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玛丽莲梦兔
617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18: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青年节放假-大学生英语演讲稿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屠揆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小组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 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
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
A< br>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
,
分别测出小车到

B
点和
C
点的时间
t
B

t
C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


(< br>2
)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
________(
选填“大”或“小″
)



3
)小车从
A

B
经 过的路程为
________ cm,

t
A

t
B

t
C
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
车在
AB

BC
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v
AB
=__________ms

v
BC
= ________ ms
(保留两位有效
数字);



4
)小车沿斜 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规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山东滨州阳信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监测)

【答案】
v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s


40.0 0.13 0.20
在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在变大


t
s


t
(2)[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 计时会越困
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3]
由图知,小车通过
AB
的路程为:

s
AB
=4.00dm=0.4m;

s
BC
=4.00dm=0.4m


[4][5]
小车通过
AB

BC
段的时间:

t
AB
=t
B
-
t
A
=

10:35:03
-
10:35:00=3s;

t
BC
=t
C
-
t
B
=

10:35:05
-
10:35:03=2s


所以小车通过
AB

BC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s
AB
0.4m

0.13ms


v
AB
==
t
AB
3s



v
BC
=
s
BC
0.4m

0.2ms< br>;

=
t
BC
2s
(4)[6]

(3)
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在变大。


2.物理实验课 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
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 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
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br>



1
)本实验的原理是
___



2< br>)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_____
(填“路程”或“时间” )
时造成的误差;


3
)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 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
小车后半
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


4
)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 测量的路程是
____cm
,平均速度
____ms




5
)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br>
______
(选填“
A
”或“
B
”)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
v=
s

时间

小于
65.0 0.1625 B

t
s


t
(2)[2]
斜面坡度越大 ,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
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 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
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 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



均速度。

(4)[4][5]
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
65.0cm
,运动的时间是
4s
,平
均速度

v=
s65.0cm

=16.25cms=0.1625ms

t4s
(5)[6] A
图为
s-t
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 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
比,故
A
不符合题意;而
B
图为
v-t
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
B
中能反映小车 运动情况。


3.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 示,把小车放在斜面
顶端
A
处。



1
)该实验的原理是根据公式
____
进行测量的;
< br>(
2
)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B
处测出
AB
的长s
1
=0.8m
,小车从斜面顶端
A
处滑下到达
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1
=5s
,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
1
=____ms



3
)把金属片移到< br>AB
的中点
O
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
O
点处的时间t
2
=3s
,那么
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 br>=____ms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4
)小车在斜面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v
3
=____ms



5< br>)根据测量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
____
(填“大”或“小”),小车做
__ __
运动(选填
“匀速”或“变速”);


6
)实验前必 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
的平均速度偏
___ _
(填“大”或“小”);


7
)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 ,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
____
(填“大”
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 测量
____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详解】

(1)[1]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s

0.16

0.13

0.2



变速





时间


t
s


t
(2)[2]s
1
=80cm=0.8m

t
1
=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
=
s
1
0.8m
==0.16ms


t
1
5s
(3)[3]
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
t
2
= 3s
,路程
s
2
=0.4m
;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
均 速度:



v
2
=
s
2
0.4m
=

0.13ms


t
2
3s
t
3
=5s−3s=2s

< br>(4)[4]
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
s
3
=0.4m
,所用 时间:

所以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v
3
=s
3
0.4m
==0.2ms


t
3
2s
(5)[5][6]
根据计算的数据可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做变速运 动;

(6)[7]
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所测得小车通过的时间偏大, 路程不变,由
v=
s
可知这样会使测的平均速度偏小;

t
(7)[8][9]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 br>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4. 小倩和小青配合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时,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
形,做成两个锥角 不等的纸锥,如图所示
.



1
)为了测量纸锥的下落速 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_____

______



2
)实际实验发现,纸锥下落的
______
(时间

路程) 比较难测量,为了方便实验测量,
应该选用纸锥锥角
______
(较大
较小)的纸锥
.


3
)两位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 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质量有关,并打
算继续用图中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 ,小军认为这样做不科学,其
原因是
______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时间

较大

未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


【解析】

【详解】

(1)[1][2]
由速度的公式
v=
间的工具是秒表;

(2)[3][4]
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 br>便于时间的测量;

(3)[5]
用图中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 的关系,两个纸锥的质量不同,未控制
纸锥的质量相同。

s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
t

5.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



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 br>1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
_________
(选填< br>“A”

“B”
)所示的位
置释放.若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 ,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_________
来比较纸
锥下落的快慢;

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
_________
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 br>(
2
)如果要测量纸锥的下落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________

_________



3
)在
“< br>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活动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选择大纸锥还是小纸锥,有
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_________

A
.选择大纸锥,因为它下落时间较长容易测量

B
.选择小纸锥,因为它下落路径基本是直线

C
.如果下落高度较大选用小纸锥,如果下落高度较小选择大纸锥

D
.随便选择哪个纸锥对实验都没有什么影响


4
)实验中测出纸 锥速度为
1.06ms
,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 _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A
时间

高度

刻度尺

秒表
C
纸锥每秒钟下落
1.06m

【解析】

【详解】

(1)[1]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 同时释放。图乙
A
中两纸锥的下
端高度相同,图乙
B
中两纸锥的上端 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
A
的位置释放;

[2][3]
实验中即可记 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测出纸锥下落相同时间运动的距离;

(2)[4][5]
要测量纸锥的下落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
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3)[6]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如果下落高度较大选用小纸锥,如果下落高度较小 选择大纸锥,
可以增大下落的时间,故选
C


(4)[7]
纸锥速度为
1.06ms
,表示纸锥每秒钟下落
1.06m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如图所示,是小明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 br>(
1
)在探究活动中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
(选填< br>“
较明亮



较黑暗

)环境中
进行.




2
)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 一支点燃的蜡烛
A
,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

B
, 对蜡烛
A

B
的要求是
_____
,这是为了
__ ___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______
.(选填

控制 变量法



等效替代法




3
)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______
(填
“A”
“B”
)这一侧观察,如果小
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 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4< br>)小明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想个办法看清跳棋
的像:____



5
)实验时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 再拿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
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______
, 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
察光屏,
______
观察到玻璃板 前点燃蜡烛的像(选填





不能

).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______
(选填







)像.


6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 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
;如果

3mm< br>厚和
2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______mm
厚的玻璃板做实 验.


7
)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 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______
(选填

向右移动

、< br>“
向左运动



不变

).
< br>(
8
)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
______
(填






).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
______
(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 ,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
.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
.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
.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答案】较黑暗

大小相同

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等效替代法
A
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
直,成的像不在水平位置

用手电筒照亮跳棋

重合

不能



对比蜡烛
A
的像与蜡烛
B
的大小

2

不变


C

【解析】

【详解】

(1)[1]
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这样蜡烛的像才会比较清晰;

(2)[2][3][4]
对蜡烛
A

B
的要求是大小相同,这是 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通过比较像与
蜡烛
B
的大小,从而比较像与蜡烛
A< br>的大小;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5][6]
在寻 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
这一侧观察,这样才能看到蜡烛
A
的< br>像;如果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这种情况可能是玻璃板
与水平面 不垂直,成的像不在水平位置;

(4)[7]
用手电筒照亮跳棋,这样跳棋反射的光更多,所成的像更明显;

(5)[8][9][10]
实验时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 璃板
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
面 观察光屏,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6)[11][1 2]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可以看到玻璃后



面的蜡烛,便于对比蜡烛
A
的像与蜡烛
B
的大小;应选择
2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这是
因为比较厚的玻璃板会出现明 显的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7)[13]
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 位置不变,这是因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
物体的位置不变,那么所成的像位置也不变;
(8)[14][15]
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 暗,
这是因为入射光线在玻璃板第一个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线强度就已减弱,折射光线又
作 为入射光线在第二个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线强度又减弱了,此时第二个反射光线在
第一个面又作为入 射光线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个折射光线所成的虚像距离观察者较远,同
时光线强度比较弱,所以像较暗; 由上述可知,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
板一次折射、然后一次反射,最后一次折射形成的 ,所以说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
光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故选
C



7.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吋,选用镀膜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电子蜡烛a

b
可以发光)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
为了便于观察蜡烛的像,以下一些做法可行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A.
将玻璃板镀膜的一面朝向蜡烛
a

B.
在较暗的实验室让
a
蜡烛发光

C.
在较暗的实验室让
a

b
蜡烛都发光

D.
用手电筒对着玻璃板照射

(2)
为了在实验中精确测量物距和 像距,小王同学在白纸上标记蜡烛
a
底端上的一个点(图
中的
A
点) ,在玻璃板后移动另一只蜡烛
b
,使之和像完全重合,也在白纸上标记蜡烛
b
底端上的一个点,量出两点到玻璃板的距离,则蜡烛
b
上符合实验要求的点是
____ ________



(3)
当把蜡烛
a
远离玻 璃板,其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
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不
变”)。



【答案】
AB C
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用一面镀了膜的玻 璃板做实验时,镀膜的一面应该
朝向像一侧放置,一面镀膜的玻璃板反射能力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便 于测量物距和像
距,故
A
符合题意;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有较多干扰人视线的光,在 较黑暗的环境中,
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最多,反射光最多,进入人眼的光最多,感觉蜡烛 的
像最亮,所以最好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
B
符合题意、
C
不符合题意;物体成
像要清晰,就必须让物体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而不是让平面镜上有足 够的光
线,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B


(2) [2]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蜡烛
b
上符合实验要求的点是< br>C


(3)[3]
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故当把蜡烛
a
远离玻璃板,其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不
变。


8.如图甲所示 ,平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
E

F
是两块黏接在一起的硬 纸板,垂直于镜
面且可绕
ON
转动,小诚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和量角器,进行了探究光 的反射规律实验。


(1)
如图甲所示,当
E

F
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
AO
沿纸板
E
射向镜面,在
F
上可看
到反射光线
OB
;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F
沿
BO
射到
O
点,光将沿图中的
_____
方向射出,
说明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
的。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____ __


(2)
如图乙所示,以法线
ON
为轴线,把纸板< br>F
向后缓慢旋转,在
F

____(
填“能”或“不
能”
)
看到反射光线
OB


(3)
如图丙所示, 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
E
沿
AO
方向射向镜面,则纸板
F< br>上
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
看到反射光线。

(4)
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三次实
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帮忙设计这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OA
可逆

显示光路

不能

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2]
让光线沿
AO
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沿
OB
射出,若让光线 沿
BO
入射时,则反
射光线沿
OA
射出,这证明光路是可逆的;



[3]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的路径;

(2)[4]
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以法线为轴线,把纸

F向后旋转时,因为
F
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
F
上不能看 到反射光线
OB


(3)[5]
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 br>E
沿
AO
方向入射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平面镜垂直,
法线已经不是ON
了,入射光线
AO
与法线所在平面已不在是纸板所在平面了,所以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6]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反射角









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梦准备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

< br>(
1
)实验时,小梦应选
______
(填字母)作为平面镜,这样选 择的目的是便于
______



2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关系,小梦应选
______
(填字母)两支蜡烛。


3
)实验时镜面与桌面必须
_____


(< br>4
)为了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小梦同学移开未点燃的蜡烛,在原位置放一张白纸做屏
幕,白纸上
_____
(选填





没有

)点燃的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_____
(选填







)像。

5
)如图乙所示是小梦同学留下的实验记录,由实验记录小梦得出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的 实验结论,该结论
______
(选填

可靠



不可靠

),说出理由
______


【答案】
F

确定像的位置

BC

垂直

没有



不可靠

没有多次测量


【解析】

【详解】

(1)[1] [2]
用透明玻璃板
F
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3]
为了对比像的大小关系,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3)[4]
确保像与蜡烛能够完全重合,镜面与桌面必须垂直;

(4)[ 5][6]
移去镜面后面的蜡烛,将白纸置于蜡烛位置,白纸上没有点燃蜡烛的像,这说明平
面 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5)[7][8 ]
一次实验就得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多次实验测量,寻找普遍规律。


1 0.小明和小聪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将平面镜
______
放在水平桌面
上,再将纸板
ABCD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激光紧贴纸板射向
O
点;在硬纸板
ONBC
面内看到反射光
_______
(填“能”或“不能 ”);如果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将硬纸

ONBC
面以
ON
为轴 向后折转,如图乙所示,则在
ONBC
面内
_________
(选填“能”
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现象说明
__________



【答案】垂直



不能

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内


【解析】
硬纸板ABCD必须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才能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
让一束 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在硬纸板ONBC面内能看到反射光,如果保持入射光的方向
不变,将硬纸板O NBC面以ON为轴向后折转,则在ONBC面内不能看到反射光.此现象说明
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 线所在的平面内.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 .2019

5
月,昆明市气温连续
10
天达到
30
℃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
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 、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
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
?
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
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
(
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
)
,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
因素有关。

(1)
小 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
观察蒸发情况,这是 探究蒸发快慢与
_________
的关系;

(2)
如果要探究蒸 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
____________
,然后用吹风

(
不加热挡
)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蒸发情况 ;

(3)
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 上,然后用
吹风机
(
加热挡
)
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 做是
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因

_________ ___


(4)
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林 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
(
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
)< br>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
的是暖风 ,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

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

吹其中一滴水

错误


有控制液体表

面空气流动快慢

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

蒸发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 )[1]
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
面 积的关系。

(2)[2][3]
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 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
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 风机吹其中一
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3)[4][5]
要探究蒸 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小林
在加热水滴的同时加快了空气的 流速,故其做法是错误的。

(4)[6]
木板吸水,会使滴在木板上的水的质量发生 变化,影响实验的进行并得出错误的判
断。

(5)[7]
沾到手

上的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手的内能减少,手表面温度降低,所以湿手感觉吹的
是凉风。


12.在实验探究

汽化、液化中的吸放热

时,同学们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给左边试管中的水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引导到右边试管 内的冷水中:


物质

熔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甲苯


95

111




80.5

218




(1)
上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在 该实验中温度计的感温泡
里不能选
____
做测温物质。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 温度计液柱上表面
____


(2)
实验中将左侧试管中的水加热 至沸腾时,可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
____
(填

升高


降低



不变

);试管中水 的内能
____
(填

增大



减小< br>”


不变

);

(3)
右侧试 管中能说明水蒸气液化的现象是
____
,能说明液化放热的现象是
___


【答案】酒精

相平

不变

增大

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

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由表格可知,酒精的沸 点
78
℃小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2]
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2)[3]
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不变。

[4]
水沸腾时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水的内能增大。

(3)[5]
水蒸气液化成水,水不断增加,所以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

[6]
液化放热右侧试管中水温升高,因此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


1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小亮将质量相同的冰和固态食用油(用肉炼制
的) 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
示,图乙中的
A

B
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和食用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
由图像可知,物质
______
(填“冰”或“食用油”) 是晶体;

(2)
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
_____ _


(3)
两种物质全部熔化后,继续对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并持续一段 时间,发现两个试管中
的液体都不会沸腾,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
______
,食用油不能沸腾的原因是温度
无法达到
______


【答案】
A
既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又能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

不能持续吸热

沸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晶体熔化的特点及液体沸腾的条件。

【详解】

(1)[1]
由图象可知,冰是晶体,因为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 2)[2]
适量指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这样才能让试管中的晶体受热均匀,但水不能太多,



否则试管放入后水会溢出,会影响实验的探究效果。

(3 )[3][4]
试管中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当试管内外的水的温度达到
100
℃时, 试管中的水不
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试管中的食用油温度达到
100
℃后,也不 能继续吸热,温度
不能再升高,而食用油沸点的温度比
100
℃要高,故食用油也不能 沸腾。

【点睛】

液体沸腾的条件有:温度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14.某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记录的实验信息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加热时间
tmin

温度



气泡情况

1

0

90

2

0.5

94

3

1.0

4

1.5

98

5

2.0

99

6

2.5

99

7

3.0

99

8

3.5

99


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渐变小

大量气泡,上升过程逐渐变大






①第
3
次实验,温度计中液柱的位置如图 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
________
℃;

②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_________




2
)实验 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
________
;(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温度计示数不变

B
.水中形成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3
)根据 表中信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水沸腾时,随时间的增加,温度
_______________



4
)烧杯不变,若烧杯中的水稍多一些,带来的好处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6


见解析;
B


保持不变;

水深增加,有利于观察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
的变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沸腾实验的实现现象、数据处理。

【详解】

(1)< br>①
[1]
由图乙可知,此时水的温度是
96
℃;


[2]
由表格找出时间为
0min
和温度为
90
℃对应的点 ,描在温度
-
时间图象上,然后用相同
的方法找出各点,逐一描出各点,最后用线把各 点连起来,见图



(2)[3]
若水太多或火焰太小,水有可能 保持在一个温度不变,却又没法达到沸点,没法沸
腾,故判断水沸腾的可靠依据应是气泡情况,故选B


(3)[4]
表格中,从第
2min
起,水冒大 量气泡,且气泡在上升过程逐渐变大,说明水已沸
腾,但温度一直保持不变;

(4) [5]
因为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气泡,而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必须有足够过程才能
明显 观察出来,所以水稍多一点的好处是水深增加,有利于观察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
化。


15.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
小明观察到某同学测水温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小明指出他在使 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
______


(2)
实验中同学们观察 到图中乙、丙两种情景,其中图
______
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
景;

(3)
小明在水温升高到
90℃
时开始每隔
1min
记录一 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min

温度


0

90

1

92

2

94

3

96

4

98

5

99

6

99

7

99



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______ ℃
,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______


(4)
端午节煮粽子时,水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够先将粽子煮熟。小明则认为
要改用小火加热, 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
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99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小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图中在使用温度计
时存在的问题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2)[2]
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 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
逐渐变大,故图乙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3][4]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 水的沸点是
99℃


(4)[4]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煮 粽子时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即可,小明的想法更
合理。


四、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学习小组用图
1
中甲所示的圆柱形纸质 套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
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1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
1
: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
2
: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
3
: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①类比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 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光斑越大越暗的现
象,可判断猜想
1

___ _____

.

②验证猜想
2
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 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中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
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 问题是
________.

③为验证猜想
3
,固定烛焰、小孔和光 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
mm

像的清晰度

像的明亮程度

小于
1.0

清晰

……逐渐变亮

1.0

清晰

1.5

清晰

2.0

清晰

2.5

清晰

4.0

清晰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________.


2
)学习小组对像的清晰度与亮度问题作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
①在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
a
,又在
a
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

c
,光屏上观察到
三个像.在
b

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
清晰的更亮的像.则
b

c
两小孔处三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
________.


②他们设想在
b

c
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 处放置棱镜,所成的像都与
b

c
两孔处三棱镜所成的像重合,则光线通过这 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
b

c
两孔处三棱镜的

____ ____
(选填“大”或“小”
)

③若只用
a
孔替代凸透 镜,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
________
,像的大小
________.

【答案】正确

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小孔越大,亮度越亮
C


更暗

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 br>)①根据题意知道,当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出现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则说
明像的亮度 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可判断猜想
1
是正确的;

②要探究像的亮度与 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
中既改变了孔的形状,也改变孔的大 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
小相等;

③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2
)①光屏上原本三个像,在
b

c
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 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
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说明该经过透镜组折射后把三个像重 叠在一起,
那么三棱镜组合相当于凸透镜的作用,所以
C
选项中的组合合理;

②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越靠近光心的光线经折射后汇聚于凸透镜的



焦点其偏折程度小,所以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
b
c
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

③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成像,但要损失一
部分能力,所以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 像相比,像的亮度变暗,但大
小不变;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
A
固定在光具座上
35cm
刻度线
处,将点燃 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5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
像,由凸 透镜
A
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接着保持蜡烛的位置
不变, 将凸透镜
A
换为凸透镜
B
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 的
像,如图丙所示:


(1)
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 律判断;凸透镜
A
的焦距是
_____cm
,凸透镜
A
的< br>焦距
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
B
的焦距;

(2)
在图甲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
5cm
, 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
像,应该把光屏向
_____
(填“左”或“右”)移动 一段距离,像将
_____
(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3)
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_____
(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的成像
特点;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动,应使光屏
_____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 上再
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4)
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 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
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_____


A
.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B
.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C
.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
.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答案】
10
小于



变大

幻灯机

靠近
C

【解析】

【分析】


1
)要解决此题,根据凸 透镜成像的规律之一,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通过
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根据物距和 凸透镜的焦距关系,求出两个凸透镜的焦距,比
较焦距大小;




2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3
)当
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远视眼镜即 为凸透
镜,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
聚在视网膜上;


4
)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 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
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 亮;口径小,透
过的光少,像就暗。

【详解】

(1)[1]由图乙知,当物距为
20cm
时,像距也为
20cm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 规律,物距等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由于

2f20cm



f10cm

[2]
由甲图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35cm5cm30cm

物距在
u2f
范围内,即

30cm2f
A

所以凸透镜
A
的焦距范围为

f
A
15cm

由乙图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35cm5cm30cm

物距在
fu2f
范围内,即


f
B
30cm2f
B

所以凸透镜
B
的焦距范围为

15cmf
B
30cm

故凸透镜
A
的焦距小于凸透镜
B
的焦距。

(2) [3][4]
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原来蜡烛距离凸透镜
30cm
,蜡烛右移< br>5cm
后,物距
变为
25cm
,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距变小,像距 变大,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像距比原
来更大,则像将变大。

(3)[5]
由图丙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幻灯机。

[6]
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远视眼看物体时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
上;当用远视眼镜时,会将像向凸透镜靠近,故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4)[7]
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
的光线比原来减少, 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
C



18.小方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
刻度线处



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


(< br>1
)如图所示位置,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
_____
(选填“放大”、“ 缩小”或“等
大”)的实像。


2
)小方将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 烛和透镜之间的适当位置,此时应将蜡烛向
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 光屏上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
)取走镜片,小方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
20cm
处然后向左 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移

______
(选填序号)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此时成的像和蜡烛在光具座上
20cm
处成的像相比是
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等大”)的。

A

50~65cm B

65~80cm C

80~95cm

4
)小方想用大小合适的玻璃板替换凸透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她取两只相同的蜡烛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_______
关系;光具座上的刻度可以方便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 的
____________
关系。

【答案】等大


B
变小

大小

距离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如图知,物距
u=30cm
,像距
v=30cm
,物距等于像距,所以蜡烛在光屏上成的像为倒
立、等大的实像。

(2)[2]
将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适当位置,对光线能够起到提前会聚的 作用,
此时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3][4]取走镜片,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此时物距大于
2
倍焦距,像距应在
2倍焦
距与
1
倍焦距之间,凸透镜在
50cm
处,应将光屏移至< br>65

80cm
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
像,且此时成的像和蜡烛在光具座上
20cm
处成的像相比变小了。

(4)[5]
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蜡烛又能与前 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
小相同,所以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 系。

[6]
光具座上的刻度可以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方便得出像和物体到 玻璃板的距离
关系。


19.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明将
凸透镜放在光具座
50cm
刻度处,蜡烛放在光 具座
10cm
刻度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依次
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 清晰的蜡烛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 )

1

6
次实验中,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且随着像距的变大 ,所成的像
__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小明也可得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 cm


(3)
如图乙所示,
ab
是光源
S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经过凸透镜的焦点
F

S'
是光

S
在平面镜中的像,请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确定光源
S
的位置,并完成反射 光线
ab

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________


次数

物距

cm


像距

cm


1

40

2

35

3

30

4

25

5

20

6

15

13.5

14

15

16.7

20

30





【答案】变大
10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平面镜的光源作图及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法。



【详解】

(1)[1]
通过实验可知,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成像会变大。

(2)[2]
由第
5
次数据知,

u=v=20cm



u=2f=20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3)[3]
根据平面 镜的成像规律,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先经
S
'作镜面的垂线,再由物
和像与镜面 距离相等,确定光源
S
的位置;由反射光线可以确定光在镜中的入射点,连接
入射点与 光源
S
,再在线上标出指向镜面的箭头,即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ab
经焦点 后射
向凸透镜,其折射光线平衡于主光轴。如图。


【点睛】
< br>光线的综合作图,需根据光的各个规律,逐一完成。本题先根据平面成像规律完成平面镜
作图,再 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20.在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

( 1
)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_ ____cm.


(2
)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_____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
不变,移动透镜至
_____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
)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 镜至
16cm
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_____
处能
观察到烛焰的 像.




(4
)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 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
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 的像.则该眼镜是
_____
眼镜(近视

远视).

【答案】
10.0
倒立

放大
40cm B
远视


【解析】

【详解】

(1
)如图,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等于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20.00cm-10.00cm= 10.00cm.

(2
)如图乙,物距
u=25.00cm-10.00c m=15.00cm
,像距
v=55.00cm-25.00cm=30.00cm
, 物
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折射光路是可逆的,若保
持蜡 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物距
u=30cm
时,即移动透镜至
40cm
刻度线处 ,光屏上能再次
呈现清晰的像.

(3
)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16 cm
刻度线处,则物距
u=16cm-10cm=6cm<f
,此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光屏上承接不到.通过凸 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像与
蜡烛在透镜的同侧,人眼在图中
B
处能观察到烛焰 的像.

(4)
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 糊了,将光屏
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的作用是提前成像了,所以眼< br>镜是会聚透镜,这种眼镜是远视眼镜.



五、初二物理 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1)

①A

m

V
代入公式中,算出盐水的密度
ρ



程< br>步
B
将玻璃杯里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
V=30cm
3


C
在玻璃杯中盛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
m
1
(如下图);

D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m2
=50.4g


以上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用天平 和量筒进行测量,然后求密度,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______
法。



E
根据
m
1

m
2
算出中盐水的质量
m









m
1
g

m
2
g

m

V

ρ(
kgm
3
)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2)
测量平均速度

器材

斜面、垫木、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和
______


保持斜面的 坡度不变,分别测出小车通过全程
AB
段和上半程
AC
段的路程及
所 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出对应的平均速度,数据如下:

过程
数据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ms
;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 度
结论

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问题
讨论

在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因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斜面应保持较
______
的坡
度。< br>


【答案】
CBDEA
间接测量法
74.4g 50.4g 24g 30cm
3

0.810
3
kgm
3

停表
0.8



小(或缓)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要测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和体积,需首先测出玻璃杯中盐水的质量,然后将部分倒入
量筒中,测出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和剩余盐水和玻璃杯的质量,求得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根
据密度公式可求出盐水的密度 ,故顺序为
CBDEA


[2]
用天平和量筒组合起来使用来测量物质的密度,运用了间接测量法。

[3]
由图可知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
1
=50g+20g+4.4g=74.4g

[4]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m
2
=50.4g



[5]
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m= m
1
- m
2
=74.4g-50.4g=24g

[6]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30cm
3

[7]
则盐水的密度



m24g
0.8g cm
3
0.810
3
kgm
3

3
V 30cm
(2)[8]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所以我 们还需停
表。

[9]
由表格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和时间,则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br>AB

[10]
小车通过
AC
段的平均速度

s
AB
0.96m
0.8ms

t
AB
1.2s
s
AC
0.48m
0.6ms

t
AC
0.8s
v
AC

小车通过
CB
段的平均速度

v
CB

s
CB
s
AB
s< br>AC
0.96m0.48m
1.2ms

t
CBt
AB
t
AC
1.2s0.8s
根据小车通过
AC

CB
段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变大。

[1 1]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了时间的测量方便,斜面的坡度应该小(或缓)一些。


22.某物理兴趣小组需要测量某樱桃酒的密度。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测量,实验过< br>程如下:

A
、用已调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为
m
1


B
、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樱桃酒,测出烧杯和樱桃酒的总质量
m
2


C
、将烧杯中的樱桃酒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简中樱桃酒的体积
V


(1)该小组测量樱桃酒密度的原理是:
_________


(2)经讨论,该小组实验方案存在较大的误差,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是:
________
,改进
措施时只要把实验顺序变一下即可,请你写出合理的顺序(填步骤前的字母序
号):______


(3)改进后的计算密度的公式是:(用步骤中测量量的符号表示)
_______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小明想出了一个新方案:



将空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
46g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水面的位置标记在烧杯壁上。将盛有水的烧杯放在天平上,



测出其质量为
116g
,则烧杯中水的体积为
__ ______cm
3



将水倒出擦干,在烧杯中倒入樱桃酒至标 记处,将此烧杯放在天平上,天平平衡时,右
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烧杯和樱桃酒的总 质量为
_______g



计算得出樱桃酒的密度为
________gcm
3


【答案】
ρ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通过测量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

mm
1
m

烧杯中液体倒不尽(合理即可)

BCA

ρ

2

70

109

0.9


VV
m
计算密度。

V
(2)[2]
当将樱桃酒全 部倒入量筒中时,并不能倒干净,所以体积测量偏小。

[3]
只要先测量烧杯和樱桃 酒的总质量,然后倒出樱桃酒,用总质量减去剩余的烧杯的质
量,得到的就是量筒中樱桃酒的真实质量, 即将实验步骤调整为
BCA


(3)[4]
改进后的计算密度的公式是



(4)[5]
由题意可知,烧杯中水的质量为

m
2
m
1

V
m

116g-46g=70g

因为水的密度为
1.010kgm
,则水的体积为

3
V


m




70g
3
70cm

1.010
3
kgm
3
[6]
由 图可知,烧杯和樱桃酒的总质量为

100g+5g+4g=109g

[7 ]
因为水被倒出并擦干烧杯,在烧杯中倒入樱桃酒至标记处,所以,樱桃酒的体积等于水
的体积 ,即

V

V

70cm
3

樱桃酒的质量为

m

109g-46g=63g

根据密度公式可得樱桃酒的密度为

m

63g

0.9gcm
3

3
V

70cm

23.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
)移动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 央红线的右侧,此时应向
_________(
选填
“左”或“右”
)
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
)如图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 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则液体的质量是
________
,液
体的体积是
__ ______
,酸奶的密度
________kgm
3



3
)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
________(< br>选填“偏大”或
“偏小”
)
,应按怎样的顺序做实验才能减小由此产生的实验误 差
?______________
(只需
填实验序号)。

【答案】左;
48.6g

40cm
3

ml
);
1.215
×
10
3


偏大;

乙、丙、甲。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及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处理。

【详解】
< br>(1)[1]
天平调平时,指针的偏向与平衡螺母的移动方向相反,所以指针向右偏时,平衡螺母
应向左移动;

(2)[2]
图甲测量的是空烧杯的质量,读数为
m

=33.4g
,图乙测的是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
m

=8 2g
,那么酸奶的质量

m=m


m

=82g

33.4g=48.6g


[3] [4]
由图丙可知,酸奶的体积
V=40cm
3
,那么其密度


m48.6g
1.215cm
3
1.21510< br>3
kgm
3


3
V40cm
(3)[5]
由于烧杯内残留部分酸奶,会造成酸奶的体积变小,而质量是准确值,所以会造成结
果偏大;< br>
[6]
为了避免酸奶残留而造成误差,应先测量酸奶和烧杯的总质量,再测酸奶的体积 ,最后
测烧杯和小部分残留酸奶的质量,故操作顺序是乙、丙、甲。


24 .小刚家准备建一栋新房,爸爸买了一堆材料相同的石子,小刚选取一块石子在实验室
测它的密度.他先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1
)小刚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石子的质量,请指出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 天平平衡,则此石子
的质量为
____g
.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 后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石子
的体积是
_______cm
3
,此石子的密度是
___________kgm
3


【答案】用手拿砝码

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23.4 9.0 2.6×10
3


【解析】

【分析】

【详解】

取放砝码时不能用手拿,应使用镊子来夹取;应按照左物右码的原则来测量;

由图示 可知石子的质量为
20g+3

4g=23

4g
;石子的 体积为
39 cm
3
-30 cm
3
=
3
,石子
的密度是
23

4g9 cm
3
= 2

6×10
3
kgm
3



25.小丽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自己配制的盐水的密度。


(1)
实验步骤如下: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发现指针位置如图 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

动,使天平平衡;

在玻璃杯中盛入盐水,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记下砝码和游



码的读数为
126.2g



把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_________cm3



把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中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 所用砝码、游码的位置
如图丙所示为
_________g


⑤< br>计算出盐水的质量是
_______g
,密度是
________gcm
3

______________kgm
3


(2)
如果小丽在实验过程中先测量盐水的体积,再测量盐水的质量,则测得的密度值会偏
_____ ____


【答案】右
60 54.2 72 1.2 1.2×10
3




【解析】

【详解】

(1)[1]
从图甲可以看到,指针 往左偏,这说明左边比较重,那么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
动,使天平平衡;

[2]
从图乙可以看到,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V60ml60cm
3

[3][4][5][6]
从图丙可以看到,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是

m
'
20g20g10g4.2g54.2g

那么可以知道,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是

'

mm

-m126.2g-54.2g72g

盐水的密度是



m72g
1.2gcm
3
1.210
3
kgm
3

3
V60cm
m
可知,
V
(2)[7]
如果小丽在实验过程中先测量盐水的体积,再测量 盐水的质量,这时她会把盐水倒入
玻璃杯中,量筒会有一点盐水附在上面,那么所测量盐水的质量偏小, 根据


测得的密度值会偏小。


2015北京高考数学-我愿是激流


苏州公务员考试网-学习党章的体会


西安的三本院校-浙江省自主招生网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南充高中


遗体告别-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罗马帘-在职证明样本


商业广告词-执业药师报考时间


浙江省公务员面试名单-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