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炎热的夏天作文-3a大学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
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
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
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
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
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
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 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
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
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 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 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
×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
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
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 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
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 出示例2情景图。
(9)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50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 想想做做第5题。
(2) 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
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信心。
教学重点:理
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
抢答题,相信你
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
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
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
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
可以怎
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
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
br>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
看成一份,6就
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
里面3个
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
:“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
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
倍。”(板书课题) <
br>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
来表示出来
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我们一般用
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
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
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
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
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用除法解决。)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
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
×××。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
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
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
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
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第4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
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
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2)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谈
话:生活中有好多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求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
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 合作探究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问:看了图,你知道了什么?问我们什么
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5.进一步提问:刚才大家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摆柳树
时摆了几
个几棵?(3个5棵),这样看来,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
时是多少,可
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6.学生列式并口答。
7.组织学生讨论小结:这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说说为什么
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后,思考:列式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然后让学生利用线段图说一说如何解答题目。
3.做“想想做做”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5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
能熟练
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
说我们计算
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
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
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
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
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第6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
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
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
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鸭的几倍?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
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
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
适当渗透“差
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
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
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7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5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掌握竖
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及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时乘的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竖式笔算:
二、进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如果需要可出示例5的情境图,然后再画出下图。)
□□□□□□□□□□ □□
□□□□□□□□□□ □□
□□□□□□□□□□ □□
(1)请同学看图列出算式,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请同学口算出结果,并且说出算理。
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逐步使学生明白计算两位数乘
一位数我们
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
起来就是所求
的积。
(3)教师说明:今后我们要学习的乘法题口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
那就需要我们
用竖式的方法笔算出来。今天我们就以
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4)全班动笔试算(让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5)向同学展示正确算式。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为例学习笔算
(6)设疑引思: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讨论:
a.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接下来乘的顺序是什么?
b.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c.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d.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在图上画出来。
并板书:
(7)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中间过程可以简化,直接写成:
(8)反馈练习:
2.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试一试。
提问:被乘数是几位数?乘的顺序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让
全班试做.
(2)让一学生到黑板边板书边叙述乘的过程。
(3)反馈练习
3.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异同点学生先讨论,最后交流达成共识)
4.反馈练习:课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3、4题。
3.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先计算什么。)
三、全课小结。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要注意哪些方
面?
第8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
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
理。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
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
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
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
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
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
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
果加起来。先
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
外6根放
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
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
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
----------8×2
8
-----------40×2(8为什么写在
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
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
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
样处理进位的数
?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
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
?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
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
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
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第9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
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
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
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反馈。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
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
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
br>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
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题。
第10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
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
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
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
道的?
(2
)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
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
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
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
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高。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本节课中你又获得哪些解题的经验?
第11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7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
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
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
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
乘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
进位、
三次进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
这个题目,请
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争当小老师,
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
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
式计算
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
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
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
索
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2
7 2
× 4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
是怎样得到的?
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
在用
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
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
2.火眼金睛。(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
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
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
问题需要哪
些条件?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12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
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
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
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
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
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云和小兰各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
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
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
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
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
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3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
准确地
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
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
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
打算如何解答?
(2
)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
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
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
)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
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
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
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
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
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
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
再根据计算顺
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全课小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4课时: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1页例8、例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
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
设疑: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
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
认真,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
么收获呢?(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
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
所以0×3=0。
4、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
道题目,想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吗?
5、填一填:25×□=0 □×0=0
6、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
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
学问题。
2.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
是其中的一个,
你能看出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
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
反馈。
3.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回答大约
有400个或400多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师:那么他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算一算。指名一人板
演。
师指着十位上的0问:为什么十位上写0?生回答(因为十位上0
和4相乘得0)师:看来4个看台有
408个座位,刚才小朋友估计得完
全正确,你们可真厉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1. 做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4个学生板演。)
反馈:集体校对得数。
为什么后面三道题目积的中间没有“0”呢?
师:全对的举一下手,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
引导观察:今天计算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揭示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前碰到过一个小朋友叫马小虎他做题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
br>来帮帮他好吗?(出示题目,看)先找一找他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
查找问题所在,并订正,集体校对)小朋友
可真细心老师代表马小虎谢谢大家。
3.“想想做做”第5题。
(1)编2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解答)
(2)要求还剩下多少厘米?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原来有多少?已经
用去了多少厘米?
4. “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估计出3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
四、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
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出示标
题: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请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
1.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作业第22页第4题。
2.挑战自我:
A组:
B组
390×7 =
□ 0 □
3×280 =
× 4
840×2 =
□ 6 2 □
第15课时: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0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乘数中间有0的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经历
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
的简
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
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举办《冬季阳光体育运动会》,你们高
不
高兴?为了迎接这次运动会,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来到操场排练。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从以上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有120人,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让学生独立口算或列竖式计算。
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因为4×12=48, 所以4×120=480
⑶指导竖式的另一种写法。说说这种竖式写法中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
⑵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观察:后两题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
进行评讲。提醒学生注意写结果时不能漏掉算式中数字末尾的0。
2.想想做做2
说说这些错题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以后在做题时会注意哪几点?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提问: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些题?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5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
6.想想做做6
仔细审题,让学生说说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16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
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
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
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
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
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
br>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
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
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
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
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
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
尾有(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
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
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
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
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
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
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评价总结,升华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第17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2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
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
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
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
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提出复习的必要性。
二、练习指导
1.第1题。
同桌相互口算练习。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口
算的能力和速度。
2.第2题。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题。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
完
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小结提问:(1)乘数的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2)乘数的中间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1个0吗?
(3)乘数的末尾和中间都没有0,积里面也一定没有0吗?
4.第4题
(1)独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3)分组进行竖式计算。
(4)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第5题。
(1)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来
做。
(3)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7.第7题。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今天你哪些收获?
第18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
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
)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
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
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
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
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
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 学生独立审题。
(2) 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
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四、全课小结。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初步感
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
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
交流。
重点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
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
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
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
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指针、刻度)秤面上
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
也有
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
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
指针指着数字1,
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
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
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
重,体会出
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
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
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
课后到商店去看
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
看一看妈
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
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
克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
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
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
)
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
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
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
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
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
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
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
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
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
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
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
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
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
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
这个台秤上的
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
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第34~35页。练习四。
教材简析:单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进一步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
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
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
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
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
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
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
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
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
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
菠萝的重量等
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
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
识。
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
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
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
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
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
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
来证明一
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
形是不是真的有
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
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
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
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
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
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
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
方形的长缩短
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
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
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
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
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
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
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尺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
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
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
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
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
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
长
。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
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
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
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
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
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
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
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
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
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
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
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
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
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
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
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
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
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
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
,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
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
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
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
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
要
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
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
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
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
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
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
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
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
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
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
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
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
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
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
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
,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
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
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
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
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
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
一
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
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
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
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
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
宽分
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
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
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
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
圆的周长,和里面
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
何验
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
量,注意让学生说一
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
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 难 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20里面有( )个十,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70里面
有(
)个十。
2、解决问题:把18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支?
口答算式:18÷3=6(支)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汇报。(把18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支)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运
用乘法口诀求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整十、整
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除
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互动新授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3个20是60,60除以3等于20;
(2)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3)6÷3=2,60÷3=20
谈话: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把60÷3的算法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
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
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
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
果就是几个十。
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例1后的“试一试”:600÷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探究教学准备 课件
小结计算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
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
百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
想几个百除以除数等于
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数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
几个百。
3、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
个是
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
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百。
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出示教材例2,学生读题。
谈话:怎样列式?你能口算吗?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小结方法:口算几
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十几个几,再想几
十几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
百位和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多
少,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理。
小结方法:学生借助表内除非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只要在后面添相应
个数的0.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口算,说说想法。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连线,集体订正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看他们正在进行双打和单打(出示题目)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注意提醒学生,单打2人一组,双打4人一组。
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
提示:长方形被平均分成多少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共15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
笔
算除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
学与生活的练习,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难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中最高位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谈
话: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把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
2个班,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怎样列
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6
÷2=)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46÷2,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交流分的情况:
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
人分得多少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性表述)
(2)还可以怎样想?
想法预设:
每班先分得2筒,是20个,再分得3个,合起来是23个。
40÷2=20
6÷2=3 20+3=23
(3)各小组讨论“竖式该怎样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讨
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先算被除数十位
上的4除以2,商是2,对其被除数的十位再商的
位置写2.
讨论: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2表示4个十除以2得2个十)
下面算2乘
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
了看得更清楚,把被除数
个位上的6写下来继续除,再往下会算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接下来的计算。
小结:我们回顾
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十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十
位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2、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教材第51页“试一试”:246÷2=
你能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试做这道题吗?学生独立尝试。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小组互相讨论,再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
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2个百除以2
得1个百,所以1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3、比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谈话;今天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
呢?
引导学生明
确:除的过程是一样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比两位数除以一
位数多算了一步,百位上除好以后还要把十位
上的数写下来继续除,要
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
列竖式时,注意数位对齐,商写在被除数的上面。
同桌交流算法,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联系生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把396本书平均放到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怎样列式?
(396÷3=)
独立完成计算,同桌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学习了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过程中要细心,
竖式计算的书写要规范。
除法的验算 共15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
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元,皮球每个
2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二、互动新授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36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1)再算一
遍;(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
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
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65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
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
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 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
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
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
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
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
45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1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验算
方法
,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口算除法,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首
位整除),并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
行反思。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提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回忆我们前面所学的除法。
2、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七”,第1-6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算。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的运算,选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指名板演,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
4、完成练习七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解决问题
1、 完成练习七第5题
2、
多媒体出示第5题,指名学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
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完成练习七第6题。
出示题目“一个网球拍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
练习七(2) 第五课时
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及除法的验算,能正确熟练的进行除法
的计算。
2、
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除法(首位能整除)的计算,养车验算
的好习惯。
难点:熟练除法计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
二、
揭示课题
基础知识训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七”的前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1、
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1组
学生口算,注意比较每组题中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
系。
2、 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2组
3、
学生口算,比较每组题的关系,说明除法可以用乘法验算。
4、 完成练习七第8题
5、指名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6、 完成练习七第9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 解决问题
1、 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出示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七第11题
3、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做在教材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4、
完成练习七第12题 说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 完成练习七思考题
7、
学生读题后思考。引导分析“小宇的火车票价是妈妈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学生
独立完成。
四、 全课总结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能正确地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例5情境图
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52÷2
让学生观察、尝试,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用小棒来摆一摆。
2、探究操作。
提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
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
请大家先
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法。
全班反馈。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操作。(学生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演示边
叙述分的过程) 小结:谁来说一说,用小棒算52除以2,是怎样分小棒的?(每份先分
得2捆,余下的1捆和2根
合起来再分)
3、教学笔算
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I怎样写呢?
谁来说说,
按照刚才摆的过程,先算哪一位?(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十位上的板书)
追问:余下1个十,接下去怎么算?(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完成剩下的板书,其他同学完成在教材上。
提问: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笔算的
?(把余下的1和个位上
的2移下来组成12,然后除以2,得6)
检验:这题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乘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教材上。
反馈时提问: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把十位余下来的数和个位移下来的数组成新数,继续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分组练习,同桌互评,说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分组练习,反馈:这几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前两组题,上面题首位能整除,下面不能整除,余下来的数
要和个位组成新数继续除,下面题计算结果有余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估算商是几十多,再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评价。
8、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
提问:84盆鲜花,组成不同的图案,每6盆摆一个图案可以摆多少个?
每7盆呢?
学生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9、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你能根据题意,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全班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
茶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几倍?是瓷杯的几倍?电水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
几倍?是瓷杯的几倍?
五、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
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笔算方法,当首位不能整除时,余下来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组成
新数后再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
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东港小学的学生去参观奥林
匹克体育中心(出示图),你
获得了哪些信息?怎么求?
学生讨论后汇报:东港小学738名
学生分2批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问题是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列式为:738÷2
二、互动新授
1、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平均每批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估计后交流方法:七百多除以2得三百多,估计平均每批大约
有三百多人。
2、笔算。
谈话:结果到底是三百多少呢?大家想动手算一算吗?
(1)请一位学生示范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回忆,如果是73÷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3)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试着计算吗?
(4)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算出的结果369是否正确,怎样验算?(学生独立用乘法验算)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板演。
完成后及时反馈,发现学生计算时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余下来
的数没有继续除等问题)
让学生说说在计算这样的除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列竖式
时,商的个位要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商和除数的积
写到被除数的下面,最后在积的下面画横线,横线下
写上被除数与商和
除数的积的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估计的得数是几百多。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平均每棵树收获多少千克荔枝”就是把875千克荔枝平均分成5份,
用875÷5.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懂表格,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组织交流,观察表格,你发现了每本的价钱和买的本数之间有什么变化
规律吗?
反馈:总价不变,每本单价越贵,买的本数越少。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
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计算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
识和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谈话: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列式?
二、互动新授
1、先估计商比100大还是比100小。
(1)100×4=400,312÷4的商比100小。
(2)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是3,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
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得数呢?尝试笔算。
2、自主探究312÷4的计算方法和竖式书写方法。
小组讨论:商的首位7应该写在上面位置?为什么?
小结:是用31个十除以4,最多有7个十,7写在十位上。
用乘法验算。
3、小结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强调商的书写位置。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商是两位数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
(2)除到哪一位,商在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提问:为了减少计算错误,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小结:认真、仔细算,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求“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组”先求什么?先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小结。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这三种小动物
大家喜欢吗?猜一猜它们谁爬得最快?提问:
你能根据它们3分钟趴下的路程求出它们每分钟各趴下多少
厘米吗?
学生列式计算。
谈话: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商什么时候是三位数?什么时候是两位数?
小结:首位够除商就
是三位数,首位不够除商是两位数,我们可以先进
行估算,然后计算,这样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八(1)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
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
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
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
练习八(2)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
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的笔算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培养合作精神。
教 学重 难 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什么继续来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1)完成口算。
对比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口算的不同。
(2)完成口算
对比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知道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完成练习八第7题
学生口算,选两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八第8题
学生完成方框里的填空,注意第二题要倒着想。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说说商是几位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说说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什么能知道哪些信息?已知条件哟哪
些?
(1)要求小明平均
每分钟走多少米?怎样列式计算?从题目中,已知从
家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9分钟,那走了多少路
呢?怎样列式?
(2)“用同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学生观察,交流完成,教师指导订正。
四、课堂小结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是0的
都都是等于0”。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
算。
3、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
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2(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谈话:同学们,三只猴子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
只小
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0÷3就等于多少呢?(0)(板书:0)
提问:如果是4只猴子摘桃子呢?9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
什么发现?
0÷4=0 0÷9=0
引导学生说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
式?(306÷3)
2、谈话:306÷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提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1)
估计306÷3的商比100大些。
(2) 300÷3=100 6÷3=2
100+2=10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
,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
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
0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
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3直接
商0,在除各位上的数。
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
0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
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0除以除数直接商0,除得
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0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
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60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05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米,
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
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
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10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2÷4=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
下。
指名回答,400多除以4商大约100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
能丢掉,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
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
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
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1不够除以3,第2题
个位的2不够除以5,我们应该
商机?这个0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
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
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0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每6个装一盒,是看648里有几个6,每8个装一盒,是看
648
里有几个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只蜻蜓,“这些蜻蜓平均每小
时捕
捉多少只蚊子”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练习九 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
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
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
到熟能生巧。
复习 第十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
计算方法,注意培养学
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
惯。
2、
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
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 学重 难 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
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
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
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复
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2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
观察第2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
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3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
吗?
3、完成复习第5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
是篮球呢?
(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
108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
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
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复习(2) 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
br>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
教 学重 难 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运用
除法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一说。
小结:大家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通
过除法计算发
现计算中有趣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复习)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6题
要求观察每组题的前后两个算式,判断每组题的大小。
2、完成复习第7题
观察每组算式:先估算,猜猜每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完成复习第8题 <
br>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被除数
的三个数字都是
1、2、6)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
有余数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评价。
2、完成复习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补全竖式。
左题:可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
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
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
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百位商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
2、4、6、8中任何一个
数,对应的被除数是512、522、532、542。案不唯一。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
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
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
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
问
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
解决问题的策
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
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
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
特点。
2 通过解答一些
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
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
思考的
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
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
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
的联系。
3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
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
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
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
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
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
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
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
发展集合直观,培养
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
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
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
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
2倍
就应
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
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
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
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
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
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
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
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
条件求出
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
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
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
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
提出可以计算的
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
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
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
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
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
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
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
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
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
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
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
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
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
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
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
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
15厘米,小
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
竖栏分别表示
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
下车人数的
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
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
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
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
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一`、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
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
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
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
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
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
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
养根据条件分析、
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
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
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
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
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
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
出280
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
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
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
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
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
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
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
一律半价”,
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
“一盒巧克力和2
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
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
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
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
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
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
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
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
如果你在进一步
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
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
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
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
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
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内容:
1、认识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事例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轴
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一组实
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2、使
学生在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用合适的方法“做”出轴对称
图形等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变换图形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及其运动变化
的兴趣,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识别平移或旋转后的相关图形;
2、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
教学课时数:2课时
单元知识点: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1课时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80~82例1.2题、“试一试”、“想<
br>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
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
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
一个圆盘、一个指针,
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板
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
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
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
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
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
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
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
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板书:
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
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
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
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
指向B点
,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
请小朋友再
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
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二)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
运动的两种方式,
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
动是旋
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
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
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
上册第83~86页例
3、例4和相对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动手做”
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操作、观察并获得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过程
,认识轴对
称图形,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剪出简单的轴对称
图形。 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
的特点,感受获得图形特征
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
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识别、欣
赏、制作等活动中,体会轴对称在显示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感受轴对称蕴含的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谈话: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尤其使苏
州小乔流水和园林里别具
风味的门亭、花窗、亭台常常为世人所赞叹。(边介绍边投影相应的具
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这些建筑、工艺品之所以有独特的美,是因为它
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
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通过观察、
比较发现的内容。
二、操作感悟、认识新知
1、认识物体对称
出示:上面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我们经常看到。现在请大家看这里几<
br>个物体,(出示例3主题图)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找找这些物体的特
点,再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有
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能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指出:我
们观察这些物体的两边,经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都
一样,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样的物体
是对称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引导:我们把蝴蝶、天坛、和飞机沿着轮廓
画下来,可以得到这样的3
个图形。(出示)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这几个图形对折一下,
比一比,看一看,像像
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提问:图中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两部分。是以什么为界线的?
揭示:像这样的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操作深化
出示例4,明确要求。
(1)让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再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先想好准备剪什么,再
剪一剪。
4、判断轴对称
三、观察判断、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讨论、确认,再交流,并且要求说明理由。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上面一行图案都是怎样剪出来的?那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呢,
能用线练一练吗?
4、猜汉字游戏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确定,再派代表交流、说明。
四、总结欣赏,动手实践
1、总结欣赏
观察生活里轴对称物体和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
2、完成“动手做”
3、布置课后活动
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轴对称的标志、图案或对称物体的图片,
和同学一起欣赏,交流感受。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9页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
小。
2、
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
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观察野餐活动图,你看到些什么?
把每种视频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满1个,只
能说每份分得“半个”。这“半
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平均分蛋糕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着半个呢?(学生操作平均分,教师
巡视指导)
交流:怎样分的,没人分得其中的多少?
说明:吧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是这2份中
的1份,
这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
2、教学读写二分之一
先
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表示这样
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问:蛋糕
的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每份是
谁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