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
天体运行论-户外拓展感想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细心的小轩发现水箱接口处使用不同水管
,出水口水流喷射的远近不同.于是,小轩想
探究“水压相同时影响水管出水口水流速度大小的因素”。
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
①
与水管的长度有关;
②
与水管的内径大小有关;
③
与水管的材质有关.为了验证猜想,
小轩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
1
)实验过程中,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从而使接口处水的压强<
br>________
。保持出
水口的高度
h
不变,通过
____
________
来反映出水口水流速度的大小.在接口处接材质相
同的不同水管多次实验,实
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0
70
40
长度
l
(
cm
)
内径
d
(
cm
)
1.0
1.5
2.0
1.0
1.5
2.0
1.0
1.5
2.0
喷射距离
s
(
cm
)
14
16
20
12
15
17
11
13
14
(
2
)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__
。
(
3
)比较序号
________
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内径一定
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
口水流速度越小;比较序号
1
、
2
、
3
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
_____
。
(
4
)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________
。
(
5
)为验证猜想
③
,接下来的操作应该为
_____________
。
【来源】【专题】备战2020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题型08-创新探究题
【答案】不变
喷射距离
刻度尺
1
、
4
、
7
或
2
、
5
、
8
或
3
、
6
、
9
水管内径越大,出水
口水流速度越大
越小
用内径和长度相同,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
有关。使接口处水的压强不变,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
[2]
水流速度的越大喷射距离越远,可以通过喷射的距离反映水流的速度。
(2)[3]
实验中需要刻度尺测量水管长度、水管内径、喷射距离。
(3
)[4]
比较
1
、
4
、
7
或
2
、
5
、
8
或
3
、
6
、
9
发
现实验中水管材质和内径相同,而水管长度不
同,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
,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
速度越小。
[5]
比较
1
、
2
、
3
或
4
、
5
、
6
或
7
、
8
、
9
发现当水管材质和长度相同,而内径不同,内径
越
小,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水管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
速度
越小。
(4)[6]
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
口水流速度越小。
(5)[7]
猜想
③
为出水口水流速度与水管的
材质有关,所以为验证猜想
③
应当用内径和长度
相同,但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br>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___
和
_____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_______
(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_____
(填“路程”或“时间”)
时造成的误差.
<
br>(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_____
(填
“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
速度越
_____
(填“大”或“小”).
(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
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____
直线运动.(选填“匀
速”或“变速”)
(6)实验中测得路程s
1
上的平均速度为v
1
,路程s2
上的平均速度为v
2
,路程s
3
上的平均
速度为v<
br>3
.那么,v
1
、v
2
、v
3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
.(选填>、<、=)
【来源】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育才第二中学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v=
s
时间
大
大
变速
<
t
【解析】
【分析】
(
1
)公式
v=
s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
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实验
t
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
些.(
3
)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
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
【详解】
(1)
平均速度
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
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
离和时
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故实验的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
(
2
)
实验原理为
v=
s
;
t
(3)
斜面坡度越大,小
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
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4)
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
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
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
5
)实验时观察
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越来越大,故是变速直
线运动.
(6)
由于小车在
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
所以上半段的平
均速度最小
,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
全程的平均速
度居中
,
因此
v
2
.
3.以
下是某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
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_____
.
(实验器材)小车、
____
_
,
_____
、斜面、金属挡板、小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测的物理
量
路程
scm
时间
ts
平均速度
v
(
cm
•
s
﹣
1
)
AB
段
45
2.5
BC
段
55
2.0
AC
段
(实验分析)
(
1
)小车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cms
,在
AC
段的平均速
度是
_____cms
,小车全程
是做
_____
运动.(选填“匀
速”或“变速”)
(
2
)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
_____
(选填“增大”或“减
小”)斜面的坡度.
【来源】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s
刻度尺
秒表
18 22.2
变速
减小
t
s
t
[2][3]
根据实验原理知道,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所以,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
度尺和秒
表;
(1)[4]
由表格数据知道,小车在
AB
段的路程是:
s
AB
=45cm
,
t
AB
=2.5s
,
所以,小车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v
AB
[5]
小车在
AC
段的路程是:
s
AB
45cm
=18cms
t
AB
2.5s
s
AC
=45cm+55cm=100cm
,
t
AC
=2.5s+2.0s=4.5s
,
所以,小车在
AC
段的平均速度是:
v
AC
<
br>s
AC
100cm
22.2cms
;
t
AC
4.5s
[6]
由于
AB
段的速度小于
AC
段的速度,说明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7]
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
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
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
减小斜面的坡度。
4.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
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
的纸锥
。
(1)
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____<
br>和
_____
。
(2)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
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
_____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_____
来比较
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
_____
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
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
____
_
(选填
“
A
”或“
B
”)进行实验较好。
(4)
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
0.2
s
曝光
一次.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此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_____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
A
、
B
两位置间的
实际距离为
6.40cm
,则
A
、
B
两位置间纸锥的速度为
_____ms
。
【来源】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乙
时间
高度
A
先变大后不变
0.16
【解析】
【详解】
(1)[1]
[2]
根据
v
具是秒表;
(2)[3] [4] [5]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
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
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
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
所经过的高度;
(3)[6]
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
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
于时间的测量,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
A
较好;
(4)[7]
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
变;
[8]
由图示可知,
AB
间的运动时间:
s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
t
t
0.2s20.4s
,
纸锥的速度:
v
s
0.064m
=0.16ms
。
t
0.4s
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
1
)图中
AB
段的距离s
AB
=
______ cm
,测得时间
t
AB
=
1.6s
,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__
__cms
。
(
2
)如果小车过了
B
点停止计时
,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v
AB
会偏
_____
(选填“大”或
“小”)。
(
3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A
处由
_____
状态开始下滑。
(
4
)实验中可以发现
v
BC
__________v
AC
。(选填“>”、“<”或“=”)
【来源】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40.0
25.0
小
静止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
度值为
1cm
,所以,
AB
段的距离是:
s
AB
=80.0cm-40.0cm=40.0cm
,
[2]
由于测得运动时间是
t
AB
=1.6s
,所以,
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v
AB
s
AB
40cm
25cms
,
t
AB
1.6s
(2)[3]
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
时间偏大,根据
v
均速度
v
AB
会偏小;
<
br>s
知道,测得
AB
段的平
t
(3)[4]
实验中应多
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
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5]
小车从
A
到
C
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
越来越大,故在
BC
段的速度大于
AC
段的速
度,即
vBC
>
v
AC
。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在此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______
;选取两支完全相同
的蜡烛是为了比
较像与物的
______
关系.
(2)
此
实验最好在
_____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到的效果会更好
些.
(3)
移开蜡烛
B
.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无法呈
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______
像.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
较暗
虚
【解析】
(1)
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
A
的像和蜡烛
B
重合,既能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
察到
B
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
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
B代
替蜡烛
A
,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2)
因蜡烛是点燃的,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才可看清
蜡烛的像.
(3)<
br>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
A
的烛焰的
像,所
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
点睛: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
.像的位置用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重
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
A
的像,又能看到蜡烛
B
,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研究物
像的大小采
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把蜡烛
A
的大小用蜡烛
B
来代替;当实验环境光线较暗<
br>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7.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活动中,小华猜想光斑
形状可能与孔的形状、孔的大小和孔到光屏
的距离有关。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她找来平
行光源和图a所示的四种打
好孔的卡片。
(1)小华在四种卡片中选择了
卡片甲。她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
(2)让平行光
垂直照射在卡片上,调节卡片甲与光屏距离,透过孔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
与卡片甲三角形孔相同的光斑
;再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甲上,如图b,自右侧无孔处开
始,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
斑形状
_______
,光斑大小
________
;过一
会儿,观
察到光屏上出现圆形的光斑,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
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
br>________
,光斑大小
________
。
【答案】在改变孔的大小过程中,孔的形状保持不变
不变
变小
不变
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控制变量的思路,探究孔的大小对
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
改变孔的大小。
(2)小孔较大时,通
过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
孔的形状有关;小孔较小时,通过孔
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
无关。
【详解】
(1)a图中卡片甲是三角形,从右侧拦住部分仍是三角形,形状不变,故A符合要求;
乙、丙、丁三图中随着卡片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2)在卡片
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
与影子形成相同,形状与孔
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为小孔成像现象,光斑的
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向左缓缓推动乙
;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
变小;孔较小时,光屏上出现光源的像,继续缓缓推动卡片
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
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大小不变。
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
然后在中
间画一横线,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沿此直线放好,取两段等长的蜡烛,将蜡烛
A
点
燃放在
玻璃板的前方,然后用另外一根蜡烛
B
在玻璃板的后方来回移动。
(1)
该实验采用半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的目的是:
_____
。<
br>
(2)
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_____
(选填“
A
”或“
B
”)侧观察。
(3)
找到
A
的像的位置后,连结蜡烛
A
和蜡烛
B
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
板所在平面
相
_____
,两段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_____
关系。
(4)
将蜡烛
B
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
现都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如图
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br>_____
。
(5)
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
B
与蜡
烛
A
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
A
靠近玻璃板时,
则像将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_____
(选填
“变大”、
“变小”或“不变”)。
(6)
图乙是某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
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
。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
垂直;
大小;
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成像;
靠近;
不变;
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析】
【详解】
(1)[1]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在玻璃板前面既能看到
A
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B
,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2)[2]
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A
蜡烛发出
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
能看到像,故眼睛在
A
蜡烛所在这一侧;
(3)[3]
连接蜡烛
A
和蜡烛
B
所在的位置,发现该
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垂直,且对应点的
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4]
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4)[5]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B
,都无法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的原因
可能是玻璃
板与桌面不垂直,也可能是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
射成像,题干中已经说明玻璃板竖
直放置,故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
(5)[6]
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将蜡烛
A
靠近玻璃板时,则
像将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
动;
[7]
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
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靠近平面
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
等于物体的大小
)
;
(6)[8]
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进
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9.小童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是他其中的几个实验操作
:
a.移去蜡烛
B
,在
B
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
有无蜡烛的像
b
.点燃一支小蜡烛
A
,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没
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
B
放到玻璃板后
面,移动至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
合
c
.记下蜡烛
A
和
B
及玻璃板的位置
d.
移去玻璃板、蜡烛
A
及光屏,用直线连接
A
和
B
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
位置的距离.
(1)
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_________.
(2)<
br>步骤
a
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
(3)
小童在某次改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B
的位置都
无法与
A
的像重
合,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
(4)
小童将显示时间为
10:21
的电子手表放在平面镜前,
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
间是
_______.
(5)
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图乙
: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次实验
:_______
【答案】bcad
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15:01
为了
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解析】
【分析】
【详解】
(1
)因为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因此合理的顺序是:
b
.点燃一支小蜡烛
A
,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
B放到玻璃
板后面,移动到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c
.记下蜡烛
A
和
B
以及玻璃板的位置;
a
.移去蜡烛
B
,在
B
的位置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d
.移去玻璃板
、蜡烛
A
及光屏,用直线连接
A
和
B
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
它们到玻璃板
位置的距离.
(2
)因为光屏不能接收虚像,只能接收到实像
,所以步骤
a
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这样做的目的是看是实像还是虚像.
(3)
当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即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时,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在改
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B
的位置都无法与
A
的像重合
;
(4
)由图分析可得
:
题中所给的
10:21
,
与
“15:01”
成轴对称,这时的时间应是
15:01.
(5)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征,要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因此不能只进行一次实验,而应多
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即为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要多次实验.
10.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表格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
射角_____
入射角.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0°
50°
反射角
30°
40°
50°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
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_____
内
,此时在纸板B上
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
光线.
<
br>(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_____
方向射出.
【答案】等于
同一平面
不能
OE
【解析】
解:(
1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2
)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
面
内,此时在纸板
B
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
3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贴着纸板
B
沿
F0
射到
O
点,光将沿
OE
方
向射出.
故答案为(
1)等于;(
2
)同一平面;不能;(
3
)
OE
.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
内容即可正确解题;光的反
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
除了装置
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____________
。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
A、B
两铁圈中的
_______
(填
A或
B)
。
(2)
实验中,每隔
1min<
br>记录一次数据,第
3min
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此时温度
t=_______℃
,直到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水
的沸点为
_
_______℃
。
(3)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
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________
。由图像可
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秒表
A
94 98
保持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在实验中,还需要用秒表记录时间,所以除了需要温度计外,还需秒表;
[2]
由于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如果先固定
B
铁圈的位
置,再固定
A
的位置,酒精
灯的火焰位置可能不合适,所以需要先固定
A铁圈。
(2)[3][4]
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实验中,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数据,第
3min
时
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温度是
94℃
;水沸腾时,不断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
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表格中所示水的沸点是
98℃;
(3)[5]
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6]
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点睛】
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问题,在进行读数时,一定要注意温度计
的分度
值。同时考查了水沸腾图象的画法及沸点的概念。
12.下雨前的空气湿度一般比
较大,所以空气湿度情况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一项重要依据。
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
,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它由两个相同的温度
计并列组成,其中一个温度计用湿布包起来。
(1)
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为
100℃
,表示当时的气温
_
_________(>=<)100C
。一般情况
下,湿泡温度计的示数
_____
_____(>=<
)干泡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
干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空气湿度越
_________
(大
小)。
(2
)炎热的夏天,下雨前人会感到特别闷热,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 <
液体蒸发时吸热
小
空气湿度大
,
人的汗液很难蒸发
【解析】
(
1
)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
的是
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
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
计的示数低;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
中的水蒸气越多,两个温度计读数的
差别越大
,
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小;
(
2
)炎热的
夏天,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慢,所以人会感到特别闷热。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
=
(2).
<
(3).
液体蒸发时吸热
(4).
小
(5).
空气湿度大
,
人
的汗液很难蒸发
【点睛】
(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
,
汽化要吸热
;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
动速度
;
蒸发的快慢还
与液体的种类和空气湿度有关。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
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
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
(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
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
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
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
合液中所占体积
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
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
到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
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
)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
3
0%
逐渐增大到
90%
,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是(
_________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2
)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
-15℃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
中,宜选(
_________
)
A.30% B.40% C.60%
D.90%
(3
)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___
_________;
(4)
由图
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
75%
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__________
℃.
(5
)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________
(选填
“
升高
”、“
降低
”或
“
不变
”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D B
图略
120
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解析】
(1)
观察表中数据得出
,
当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时
,
混合液
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
所
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
<
br>(2)
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
-15
℃
,
因为混合液的凝固点比
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
10--
15
℃
,
则混
合液的凝固点约为
-25--30
℃
,
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选择和的防冻液
,
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
含量不宜过高<
br>,
所以选择的防冻液较为合适
,
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
;
(3)
根据表格,描出点
,
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图略,
<
br>(4)
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
75%
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
℃;
(5)
与原来相比
,
水箱内的水因为汽化
而减少
,
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
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 D (2). B (3).
图略
(4). 120 (5).
升高
(6).
水由于汽化而减
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14.图甲是
“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
的实验装置.
(1)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________
℃;
(2)如图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
_
___
段
(
选填
“AB”
或“
BC
”
<
br>)其熔点为
____
℃.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的热量
____
放出的热
量
(
选填
“大于”
“
小于
或
“
等于
”)
.
(3)
用质量
m
1
的海波实
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丁中的
a
.若用质量为
m
2
(
m
2
>m
1
)
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
_
______(
选填
“b”
“
c”
或
“d”)
.
【答案】46
BC
48
大于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
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其示数为
46
℃;
(2)
海波是晶体,有一定的
熔点,所以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
BC
段;由图可知,海波在熔
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
度不变,其熔点为
48℃
,熔化过程中海波的内能增加,因此吸收的
热量大于放出的热
量;
(3)
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点,
用质量为
m
2
(m
2
>m
1
)
的海波做实
验,海波的质量变大了,加热到熔点吸收热量变大,所需时间变长,
但熔点不会改变,仍是
48
℃
,故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
c.
15.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
在气温低于
0℃
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
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
就会融化;在煤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融熔
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
A
.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
0℃
时熔化
B
.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
0℃
时熔化
C
.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
0℃
时熔化
为验证她的猜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
(
1
)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
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
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温度计示数低于
0℃
,证明
猜想
A
是
__
(选填<
br>“
正确
”
或
“
错误
”
)的;同时观察到罐底
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
___
现象
(填物态变化名称)
(
2
)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
0℃
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
厚度
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
同
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
上的钢丝未明显陷
入冰块.
通过比较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中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
_
__
(选填
“
增
大
”
、
“
减小
”
或
“
不变
”
),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
_____
__
(选填
“
高于
”
、
“
低于
”
或
“
等于
”
)
0℃
,说明猜想
B
是
____
(选填
“
正确
”
或
“
错误
”<
br>)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___
是错误的.
(
3
)探究结束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
受压
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
水时密度
__
,体积
___
(均选填
“
增大
”
、
“
减小
”
或
“
不变<
br>”
),才会出现(
2
)中的现象.
【答案】正确
凝华
增大
低于
正确
C
增大
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
br>1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
于
0℃
;
故证明猜想
A
是正确的;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
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
出热量;(
2
)
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
的三根细钢丝分别
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泡沫的
密
度,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实心铁块的质量大于泡沫块,则其重力也大于泡
沫块
,对冰块的压力也大,因此通过比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和丙钢丝下
的冰受到的压强增大
,当冰受到压力变大时,熔点都会降低;从而说明猜想
B
是正确的;
甲的厚度大于丙的
厚度,比较甲和丙,可知冰层变薄熔点降低,故说明
C
、汽车碾压使冰
层变薄了,冰雪
就可能在低于
0℃
时熔化是正确的;(
3
)根据公式
ρ=
可
知,质量不变,
密度变大时,体积变小,所以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但水的密度变大,所以体积变<
br>小.
四、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
.
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
位置,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
umm
vmm
30
23
60
45
90
67
120
90
150
113
180
134
A.
把一个小灯泡
a
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所成像的位置。
B.
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
b
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
a
的像重合。
C.
用刻度尺测量灯泡
b
到水面的距离。
(
1<
br>)测量时,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灯泡
b
,水面处对应的刻度如图甲所示,则灯泡b
到水面的距离为
_____cm
。
(
2
)
灯泡
a
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
b
到水面的距离一定相等,理由是
:
_______
(
3
)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
零刻度线与灯泡
a
的像重合,则
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
________
_
。
(
4
)某小组实验时,每次都从灯泡
a
的正
上方观察,测得灯泡
a
到水面距离
u
和灯泡
a
的
像
到水面距离
v
的对应关系如上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乙坐标中描点作出
v-u
关
系图线。
(
___________
)
由图线可知,
v
与
u
成
______(
选填“正比”、
“反比”
)
。
【答案】
8.20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灯泡
a
的深度
正比
【解析】
【详解】
(1)[1]
从图甲可以看
到,灯泡
b
到水面的距离为
8.20cm
;
(2)[2]
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灯泡
b
到水面的距离大小等于灯泡
b
的
像到水面的距
离,而灯泡
b
的像与灯泡
a
的像是重合的,所以灯泡<
br>a
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
b
到水面
的距离一定相等;
(3)[3]
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线与灯泡
a
的像重合,因
为光的折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真实位置应该是在灯泡
a
的位置,所以
刻度尺在水面处的
示数表示灯泡
a
的深度;
(4)[4]
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中描点作出
v-u
关系图线,如下图所示;
[5]
由图线可知,
v
与
u
成正比。
17.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 cm
;
(2)
实验前,小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_____
,目的是使烛焰的
像成在光屏的
中央;
(3)
小明将蜡烛放到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得到了
一个倒立的、
_____
的实像(选填“放
大”或“缩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
br>_____
(选填“照相机”、
“投影仪”或“放大
镜”)上;
(4)
实验过程中蜡烛越烧越短,
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
_____
移动,小明应把凸透镜向
_____
移动,
就可以再次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两空均选填“上”或
“下)
【答案】
10.0
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上
下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一束平行光照到凸透镜上,在左边的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
点到凸透镜的
距离即为焦距
f=40.0cm-30.0cm=10.0cm
(2)[2]
在探究“凸
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应调节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
一高度。
(3)[3][4]
将蜡烛放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蜡烛在两倍焦距以为,且
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得
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4)[5][6]
实验过程中蜡烛越烧越短,此时像呈现在光屏的上半部分,为了使烛焰的像重新成
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按照实验要求安装好实
验器材,如图所示。
(1)
点燃蜡烛,当蜡烛、凸透镜在图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
______
(选
填
“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回至
50cm
刻度处,把蜡烛移至
15cm
刻度处后,再将
光屏向
________
(选填
“左”或“右
”)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__________
(选填“正立”或“倒立”
)、
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答案】不能
右
倒立
放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如图所示物距
u=30cm-20cm=10cm
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此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2)[2][3][4]
保持
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移至
15cm
刻度处后,此时物距
u
30cm15cm15cm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
倍焦距,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
距;由题意可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
上得到清晰的像。
19.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进行了探究
(1)
如图
1
所示,为测量凸透镜焦距
,他将一束平行光正对透镜射入,并调节光屏位置直到
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该透镜的焦距
f=_____cm
:
(2)
实验前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高
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_____
。
(3)
图
2<
br>中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烛焰像,小明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了,适当向左移
动光屏,屏上的像就又清晰了,由此可判断小明是
_____
(填“近视”、
“远视”
)眼;
(4)
小明用该凸透镜和图
3
所提供的器材自制简易照相机。
①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像,应选择
_____
(选填“较暗”、“较亮”)的物体拍摄;
②图
3
中内、外筒的长度分别为
10cm
、
7.5c
m
,小明在教室内将自制照相机对准教室的窗
户,为了通过调节内筒能在薄膜上成清晰的像,薄
膜应安放在内筒中与
A
端距离至少超过
_____cm
处:
③小明用自制相机拍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则需将内筒向
_____<
br>(选填“里推”或“外拉”)
【答案】
8.0
主光轴
远视
较亮
0.5
里推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则该
点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
距离为焦距,故由图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
8.0cm
。
(2)[2]
实验前调节烛焰中心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即三者
的中心在凸透镜
的主光轴上。
(3)[3]
小明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
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屏上的像就
又清晰了,说明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为远视
眼镜。
(4)
①
[4]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像,应选择较亮的物体拍摄。
<
br>②[5]
调节内筒在薄膜上成清晰的像,则像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又因为凸透镜的焦距为
8.0cm
,则像距为
8.0~16.0cm
,,薄膜应安放
在内筒中与
A
端距离至少超过
8.0cm7.5cm0.5cm
③
[6]
小明用自制相机拍
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即物距变
大,则像距变小,则需将内筒向里推。<
br>
20.小林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
1
)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
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
_______
。
(
2
)如图
a
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
A
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
保持蜡烛
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
B
处
(
图中未标出
),
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
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______
_
的实像
。
(
3
)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若仍
使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央,蜡烛和凸透镜不
动,则光屏应
_______(
选填
“
向上
”
或
“
向下
”)
移动
。
(
4
)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一支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
L
,与凸透
镜第一次所在位置
A
间
的距离为
L
0
,如图
b所示
,
则该透镜两倍焦距
2f_______
L(
选填
“>”“<”
或
“ =,
透镜先后两
次所在位置<
br>A
、
B
之间的距离
s=______
(L
0
、
L
表示
)。
【答案】使烛焰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缩小;
向上;
<
;
L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实验前,应调整烛焰
、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使烛焰成的像
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
(2)[2]
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
A
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因为
物距小于像距,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
B
处,物距大于
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
蜡烛燃
烧变短时,所成的像移到了光屏中心的上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则
光屏应向上移动。
(4)[4]
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
A
处时
v2f
,
2L
0
。
u
所以
2f
vL
L
[5]
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
A
处,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
L
0
,将
凸透镜向右移到
B
处,透镜到
蜡烛的距离为
LL
0
,所以
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
A
、
B
之间的距离
s=
L2L
0
五、初二物理 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小华同学
从网上购置了一盒用于
3D
打印的条状物,该条状物的外包装盒上注明该材
料不溶于水
,与水无反应,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学完力学知识后,小华想利用所学知识测
出条状物的密度。
(1)
小华将天平放在桌面上,把游码移至称
量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中线
的右侧,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
____________ (
选填
“
左
”
或
“
右
”)
调节;
(2)
他取出两根完全相同的条状物,用天平测量它们
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对
应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这两支条状物的质量是
_____
_______________g
;
(3)
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
水的体积。然后把这两支条状物轻轻放入量筒中,发现它
们先是漂浮并冒出气泡,然后慢慢沉入水底(
假设体积不膨胀
)
,稳定后读出水和条状物的
总体积。如果用这种方法
测量体积,会直接导致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填
“
偏大
”
或
“
偏小
”)
;
(4)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出两支条状物的体积,他把吸足水的条状物取出擦干,放入装有
34mL
水的量筒中,水面对应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条状物的总体积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cm
3
,密度为
ρ=__________________
__gcm
3
。
(5)
小华想利用已知密度的条状物和小圆柱形容
器,用如图丙所示的步骤测出盐水的密度,
请你根据他的实验步骤写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
br>①在小圆柱形容器中倒入适量盐水,用刻度尺量出了盐水的深度为
h
1
;
②将一支干燥的条状物用保鲜膜包好密封,放入容器中,条状物漂浮,用刻度尺量出此时
盐
水的深度为
h
2
;
③用细长针将条状物完全压住浸没在盐水中,用
刻度尺量出此时盐水的深度为
h
3
;
④盐水密度的表达式为
ρ
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字母表示,条状物密度用
“ρ”
表
示
)
;
<
br>(6)
小华还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金属圆柱体测量盐水的密度。于是他找来一只弹簧测力计,但他发现该测力计的刻度盘已经模糊不清,就找来台秤按如图丁所示步骤来完成测量;
①将
金属圆柱体的一半浸入水中,记下台秤的示数为
m
1
=102g
;
②将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记下台秤的示数为
m
2
=152g
;
③将圆柱体全部浸入与水等质量的盐水中,记下台秤的示数
m
3
=18
2g
;
④算出盐水的密度
ρ
盐水
=__________
__________gcm
3
。
(h
3
h
1
)
1.3
【答案】左
8.4
偏大
12
0.7
(h
2
h
1
)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天平使用方法,将天平放
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归零后,往右边偏转,则需将平衡
螺母向左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2]
看图可知这两支条状物的质量是
m
砝码示数
+m
游码示数
=5g+3.4g=8.4g
<
br>[3]
把这两支条状物轻轻放入量筒中,发现它们先是漂浮并冒出气泡,然后慢慢沉入水底
(
假
设体积不膨胀
)
,由于物体吸水,稳定后读出水和条状物的总体积就会
偏小,计算出的密度
就会偏大了。
[4][5]
条状物的体积为
VV
装
-V
初
=46cm
3
-34cm
3
=12cm
3
条状物的密度为
=
m8.4g
3
=0.7gcm
V12cm
3
[6]
设小圆柱形容器的横截面积为
S
,条状物漂浮时,受到的浮
力与重力相等,所以条状物
的质量为
m
G
F
浮
盐水
gV
排
盐水
S(h
2h
1
)
ggg
V
条
S(h
3
h
1
)
完全浸没后,可计算出条状物的体积为
则盐水的密度为
即
m
盐水
S(h
2-h
1
)
盐水
(h
2
-h
1
)
VS(h
3
-h
1
)(h
3<
br>-h
1
)
(h
3
h
1
)
(h
2
h
1
)
盐水
[
7]
金属圆柱体的一半浸入水中时,排开水的质量为
m152g-102g=50g
则水的质量为
m
水
=102g-50g=52g
把金属圆柱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质量为
m
'
152g-52g=100g
排开水的体积即金属块的体积为
V
m
'
水<
br>
100g
=100cm
3
3
1gcm
金属块全部浸入盐水中时排开盐水的质量为
m
''
182g-52g=130g
则盐水的密度为
盐水
m
''
130g
=1.3gcm
3
3
V100cm
22.(1)
①A
将
m
、
V
代入公式中
,算出盐水的密度
ρ
;
过
程
步
B
将玻璃
杯里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
V=30cm
3
;
C<
br>在玻璃杯中盛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
m
1
(如下图);
D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m
2
=50.4g
;
以上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方
法
②
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然后求密度,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______
法。
骤
E
根据
m
1
、
m
2
算出中盐水的质量
m<
br>;
数
据
表
格
m
1
g
m
2
g
m
V
ρ(
kgm
3
)
(
____
)
(
____
)
(
____
)
(
____
)
(
____
)
(2)
测量平均速度
器材
斜面、垫木、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和
______
①
保持斜面的
坡度不变,分别测出小车通过全程
AB
段和上半程
AC
段的路程及
所
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出对应的平均速度,数据如下:
过程
数据
②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ms
;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
度
结论
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问题
讨论
在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因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斜面应保持较
______
的坡
度。<
br>
【答案】
CBDEA
间接测量法
74.4g 50.4g 24g 30cm
3
0.810
3
kgm
3
停表
0.8
变
大
小(或缓)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要测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和体积,需首先测出玻璃杯
中盐水的质量,然后将部分倒入
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和剩余盐水和玻璃杯的质量,求得量筒中
盐水的质量,根
据密度公式可求出盐水的密度,故顺序为
CBDEA
。
[2]
用天平和量筒组合起来使用来测量物质的密度,运用了间接测量法。
[3]
由图可知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
1
=50g+20g+4.4g=74.4g
[4]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m
2
=50.4g
[5]
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m= m
1
- m
2
=74.4g-50.4g=24g
[6]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30cm
3
[7]
则盐水的密度
m24g
333
0.8gcm0.810kgm
3
V30cm
(2)[8]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所以我们还需停
表。
[9]
由表格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和时间,则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br>AB
[10]
小车通过
AC
段的平均速度
s
AB
0.96m
0.8ms
t
AB
1.2s
s
AC
0.48m
0.6ms
t
AC
0.8s
v
AC
小车通过
CB
段的平均速度
v
CB
s
CB
s
AB
s<
br>AC
0.96m0.48m
1.2ms
t
CBt
AB
t
AC
1.2s0.8s
根据小车通过
AC
、
CB
段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变大。
[1
1]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了时间的测量方便,斜面的坡度应该小(或缓)一些。
23.小阳放学回家帮妈妈给小妹妹冲奶粉,他想知道奶粉的密度,于是他取了点奶粉,做<
br>了如下
实验。
(
1)
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
(左
右)
移动;
(2)
小阳用调节好的天平测
奶粉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为
______g
。他用
如图
丙方法测出奶粉的体积,则奶粉的密度是
______gcm
3
;
(3)
小阳猜想没有量筒也可测出奶粉的密度,于是他找来一个圆柱形的平底薄壁小玻璃瓶(可
竖直漂浮在水面)、刻度尺、大碗和水,并设计如下实验:
①<
br>在玻璃瓶内装入适量的奶粉,轻轻摇晃,使其表面水平,测出奶粉的高度
h
1
;
②
将装有奶粉的玻璃瓶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大碗中,使其竖直漂浮,测出玻璃瓶浸入水
中的
深度
h
2
;
③
将奶粉倒出,把玻璃瓶放入装
水的大碗中,仍竖直漂浮,测出玻璃瓶浸入水中的深
h
3
;
④奶粉密度表达式
ρ=______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水的密度用
水
表示);
⑤
实验中发现玻璃瓶中的奶粉很难倒净,这会导致
所测的密度值偏
______
。
【答案】右
25
2.74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图中显示指针向左偏,根据
“
右偏左调,左偏右调
”
的规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2)[2]
右盘中有两个砝码,一个
20g
,另一个
5g
,所以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为
25g
。
[3]
天平使用时,左托盘放称量物
,
右托盘放砝码,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
数,所以奶粉的质量为
m20g5g2.4g27.4g
由图丙知奶粉的体积为
10cm
3
,所以奶粉的密度为
h
2
h
3
水
小
h
1
m27.4g
2.74gcm3
3
V10cm
(3)
④
[4]
奶粉的重力等于浮力的变化量
G
奶
=F
浮
=
水
gV
水
gs(h
2
h
3
)
奶粉的质量
m
奶
=
奶粉的密度
G
奶
水
gs(h
2
h
3
)<
br>
水
s(h
2
h
3
)
gg
奶
=
m奶
水
s(h
2
h
3
)
h
2
h
3
=
水
V
奶sh
1
h
1
⑤
[5]
因为奶粉很难倒净,所以测得奶粉
的质量就偏小,而体积不变,根据密度计算公式
m
可知,这会导致所测的密度值偏小。
V
24.小强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
密度。他取了适量的这种液体的样品倒入烧杯中,进行
下列实验。
(1
)实验前,小强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________
处。横梁静止
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
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
2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操作情景如图甲所示,错误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
。
(
3
)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
a.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该液体的总质量为
72.0g
;
b
.
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所示)。测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
V
;读
数
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
________
。倒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_
_______
cm
3
。
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
的总质量
m
,横梁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所对
的刻度值如图丙所示,则读
数为
________g
。
3
(
4
)计算得到液
体的密度为
________
kgm
。
(
5
)在
两次测量质量时,小强发现都使用了同一个磨损了的砝码,则对测量液体密度的结
果
_____
___
(选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零刻度
右
称量过程中调节了平衡螺母
相平
30 39 1.1×10
3
不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天平要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
2]
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的左侧,说明左侧更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其反方向调节,故将
平衡
螺母向右调节。
(2) [3]
在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
游码使天平平衡,不能再移动平
衡螺母,故错误之处是称量过程中调节了平衡螺母。
(3)b[4]
在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5]
量筒的分度值是
2mL
,所以倒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30
mL
,即
30cm
3
。
c[6]
由图丙,托盘中
的砝码的质量是
35.0g
,标尺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
4.0g
,所以烧杯
和
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m=35.0g+4.0g=39.0g
(4)[7]
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m'm
总
m72.0g-39.0g=33.0g
液体的密度
m'33.0g
1.1gcm
31.110
3
kgm
3
3
V30cm
(
5)[8]
使用磨损的砝码会使读出的物质质量偏大,因为两次测量质量时,都使用了同一个磨
损了的砝码,所以两次读出的物质质量都偏大,但是在此实验中是将两次实验结果相减来
计算量筒内液体
的质量,所以对量筒内液体的质量的结果不会有影响,也就对测量液体密
度的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25.小军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
1
)请你将以下小军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
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
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
“左”或“右”
)
调节直至横梁平衡。
②将
装有食用油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中,当天平再次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
示,用天平测出________
并记录。
③把烧杯中的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其示数如图丙所示。
④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
m
2
并记录。
(
2
)请你将表头、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在下表中。
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
量
m
2
g
26
食用油的密度
ρ
(
g∙cm
-3
)
(
_______
)
(
______
)
(
_______
)
(
______
)
(
_______
)
【答案】左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m
1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m
1
g
52g
量筒中食用
油的体积
Vml
40ml
0.9gcm
3
【解析】
【详解】
(1)[1]
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说明右侧重,反向调节平衡螺母,
所以应该将平衡
螺母向左调节;
[2]
将装有食用油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中
,当天平再次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
示,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m1
,并记录;
(2)[3][4]
测量食用油的密度,第一步先测量食
用油和烧杯的总质量
m
1
,如图丙所示为:
50g+10g+2g=62g
;
第二步,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一部分进入
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中剩余部分食用油和烧
杯的质量
m
2
=26g
,
[5][6]
则倒入量筒中的食用油质量为:
m=m
1
-m
2
=62g-26g=36g
;
[6]
第三步,读出倒入量筒的食用油的体积为:
V=40ml=40cm
3
,
最后根据
m
得食用油的密度为:
V
m36g
0.9gcm
3
。
3
V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