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托福官网报名-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小组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
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
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滑下并开
始记时
,
分别测出小车到
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t
B
、
t
C
;
(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
;
(<
br>2
)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
________(
选填“大”或“小″
)
;
(
3
)小车从
A
到
B
经
过的路程为
________ cm,
若
t
A
、
t
B
、
t
C
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
车在
AB
、
BC
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v
AB
=__________ms
;
v
BC
= ________
ms
(保留两位有效
数字);
(
4
)小车沿斜
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规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来源】山东滨州阳信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监测)
【答案】
v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s
小
40.0 0.13 0.20
在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在变大
t
s
。
t
(2)[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
计时会越困
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3]
由图知,小车通过
AB
的路程为:
s
AB
=4.00dm=0.4m;
s
BC
=4.00dm=0.4m
;
[4][5]
小车通过
AB
、
BC
段的时间:
t
AB
=t
B
-
t
A
=
10:35:03
-
10:35:00=3s;
t
BC
=t
C
-
t
B
=
10:35:05
-
10:35:03=2s
;
所以小车通过
AB
、
BC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s
AB
0.4m
0.13ms
;
v
AB
==
t
AB
3s
v
BC
=
s
BC
0.4m
0.2ms<
br>;
=
t
BC
2s
(4)[6]
由
(3)
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在变大。
2.物理实验课
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
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
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
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br>
(
1
)本实验的原理是
___
;
(
2<
br>)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_____
(填“路程”或“时间”
)
时造成的误差;
(
3
)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
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
小车后半
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
(
4
)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
测量的路程是
____cm
,平均速度
____ms
;
(
5
)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br>
______
(选填“
A
”或“
B
”)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
v=
s
时间
小于
65.0 0.1625 B
t
s
。
t
(2)[2]
斜面坡度越大
,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
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
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
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
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
均速度。
(4)[4][5]
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
65.0cm
,运动的时间是
4s
,平
均速度
v=
s65.0cm
=16.25cms=0.1625ms
t4s
(5)[6] A
图为
s-t
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
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
比,故
A
不符合题意;而
B
图为
v-t
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
B
中能反映小车
运动情况。
3.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
示,把小车放在斜面
顶端
A
处。
(
1
)该实验的原理是根据公式
____
进行测量的;
<
br>(
2
)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B
处测出
AB
的长s
1
=0.8m
,小车从斜面顶端
A
处滑下到达
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1
=5s
,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
1
=____ms
;
(
3
)把金属片移到<
br>AB
的中点
O
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
O
点处的时间t
2
=3s
,那么
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
br>=____ms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
4
)小车在斜面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v
3
=____ms
;
(
5<
br>)根据测量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
____
(填“大”或“小”),小车做
__
__
运动(选填
“匀速”或“变速”);
(
6
)实验前必
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
的平均速度偏
___
_
(填“大”或“小”);
(
7
)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
,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
____
(填“大”
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
测量
____
。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详解】
(1)[1]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s
0.16
0.13
0.2
大
变速
小
小
时间
t
s
;
t
(2)[2]s
1
=80cm=0.8m
,
t
1
=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
=
s
1
0.8m
==0.16ms
;
t
1
5s
(3)[3]
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
t
2
=
3s
,路程
s
2
=0.4m
;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
均
速度:
v
2
=
s
2
0.4m
=
≈
0.13ms
;
t
2
3s
t
3
=5s−3s=2s
;
<
br>(4)[4]
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
s
3
=0.4m
,所用
时间:
所以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v
3
=s
3
0.4m
==0.2ms
;
t
3
2s
(5)[5][6]
根据计算的数据可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做变速运
动;
(6)[7]
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所测得小车通过的时间偏大,
路程不变,由
v=
s
可知这样会使测的平均速度偏小;
t
(7)[8][9]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
br>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4.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
有适当刻度的斜面
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
、
B
、
C
三
处时,电子时
钟所显示的三个不同的时刻,则:
(
1
)斜面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_______cm
;
(
2
)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
;
(
3)在本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__________
(选填“大”或<
br>“小”)一些;
(
4
)由图可知:小车在
AB
两点
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ms
。小车由
A
运动到
C的
过程中是做
___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来源】云南省个旧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s
【答案】
1 v=
小
0.2
变速
t
【解析】
【详解】
(1)[1]
由图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
1dm
,里面由有
10
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
1cm
,分
度值是
1cm
;
(2)[2]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s
测量的;
t
(3)[3]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倾角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4] AB
段的距离是
s
AB
=10.00dm-6.00dm=4.00dm
,
所用时间为
t
AB
=2s
,
所以小车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AB
=
s
AB
4.00dm
=
=2dms=0.2ms
;
t
AB
2s
[5]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属于
变速直线运动。
5.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
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
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
均速度;
(
1
)该实验原理是
______
;
(
2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
(选填“大”或“小”);
(
3
)小车通过
AB
段时测得时间
t
AB1.6s
,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_____
_cms
;
(
4
)在测量小车到达
B
点的时间时
,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
AB
段的平均速
度
v
AB
会偏
______
(选填“大”或“小”)。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详解】
(1)[1]
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
v
s
小
25.0
偏小
t
s
;
t
(2)[2]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
运动的速度慢一些,所以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3]
小车通过
AB
段时测得时间
t
AB
1.6s
,则
AB
段的平均
速度:
v
AB
s
AB
40cm
2
5.0cms
;
t
AB
1.6s
(4)[4]
如
果让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v
均速
度会偏小。
s
知,平
t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
像的特点”,准备了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
面镜一块、茶色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
(1)
平面
M
所选的器材是
________
(选填“平面镜”或“茶色玻璃板”)。小明把蜡烛
A
点
燃放在
M
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
M
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
从前面看
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
1
所示,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
A
的
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
;
(2)
小明把一
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
M
的后面、像的前面,可以发现蜡烛
A
在镜中的像_____
(选填字母代号);
A.
被挡板全部挡住,看不到像
B.
挡板挡不住,还是完整的像
C.
被挡板挡住,只成一半的像
D.
蜡烛
A
的像成在了挡板上
(3)
如图
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
a
处;将平面镜从中间
切
开,并移至图
2
乙所示的位置竖直放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________
(选填字母代
号)。
A.
硬币成像在
b
处,且成两个像
B.
硬币成像在
c
处
C.
硬币成像在
a
处
D.
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答案】茶色玻璃板
大小相等,外形相同
(
大小相同
) B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茶色玻璃板颜色深,与明亮的火焰的像对比明显,同时因为玻璃透明,能看到对面没
有点燃的蜡烛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择茶色玻璃被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2]
把蜡烛
A
点燃放在
M
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
M
后面适当位置,
当某支蜡烛
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
1
所示,说明该
蜡烛与蜡烛
A
的像重合了,则该蜡烛与蜡烛
A
大小相等、外形相同。
(2)[3]
将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
M
的后面、像的前面,依然能够看到
蜡烛
A
在镜中成完
整的虚像,像不在挡板上,所以应该选
B
。
(3)[4]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硬币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
仍在原
来像与成像物体的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所以应该选
C
。
7.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活动中,小华猜想光斑形状可能与孔的形状、孔的大小和孔到光屏<
br>的距离有关。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她找来平行光源和图a所示的四种打
好孔的卡
片。
(1)小华在四种卡片中选择了卡片甲
。她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
(2)让平行光垂直照
射在卡片上,调节卡片甲与光屏距离,透过孔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
与卡片甲三角形孔相同的光斑;再用
另一张卡片覆盖在甲上,如图b,自右侧无孔处开
始,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
_______
,光斑大小
________
;过一
会儿,观察到光
屏上出现圆形的光斑,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
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
________
,光斑大小
________
。
【答案】在改变孔的大小过程中,孔的形状保持不变
不变
变小
不变
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控制变量的思路,探究孔的大小对
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
改变孔的大小。
(2)小孔较大时,通
过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
孔的形状有关;小孔较小时,通过孔
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
无关。
【详解】
(1)a图中卡片甲是三角形,从右侧拦住部分仍是三角形,形状不变,故A符合要求;
乙、丙、丁三图中随着卡片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2)在卡片
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
与影子形成相同,形状与孔
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为小孔成像现象,光斑的
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向左缓缓推动乙
;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
变小;孔较小时,光屏上出现光源的像,继续缓缓推动卡片
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
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大小不变。
8.如图甲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图。
(1)
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
A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
A
完全相同的蜡烛
B
竖立在
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
__________
;
(2)
移去蜡烛
B
,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
_____
___
,(填“能”或“不能”)
成蜡烛
A
的清晰的实像。
(3)
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小
明回家观察到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
距转盘
1.6m
高处有一
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则灯的像距离该灯
_________m
;若用手拨动转
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
________
。(填
“改变”或“不变
”
)
【答案】蜡烛
B
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不能
3.2m
不变
【解析】
【详解】
(1)[1]
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
前面的蜡烛
A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
A
完全相同的蜡烛
B
竖
立
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
B
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2)[2]
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蜡烛
B
,在
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
屏,白屏上不能成蜡烛
A
的清晰的实像。
(
3)[3]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灯的像距
离该灯
3.2m
。
(4)[4]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
关于镜面对称,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物
的位置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也不变。
9.如图所示,是小林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硬纸板是由E、<
br>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
点.<
br>
(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
光线.
(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
________
(填“能”或
“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由(1)(2)可得出结论:
________
.
(4)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射出,改变光
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30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使入射角45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使入射角65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说明
________
.
【答案】能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0º
45º 65º
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
【解析】
【分析】
【详解】
(1)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先使
E、F
两块纸板在同一
平面内,这时能看到反射光线;
(2
)把纸板
F
向前或向后折,这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否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就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了
;
(3)
所以由(
1)(2
)可得
出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
面);
(4
)入
射角为
30º
,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也是
30º
,同理,使入射角为
45º
,这时反射角
也为
45º
,使入射角
65º
,这时反
射角
65º;
通过实验可以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1
0.如图甲所示,平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
E
、
F
是两块
黏接在一起的硬纸板,垂直于
镜面且可绕
ON
转动,小诚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和量角器
,进行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
验。
(1)
如图甲所示,当
E
、
F
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
AO
沿纸板
E
射向镜面,在
F
上可看
到反射光线
OB
;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
沿
BO
射到
O
点,光将沿图中的
_____
方向射出,
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
的。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
是为了
______
。
(2)
如图乙所示,以法线
ON<
br>为轴线,把纸板
F
向后缓慢旋转,在
F
上
____(
填“能”或“不
能”
)
看到反射光线
OB
。
(3
)
如图丙所示,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
E
沿
AO
方向射向镜
面,则纸板
F
上
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
看到反射光线。
(4)
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出入射
角和反射角,进行三次实
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帮忙设计这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
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OA
可逆
显示光路
不能
不能
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2]
让光线沿
AO
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沿
OB
射出,若让光线
沿
BO
入射时,则反
射光线沿
OA
射出,这证明光路是可逆的;
[3]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的路径;
(2)[4]
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以法线为轴线,把纸
板
F
向后旋转时,因为
F
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
F
上
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OB
;
(3)[5
]
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
E
沿
AO
方向入射平面镜上时,法
线与平面镜垂直,
法线已经不是
ON
了,入射光线
AO
与法线所在平
面已不在是纸板所在平面了,所以在纸板
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6]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反射角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探究
“
水的沸腾
”
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
90℃<
br>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
数,直到水沸腾
5min
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表: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
90
92
94
_______
98
98
98
98
98
(
1
)某次数据没有记录
,当时温度计示数如下如图
1
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
2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_____℃<
br>;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
压
________
(高于
等于
低于)
1
个标准大气压;
(
3
)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
________
加热;
(
4
)在第
4min
到第
9min
的这
段时间内这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
;
(
5
)请你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
________
;
(
6
)如上如图
2
所示,图
________<
br>是沸腾前的现象,图
________
是沸腾时的现象;
(
7
)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br>如图
3
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___
_____
.
【答案】(
1
)
96
(
2
)
98
低于
(
3
)外焰
(
4
)水沸腾,仍不断吸热,有大量气泡上升,但温度保持不变
(
5
)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
6
)
a b
(
7
)
B
【解析】
【分析】
(1
)读数时,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2
)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
变的特点判断出水的沸点;根据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来判断当
时气压与标准气压的关系;
(3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用温度计的外焰加热;
(4
)掌
握水沸腾时的特点及现象.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
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到达液面破裂.
(5
)掌握水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6
)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
大;
(7
)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
)由图
1
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示数为
96
℃
;
(2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
出,水在第
5
到
9
分钟,温度保持
98
℃不变,所以此时为
沸腾
过程,沸点为
98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应为
100
℃,可
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3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4)4到
9
分钟,水处于沸腾状态,所以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同时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
持不变.
(5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6
)图
a
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图
b中气泡在上升
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7
)水沸
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图
B
符合题意.
故答案
为(
1)96;(2)98
;低于;(
3
)外焰;(
4
)水
沸腾,仍不断吸热,有大量气泡
上升,但温度保持不变;(
5
)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
不变;
(6)a;b;(7)B.
【点睛】
此题主要是探究水
的沸腾实验,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加热,所以要掌握酒精灯的使用,
同时考查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及沸腾
时与沸腾前的现象区别,关键是搞清气泡在上升过程中
的变化.
12.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试验装置如图甲,试
管内装有适量
的碎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时应按
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开始加热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其示数为
_____
℃。
(3)如图丙为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可知冰是
____
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图中BC段物质处于
_____
(选填“固态”、
“液
态”或“固液共存态”)。
(拓展)同学们继续实验,试管中的水
__
___
(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_____
:接着,同学们又把温度计移
到烧杯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发现在同
一实验室里,不同小组测得的水的沸点不同,有同
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
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想一个简单方法检验这种猜想是否正确。方
法
_____
。
【答案】自下而上
﹣4
晶体
固液共存态
不能
不能继续吸热
将三支温度计一齐放
进
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解析】
【详解】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
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
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
度,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0以下,是零下,所以此时的示数是﹣4℃;
(3)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图中BC段
是晶体的熔
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拓展】
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
热,杯中水达到沸点后能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
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与杯
中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
能沸腾。要 验证温度计是否准确,可以将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
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
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13
.
(
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
来越小,最后
几乎听不到铃声,这说明
______
.
(
2
)图乙是探究
“ ”
的实验装置图,
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
ON
向前或向后折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
上的
ON
垂直于镜面。能折叠的纸板的作
用是:
。
(
3
)图丙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
变化特点
”
的实验:组装实验装置时,放置石棉
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
非常重要,应当先调整固定
的位置(选填
“
铁
圈<
br>”
或
“
铁夹
”
);实验时,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答案】(
1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
)光的反射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内。(
3
)铁圈
”
;缩短试验时间或节省时间
.
【解析】试题分析:(
1
)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
铃声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空
气越稀薄,声音越小,空气完全没有时,声音也听不到,可
得真空不能传声。(
2
)把
纸板
ON
的右半边向前或向后折时,如果入射光线、法线、反射
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
以反射光线不能出现在纸板上。所以,用能折叠的纸板判断反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
3
)若先固定铁夹,温度计的位置相对固定,铁圈上下调整的空间有限,难以
保证用酒精
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当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因为热水温度较高,可以减少实验时间。
考点:声音的传播
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实验装置的合理安装
14.如图甲所示,是小宇设计的
“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
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
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1
)水的沸点是
__℃.
(2
)实验时大气压
__
(填
“
大于
”、“
等于
”
或
“
小于
”)1
个标准大气压.
(3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
_________.
【答案】
98
小于
减小水的质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
)如图,水温达到
98℃
时,继续吸热温度
不再升高,说明水的沸点是
98℃.
(2)
因为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
低,所以水的沸点低于
100℃,
说明实验时大气压低
于
1
个标准大
气压.
(3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
,
根据
Q
cmΔt
分析可知,可以减小水的质量缩短时
间;或提高水的初温缩短时间;另外减少散热也可
以缩短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上加盖
子.
15.小明利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
实验时,小明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而不是直接用冷水做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
.
(2)实验过程中,小明记录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
的沸点是
_____
℃.
时间min
温度℃
0
1
2
3
4
96
5
98
6
98
7
98
8
98
9
10
90
92
93
95
98
98
(3)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水中上升的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
_____
(填字母序
号).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4)小明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_____
(选填“可
行”或“不可行”).
【答案】缩短加热时间
98
℃
B
不可行
【解析】
【分析】
【详解】
(
1
)在实验中,向烧杯内倒入热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热水温度较高,可以缩短实验时
间;
(
2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
持不变,由图象知,水从第
10min
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
温度保持
98
℃不变,则水的沸点为
98
℃.
(
3
)水沸腾时
,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水中上升的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水蒸气,故选
B
;
(
4
)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酒精灯的火焰的大小无关,故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四、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
.
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
成像的
位置,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
umm
vmm
30
23
60
45
90
67
120
90
150
113
180
134
A.
把一个小灯泡
a
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所成像的位置。
B.
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
b
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
a
的像重合。
C.
用刻度尺测量灯泡
b
到水面的距离。
(
1<
br>)测量时,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灯泡
b
,水面处对应的刻度如图甲所示,则灯泡b
到水面的距离为
_____cm
。
(
2
)
灯泡
a
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
b
到水面的距离一定相等,理由是
:
_______
(
3
)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
零刻度线与灯泡
a
的像重合,则
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
________
_
。
(
4
)某小组实验时,每次都从灯泡
a
的正
上方观察,测得灯泡
a
到水面距离
u
和灯泡
a
的
像
到水面距离
v
的对应关系如上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乙坐标中描点作出
v-u
关
系图线。
(
___________
)
由图线可知,
v
与
u
成
______(
选填“正比”、
“反比”
)
。
【答案】
8.20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灯泡
a
的深度
正比
【解析】
【详解】
(1)[1]
从图甲可以看到,灯泡<
br>b
到水面的距离为
8.20cm
;
(2)[2]
根
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灯泡
b
到水面的距离大小等于灯泡
b
的像到水面的
距
离,而灯泡
b
的像与灯泡
a
的像是重合的,所以灯泡
a<
br>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
b
到水面
的距离一定相等;
(3)
[3]
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线与灯泡
a
的像重合
,因
为光的折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真实位置应该是在灯泡
a
的位置,所以刻度尺在水
面处的
示数表示灯泡
a
的深度;
(4)[4]
根据表中数
据,在坐标中描点作出
v-u
关系图线,如下图所示;
[5]
由图线可知,
v
与
u
成正比。
1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
图甲中一
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为
_______
___cm
;
(2)
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
未画出
)
①若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合适位置放一眼镜的镜片,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
再次看
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
_________(
选填“发散”或“会聚”
)
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视”
)眼镜;
②若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
br>_______cm
刻度线处,可以再
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
_____
____(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
的。日常生活
中,
_
_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
③若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
br>距离后,光屏上
______________(
能或不能
)
看到清晰
的像;
④若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
25cm
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
镜在原来位置不变,在
光具座上移动光屏,
______
_(
能或不能
)
找到一个位置,使像清晰的呈现在光屏上。
(
光具座
总长
100cm)
【答案】
10.0
发散
近视
80
放大
投影仪
不能
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根据焦点的定义
光斑即焦点处
,由图可知凸透镜位于
30.0cm
处,光屏位于
40.0cm
处,则该凸透
镜的焦距
为
10.0cm
。
(2)[2][3]
图乙中烛
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
30cm
,大于两倍焦距,像距
15cm<
br>,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在图乙中烛焰和
凸透镜之间合
适位置放一眼镜的镜片,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
br>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延迟聚焦,是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
[4][5][6]
若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
15cm
,根据光的可
逆性,像
距调整至
30cm
,即将光屏移动到
80cm
刻度线处,可
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倒
立放大的实像;日常生活中,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就是利用
这一原理制成的。
[7]
若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
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
距离后,光屏与透镜间的距离不变,但物距增大,故光屏上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
[8]
若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
25cm
凸透镜,保持蜡
烛和凸透镜在原来位置不变,此
时物距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
使像清晰的呈现在光屏上,则像距应大于
2
倍焦距即
50cm
,应在光具座上
移动光屏至刻度值上
100cm
以外,而图中刻度尺最大量程不足,故不
能找到这个位
置。
18.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器材安装合理,实验操作
规范。在图示
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
1)这个像是倒立、
_____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它的成像原理与
_____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
2
)若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右移动
5cm
,则为了能
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应
将光屏向右移动
_____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
5cm
,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
要
_____
一些(选填“大
”或“小”)。
(
3
)小明为了研究近视眼的成因,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
一近视眼镜(图中未画出),这
时需要将光屏向
_____
(选填“左”或“右”)移
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缩小
照相机
小于
小
右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
由图可知,成像时,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
就是利
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3][4]
将凸透镜向右移动
5cm
,物距变大,导致像变小,像距也变小,所以光屏向右移动
的距离小于
5cm<
br>。
(3)[5]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戴上近视眼镜能
使像向后移动,所以要
想成清晰的像,就要让光屏向右移动。
19.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进行了探究
(1)
如图
1
所示,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将一束平行光正对透镜射入,并调节光屏位
置直到
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该透镜的焦距
f=_____cm
:
<
br>(2)
实验前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____
_
。
(3)
图
2
中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烛焰像,小明将
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了,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屏上的像就又清晰了,由此可判断小明
是
_____
(填“近视”、
“远视”)眼;
(4)
小明用该凸透镜和图
3
所提供的器材自制简易照相机。
①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像,应选择
_____
(选填“较暗”、“较亮”)的物体拍摄;
②图
3
中内、外筒的长度分别为
10cm
、
7.5c
m
,小明在教室内将自制照相机对准教室的窗
户,为了通过调节内筒能在薄膜上成清晰的像,薄
膜应安放在内筒中与
A
端距离至少超过
_____cm
处:
③小明用自制相机拍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则需将内筒向
_____<
br>(选填“里推”或“外拉”)
【答案】
8.0
主光轴
远视
较亮
0.5
里推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则该
点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
距离为焦距,故由图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
8.0cm
。
(2)[2]
实验前调节烛焰中心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即三者
的中心在凸透镜
的主光轴上。
(3)[3]<
br>小明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屏上的像就
又清晰了,说
明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为远视眼镜。
(4)
①
[4]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像,应选择较亮的物体拍摄。
<
br>②[5]
调节内筒在薄膜上成清晰的像,则像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又因为凸透镜的焦距为
8.0cm
,则像距为
8.0~16.0cm
,,薄膜应安放
在内筒中与
A
端距离至少超过
8.0cm7.5cm0.5cm
③
[6]
小明用自制相机拍
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即物距变
大,则像距变小,则需将内筒向里推。<
br>
20.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
1
)如图甲所示,先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然后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
_____
______
上,进行实验,
(
2
)小强同学经过规范操作,准确测量,实验记录如下表:
序号
物距
ucm
1
2
3
4
45.0
30.0
20.0
6.0
像距
vcm
22.5
30.0
60.0
像的性质
a
倒立、等大、实像
b
正立、放大、虚像
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
a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
。
(
3
)在进行第三次实验时
如图乙所示,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
)
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
(
4
)在进行第三次实验时,
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小明同学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蜡
烛与凸透镜之间,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
向
_____(
选填“左”或“右”)
移动。
(
5
)在各组汇报数据时,有两个小组使用的凸透镜
焦距都是
15.0cm
,物距都是
25.0cm
时,所测像距分别为
37.5cm
,
36. 6cm.
他俩讨论后认为
:
数据出现差别的
原因不是测量像距
时的误差所致,而是由于实验时的操作引起的
.
请你写出数据出现差
别的原因
___________
。
【答案】凸透镜的主光轴
倒立、缩小、实像
倒立、放大、实像
能
右
没有前后移动
光屏寻找到最清晰的像
【解析】
【详解】
(1)[1]
为了保证烛焰所成的像呈现在光屏的正中央,应该使
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主光轴上;
(2)[2]
由表格中第二行数
据可知,物距等于像距为
30cm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15cm
,第一行中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所以
a
中填倒立、缩小的实像;
[3]
第三行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所以
b
中填倒立、放大的实像;
(3)[4]
第三次实验中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右侧的光屏能够承接,撤掉光屏,人眼的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能够接收到烛焰的实像;
(4)[5]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比较
厚,折光能力比较强,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需要
用凹透镜对光发散一下,所以当将一副近视眼
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线的会聚点会
落在光屏的右边,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右移动;
(5)[6]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我们需要让物体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时,记录物距、像距等
相关数据,所以像距记录有差别,原因是因为没有左右移动光屏使像清晰后记录数
据。
五、初二物理
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简,测量某种食用油的密度;
(1)
他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
图甲所
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
天平平衡;
(2)
取适量食用油倒入烧杯内,用天平测量龙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时,
应把烧杯放在天平的
______
(选填“左”或“右”)盘内,当天平平衡时,另一盘中的
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
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是
_______g
;将烧杯中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
中,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是
27g
;
(3)
如图丙所示,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是
______cm
3
,通过计算可得这种食用油的密度是
____kgm
3<
br>;
(4)
测量结束后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小明发现他在实验中所用的
50g
砝码已生锈,且天平的
左盘粘了一小块泥,则他所测食用油的密度
______
___
(选填“偏大”“偏小”“准确”或
“无法确定”)。
【答案】右
左
63 40
0.9
×
10
3
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由图甲知,指针静止时偏
左,此时应将平
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2)[2]
使用天平时,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3]
由图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m
1
50g+10g+3g=63g
则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是
63g
。
(3)[4]
如图丙所示
V40mL=40cm
3
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是
40cm
3
。
[5]
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是
m63g-27g=36g
根据公式
m36g
=0.9gcm
30.910
3
kgm
3
3
V40cm
可知这种食用油的密度是
0.9×10
3
kgm
3
。
(4)[6]
天平的左盘粘了一小块橡皮泥,调节平衡
螺母后,左右两盘质量相等,测量物体质量
时,左右两盘质量也相等,不影响测量结果;所用的
50g
砝码生锈,说明砝码的实际质量
超过标注的质量,因此可少加砝码便能与左侧平衡,而读
数时却仍按标注值读取,因此所
测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会偏小;而在测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27g
时,用不到
50g
砝码,这就导致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偏小,根据公式
小。
m
可得,所测食用油的密度偏
V
22.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
1
)移动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
侧,此时应向
_________(
选填
“左”或“右”
)
移动平衡
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
2
)如图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
的示意图,则液体的质量是
________
,液
体的体积是
_______
_
,酸奶的密度
________kgm
3
;
(
3
)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
________(
选填
“偏大”或
“偏小”
)
,应按怎样的顺序做实验才能减小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
?______________
(只需
填实验序号)。
【答案】左;
48.6g
;
40cm
3
(
ml
);
1.215
×
10
3
;
偏大;
乙、丙、甲。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及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处理。
【详解】
<
br>(1)[1]
天平调平时,指针的偏向与平衡螺母的移动方向相反,所以指针向右偏时,平衡螺母
应向左移动;
(2)[2]
图甲测量的是空烧杯的质量,读数为
m
空
=33.4g
,图乙测的是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
m
总
=8
2g
,那么酸奶的质量
m=m
总
−
m
空
=82g
−
33.4g=48.6g
;
[3]
[4]
由图丙可知,酸奶的体积
V=40cm
3
,那么其密度
m48.6g
333
1.215cm1.21510kgm
;
3
V40cm
(3)[5]
由于烧杯内残留部分酸奶,
会造成酸奶的体积变小,而质量是准确值,所以会造成结
果偏大;
[6]
为
了避免酸奶残留而造成误差,应先测量酸奶和烧杯的总质量,再测酸奶的体积,最后
测烧杯和小部分残留
酸奶的质量,故操作顺序是乙、丙、甲。
23.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
1
)取出天平,观察称量和感量;
(
2
)将天
平(砝码)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
;
(
3
)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__
______
调节(选
填“左”或“右”),才能使天平水平平衡。
(4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矿石质量时,天平平衡后,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
示,
则矿石质量
m=________g
。
(
5
)
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丙所示方法进行测量,
矿石的体积是
________cm
3
;
(6
)矿石的密度是
________kgm
3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该
实验中测得矿石的密度比真
实值
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
7
)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天平的左盘有一个缺角,则测量结果________
(选填“偏大”
“偏小”或“仍然准确”)。
【答案】调节横梁标尺上的游码至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右
85.4 70
1.210
3
偏小
仍
然准确
【解析】
【分析】
【详解】
(2)[1]
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
面上后,需要将横梁标尺上的游
码调至左端零刻度线处;
(3)[2]
将游
码归零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说明天平向左边倾斜,应该向右调
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4)[3]
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
50g+20g+10g+5g+0.4g=85.4g
;
(5)[4]<
br>将矿石从烧杯中取出后,需要再往烧杯中加与矿石等体积的水补至刻度处,所以矿石
的体积为
200ml-130ml=70ml=70cm
3
;
(6)[5]
矿石的密度为
m85.4g
1.2gcm
3
1.210
3
kgm
3
;
3
V70cm
[6]
由于矿石从水中取出带走一部分水,使倒入烧杯中的水的
体积大于矿石的体积,矿石的
质量不变,体积增大,所以密度会偏小;
(7)[7]
天平的左盘有一个缺角,调节平衡螺母后,左右两盘质量相等,测量物体质量时,左
右两盘质量
也相等,不影响测量结果,即小明测量的密度仍然准确。
24.小闻和小宁想测石
块的密度,器材有:天平、砝码、烧杯、足量的水、胶头滴管.他
们经过思考,进行下面的操作:
(1)小闻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_____
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
线处,如果此时指针偏向
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向
_____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
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甲所示,则石块
的
质量为
_____
g.
(3)为了测石块体积,他们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操作:
a.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标记好水面的位置,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3g.
b.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调节使水面恰好在标记
处,测出此时
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145g.
c.通过计算,石块的密度为
_____
kgm
3
.
(4)实验结束后,他们进行讨论:若b操作中倒出水后,水面还高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
下测出的
密度值将
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游码
右
72 2.4×10
3
偏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
)
小闻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如果此时指针偏向分度
盘中线
的左侧,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
由图甲知
,
物
体的质量为
m50g20g2g72g
;
(3)
m
石
m
水
145g103g42g
;
倒入烧杯中水的质量为
m
水
72g42g30g
;
根据题意知
,
石块的体积等于倒出烧杯中水的体积
,
由
ρ
得
:
VV
排
物体的密度
ρ
m
V
m
水
水
30g
3
30
cm
;
1gcm
3
m72g2.4g
2.
4
10
3
kg
m
3
;;
33
V30cmcm
m
得
,
密度偏
V
(4)<
br>若
b
操作中倒出水后
,
水面高于标记处
,
造成石块的
体积测量偏小
,
由
ρ
大
;
25.在
“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
”
的实验中,小宇同学步骤如下:
(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
0
刻
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
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_
调,使天平横梁平衡。
(
2
)用天平测出空
烧杯的质量为
29g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
量如图甲所示
,则盐水的质量是
_____g
;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
示,盐
水的密度为
_____kgm
3
。
(
3
)小宇用
的方法测出盐水密度值会
________
(选填
“
偏大
”
或
“
偏小
”
)。
(
4
)小萱
同学在实验中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m
1
,倒入盐水后测出其总质量
m
2
;在将盐水
倒入量筒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盐水较多,无法全部倒完,她及时停止了操作。同组
同学讨
论后认为仍可继续完成实验,于是小聪读出此时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
,又加了一
个步骤,
顺利得出了盐水的密度。你认为增加的步骤是:
________
,请帮小萱写出计算盐水密度的
表达式
ρ=__________
。
【答案】左
33 1100
偏大
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质量为
m
0
【解析】
【详解】
(1)[1]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
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
线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在调节过程中,若指
针偏向分度盘的
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边调节;
(2)[2]
由图甲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50g+10g+2g=62g
,
盐水的质量
m=62g−29g=33g
;
[3]
由乙图知,盐水的体积
V=30mL=30cm
3
,
根据
m
2
m
0
V
m
可得盐水的密度:
V
m33g
1.1gcm
3
1.110
3
kgm
3
;
3
V30cm
(3)[4]
因为将盐水从烧杯倒入量筒
时不可能完全倒干净,所以体积的测量结果会偏小,而质
量的测量是准确的,根据
m
可知,此密度的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V
(4)[5][6]
原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与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之差等于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
量,所以增加
的步骤为: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
m
0
;则倒入量筒中盐水质量:
m
盐
m
2
m
0
,
所以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m
2
m
0
。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