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阅读备课

绝世美人儿
822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04: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阶段小结-有效教学方法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黄汲清)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1.《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重点)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难
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
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 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
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2.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1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3.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出画面,读出诗味。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
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 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
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 茵绿、繁茂、
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 幽草的
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
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
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 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师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 br>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



2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2.清明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诗题
板书齐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诗题的?
简介诗人:杜牧,晚唐诗人,他关心国事,反对藩 镇割据,
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外敌入侵,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的
著名作品有:《樊川文 集》、《泊秦淮》、《山行》、《江南
春》、《阿房宫赋》等。
二、学习诗句
1、自由读,借助注释理解,不懂的作记号。
2、认读字:魂 组词(魂魄)(鬼魂)
3、学生讲解诗句。
第一句:这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但这日却细雨纷纷。
“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实际上还在形容那位雨中行路
者的心情。
第二句:路上来来往往的人行色悲苦。
第三、四句:他问牧童哪里有酒家可以避雨休息,牧童告诉他在
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

3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借问”是问谁?从哪句得知?杏花村指哪里?从哪里得知?
4、学生练读诗句,体会情感。
5、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三、总结全诗。
1、学习写法:后两句互相补充的写法叫“互文见意”。
2、了解全诗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作业。
1、练习背诵。
2、说说诗句的意思。












4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3.《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之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杜甫的一些诗,不知道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
今天我们又将要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
<二>指导学习
师:杜甫对同学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那位同学愿意给我们
从新介绍一下他吗?
生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与李白合称 “李杜”。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
诗,写于 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
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 逃难流落到今湖南
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5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 注释,这里
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
乡的“江南”,“ 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
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
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 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
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 落花的时节又与你
重逢。
师:好,理清这首诗的大意,那老师现在问一个问题,这首诗
的前两句写了什么,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 里”
“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
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 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
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
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师:我们接着往后边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
君。”“正是”一词把我们从过往的回忆里边瞬间拽到现实当中。
那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6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4.志南和尚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意思其实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
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
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诗写的是二 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
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短篷」即小 舟。此一句开
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杖藜」即为拐杖。宋代秦观《宁浦书
事》诗之五曾有「 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句,将杖藜和自
身来了一个意识的平等,互为依托。
志南此 诗更绝,杖藜在他意识中已远没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没
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过来了,是「杖藜 扶我」,诗僧自己成
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这是怎麼回事?实际上,志南此说才正和常
道。在平 常人看来,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
成为拐杖,如没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 不扶杖,但杖必须
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
我过桥东」 了。禅者的观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逻辑和常理,但正

7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是这种反常,才构成了神诗的奇趣,最终又归合常 道。这其中,是
深契事理的,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层,更有曲折之感。在带著
节奏的「笃笃 」声中,杖藜扶著诗僧从桥西来到了桥东。桥东桥
西,似乎给人两个世界之感,那边还是古木垂垂,浓阴 郁郁,而这
边却是杏花春雨,杨柳和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
风。」两句是说在二 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湿的,是那杏花开时
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 的杨柳
风。「杏花雨」是指清明时节杏花盛开,细雨润泽的景象。「欲
湿」是似湿未湿,欲扰犹 湿,湿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
态。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丝 依
依,轻柔和煦,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风,真正构成了一
个如诗如梦的境界。人置其 中,看如烟杏花,如线杨柳;感如酥细
雨,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
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






8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5.《绝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
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
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 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
五、 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9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 了生机!今天我们
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 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
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 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
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 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 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心情怎么样?那么,谁
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0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 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
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
(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 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
韵味?
2、 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 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 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 配乐齐背古诗。
四、 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 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
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 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
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 蓬勃生
机。

11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 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
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
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
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
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12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6.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①复:又。 ②何其:多么。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 ③待:
等待。 ④蹉跎(搓驼):光阴虚度。以上两句说:如果天天只空等
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⑤累(lèi类):带累,使
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 ⑥无穷:无穷
尽。 ⑦悠悠:漫长。 ⑧几何:多少。 ⑨请君:请诸位。
【译文】
(1)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
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一 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
来衰老降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
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取我的《明日歌》。
(2)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 待明天,那
么只会虚度年华,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
处,明日不是无穷无 尽的,而人也会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
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 就是随
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
的《明日歌》。

13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7.《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 主要意思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
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
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 ,激发学生积累更
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
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 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
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 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
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
“杂兴 ”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 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
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

14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
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
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
节的田园风光?
2 、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
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 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
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
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
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 注释,能把意
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
时候我们还要有 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
们可以通过一 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
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 同桌互相说
说)

15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 诗的大意。那
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
(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
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
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
读出来了。
2 .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
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 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
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
还有什么感受?)
4.品读第二句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
子呀!
(能做力所 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
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 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16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8.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
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
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7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1.谈话激趣:同学们,上次课我们一起到中国的 首都北京走了一
趟,我们一起领略欣赏了北京的美丽风景,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山
玩水,去庐山 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课件出示庐山风光片,学生观看,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如此迷人,古往今 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
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
庐山后 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解诗人李白,回忆李白写过的诗
三、解读课题
1.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指导说明课题中的关键字“望” ,这个
望是什么意思啊?看,瞧 的意思。那能不能改成看或瞧呢?不能。
因为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
大家有见过瀑布的吗?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8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同学们读的可真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令人震撼的诗境中。
先自由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诗?
1. 谁来读一下第一句诗,并说一说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师讲解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
像座香炉。
紫烟是真的烟吗?不是。
师讲解,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 br>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图片
(课件出示古诗第一句和相关图 片),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来读
这句话。老师指导朗读第一句。读出感情和气势。
2.指名读第二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 《望庐山瀑
布》。让学生明白是在远处看,“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
白练从悬崖直挂到 前面的河流上。
遥看是什么意思?从远处看瀑布像什么?请同学们观看(课件出示
第二句和瀑 布)图片,说一下瀑布还像什么?自由发言。

19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3.品读第三、四句
哪些字和词写出了 瀑布流动速度很快?“飞和直下”我们该怎么读
这句诗?或者说怎样读出瀑布流动速度的快?
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于
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 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
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这句话,指导朗读。
3.第四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看。
大家想一想,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的是 银河从九天倾泻下
来。不是。师讲解,当然不是。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
来的,所以 用上“疑”字。
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
布,并展开大 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
图画。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


20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9.望天门山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 深入了解,做
到心中有数;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课件制作;了解我国部分
名山的特点,积 累描写山的词汇。
2学生方面:课前预习古诗相关内容(关于作者、诗意);搜集一
两个描写 山的词语。李白的艺术风格。
一、预习交流,初步感知
1、这是本课的生字,请同位两个合作认一认。(同位读 断 楚 孤
帆)哪组同位给大家展示一下?(生读生字 字正腔圆)
2、生字读准了,下面请大家先放 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练读)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诗句读得熟练、通顺。
二、交流收获,学习方法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古诗,那么,你有哪些 收获呢?让我们来
交流一下,谁来说说?(补充:你还了解到了古诗的哪些方面。)
(1)关于作者:了解了本诗的作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古
诗。
(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又号“谪[zhé]仙人”。唐朝诗人,有“诗
仙”、“诗侠”之称。)
(2)关于古诗大意:预习很充分,你通过查找资料对古诗意思进行
一个大体的了解。

21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 此突然回旋徘
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三、咀嚼文字,丰富文本
1、同学们,瞧,咱们把预习所得进行交流,收获就更大了!现在,
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吧。
2.谁来给大家读读前两句。(课件: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
至此回。)
(一)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
1.请你再读读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是啊,江水浩浩荡荡冲击而来,天门两山仿 佛是被江水冲成东西
两段。那么是哪个字给你展现了这么丰富的画面?(指诗句 天门中
断楚江开:)
①“断”和“开”(评价:通过一个“断”或“开”字,你就看到
了这幅景象。)
是啊,同学们,就是这个“断”,就只一个“断”字就汇集了这么
生动,这么丰富的画面。你便是古诗 用字的精妙。
②让我们再读读第一行诗,通过这个“断”和“开”字,你又仿佛
看到了什么情景呢?
(二)学习“碧水东流至此回”
1.同学们,刚才第一行的一个“断”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 劈山断
的壮观画面。那么这一行中,“碧水东流至此回”,又有哪一个
字,也让我们产生了遐想 ,写出了诗的意境?(回)
2.其实“回”这个字啊,还有一些值得琢磨的意思呢。(课件)这
个“回”,他是一个象形字,他的模样特别象水流产生的漩涡。其

22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实他的本意就是指:水的回旋,以及流动时受到阻 碍所起的漩涡。
听到这个解释,请你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象,你又看到了什么
画面。(读, 想。)
3.总结画面:
瞧,就在这奇险狭窄的两山之间,汹涌而来的长江之水对山石
的碰、撞、拍、打,溅起水花四射,激起漩涡无数。而这一切,就
汇集在这一个字,“回”中。这个“ 回”确实用的精巧。(板书:
奇险)
4.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这奇妙的景象?(指 名读)突出了“回”字,就让我
们看到了这奇妙的情景。(指名读)么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现
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六、学习古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接下来,咱们继续感受李白诗句的魅力吧!我们继续往下读。
(课件:齐读三四句)
2、能用“出”字来组一个词吗?(学生组词)
3、我们在形容山的时候,一般多会用“矗” 这个字,来形容山高高
的立在那里。而李白,却偏偏用这个“出”字,又有什么用意呢?
再来读 读第二行,想一想。(汇报)





23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10.《春日》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一、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
春天 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
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 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
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
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
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
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
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
吗?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
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 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
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
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
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 ,心情能不舒畅吗?

24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
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
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
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 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
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 易,不用费心。
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
的,说明春光 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
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 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
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 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
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 都有,形容百花齐
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
象。看到百花 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 br>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
风吹来的”。
6.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7.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 兴致勃勃,来
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
觉。诗人悠闲自得 ,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
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二、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
之一, 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
细说来:

25


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
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
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
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
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 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
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 享受春日,
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 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
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 诗
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 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
来比喻 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
《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 深藏:书中的知识
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
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
机!



26

坦桑尼亚签证-佛山大学分数线


一节好课的标准-学生会发言稿


书名言-节前安全教育


2014上海高考数学-我们的课余生活


教师节手工-18大精神


江苏高考科目-活动计划


枫叶的作文-致运动员


少校工资-感动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