“探索与实践”第12题
指名读题。先让学生独
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
流。
(1)数量关系式
总箱数÷每次运的箱数=运的次数 (2)学生体会: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
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得到的
商等于原来的商乘(或除以)这个
数。
2、P29“探索与实践”第13题
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按
实际交通了解家乡到
北京的路程,有哪些
交
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
驶多少千米,完成填表
五、思考题
P29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506÷23=22
360÷24=15
510÷34=15
……
答案不为一
六、评价与反
思
让学生了解评价内容,对照计算、商不变
的规律和解决实际
问题三个方面反思学
习表现,在各项中涂色评讲自己的表现。
交流评讲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认真
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1、P28“练习与应用”第9题
2、P28“练习与应用”第10题
3、补充习题P28T1~T6
【 板书设计】【11】
整理与练习(二)
3 60÷12
360÷(3×4)
360÷3÷4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附表:扬州到北京的路程,有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驶多少千米
(仅供参考)
路程
铁路
公路 航空 火车
交通工具
汽车 飞机
1228 千米 1016 千米
974 千米 120千米时 100千米时 1000千米时
课 题
教学内容
简单的周期【16】
教科书第30页~31页
授课日期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
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目标
2、使学生主动经
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
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认识简单周期的特点,并应用周期规律确定某个位置上的事物。
理解用除法解决周期排列实际问题的方法。
数字卡片A和B两张;学生准备若干个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学具和水彩笔。
教师活动
学生记卡片,男生记A卡片,女生记B
卡片,比一比谁最先记住卡片的数字。
为什么女生记得快?你能说一说理由
吗?
2、引入新课
像B组卡片是有规律地排列的,按
1234的顺序重复出现3次。像这样有
规律的现
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
例子。今天我们一起从身边的例子中找
一找,看看他们排列有什么
规律。
二、自主探究,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
发现规律 招展。增添了节日
的喜庆气氛。(出示
教材场景图)
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
(彩灯、彩旗、盆
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
我们一
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
花的
排列都是有规律
的,都是几个一组。 )
学生说一说自己记住的
数字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1、记忆力比赛游戏
感知规律 同时出示两张卡片
么?(盆花、彩 灯、彩旗) ,
1、由近及远,首先我们看盆花(点击
出示盆花小图)
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
花?如果继续照这样 摆下去,从左起
第 9
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第 10 盆花
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
19 盆花是什么颜色 的花?能解决这
个问题吗?
(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 测,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
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
?还得
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
在纸上吗?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
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 困难
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
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
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
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
生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学生口头说一说
教师适时展示学生的作品、写算式。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随
生适当板书: 画图推想计算)
(1)画图的策略。教师提问:你一共
画了多少个圆?
(2) 计算的策略:
把每 3 盆花看作
一组, 19÷ 3=6
(组) …… 1(盆) ,
第 19 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 3
是从
哪里来的?6 什么意 思?1 呢? 学
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
图解释.
师述:像这样,每3盆花看作一组,
把 19÷ 3=6……1,那就有这样的 6
组。注意
6 的单位是“组”,而不是
“盆”?余下的 1 盆指得是哪一盆?
为什么?
强调:第 19 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
几盆花相同?要确定左起第19盆花是
什么
颜色,只要看什么就可以了?
三、独立尝
试,逐步优化
解题策略
谈话: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
决彩灯中的数学问题。
1. 尝试优化。
(1)课件出示:照上面那样排下去,
从左边起第2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2)提
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是用什
么方法做的?怎么想的?有没有用画
图或分成奇偶数的方法做呢?
为什么
你们不用这种方法呢?
学生独立完成 。
(3)抢答:第23盏彩灯呢?学生抢答,学生回答得出: 画图法
提问: 你是怎么算的?
太繁、分类方法不适用。
学生口述,师板书:23÷4=5(组) ……
3(盏)
提问:没有余数怎么判断左起第20盏
灯是什么颜色呢?
(4)比较:通过解决彩灯中的数学问
题,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学生探索彩旗的排列规律。
(1)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从左边
学生说一说。
分组活动。
组织反馈与
起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交流。
3、比较发现
(1)比较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
律,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解
决盆花、
彩灯、彩旗的问题时,哪种方
法比较适用?
用除法计算时根据什么来确定除数?
如何分组呢?
也就是说,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首
先需要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依次
重复的规律,再分组确定除数,列出算
式。计算后,要确
定某一序号所代表的
是什么物体,应看什么?怎么看余数?
没有余数呢?
(2)
归纳周期排列的事物的特点。
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
作周期现象。
四、拓展应用,1、用△、□和○这三种图形设计一个
回顾反思
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序列。
2、生肖中的规律
师:老师来采访一下这两位马上要过生
日的同学,你几岁?属什么?
师:我国民间通
常用十二生肖来表示不
同的出生年份,十二生肖中也会遇到周
期问题,那请问这年龄是几年为一
个周
期呢?
师:有一位小朋友今年11岁,属鸡,
他的妈妈和外婆也是属鸡,你们
能猜出
妈妈和外婆今年各是多少岁吗?
学生独立设计反馈、交
流。
学生回答:(10岁,属狗)
学生回答:(分组)(几个
几个依次重复,就把几个
分为一组)
学生思考
回答:看余数,
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
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
同;没有余数,这个物
体
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物体相同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
现象。
3、 小结
师:今天,我们找到了许多规律,也
用规律解决了许
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
蕴藏着很多有规律的现象,正是这些规
律的呈现,才创造了我们有序而多
彩的
世界。数学家坦普倍尔说过:“数学的
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秩
序就
是规律。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
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规律的现象,并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美化我们
的生活吧。
【 板书设计】【12】
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
画图
计算:盆花:19 ÷ 3 = 6(组)……1(盆) 蓝色
彩灯:20 ÷ 4 = 5(组) 紫色
23 ÷ 4 = 5(组)……3(盏) 绿色
【 教学反思】【7】
一、设置悬念,激趣设疑引发学习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游戏:男生女生数字记忆大
PK”为本课的学习开起了学生兴趣的大门,激发
学生的猜疑和想要学习新本领的心理需求。学生带着想
要学习老师一样一猜就准的好奇心,热情的投
入学习。
二、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线,探索新知。
以国庆校园主题图引入新课,通过观察,感知盆花、彩灯、彩
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猜测接下去的颜
色是什么?首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因为主题图的规律并不
难,学生易于发现,所以在这里我
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
断、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的自由表达
,思维碰撞,完全可以对
周期的结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感知周期的规律,理解周期的秩序相同两个
环节的学习,沟通了
周期与有余数除法的联系。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
孩子都进行了充
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大
大提高。
根据周期定位置,找颜色。根据周期算个数。是
本节课解决难点的关键环节。首先,本环节教学
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以 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练一
练等环节的学习,体会画图、排列、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
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
问题的策略。我注意了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
精神。其次,在已有学习基础
上,通过学生的议一议,集体反馈交流,再次配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考虑周
期数和不完整周期中的个
数,理解乘加的方法计算某一图形或颜色的总个数。
三、首尾呼应,
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课前和课尾游戏相呼应,相联系,学生学到了新本领并能
及时的利用本领解决
问题。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体验到周期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来
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
所服务。
苏教版四年级秋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4】
一、教学内容:
1、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2、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4、观察物体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物体的
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由几个同
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
状正确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正确摆出
相应的组合体,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p>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全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
的认识,体
会数学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物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空间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学习活动中遇
到的困
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
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四、教学难点: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
六、课时安排:
4课时
授课日期
课 题
教学内容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1】
教科书P32~P33页例1、“练一练”和
P36“练习六”T1~T4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
会在同一位
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
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目标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
、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
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
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
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
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
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
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
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
角度看到的形状。
学生回答:(投票箱)
学生指一指
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
形状,再让学生观察。然
后让学生说一说
2.完成P32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
面、
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
1-2
名同学说一说)
(2)P33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36“练习六”第1题。
学生说一说,小组交流
学生在课本上注明各是哪一面。
洗衣机的前面、右面、上面各是什么那
个图形?
冰箱的前面、右面、上面各是什么那个
图形?
2、完成p36“练习六”第2题。
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让学生拿出正方体摆在课桌上,从三个
不同的方位观察正方体,前面、右面、
上面各是什么那个图形?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
相等
3、
学生摆出长方体,观察前面、右面、上
面各是什么那个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
这两个图形各是从哪个面看到的?
四、课外作业 1、P36第4题
学生观察交流前面、右
面、上面各是什么那个图
形?
学生说一说
2、补充习题P29第1~4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 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
观察:对准面 水平观察
前面 正对的
右面 朝右的
上面 朝上的
课 题
教学内容
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2】 授课日期
教科书P33~P34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 ”,P36~P37“练习六”第5~7题 1、使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前面、右面和上面的
图形,能辨认和
判断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图形;能根据其
中一个或两个面的形状,摆出相应的
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能感受和分辩长方体和正方
体不同面的
相应形状,体会观察物体时的位置关系,根据一个或两个面的形状分析和摆出简单的
物体,培养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和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观察、确定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的形状
根据不同的形状摆出相应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准备几个小正方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出示长方体,指出前面、右面和上面。
转换方位,再指一指
怎样确定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明确:观察物体,要根
据观察的位置确
定是哪一面,一般情况下正对这我们的
面叫前面,朝我们右边的面叫右面,朝<
br>上的面叫上面。
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观察物体的面时要注意,(观察
示范)要正对观察的这个面,从水平方
向观察,才能看准是什么形状。
揭题:认识了不同的
面,掌握了观察方
法,我们就来观察一下由几个正方体拼
成的大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观察物体 观察长方体
出示例2,摆一摆,说说这是什么形状
的物体?
(1) 观察前面
问:摆出的每个小正方形分别是哪个小
正方体的面?
观察,用小正方形摆一
摆。
学生指一指摆出的每个
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有4个小正方形
拼成的,每排有2个,有2排,拼成了
较大一点的
正方形。
小正方形分别是哪个小
正方体的面
学生先观察,再说一说
(2)观察右面和上面
先观察右面,再观察上面。
问: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是由几个小正方
形拼成的图形?为
什么都只有2个小
正方形?看到的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
同?
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交流:摆成的长方体三个
面看到的各是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用线连一
连。
(3)连线
连一连,交流:摆成的长方体三个面看
到的各是什么图形?
2.试一试
按要求摆出长方体,检查校准
分别观察,画出前面和右面的图形
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摆
一摆从上面看到的立体
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前面
和右面的图形
指出:这两个面看到的都
是2个小正方
形横排成的长方形,所以有时候观察同
一个物体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小结:由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每个
面都是由相应的小正方形
组成的,长方
体的面或者是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
三、巩固内化 1.P34“练一练”第
1题
独立摆一摆,再观察连线
2.P34“练一练”第 2题
先摆一摆,再从三个面看
一看,在方格里画出看到
的图形。
3.P36练习六第 5题
画一画,集体交流:那几个面看到的图
形相同,哪几个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4.P36练习六第6题
学生先用3个小正方体
摆一摆,横着摆一个长方
体。观察后画一画三视
图。
学生试着摆一摆
5.P37练习六第7题
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说
摆一摆,说说其余两个面各是怎样的形
状? 指出:8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可以摆成一
个较大的正方体,正方体的三个面是完
全一样的正方
形。
说其余两个面各是怎样
的形状
四、课堂小结 今天观察的是小正方体摆成的什么形
状的物体?有哪些体会?
五、课堂作业 1、补充习题P30~P31第1~4题
【 板书设计】【2】
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课 题
教学内容
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3】 授课日期
教科书P34~P35例3、“练一练”和P37“练习六”T8~T11
1.能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并能画出看到 的
图形。
教学目标
2.能根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物体。
3.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观察、确定物体不同面的图形
根据已知面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物体
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和小正方形。
教师活动
学生口答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左边物体的哪一
个面看到的?连一连。
前面 右面 上面
教师板书连线。
观察物体要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观察学习由几个正方体摆成
的物体。
二、观察物体 1、P34教学例3。
(1)观察。
让学生照样子用4个同样大的
正方体摆
出如图所示的组合体,再分别从前面、
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把从不同位置
学生分别从前面、右面和
上面进行观察下面的物
体,进行连线
看到的图形与相应的观察位置连一连。
(2)想象。
根据下图想象从前面、右
面和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再在
方格纸上把看到的视图画出来。
学生分别从前面、右面和
上面进行观察下面的物
体,学生并画出三视图
图2
3.比较。比较两个物体的视图,说说从
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在怎样的
情况下从同一方位看到的图形相同,怎
样的情况下从同一
方位看到的图形不
同。
4.拓展。
提问:看图1,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
的形状?你想怎么摆?
提问: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
形状一样吗?
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
个位置看到
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
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
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35“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说一说
再请学生们仔细从上面、
侧面观察
学生独立观察,完成连线
先根据直观图想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
所看到的图形,再完成连线,并具体说
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完成P35“练一练”第2题。
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问
比较三个物体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题
有什么不同点,再想一想观察这三个物
体,从哪些面
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
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四、课堂作业
1、完成P37“练习六”第8~11题。
2、补充习题PP32~P33第1~4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
哪些收获和体会?
【 板书设计】【3】
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观察物体练习【4】
教科书P38~P39“练习六”第12~17题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授课日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正方体若干个,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完成P38口算练习。 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
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P38.练习六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P38.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摆一摆,画一画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P38练习六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
流。
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
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
方体?是什么形状
?
4、P39练习六第16题。
指名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
体摆一摆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5P39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看一看、数一数。
至少再添几个小正方体使它们变成长方
体。
提示学生先算出每个长方体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再减去原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正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补充习题P34~P35 T1~T5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一、教学内容:
1、统计表
2、条形统计图
3、求平均数
4、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
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
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
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
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
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
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
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
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
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
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
段整理数据,能对
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
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6课时
2、
运动与身体变化
1课时
课 题
教学内容
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 授课日期
教科书P40~P41例1、“练一练”和P44“练习七”第1题
1、通过对调查记录的整
理,学会填写统计表,认识一格可以表示多少个数量的条形
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教学目标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经历观察
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懂得用不
同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感受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
: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
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请大家
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
,说说这里有哪
几类节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
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
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呈现例1的统计表
学生交流。
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学
生填表。
交流统计表的数据最喜
欢各类
电视节目的人数
是多少?表里的合计数
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
图,学生描图。
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
里的“6” 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
要有哪些要求?
2、呈现例1条形统计图。
引导讨论: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
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
计数据的
?
提问: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怎
样表示数据?
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每一格高度表示
几人?
汇报交流。
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小结方法。
3、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看出
来?
4、认识特点。
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
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
说。
5、回顾、反思。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识了
什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
特点?
小结: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
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
清楚地反映
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
更形象地表示数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1“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方
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
求,让学生利用
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2)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教师引导
各小组按要求开展调查
活动。
组织交流:说说用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
交流条形统计图的数据
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
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
人数的数据的?
交流:你发现统计表和条
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
点?
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问题。
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的结果,完成
统计表和统计图。
(4)引导:根据统计,你知道了什么,
解决了什么问题?
2.完成P44练习七第1题。
读题。
提问: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各表示什
么?纵轴上1格表示多少?
讨论题中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交流:第1题统计的
什么
内容,你了解了哪些数
据?这一星期用水量哪
天最多,哪天最少?
五、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P36~P37 T1~T4
课 题
教学内容
分段整理数据【2】 授课日期
教科书P42~P43 例2、“练一练”和P44“练习七”第2题
1、使学生掌握分段整
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
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
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分段整理数据
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
多媒体
教师活动
1、谈话:同学们都有校服,想想你们的
校服是什么时候做的?
2、我们在做校服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工
作?
3、瞧,这是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记录
单。(出示书42页例2身高记录单)
学生口答:测量身高、
胸围等。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教学新课
1、提问:从记录单中你知道了什么?
2、为方便厂家生产校服,我们把校服分
为大
、中、小三号,(出示图片:小号身
高130—139厘米,中号身高140—149
厘米,大
号身高150—159厘米)你知道
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
三、
你们认为用哪种记录方法比较
生答:学生总数和每个
学生的身高。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分
段进行整理,并发表意
见。
学生分组合作,汇报统
计结果。
学生回答后打开书填写
统计表。
学生回答:既能反应总
人数,又能检验整理分
段的数据有无错误。
谈话:我们能把“正”字记录单送给厂
家吗?还要做什么?(板书:制作
统计
表)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五、 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
好,为什么?
四、
以小组为单位,用画“正”字
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组长作好分
工,看哪组整理得既快又好。
说明:还要填写统计表名和制表日期。
生答:每种型号的服装
提问: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
哪些问题?
做多少套?一共做多少
套?
谈话:这就是分析数据(板书:分析数
据)
六、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来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回
答:收集数据;分段整
理;制统计表;分析数
据。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调
查、整理数据、分析数
据、分
段整理。完成统
计表。并发表自己的看
法。全班共同交流统计
的结果。
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
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
服的实际问题,统计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1、 要求学生做P43“练一练”
(1)了解题意。
(2)小组活动
分小组调查、整理数据。
(3)全班统计
(4)分析数据
提问;你是怎样分段整理数据的?对分
析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四、课堂作业
1、要求学生做P44“练习七”第2 题。
2、补充习题P38~P39
T1~T3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谈。
课 题
教学内容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3】
教科书P45~P46“练习七”第3~5题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
教学目标
的方法。
2、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统计图(表),课前调查我国在第24—30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活动
我们这两节课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
计图,还根据问题需要进行分段统计,
用统计表表示结果。今天主要练习统计
的内容。通过练习,要能进一步认识统
计表和条
形统计图,进一步学会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还要学会自己
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完成
统计。
二、图表练习 1.P45“练习七”第3题。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授课日期
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我国四条主要河
流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怎样用条形统计
图表示这一组数据
。
出示题中的统计图,提问:纵轴和横轴
分别表示什么?横轴上1格表示多少
千米?
为什么横轴上刻度的最大值要
定为7000?
学生说一说
学生绘制表示其他三条
说说用统计图表示题中的数据有什么
好处。
2.P45“练习七”第4题。
河流长度的直条。
了解题目要求。
说说是怎样收集到这些数据的,根据收
集到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展示、交流学生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3.P46“练习七”第5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每个同
学单脚站立的时间。
说说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并展示记
录的数据。
说说怎样对小组里同学单脚站立的持
续时间进行整理,可以分几段进行整
理。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并把整理的结果填
入统计表。
观察表中数据,分别回答教材提出的问
题。
对不同小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布置作业 完成P40~P41“补充习题”第1 ~3
题
学生说一说:从统计图中
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课 题
教学内容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4】 授课日期
教科书P46~P48“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1、
继续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
教学目标
计图的特点,不断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
2、
感受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统计图(表)、1元硬币、滴管、一块干抹布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收集数据、
整
理数据、制统计表或条形
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
问题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
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
2、我们已经学习过数
据收集和整理,又
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节课就
按上面的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
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
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二、调查统计
1、P46“练习七”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学期阅读了几本
课外书,再讨论如果要了
解班级同学阅
读课外书的情况,可以怎样做。
学生说一说阅读课外书
的阅读情况。
明确:为了方便收集数据可以用调查表
进行调查。
出示题中的调查表,让学生说说调查表
中有哪几个项目,可以怎样用调查表进
行调查。
学生自己收集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填写
统计表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展示和交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P47“练习七”第7题。
了解题目要求。
出示调查表,让学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
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结果,(1)
让学生说说准备从哪些
方面了解本班同学的视
力情况,怎样根据要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表。
(2)
学生独立收集数据
(3)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书上的统
计表。
组织交流,让学生展示调
查得到的数据,着重说说
是怎样用调查表收集数
据的
,怎样整理和汇总数
据的。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并对
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作出评价,提出一
些改变不良习惯、注意用眼卫生的建议。
三、“动手做” 通过示范向学生说明操作方法,以及操
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估一估像这样往1元的硬币上滴
水,最多可以滴多少滴。
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每次
实验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做用一个
滴管往硬币上滴水的实
验。
组织交流,比
较每次实验的结果,说说
有什么发现。(如每次实验的结果不完全
相同,但最多能滴的滴数都差
不多。)
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实验结果,选择哪
个数比较合适。
四、学习“你
知道吗”。
先让学生说说每幅图表示的是什
么,分
别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可以
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有特色
的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统计和活动,你了解了些什
么?通过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课 题
教学内容
平均数【5】 授课日期
教科书P49~P51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
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
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
不同方法,初步学会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
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
教学目标
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映;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
分析观念,积累数学
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
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
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
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
为每位学生准备两幅统计图(见例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
激趣导入。
来看。媒体出示:P49例3的情景图:
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
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
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
判,愿
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
哦!
二、合作探索,1、比赛开始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男生,
解决问题 女生的套圈情况屏幕出示P49第一小
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A:各1
人,每人套中个数不同
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李小刚,第一个出
场的女生是吴燕。仔细观察直条
,你知
道了什么?
B:两组人数相同,每组中每人套中个
数不同
第2,3
个出场的男生是张明,王宇,女
生分别是刘晓娟,史敏敏,比较男生,
女生的比赛成绩,你认为
是男生套的准
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你是怎样
比的?
C:两组人数不同,每组中每人套中个
数也不同
第4个出场的男生是陈晓杰,第4,
5
个出场的女生分别是小红,小芳(完整
条形图)比赛结束。提问:这一组是男
生套得
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学生回答:比个人成绩,
套同样多的圈,谁套中的
朵谁就准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男
生,女生人数相同,可以
比男生女生套中的总数
你想怎样比较?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
桌交流。
3种情况:
全班讨论,你是怎样判断
的
揭题: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人们
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字的总体
水平,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来认识平均
数(板书课题)
1.单独出示第一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
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
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
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说明: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
少的,使每
个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
我们叫它“移多补少”。
(2)看图说一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
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7”是指每个男生
真的都套中了7个吗?
通过讨论
,使学生明确:
这里的“7”并不是指每
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
个,它是把男生每人套
中
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
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
示的是这一组男生套圈
2.单独出示第一组女生的套圈成绩统
计图。
(1)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来“匀
一匀”。
成绩的整体水平。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
明确:这里的“6”也不
让学生观察图中数据,口述“移多补少” 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
的过程。教师课件演示。
(2)看图说一说:女生平均每人套中
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6”是指每个女生
真的都套中了6个吗?
3.同时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统计
图。
(1)启发: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 br>的方法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的
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
能求出他们 的平均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7+9+5=21(个)
10+4+7+3=24(个)
21÷3=7(个)
24÷4=6(个)
(2)让学生对照算式解释自己的算法。
揭示求平均数的第二种方法:“求和平
分”。
(3)结合统计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求和平分”的算理。
(4)解决问题:这一 组是男生套得准
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解决这个
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
中了6 个,它是把女生每
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
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
果,它表示的是这一 组女
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三、变式练习
1.做P50“练一练”
(1)出示图:3个笔筒,分别有
6、7、5支笔。
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笔?
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
平均数
的?(可以“移多补少”,
也可以“求和平分”。)
(2)变一变:出示7个笔筒,分
别有1、3、7、6、4、9、5支笔。
继续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
少枝笔?
追问:现在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求
出
平均数的?为什么不用“移多
补少”的方法?(使学生明确:
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
br>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2.做P51“练习八”第1题。
(1)出示图:小丽有3根丝带。
学生回答
估一估: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
大约是多少厘米?
根据估计结果依次判断:这3根
丝带的平均
长度有可能是24厘米
吗?有可能是14厘米吗?(使学
动笔算一算。(学生计
生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这3算,汇报计算结果。)
根丝带的平均长度究竟是多少
呢?
(2)变一变:如果如果第1根丝
带的长度增加3厘米,平均长度
还会是18厘米吗?会怎样变化?
你是怎样想的?通过
计算验证。
再变一变:如果第2根丝带的长
度减少6厘米,平均长度又会怎
样变化?
现在你又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
感性”,即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使平均
数发生变化。)
(3)归纳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的平均数:根据本班同
学的身高、体重,提出一组与平
均数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一个小组6为同学的身高如下
表。
(1)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
少厘米。
(2)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
高?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
矮?
2.P51第3题。学校篮球队队员
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3.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
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
就是说全班所有的
男生都比女生
高,这样理解对吗?
4.全班体重最重的同学是46千
克,体重最轻的
同学是28千克,
请你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
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说一说你
估计
的理由。
5、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20厘米,
小明身高150厘米,他在小河里
游泳
会有危险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知道了哪些
知识?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说说
你的收获?
六、课堂作业 1、P51“练习八”第2、4题
2、P44~P45第1~7题。
【 板书设计】【1】 平均数
6+9+7+6=28(个) 28÷4=7(个)
10+4+7+5+4=30(个) 30÷5=6(个)
【 教学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