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温柔似野鬼°
659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18: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爱尔兰大学排名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谷佑箴)



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___

_____
测平均速 度.

(2)该实验原理是
_______

(3)实验时应保持斜 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_____
(填“路程”或“时间”)
时造成的误差 .

(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_ ____
(填
“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 的平均
速度越
_____
(填“大”或“小”).

(5)实验时观 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____
直线运动.(选填“匀
速”或 “变速”)

(6)实验中测得路程s
1
上的平均速度为v
1
,路程s
2
上的平均速度为v
2
,路程s
3
上的平均速度为v
3
.那么,v
1
、v
2
、v
3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
.(选填>、<、=)

【来源】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育才第二中学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v=
【解析】

【分析】


1
)公式
v=
s

时间





变速

<


t
s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实 验
t
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 用的时间长
些.(
3
)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 均速度越大.

【详解】

(1)
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 这段时间的比值
,
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
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 秒表;故实验的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

2
)实验原理为
v=
s


t
(3)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 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4)
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 ;小车由静
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5
)实验时观察
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越来越大,故是变速直线运动.
(6)
由于小车在
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
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
,< br>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
全程的平均速



度居中
,
因此
v
2
3
.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 br>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
两处时,电子时钟
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1)
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________mm.

(2)
该实验原理是
________.

(3)
在实验中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________(
填“大”或“小”
)
一些.

(4)
由图可知:小车在
A、B
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ms.

(5)
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 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v
AB
会偏
________.

(6)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____________
由静止 开始下滑.

(7)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________(
填“匀 速”或“变速”
)
直线运动.

【来源】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2
v
【解析】

【分析】

(1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

(2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3)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4
)从图中得到< br>AB
的距离和时间,根据速度的公式得到平均速度;

(5)
让小车过 了
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分析平均速度的变化;

( 6)
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7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的运动状态,越来越快.

【详解】

(1
)由图得到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
1cm
,里 面有
5
个小格,分度值是
2mm;

(2)
该实验的原理是
v
s


0.03


同一位置

变速


t
s


t
(3)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 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AB
段的距离 是
s
AB
=9.00cm,AB
所用时间为
t
AB
=3s,
小车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AB

s< br>AB
9.00cm
3.00cms0.03ms


t
AB
3s
(5)
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 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v
均速度会偏小;

s
得到平
t



(6
)实验中应多 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
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7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3.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


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 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
的纸锥。

(1)
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____

_____


(2)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 释放时,应该选择
_____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 面的
_____
来比较
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
__ ___
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
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
_____
(选填

A
”或“
B
”)进行实验较好。

(4)
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 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
0.2s
曝光
一次.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 此可以判断此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_____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 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
A

B
两位置间的
实际距离为
6 .40cm
,则
A

B
两位置间纸锥的速度为
_____m s



【来源】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时间

高度
A
先变大后不变
0.16

【解析】

【详解】

(1)[1] [2]
根据
v
具是秒表;

(2)[3] [4] [5]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
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 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
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 所经过的高度;

s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
t



(3)[6]
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 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
于时间的测量,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
A
较好;

(4)[7]
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
变;

[8]
由图示可知,
AB
间的运动时间:

t
0.2s20.4s



纸锥的速度:

v


s
0.064m
=0.16ms



t
0.4s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
(分度值为
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 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

B

C
三处时电子表
的显示 :


(1)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
进行测量的。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
(填“大、小”)。

(3)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AB

_____ cm

t
BC

_____ s

v
AC

_____cms


(4 )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br>AC
段的平均速度
v
AC

_____
(填“大、小 ”)。

【来源】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和数据处理。

【详解】

(1)[1]
测量平均速度,所用的公式是
v
s


小;
40.0

1

30.0


大。


t
s


t
(2)[2]
为了方便计时,应让小车 冲下斜面的运动较慢,所以应使斜面坡度较小;

(3)[3][4]
由图可知,从< br>A

B
的路程
s
AB
=4.00dm=40.0cm
;从
B
点到
C
点所用的时间
t
BC
=1s


[5]

A

C
的路程
s< br>AB
=9.00dm=90.0cm
,对应的时间
t
AB
=3 s
,所以从
A

C
的平均速度



v
AC

s
AC
90.0cm< br>30.0cms

t
AC
3s
(4)[6]
如果 小车过
A
点后才开始计时,那么实际测得的从
A

C
的时间 会偏小,但
s
AB
保持
不变,所以对应的平均速度
v
AC< br>偏大。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装置:小车从带刻度
(分度值为
1m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 到达
A

B

C
三处时电子
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____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__
。(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 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
AC

_______
。(填“大”或“小”)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
AC

______ms.
(保留两位小数)

(5)通过实验可知:
v
AC
______
v
BC
。(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来源】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详解】

(1)[1]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v
s




0.03
小于


t
s


t
(2)[2]
实验中为了方 便计时实验时间不能太短,即小车的速度不能太快。所以斜面的坡度应
该较小;

(3 )[3]
若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
AC
段的时间
t
AC
较小,即
v
AC

(4)[4]
由图可知< br>s
AC
=10.0cm

t
AC
3s
。所 以:

s
AC
会偏大;

t
AC
v
AC

(5)[5]
由图可知:

s
AC
10.0cm
=0.03ms

t
AC< br>3s
s
AC
10.0cm
=0.03ms

t
AC
3s
v
AC



v
BC

所以
v
AC
v
BC


s
BC
5.0cm
=0.05ms

t
BC
1s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
纸板由E、 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


(1)如图甲,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 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
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
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线光与ON 在
_____
内.

(2)当纸板E、F在同一平面内,将一束光沿原BO方 向射O点,它反射后沿
_____
方向射
出.这现象说明:
_____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_____
°.

(3)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乙表),根据这组数据,他
___ __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
____ _



【答案】不能

同一平面
OA
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0
不能

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
偶然性


【解析】

【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和法线在同
一平面内.

(2)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若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入 射,则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方向
射出,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 线重合.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详解】

(1)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



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由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构成的平面与平面镜垂 直,故不能
看到反射光线.

(2)当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 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
路是可逆的;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线重合,入射角为0°;反
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0°;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
入射角 进行多次实验.

故答案为 (1)不能;同一平面;(2)OA;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0°;(3)不能;一次实
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7.小军在做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如图


(1
)应选择
_____
(选填

明亮
”“
黑暗

)的环境;

(2
)实验时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
A
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
B
,其原理为
_____

A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两者都是光的折 射形成的
D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3
)小军选用了两只大小完全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
,拿未点燃的蜡烛
B< br>竖
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
B
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
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_____
.(选填
控制变量法



等效替代法
”).
(4
)移去蜡烛
B
,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_____< br>(选填

不能
”“


)呈现蜡
烛的像,这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
(选填







)像.

(5
)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
MN< br>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蜡烛
A
的像
_____
(选填





不会

)向右平移.
(6
)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
A
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
_____
(选填

寻找普遍规律
”“
求平均
值减小误差
”).
(7
)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
_____
(选填






);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
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
两个清晰像 ,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
0.8cm
,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_____cm.

【答案】

黑暗
D
等效替代法

不能



不会

寻找普遍规律


0.4

【解析】(1)应选择在黑暗的环境进行实验,像看起来更清晰。(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A的像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光在 穿过玻璃时发
生折射,透过玻璃看到B是光的折射,故D正确。(3)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
定像与物大小,用B替代A的像,此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虚像不能用光屛承接,所以
移去 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
成的像是虚像。(5 )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在此过程 中,蜡烛A的像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
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从而寻找普遍规 律,防止实验的偶然性。(7)实验中,看
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玻璃前后两个面都能反射 成像,由于后面的反射面反
射光少,所以成的像较暗,故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 板,观测到
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
璃板的厚度为0.4cm.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相当于两块平面镜,两个平面镜相距0.4cm
时,镜前同一物体的像相距0.8cm.

点睛:本题中求玻璃板厚度较难,可结合画图解答。


8.如图甲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图。


(1)
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
A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
A
完全相同的蜡烛
B
竖立在
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
__________


(2)
移去蜡烛
B
,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
_____ ___
,(填“能”或“不能”)
成蜡烛
A
的清晰的实像。

(3)
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小明回家观察到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
距转盘
1.6m
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则灯的像距离该灯
__ _______m
;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
________
。(填
“改变”或“不变



【答案】蜡烛
B
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不能
3.2m
不变


【解析】

【详解】

(1)[1]
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 前面的蜡烛
A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
A
完全相同的蜡烛
B
竖 立
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
B
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2)[2]
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蜡烛
B
,在 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
屏,白屏上不能成蜡烛
A
的清晰的实像。

( 3)[3]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灯的像距



离该灯
3.2m


(4)[4]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物
的位置不变,所以 像的位置也不变。


9.如图所示,是小林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 面的操作:硬纸板是由E、
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 向镜面上的O
点.


(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
光线.

(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
________
(填“能”或 “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由(1)(2)可得出结论:
________


(4)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射出,改变光 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30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使入射角45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使入射角65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说明
________
.

【答案】能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0º 45º 65º
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


【解析】

【分析】

【详解】

(1)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先使
E、F
两块纸板在同一
平 面内,这时能看到反射光线;

(2
)把纸板
F
向前或向后折,这时 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否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就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了


(3)
所以由(
1)(2
)可得出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三线共
面);

(4
)入射角为
30º
,反射角与入射角相 等也是
30º
,同理,使入射角为
45º
,这时反射角
也为
45º
,使入射角
65º
,这时反射角
65º;

通过实验可以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0.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 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_______



2
)选取 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_______
关系.


3
)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不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
的后面 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_______



4< br>)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
20cm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
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
B< br>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
所成的像是
_______
像.


5
)小方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个凸透镜,
B
处放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倒
立、等大的蜡烛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 cm


【答案】像的位置

大小

重合



10


【解析】

【详解】

(1)
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 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
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2)
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
实验时要另外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在玻璃板前看上去与
玻 璃板前的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4)移去
B
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
B
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因为虚 像不能用光屏
承接,说明是虚像;

(5)
由题意可知,当物距为
2 0cm
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
知,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 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某一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 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
入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
部放 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_______
℃.

(2)实验中加热食盐 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
_______
(选填
“多”或“ 少”).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



_________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8



不能

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

(2)在相 同的酒精灯下,向相同的烧杯加热,要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
的多少,而实验中加热食 盐水所用时间多,则其吸收的热量也多;

(3)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必须得控制其他物理量 不变,保证质量不变,还有一个因素,
得使两者的温度差相同,才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详解】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 所以水的沸点为98℃;

(2)我们知道要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

(3)要比 较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就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所以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
况下才能比较,而实验 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1)98;(2)多;(3)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1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所示。


(1)
下表是加热过程中不同时刻水的温度记录,其中有一个记录错误的实验数据,请指出该
错误的数据是< br>_________
,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___________


时间
min

温度



0

90

1

92

2

94

3

96

4

98

5

98

6

95

7

98

8

98


(2)
改正数据后可判定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
_____________
℃,没有达到< br>100
℃的主要原因
是当地的大气压
_________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1
个标准大气压(资料显
示: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增大而升 高)。

(3)
请根据表格的正确数据在图中画出水加热直至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





(4)
平时实验时为适当缩短实验时间,使水较快沸腾,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 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一种方法)。

(5)
实验结束,撤走酒 精灯,发现烧杯中的水仍会沸腾一段时间,原因是
____________


【答案】
95
℃;

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应为
98
℃,不会出现
95
℃;

98


小于;


减少水的质量;

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继续对烧
杯加热,这样烧杯中的水仍会沸腾一段时间。


【解析】

【详解】

(1)[1][2]
水 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通过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温度
不可能 为
95
℃,所以
95
℃ 数据是错误的;

(2)[3]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

[4]
液体的沸 点随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现在没有达

100
℃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小于
1
个标准大气压

(3)[5]
用描点的办法画的图像如下所示:


(4)[6]

为适当缩短实验时间,使水较快沸腾,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小水的质量 ,增大酒精
灯的热功率等措施;

[7]
实验结束,撤走酒精灯,因为石棉 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继续对烧杯加热,这样烧杯中
的水仍会沸腾一段时间。


13.如图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l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___ ___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a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2)
上表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
a
)处应填的内容是< br>______


(3)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___
℃;

(4)
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______
,并观察水是否能继续 沸腾。

【答案】自下而上

时间
min 98
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实验中用酒精灯外焰加 热,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的顺序。

(2 )[2]
实验中我们要测量加热时间,得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表中(
a
)处应填 的内容
是:时间
min


(3)[3]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 不变,不再升高的温度即为沸点,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

(4)[4]
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并观察水是否能
继续沸腾。


14.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
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如图所示的仪器外,还需要一种量仪器是
_____


(2)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
1min
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还要观察冰和蜡 的状态。

(3)
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第一分钟的温度 如图乙所示,请将
正确的温度填在下表的空格中
____
,由此可知蜡是
__ ___
(进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6

48

49

50

51

52



(4)
向试管中放入碎 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象。由
图象可知,冰熔化过程共用
_____min
,在熔化过程中
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
量,温度
_____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答案】秒表
44
非晶体
3
吸收

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实验中需用温度计测量 温度,用秒表记录时间,所以本实验中除了温度计外,还需要
的测量器材是秒表。

( 3)[2]
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则示数为
44
℃。

[3]
由表格数据知,蜡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 温度,因
此蜡属于非晶体。

(4)[4]
从图丙中可知,冰在
2m in
开始熔化,到第
5min
熔化结束,冰熔化过程共用
3min


[5][6]
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5.下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
管中 ,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如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
_ _____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
实验中某时刻温 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______℃
。在加热的过程中,冰熔
化之前吸 热温度
______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3)如图丙中
______
(选填“
A
”或“
B
”)是冰, 熔化过程经历了
______min




(4)
若加热足够长时间,最终两支温度计示数
______
(选填“最终相等”、 “
B
始终高于
A
”)理由是
______


【答案】从下至上
-4
升高
A 4
最终相等

烧杯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从下至上。

(2)[2][3]由图乙知,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4℃
;在冰熔化之前加热的过程中,冰吸热温度升
高。

(3)[4][5]
由图丙分析可知,
A
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 保持不变,所以图丙中
A
是冰;由图知熔
化从第
2min
开始到第< br>6min
结束,过程经历了
4min


(4)[6][7]
若加热足够长时间,由于是水浴加热,两支温度计示数最终相等,并且等于烧杯中
水的温度,理 由是烧杯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四、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小明在做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



1
)如图
1
,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射向凸透镜 ,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
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__ ___ cm



2
)如图
2
,要使像成在光屏 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____________
调整(选填


”< br>或



)。


3
)当烛焰距离 凸透镜
12cm
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_____ ___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
)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 ,烛焰所成的实像将
____________
(选填

变大
”< br>或




)。


5
) 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______
(选填

放大



缩小



等大

)的实像。



6
)随着实验 的进行,蜡烛在逐渐变短,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现象,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
央,应选
_____ __


A.
将蜡烛向下移动

B.
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C.
将光屏向下移动




(< br>7
)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
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____________
(左

右)移。


8
)如图,蜡烛在光具座上A
处向左移动距离
s

C
,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 br>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移动距离为
s′______s
(填“
>
”< br>“=”

“<”
)。

【答案】
10.0



投影仪

变小

放大
B

>

【解析】

【详解】

(1)[1]
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 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所在的位置是
50.0cm
,光
屏所在的位置是< br>60.0cm
,那么凸透镜的焦距是

f60.0cm-50.0cm10.0cm

(2)[2]
从图
2
可以看到,光屏的位置过高,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3 )[3]
当烛焰距离凸透镜
12cm
处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 透镜的成
像规律可知,移动光屏,这时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制成的;

(4)[4]
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 ,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
小;

(5)[5]
从图中可以看到,物距等于
15cm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
成像规律可知,这个像是倒立、放 大的实像;

(6)[6]
从图甲可以看到,像的位置偏上了,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 央,应选将凸透镜向下移
动,这样像会下移,重新在光屏中央,故选
B;

( 7)[7]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那么
所成的清晰像会往右移动,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
知,要使光屏上再 次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移;

(8)[8]
当物距等于
2f
, 此时像距也是
2f
,物像之距最小,当蜡烛由
A
处向左移动距离
s< br>到
C


由于物体向
2f
处靠近,物像之距在减小, 那么物体移动的距离
s
小于像移动的距离
s′。


17. 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滨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
了进一步探究.




(1)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 对射向该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
到一个
_____
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 距是10cm.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先调节好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 中心跟凸透镜
的中心大致在
_____


(3)当把点燃的蜡烛和 光屏移至图甲所示位置,光屏上
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成像.若把点燃 的蜡烛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向
_____
(选填“左”或“右”)
移动 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
_____
的实像;
_____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 工作的.此时,风
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
_____
偏.
< br>(4)细心的小滨发现实验时间一长,光屛上的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
应将光 屏向
_____
移动.

(5)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 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cm处的物体
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c m处,保持透镜(晶状
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
_____
(选填“薄”或“厚”)的凸透
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最小、最亮

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幻灯机等)








【解析】

【分析】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 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
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 )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
中心大致在同一高 度;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根据“物近像 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判断光屏移动的方向并判断像大小的变化,凸
透镜成像时,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等依据的是这一原理;凸透镜成像
不仅左右相反、而且要上下相反;

(4)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但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
相反;

(5)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



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 中央,应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
度处;

(3)当把点 燃的蜡烛和光屏移至图甲所示位置,此时u=v=2f,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
实像;
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
时,此 时物距u=50cm﹣35cm=15cm,则f<u<2f,应向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放
大 的实像,投影仪、幻灯机等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由“凸透镜成像左右相反”可知,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右偏;

(4)蜡烛 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
央,可向上移动光屏;
(5)由题意可知,物体远离凸透镜即物距变大时,像距不变,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变大,而
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故更换的应是薄凸透镜.


18.做“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在光屏上得
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 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___cm



(1)
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之所示,则烛焰的像将成在光屏

__ _____
(选填“上方”或“下方”);

(2)
调整好蜡烛的高度后,图 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
______
的实像;

(3)
图乙中,若把蜡烛移到
42cm
刻度线处,此时需要在
A点处向
______
(选填“左”或
“右”)观察,才能看到烛焰的像。

【答案】
10
上方

放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
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 斑,即凸透镜的焦点,焦点
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

f=40cm-30cm=10cm

(1)[2]
如图乙所示,蜡烛焰心、 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蜡烛焰心低于透
镜、光屏的中心,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像在光 屏的上半部分。

(2)[3]
如图乙所示物距小于像距,且在光屏上能够得到实像, 故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
于两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4]
若把蜡烛移到
42cm
刻度线处,此时物距

u=50-42cm=8cm

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在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屏承接不到,只能在凸透镜的
右侧看向凸透镜才能看到像,即此时需要在
A
点处向 左观察,才能看到烛焰的像。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 焦距为
10cm
。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如图所示。


(1)点燃蜡烛后,在调整过程中,应调整光屏、凸透镜或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 _
上;

(2)当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
__ _______
(选填“放大”、
“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实像;生活中我们使用的_________
就是利用了该原理(选
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br>
(3)小明将自己的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图中烛焰和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应< br>将光屏向
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可将凸透镜向
____
(选填“上”或“下”) 移动,以便使像仍成在
光屏中央;

(5)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 的成像情况是
_________
(选填“完整的
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

【答案】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完整的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像最好成在光屏的中心, 只有透镜、光屏、烛焰中心在同
一高度上,才能整个实验过程中像能成在光屏中心。

(2)[2] [3]
观察图像可知,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像。照 相机就
是利用这种成像情况工作的。

(3)[4]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此时像的位置远离凸透镜了,因此,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上,
必须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即向右移动。
(4)[5]
蜡烛燃烧变短的过程中,它发出的通过凸透镜中心的光线在光屏上的落点就 会向上移
动,因此,要想像依然成在光屏的中间,需要将透镜向下移动。

(5)[6 ]
将透镜遮住一半,只是减小了通过透镜的光的强度,像变得模糊一些。但烛焰发出的



光通过透镜其他部分依然能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20.下面是小丽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三者的中心在< br>__________


(2)
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 的位置上,光屏上恰好承接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
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__ _cm


(3)
将蜡烛移动到
25cm
刻度线处,小丽应 向
________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光
屏,光屏上能承接到一个倒立 、
___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_______ 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 4)
小丽将自己的眼镜摘下,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只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在
光屏 上再次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小丽戴的是
_____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 br>视”)眼镜。

【答案】同一高度上

10



缩小

照相机

远视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
度,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2]
光屏上恰好承接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说明这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
倍的焦距,
由图可知,这时物距和像距都是
20cm
,故凸透镜的焦距 为
10cm


(3)[3][4][5]
将蜡烛移动到
2 5cm
刻度线处,这时物距为
25cm
,大于
2
倍焦距,根据凸透镜
的成像规律,像距应该在凸透镜另一侧的焦距与
2
倍焦距之间,故小丽应向左适当移动 光
屏,光屏上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

(4)[6]
向右适当移动蜡烛,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像距会变大,小丽将自己的眼镜摘下,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
小丽的眼镜 对光线起到的是会聚作用,故小丽的眼镜为远视镜(凸透镜)。


五、初二物理 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小华同学从网上购置了一盒用于
3D
打印的 条状物,该条状物的外包装盒上注明该材
料不溶于水,与水无反应,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学完力学知识后 ,小华想利用所学知识测
出条状物的密度。




(1)
小华将天平放在桌面上,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中线< br>的右侧,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填





”)
调节;

(2)
他取出两根完全相同的条状物,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对
应 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这两支条状物的质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g
;< br>
(3)
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的体积。然后把这两支条状物轻轻放入量筒中, 发现它
们先是漂浮并冒出气泡,然后慢慢沉入水底
(
假设体积不膨胀
)
,稳定后读出水和条状物的
总体积。如果用这种方法测量体积,会直接导致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填

偏大



偏小
”)


(4)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出两支 条状物的体积,他把吸足水的条状物取出擦干,放入装有
34mL
水的量筒中,水面对应的示数 如图乙所示,则条状物的总体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cm
3
,密度为
ρ=____________________gcm
3

(5)
小华想利用已知密度的条状物和小圆柱形容器,用如图丙所示的步骤测出盐水的密度,
请你根据他的实验步骤写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①在小圆柱形容器中倒入适量盐水,用刻度 尺量出了盐水的深度为
h
1


②将一支干燥的条状物用保鲜膜包好 密封,放入容器中,条状物漂浮,用刻度尺量出此时
盐水的深度为
h
2

③用细长针将条状物完全压住浸没在盐水中,用刻度尺量出此时盐水的深度为
h
3


④盐水密度的表达式为
ρ
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字母表示,条状物密度用
“ρ”


)

< br>(6)
小华还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金属圆柱体测量盐水的密度。于是他找来一只弹簧测力计,但他发现该测力计的刻度盘已经模糊不清,就找来台秤按如图丁所示步骤来完成测量;

①将 金属圆柱体的一半浸入水中,记下台秤的示数为
m
1
=102g


②将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记下台秤的示数为
m
2
=152g

③将圆柱体全部浸入与水等质量的盐水中,记下台秤的示数
m
3
=18 2g


④算出盐水的密度
ρ
盐水
=__________ __________gcm
3


(h
3
h
1
)

1.3

【答案】左
8.4
偏大
12 0.7
(h
2
h
1
)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天平使用方法,将天平放 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归零后,往右边偏转,则需将平衡
螺母向左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2]
看图可知这两支条状物的质量是

m
砝码示数
+m
游码示数
=5g+3.4g=8.4g
< br>[3]
把这两支条状物轻轻放入量筒中,发现它们先是漂浮并冒出气泡,然后慢慢沉入水底
(

设体积不膨胀
)
,由于物体吸水,稳定后读出水和条状物的总体积就会 偏小,计算出的密度
就会偏大了。

[4][5]
条状物的体积为

VV

-V

=46cm
3
-34cm
3
=12cm
3

条状物的密度为


=
m8.4g
3
=0.7gcm

V12cm
3
[6]
设小圆柱形容器的横截面积为
S
,条状物漂浮时,受到的浮 力与重力相等,所以条状物
的质量为

m
G
F


盐水
gV



盐水
S(h
2h
1
)

ggg
V

S(h
3
h
1
)

完全浸没后,可计算出条状物的体积为

则盐水的密度为





m

盐水
S(h
2-h
1
)

盐水
(h
2
-h
1
)


VS(h
3
-h
1
)(h
3< br>-h
1
)
(h
3
h
1
)


(h
2
h
1
)

盐水

[ 7]
金属圆柱体的一半浸入水中时,排开水的质量为

m152g-102g=50g

则水的质量为

m

=102g-50g=52g

把金属圆柱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质量为

m
'
152g-52g=100g

排开水的体积即金属块的体积为

V
m
'

水< br>
100g
=100cm
3

3
1gcm
金属块全部浸入盐水中时排开盐水的质量为

m
''
182g-52g=130g

则盐水的密度为


盐水
m
''
130g
=1.3gcm
3
3
V100cm




22.小明测一石块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
在调节天平时,他先将 天平放在
__________
台面上,再将游码移至“
0
”刻度处,发现< br>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
选填“左”或“右”
)
调节;


(2)
小明用调好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 盘中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
图乙所示,石块的质量为
______g
;由于石 块比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测量体积,故他采
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①往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②将石 块浸没入烧杯,稳走后在水面位
置作标记;③取出石块;④用量筒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回升到标记 处时;倒水前后
量简液面分别如图丁所示,则石块的体积为
_________mL



(3)
根据以上步骤,可以测得石块的密度为
________ _kgm
3
;若此石块会吸水,则所测得的
密度值会
___________ ___

(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答案】水平


28.6 10
2.8610
3

偏大


【解析】

【分析】


天平的正确使用:①放:把天平放 到水平桌面上;②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③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
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

【详解】


(1)[1]
天平在使用时应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否则会造成测量误差。
[2]
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说明左盘偏重,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端移
动。



(2)[3]
由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
,石块的质量

m

20g

5g

3.6g

28.6g

[4]
由丙图知水面上升的体积即为小石块的体积,再由丁图可以读出小 石块的体积,因为丁
图中量筒的分度值为
0.2ml,
所以小石块的体积

V

mL-60mL10mL

(3)[5]
由密度公式



m28.6g
 gmL2.8610
3
kgm
3

V10mL
m
可知用上面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会偏大。

V
[ 6]
由实验步骤知,石块质量的测量准确,在利用排水法将石块放入量筒中时,由石块本身
吸水 ,会使得所测体积偏小,由密度公式


【点睛】


此题 为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考查了对于天平的使用、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密度的计算以
及造成误差的分析, 分析误差主要是分析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是否有问题。


23.为了鉴别一个机器零件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1
)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在如图甲的位置。应将平衡螺母适当向
___ ____
(填
“左”或“右”)调节;


2
)某同学测零 件质量过程中,调节横梁平衡之前,忘记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
处。于是,他取下砝码和机器零件 ,将游码向左移动,当游码的示数为
0.6g
时,天平恰好
平衡。再重新测量机器零件 的质量,天平读数如图乙,则机器零件的质量为
_________g



3
)用如图的方法测出机器零件的体积为
_______cm³



4
)利用猜测出的准确数据,算出机器零件的密度恰好和密度表中某种金属的密度相 同。
由此做出的鉴别结果是:该机器零件可能是由这种金属制成,还存在的其他可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左;
48

6


由密度比这种金属大和密度比这种金属小的几种物质混合而
成;

由密度比这种金属大的物质制成,其内部有空心部分(科学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密度知识的应用。



【详解】

(1)[1]
如图可知,指针在刻度盘中向左偏,而指针左偏时,平衡螺母应向右移;

(2)[2]
调平此天平时,游码不在零刻度线,而在
0.6g
刻度线处,由 图乙可知,此时天平的读
数为

m=20g+20g+5g+3g=48g


因调平时游码所在的刻度线是
0.6g
处,所以机器零件的质量

m
零件
=48g

0.6g=47.4g

(3)[3]
由图丙可知,未放入零件前,水的体积
V
1
=50mL=5 0cm
3
,放入零件后,水与零件的
总体积
V
2
=56mL =56cm
3
,则零件的体积为

V=V
2

V< br>1
=56cm
3

50cm
3
=6cm
3< br>;

(4)

[4]
有可能是合金,即由密度比这种金属大和 密度比这种金属小的几种物质混合而成;


[5]
由密度比这种金属大的物质制成,其内部有空心部分。


24.从明年开始,九龙坡区将对我校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考察,下面是同学

测石块 密度

的实验操作。



1
)首先将天平放在水 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调平衡后,开始测量石块的
质量,测量时应将
_____ _______
放在天平的右盘内(选填

石块


砝码

)。


2
)若加减砝码天平仍不平衡,则应该 调节
____________
使天平平衡。


3
)天平平衡后,盘内砝码情况及游码位置如图

(甲)所示,然 后用量筒和水测量石块
的体积,石块放入量筒前后,量筒内水面高度变化情况如图

( 乙)所示,则该石块的密度

________gcm
3
。如果本实验中系着 石块的线比较粗,会使测量的密度结果
____________
真实值(选填
大于



小于



等于

)。


4
)小亮在测液体密度的过程中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老 师给他提供了一个空瓶,并且告
诉他,不用量筒也可以测量液体密度,紧张的小亮思考良久后开始操作。 首先测出空瓶的
质量为
m
1
,然后将空瓶装满水,测出总质量为
m< br>2
,把水倒干净后,再装满待测液体,测
出总质量为
m
3
,则 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______
(请用字母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
ρ

);若
在装待测液体时没有装满,会使测量的密度结果
_____
(选填

偏大



偏小



不受影< br>响

)。

m
3
-m
1



偏小


【答案】砝码

游码

2.6

小于

m
2
-m
1

【解析】

【详解】

(1)[1]
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则,待测物应放在天平的左盘上, 砝码应放在天平的右盘上,所以



测量时应将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内;

(2)[2]
若加减砝码天平仍不平衡,则应该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3)[3]
从图甲可以看到,石块的质量是

m20g20g10g2g52g

石块的体积是

V80ml-60ml20ml20cm
3

那么该石块的密度是



m52g
2.6gcm
3

3
V 20cm
[4]
如果本实验中系着石块的线比较粗,那么所测得的石块体积会偏大,计算得出的 石块密
度会偏小,即测量的密度结果小于真实值;

(4)[5]
这个空瓶装满水时,这些水的质量是

m

m
2
-m
1

这个空瓶的容积是

V

V


可知待测液体的质量是

m




m
2
-m
1



m

m
3
-m
1

待测液体的密度是




m

m
3
-m
1



V

m
2< br>-m
1

[6]
若在装待测液体时没有装满,所测量的质量是正常的, 但是测量的体积会比实际体积偏
大,那么根据


m
可知,测量的密 度会偏小。

V

25.为了探究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 系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
数据.

1
)选取铝和铜制成的实心金属组件各
1
套,形状如图所示.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0”
刻度 线上,再调节平衡螺母,
使横梁平衡,分别测出各金属块的质量.




用直尺或量筒(排水法)分别测算出每个金属块的体积.


2
)下表为部分小组收集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

物质

组件

a



b

c

mg

2.7

21.6

27

Vcm
3

1

8

10



物质

组件

a

b

c

mg

8.9

71.2

89

Vcm
3

1

8

10





根据表中数 据画出了铜组件的
m-V
图(如图),请在同一坐标上画出铝组件的
m-V
图 .


__________



分析图象可知 :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体积相同的不同
物质,质量不同;该比值反映了 物质的一种特性,称为密度.


若测得另一铝质实心物体质量为
135g< br>,则该物体的体积应为
_______


【答案】

50cm
3


【解析】

【详解】

(2)
①根据表中铝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找出对应的点,然后连接 起来,如图中红线所示: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求出铝的密度,表格 中三组数据比值相同,所以铝的密度是:


m2.7g
3
2. 7gcm


3
V1cm



则另 一铝质实心物体的体积:
V
m


135g
50cm< br>3


3
2.7gcm





婚宴邀请短信-泰安市人事考试中心


我们这帮人作文-付款委托书范本


英语小报版面设计-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长沙师范学院分数线-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手抄报


黄牌和蓝牌的区别-高一化学复习


请假条格式怎么写-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


说说我的心里话-保护动物的作文


中元节禁忌-幼儿园中班班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