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别妄想泡我
635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18: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家乡的端午节-优美文段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罗绍威)



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 置:小车从带刻度
的、分度值为
1 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 达
A

B

C
三处时电子
表的显示时刻:



1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
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 量工具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
(填“陡”或“缓”)些;


3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BC=
_______cm

t
BC
=
______s
v
AC
=
_____ms



4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 br>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
AC

____
(填 “大”或“小”);


5
)甲、乙两组实验操作中,小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2

3
,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4

3
,则< br>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______


【来源】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
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 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v
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 )[4]
斜面坡度越大时,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
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该较缓一些。

(3)[5][6]
由图知

s

刻度尺

秒表


5.0 1 0.033

1

2

t
s
,实验中
t
sBC
5.0cm

t
BC
15:35:2315:35: 221s

[7]
由图知

s
AC
10. 0cm

t
AC
15:35:2315:35:203s

所以



v
AC

s< br>AC
10.0cm
3.3cms=0.033ms

t
A C
3s
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
0.033ms
。< br>
(4)[8]
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 偏小,用公式
v
均速度
v
AC
偏大。

(5)[9]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

s
算出的平
t
s

v

t

s

t

23
1:2

s
v

s

t

34

t

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 比是
1

2



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 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
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 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
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
)本实验的原理是
___

< br>(
2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_____
( 填“路程”或“时间”)
时造成的误差;


3
)斜面倾角不变,小 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
小车后半
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 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
____cm
,平均速度
____ms




5
)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 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
(选填“
A
”或“
B
”)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
v=
【解析】

【分析】

【详解】

s

时间

小于
65.0 0.1625 B

t
(1)[1]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
v=
s


t
(2)[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 会越困难,所
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 ]
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
均速度。

(4)[4][5]
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
65 .0cm
,运动的时间是
4s
,平
均速度

v=
s65.0cm

=16.25cms=0.1625ms

t4s
(5)[6] A
图为
s-t
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 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
比,故
A
不符合题意;而
B
图为
v-t
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
B
中能反映小车 运动情况。


3.爱科学的佳佳在“测量平均速度”时,想研究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 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
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
1c m
)的斜面顶端
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

B

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


1
)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______
(选填

“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
)图中
AC
段的路程是
______ cm


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秒表,在测量小车到达
C

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到达
C
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测得
AC
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
(选填
“偏大”“偏小”或“不变”)。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不是
9.00
偏小




【解析】

【详解】

(1)[1]前段路程为
4cm
用时
2s
,后段路程为
5cm
用时< br>1s
,所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
的过程中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2]
图中
AC
段的路程为

10.00cm-1.00cm=9.00cm


[3]
如果小 车到达
C
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大,由
v
t
偏大时会 导致平均速度
v
偏小的。

s

可知,当测得的时间
t

4.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


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
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 ____

_____


(2)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
_____
(选填“乙”或“丙”) 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_____
来比较
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 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
_____
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
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
_____
(选填

A
”或“
B
”)进行实验较好。

(4)
小芳 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
0.2s
曝光
一次.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此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_____
(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
A

B
两 位置间的
实际距离为
6.40cm
,则
A

B
两位 置间纸锥的速度为
_____ms



【来源】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时间

高度
A
先变大后不变
0.16

【解析】

【详解】



(1)[1] [2]
根据
v
具是秒表;

s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
t
(2)[3] [4] [5]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
锥 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
落至地面的时间, 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所经过的高度;

(3)[6]
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 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
于时间的测量,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
A< br>较好;

(4)[7]
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 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
变;

[8]
由图示可知,
AB
间的运动时间:

t
0.2s20.4s



纸锥的速度:

v


s
0.064m
=0.16ms



t
0.4s
5.小海进行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




1
)试用刻度尺和停表,如 图所示,图甲读数为
_______cm
,图乙读数为
______s


2
)用图装置实验时,测得
AB
间距离
s
AB
=40.0cm

AC
间距离
s
AC
=80. 0cm
,小车从
A

B
所用时间
t
AB
= 2s

A

C
所用时间
t
AC
=3s,则
AB
间平均速度
v
AB
=______ms
AC
间平均速

v
AC
_________ v
AB< br>(选填
“>”

“=”

“<”
),小车做
_______
(选填

匀速直线



变速直< br>线

)运动。


3
)如果小车过了
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
AC
间平均速度
_____
(选填
“< br>偏大



不变



偏小

)。

【来源】广东珠海市香洲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
2.65 220.5 0.2


变速直线

偏大


【解析】



【详解】

(1)[1]
由图像可知待 测物体起始端与
4.00cm
刻度对齐,末端与
6.65cm
刻度对齐,因此 待测
物体长度为

6.65cm-4.00cm=2.65cm


[2]
由图像可知分针位于
3min

4min
之间,偏向
4min
位置,秒针指向
40.5s
刻度处,因此
时间为

3min40.5s=220.5s


(2)[3] AB
间平均速度

v
AB

[4] AC
间平均速度

s
AB
40cm
==20cms=0.2ms


t
AB
2s
v
AC

因此
v
AC

v
AB


s
AC
80cm
=27cms=0.27ms

t
AC
3s
[5]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是变速直线运动;

(3)[6]
如果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的时间偏小,由v
间平均速度偏大。

s
可知,会使所测
AC
t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小红的实验装置是:竖 立的透明玻璃板下
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
A、B
竖立于玻 璃板两侧的直尺上,

A
蜡烛为成像物体。


(1
)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2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_____ ___
关系。

(4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_< br>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 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
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________ 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5
)点燃
A
蜡烛,小心地移动
B
蜡烛,直到与
A
蜡烛的像
_____ _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
的大小
_____
;进一步观察
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____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br>____。

(6
)移去后面的蜡烛
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 一光屏,则光屏上
__________
接收到蜡烛烛
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
像(填“虚”或



“实”)。

(7
)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 ,它的像
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
< br>(8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_____ _


A
.保持
A、B
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 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
A
蜡烛的位 置,进行与上述(
2
)相同的操作

【答案】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到平面镜的距离的

大小

较黑暗

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重合




垂直

相等

不能



不变
B

【解析】(1)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
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 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来测量像到 镜的距离和物到镜的距
离,从而得出二者的关系。(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 像完全重
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
黑暗环境 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
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 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
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 题。(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
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
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 等。(6)因为光屏
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 焰的
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
( 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才能保证结论的 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点睛: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 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
越清晰。


7.小军在做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如图


(1
)应选择
_____
(选填

明亮
”“
黑暗

)的环境;

(2
)实验时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
A
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
B
,其原理为
_____

A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两者都是光的折 射形成的
D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3
)小军选用了两只大小完全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
,拿未点燃的蜡烛
B< br>竖
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
B
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
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_____
.(选填
控制变量法



等效替代法
”).



(4
)移去蜡烛
B
,在其原来位置上放 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_____
(选填

不能
”“


)呈现蜡
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
(选填







)像.

(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
MN
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蜡烛
A
的像
_____
(选填





不会

)向右平移.

(6
)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
A
的位置, 是为了多次实验
_____
(选填

寻找普遍规律
”“
求平 均
值减小误差
”).

(7
)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 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
_____
(选填







);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
A
通过 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
两个清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
0.8cm
,则玻璃板 的厚度为
_____cm.

【答案】

黑暗
D
等效替代法

不能



不会

寻找普遍规律


0.4

【解析】(1)应选择在 黑暗的环境进行实验,像看起来更清晰。(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 烛B,A的像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光在穿过玻璃时发
生折射,透过玻璃看到B是光的折射,故D正确。 (3)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
定像与物大小,用B替代A的像,此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 虚像不能用光屛承接,所以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 明平面镜所
成的像是虚像。(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br>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
烛A的 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从而寻找普遍规律,防止实验的偶然性。(7)实验中,看
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 璃板成两个像,玻璃前后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由于后面的反射面反
射光少,所以成的像较暗,故距离观 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
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像,且测 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
璃板的厚度为0.4cm.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相当于两块平面 镜,两个平面镜相距0.4cm
时,镜前同一物体的像相距0.8cm.

点睛:本题中求玻璃板厚度较难,可结合画图解答。


8.如图甲所示,平 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
E

F
是两块黏接在一起的硬纸板 ,垂直于镜
面且可绕
ON
转动,小诚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和量角器,进行了探究光的反 射规律实验。


(1)
如图甲所示,当
E

F< br>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
AO
沿纸板
E
射向镜面,在
F< br>上可看
到反射光线
OB
;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F
沿
B O
射到
O
点,光将沿图中的
_____
方向射出,
说明在光 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
的。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______


(2)
如图乙所示,以法线
ON
为轴线,把纸板
F
向后缓慢旋转,在
F

____(
填“能”或“不
能”
)
看到反射光线
OB


(3)
如图丙所示,将纸 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
E
沿
AO
方向射向镜面,则纸板
F



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
看到反射光线。
(4)
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三次实
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帮忙设计这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OA
可逆

显示光路

不能

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2]
让光线沿
AO
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沿
OB
射出,若让光线 沿
BO
入射时,则反
射光线沿
OA
射出,这证明光路是可逆的;
[3]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的路径;

(2)[4]
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以法线为轴线,把纸

F
向后旋转时,因为
F
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
F
上 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OB


(3)[5]
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 纸板
E
沿
AO
方向入射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平面镜垂直,
法线已经不 是
ON
了,入射光线
AO
与法线所在平面已不在是纸板所在平面了,所以在纸 板
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6]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反射角









9.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
现有厚度分别为
5mm

2mm
的两块玻 璃板,应选择
____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实验
时应该使环境
____ __

(
选填

较亮



较暗



都可以
”)
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
的原因是
_______.

(2)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______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
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
5cm
,将点燃的蜡烛由
A
点移至
B
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 玻璃板
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
______cm
,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 在光屏上都
_______(
选填




不能
”)
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__________
像.



(4)
用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
__________


【答案】
2
较暗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没有与水平面垂直)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0
不能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解析】

【详解】

(1)[1]
玻璃板的选 择应该选薄一点的玻璃板,由于玻璃板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反射面,会出现
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这样选 择薄一点的玻璃板,避免明显地出现两个重复的像,应该
选择
2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

[2]
实验时应该使环境较暗,这样蜡烛的像会比较明显看到,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3]
实验过程中,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这是因为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所成< br>的像不在水平面;

(2)[4]
玻璃板是透明的,这样可以看到玻璃板的另一 侧蜡烛和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5]
由题意可知,将点燃的蜡烛由
A
点移至
B
点时,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是
10cm
,根据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也是
10cm
, 那么蜡烛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
20cm


[6][7]< br>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
像;

(4)[8]
用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其中一支蜡烛可以和另一支蜡烛的像作对比,而这两支蜡 烛
大小是相同的,那么另一支蜡烛可以和它自身的像作对比,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1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自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 br>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转折。


(1)如图,将一束光 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
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 纸板F上
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
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ON在
_____
内。

(2)如果在实验中无论怎样折转纸板F ,都看不到反射光束,其原因可能是
_____


(3)小明在测入射角和 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下表),根据这组数据,他
_____
(选填“能”或“不 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
_____


实验序号



入射角α

50°

反射角β

50°







【答案】不能

同一平面

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不能

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析】

【详解】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如图所示,若
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纸板E和纸板F不在同一平面上了,所以在纸板F上就不能呈 现
出反射光线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在 实验中无论怎样折转纸板F,都看不到反射光束,其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
不垂直。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
变入射角进 行多次实验。

故答案为:不能;同一平面;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小红在学习了
“< br>比热容

的有关知识后,知道单位质晕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所吸收的 热量不同,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比热容,于是她又
想到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需要吸收热量,那么单位质量的不同晶体熔化
时所吸收的热量是否 相同昵?带着这个疑问,小红在实验室利用电热器加热,完成了冰的
熔化实验,并描绘出冰的温度随加热 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实验时,冰的质量为
,相同时间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比热容为< br>(1)
根据图线,你能得到的一条信息是:
________;

(2)CD
段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___________?

(3)
计算出冰的比热容
____________;

(4)设加热器发出的热量有
70%
被冰或水吸收,求加热器的功率是多大
______ ______?

(5)
若规定质量为
1kg
的某种晶体物质在完全 熔化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熔化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计算出冰的熔化热
_____________



【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答案不唯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
) 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化,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熔化过
程.冰全部熔化之后,水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所以可得信息有: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冰是晶体等.

(2
)冰的质量为
0.5kg
,冰熔化成水,状态变化,质量不变,水的质量 是
0.5kg,

由图象知,水从
0
℃升高到
20℃,






所以,水吸收的热量为:

3

4.2×10
3
J.

(3
)冰从< br>-20
℃吸收热量升高到
0
℃,需要了
5min
,吸收热量为 :



冰的比热容为:
(4
)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过程中 ,


解得:




冰的熔化热为












水从
0
℃升高到
20
℃ ,水吸收的热量为
4.2×10
4
J
,需要
10min
,所 以,水
1min
吸收的热量
(5)0.5kg
冰从
5min

45min
全部熔化,需要
40min
,吸收的热量为



1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某同学测水温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小明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
______


(2)
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图中乙、丙两种情景,其中图
___ ___
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
景;

(3)
小明在水温升高到< br>90℃
时开始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min

温度


0

90

1

92

2

94

3

96

4

98

5

99

6

99

7

99



从记录数 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______℃
,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______


(4)
端午节煮粽子时,水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够先将粽 子煮熟。小明则认为
要改用小火加热,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
__ 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99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小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图中在使用温度计
时存在的问题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2)[2]
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 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
逐渐变大,故图乙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3][4]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 水的沸点是
99℃


(4)[4]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煮 粽子时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即可,小明的想法更
合理。


13.如图所示是某校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组装实验装置时,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非常重要,其操作
顺序是.< br>_____
(选填序号)

①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再确定铁夹的位置;

②先调整固定铁夹的位置,再确定铁圈的位置.

(2)实验时,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 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_____


(3)在水温升高到88℃时开 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
止,记录的数据如表:


分析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_____
℃,说明此时当地气压_____
(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从计时开 始到水温刚好达到沸点的过程中,水要持续
_____
,温度
_____
(选 填“升
高”、“降低”或“不变”).

(5)如图中,表明水正处于沸腾的是如图中 的
_____
图(填“a”、“b”).

(6)小明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水 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
_____


(7)实验中,另一组同学用一根正常温度计测量水温,发现温度计的液柱异常快速上升,



可能的原因是
_____


【答案】

缩短实验时间
98
小于

吸热

升高
a
石棉网的温度较高,可以给烧杯
中的水继续加热

温度计玻璃泡碰触到烧杯底部


【解析】

【分析】

【详解】

(1
)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 加热,所以应先确定铁圈的高度,故选①


(2
)在实验中,向烧杯内倒入热水,这样可以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 br>(3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加热到第
5min、6min、7min、8min< br>时,水的温度为
98

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应为
98
℃; 说明此时当地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从计时开始 到水温刚好达到沸点的过程中,水要持续吸热,
温度不断升高;

(5)a
图 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随着气泡的上升,受
到水的压力逐渐减小,所 以气泡逐渐变大;
b
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
前的现象;

(6)
小明撤掉酒精灯后,但石棉网的温度较高,可以给烧杯中的水继续加热,所以烧杯中的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7
)烧杯的底部与石棉网接触,受酒精灯直接加热, 温度升高的快,所以另一组同学用一
根正常温度计测量水温,发现温度计的液柱异常快速上升,可能的原 因是温度计玻璃泡碰
触到烧杯底部.


14

_____ __
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
a

b
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 腾实验时看到
的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
________
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 况,图
_____
则是水沸腾时
的情况;当水温升至
90
℃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温,
4min
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
记录了
6min
,然后停止加热,沸腾停止。


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
tmin

0

温度
T


1

2

3

4

5

6

7

8

9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



该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有如下发现:

(1)
水沸 腾的时候,是在液体
_______

________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 化现象;

(2)
从记录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
_ _____min
时的数据;



(3)
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_______


你一定还有其他的发现,请写出其
中任意一条
_______


【答案】蒸发
b a
内部

表面
7
吸热

水的沸点是
98



【解析】

【分析】

【详解】

[1]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3]

a
是沸腾时的情况,因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图
b
是水沸腾
前的情况,因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然后消失。

(1)[4][5]
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6]
从记录数据看出,第
7min
的数据是错误的,因第
4 min
水便开始沸腾,而在沸腾过
程,温度是保持不变的。

(3)[7]
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8]
由表格数据可知,水在
98℃
时开始沸腾,那么水的沸点是
98℃



15.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 计的示
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水的温度℃

0

90

1

92

2

94

3

_____

4

98

5

98

6

98

7

98

8

98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__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 的大气压
_____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
图所示。 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_____



A.
B. C. D.

【答案】
96 98
低于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
96℃


(2)[2]
由表格中数据知,从
4

8
分钟,水的温度保 持
98℃
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98℃


[3]
此时的沸点低于水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所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
98
;小于。

(3)[4]A

D图象中温度没有保持不变的阶段,而
C
中虽然有温度保持不变的阶段,但是之
前却 是温度降低的,所以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只有
B







四、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1)
小明在光具座上放置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情况如图所示,此时应
______


(2)
正确调整后,光屏的中央恰好出现清晰的蜡烛像,则所成的是
______像(填全像的性
质),生活中的
______
(放大镜

投影仪< br>
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的。

(3)
小明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 一段距离,移动光屏位置又出现清晰的蜡烛像,这个像的大
小与原来像相比将
______(变大

变小

不变)。

(4)
保持凸透镜的位 置不变,小明将蜡烛放在光具座
45cm
刻度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
屏,光屏上都不 能出现清晰的蜡烛像,这是因为
______



【答案】调节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光屏向上调)

倒立缩小的


照相机

变大

蜡烛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或蜡烛在焦点以内不能成实
像;或物距小于焦距不能成实 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
(1)[1]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 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
能呈在光屏的中心,所以此时应

调节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光屏
向上调)。

(2) [2][3]
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15cm
处,
u35cm
v20cm
,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 的。

(
3)[4]小
明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一段距离,物距减小,移动光 屏位置又出现清晰的蜡烛



像,这个像的大小与原来像相比将变大。

(4)[5]无
论怎样移动光屏, 光屏上都不能出现清晰的蜡烛像,这是因为可能是物距小于焦
距,此时成虚像;可能是物距等于焦距,此 时不成像;可能是物距略大于焦距,此时像距
非常远。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过程如下:


(1)实验前,需要选择焦距恰当的凸透镜。实验室有
A

B
两种凸透镜,图甲 是平行光通过
两种凸透镜后,在光屏上会聚在一点时的光路示意图;从图中读出透镜
A
的焦距为
________
cm
;为了便于完成探究过程,应该选择透镜
__ ____
(选填“
A
”或“
B
”)进行
实验,并将此透镜固 定在光具座上的
50cm
刻度处;

(2)
在调节光具座上光学器材 的高度时,蜡烛应该
_________
(选填“点燃”或“不点
燃”);

(3)
当把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的
15cm
刻度处,如图乙所示,此时想在光 屏上成像,应该将
光屏移动到光具座的
_________
(选填“
A
”“
B
”或“
C
”)刻度范围内;

A

50cm~60cm
B.
60cm~70cm
C.
70cm~100cm

(4)

u2f
,且像成在光屏上时,把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那 么要想
在光屏上继续成像,应该将光屏
_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

(5)
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会看到烛焰在光屏所成的像_________
(选填“上
移”或“下移”);

(6)
调 整蜡烛的高度后继续探究成像特点,如图丙所示,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得到
一个倒立、
_________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把光屏和蜡烛的位
置互换 ,在光屏上
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

【答案】
10.0 A
点燃
B
靠近

上移

放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由图甲知,透镜
A
焦距为
10.0cm


[2]
由图甲知,透镜
B
焦距为
40.0cm
,由图乙知,光具座的最大刻度为
100.0cm
,那么应选
透 镜
A
进行实验。



(2)[3]
调节光具座上光学器材的高度时,蜡烛应该点燃,才能准确判断蜡烛中心、透镜中心
和光屏中心是否在 同一水平高度。

(3)[4]
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的
15cm
刻度 处,则此时物距为
35cm
,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那
么像距小于二倍焦距而大于一倍 焦距,即光屏在光具座的位置应在
60cm

70cm
刻度处,
故< br>B
选项正确。

(4)[5]
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蜡烛远离凸透镜 ,那么光屏应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继续成
像。

(5)[6]
当蜡烛的长度 变短后,据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知,烛焰所成的像向上移。

(6)[7]
由图丙知,此时的物距小于
20.0cm
,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而大于一倍焦距,则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8]
据光路可逆知,若透镜位置不变,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光屏上能看到像。


18.小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如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cm


( 2)
如图乙所示,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_____
的实像,其 实际应用

_____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 br>(3)
保持蜡烛在
10cm
刻度处和光屏在
55cm
刻度处不 动,若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
像,应将凸透镜移到
_____
刻度处;

(4)
实验过程中小华不小心用手挡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蜡烛的像
_____< br>(选填“完
整”、或“不完整”);

(5)
老师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 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他向后移动光
屏再次找到了清晰的像,请问老师的眼镜是
_____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老师

_____
(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
10.0
放大

投影仪
40cm
完整

凹透镜

近视眼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在光 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点,即凸透镜的焦点,
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

f60.0cm50.0cm10.0cm


(2)[2][3]
由图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所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 实
像,生活中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4]
根据折射时光路 是可逆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此时物距应处于一倍焦距和
两倍焦距之间,

u25.0cm10.0cm15.0cm

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v55.0cm25.0cm30.0cm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凸 透镜移到物距等于像距等于
30cm
,即
40cm
刻度线处。
(4)[5]
实验过程中小华不小心用手挡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了部分折射光线,会使像< br>变暗,但是蜡烛的像依然完整。

(5)[6][7]
向后移动光屏再次找到了 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大了,物距没变,则只能是光发散
了,所以老师的眼镜是凹透镜,可以使近视眼的 老师能够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时,调节光具座上依次排列的蜡烛、凸透镜和光
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


(1)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cm


(2)现将蜡烛移动距凸透镜
30cm
处,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______
、 倒立的实像,现将蜡烛
靠近凸透镜
5cm
,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可在烛焰和凸 透镜之间插入一个适当的
______
透镜,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
10.0
缩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 )[1]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凸透镜的焦
距 是

f40.0cm-30.0cm10.0cm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0cm


(2)[2]
现将蜡烛 移动距凸透镜
30cm
处,这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
知,在光 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3]
现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5cm,这时物距变小,还是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
规律,物体靠近,则像远离凸透镜,这时 清晰的像在光屏后方,为了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
个清晰的像,可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插入一个适当凸透镜 ,凸透镜有会聚作用,这样清晰
的像会靠近凸透镜。




20.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
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cm

< br>(2)
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
_____
(选填“放大镜” 、“投影仪”或
“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
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 段距离,

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个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
光 屏上
_____
(选填“有”或“没有”)完整的像。

【答案】
10
照相机



变小




【解析】

【详解】

(1)[1]
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会聚在焦点,从图甲可以 看到,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2)[2]
从图乙可以看到, 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的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

[3][4]
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 光屏上再次得到
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像是变小的;

(3)[5 ]
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仍然有一部分
的光通过 凸透镜会聚成像,因此光屏上还是会有完整的像。


五、初二物理 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小明欲测量某矿石的密度,而该矿石形状不规则,无法放入量 筒,故选用水、烧杯、
天平(带砝码和镊子)、细线、铁架台等器材进行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
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指针 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
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___
调节,使天平 平衡;

(2)
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入天平的左盘,试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 平平衡,这时右



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 和水的总质量为
______________g


(3)
如图丙 所示,用细线系住矿石,悬挂在铁架台上,让矿石浸没在水中,细线和矿石都没
有与烧杯接触,天平重新 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总和为
144g

则矿石的体积为< br>______cm
3


(4)
如图丁所示,矿石下沉到烧杯 底部,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及游码指示
的质量值总和为
174g
,则 矿石的密度为
_____________kgm
3


[
拓展
]
小红用刻度尺、细线、一个厚底薄壁圆柱形的杯子(杯壁厚度不计)和一桶水也测
出了矿石的密度。步骤如下,请把她步骤补充完整并写出矿石密度的表达式:



①将装有适量水的杯子放入桶内的水中,使杯子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如图
1
所示,用刻 度
尺测得杯子外侧浸入深度为
h
1
、杯内水深为
h
2


②把矿石投入杯内水中,杯子继续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如图
2
所示,此 时测得
______________
和杯内水深为
h
4


③已知水的密度为
ρ

,则矿石密度表达式是
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左
124 20
2.510
3

杯子外侧浸入深度为
h
3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br>从图甲可以看到,指针往右偏,说明右边较重,这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天平
平衡。

(2)[2]
从图乙可以看到,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是


h
3
h
1



h
4
h
2


m100g20g4g124g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是
124g


(3)[3]
由题意可知,矿石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F



0.144kg-0.124kg

9.8Nkg0.196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矿石的体积是

V


F
0.196N
-533
210m20cm



g1.010
3
kgm
3
9.8Nkg
矿石的体积 是
20cm
3




(4)[4]
由题意可知,矿石的质量大小是

m

174g-124g50g

根据


m
可知,矿石的密度是

V
< br>矿

3
m

V

3

50 g
333
2.5gcm2.510kgm

20cm
3
矿石的密度是
2.510kgm


[5][6]
把矿石投入杯内水中,杯子继续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如图
2
所示,此时测 得杯子外侧
浸入深度为
h
3

和杯内水深为
h
4< br>;
设厚底薄壁圆柱形杯子的底面积是
S
,从图
1
和图
2

知道,矿石的体积是

V

Sh
4
-Sh
2

从图
1
可知,装有适量水的杯子总重力大小是

G
1
F
浮1



gV
1



gSh
1

从图
2
可知,装有矿石的杯子总重力大小是

G
2
F
浮2



gV
2


水< br>gSh
3

那么矿石的质量是

m


那么矿石的密度是

G
2
-G1



Sh
3
-


Sh
1

g



矿石的密度是
m

V

h
3
-h
1





h
4
-h
2


h
3
-h
1



h
4
-h
2
。< br>

22.在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小聪同学一组的具体操作如下:

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进行天平横梁平衡的调节。调节完成后指针静止时
的位置如图甲 所示。





1
)请你指出小 聪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
_______



2
)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为了调节横梁平衡,他需向
_______(
选填“左 ”或“右”
)
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3
)用调 节好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
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
_____g
,用量筒测得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算得其的密
度为
_ ______kgm
3



4
)小聪根据所测数据,在下 图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
A
,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上述
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 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
B
,若

A


B
分别代表石块和另一石
块的密度,则

A
________

B
(选填“>”、“=”或“<”)。



5
)对实验 进行评估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A
.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小

B
.先测石决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大


6
)小华同学组调节天平平衡时,无论怎样调节指针都偏左,小华想了个办法:往右盘放
了一个合适的小橡 皮,再调节平衡螺母,终于使天平平衡,完成了实验,可是同学们认为
这样误差会很大。若操作都正确, 你认为测量结果
__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
“仍然准确”)。

【答案】游码归零(合理即可)



62

3.1×10
3

<

B

仍然准确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使用天平时,应先把 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即游码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
平平衡,而小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 中遗漏了游码归零这一步骤。

(2)[2]
甲图中没有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横梁 就平衡了,如果将游码调零,则指针会偏向分
度盘左侧,此时要使横梁平衡,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3)[3]
由图乙可知石块的质量为

50g10g2g62g

[4]
由量筒读数可知石块的体积为

80mL-60mL=20mL

根据密度公式


m
可知,石块的密度为

V
m62g6.210
2
kg
33


3.110kgm
53
V20mL210m
(4)[5]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个定值,即质量与体积的图象为一条过原点的直



线,根据
A

B
两个点分别做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体积相同时,
A
的质量小于
B
的质量,故< br>
A


B


(5)[6]
先测 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取出石块时,由于石块上沾有水,则测得的质量偏
大,而体积测量值是准确的 ,由密度公式可知,所测出的密度偏大。故
B
正确。

(6)[7]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测量质量之前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是天平平衡,往右盘放了一
个合适的小橡皮就相 当于把平衡螺母往右调节使天平平衡然后再使用天平对结果是没有影
响的。


23.小明测一块小石块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___
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平衡;

(2)
如图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
___g


(3)< br>将小石块放入盛有
50m1
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

___kgm
2


(4)
若小明在第
(2)
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
此错误操作将导 致所测密度偏
___


【答案】游码
31.4 3.14
×
10
3




【解析】

【分析】

在读数时,天平上所有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 对的数值即待测物体的质量;弄清楚量筒的
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据液面对应刻度来读数,零件的体积等于 零件和水的总体积减去水的
体积;然后根据公式


【详解】

m
求出雨花石的密度。

V



( 1)[1]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2]
如图乙所示,标尺的分度值是0.2g
,小石块的质量为

m

20g

1 0g

1.4g

31.4g

3
(3)[3]< br>由图丙可知,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
V

60cm
,则小石块的体积< br>
VV

V

60mL-50mL10mL=10c m
3

小石块的密度为



m31.4g
=3.14gcm
3
=3.1410
3
kgm
3
< br>3
V10cm
m
V
(4)[4]
天平已经调节平衡,小明向右 旋动平衡螺母会导致所称小石块的质量偏小;由


可知,此时所测密度会偏小。
【点睛】

测固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比较基本的实验,本题考查用天平和量筒的 读数以及密度的计
算,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24.小红同学想测量开 水瓶软木塞的密度,于是切下一块干软木,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
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软木块的质量
m
,示数如图甲;

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如图乙;

③读出水的体积
V
1


④用细线系住软木块和铁块,将铁 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
V
2


⑤将软木块 和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如图丁,读出水、铁块和软木块的总体积
V
3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在步骤①中,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 中央刻度线右侧,则应向
_____
(选填“左”或
“右”)调节平衡螺母;

(2)
小红发现在上述步骤中,有一步骤是多余的,这一步骤是
_____
( 填序号);

(3)
请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物理量

软木块的
质量
mg

水的体积
V
1
mL

水和铁块的总
体积
V
2
mL

水、软木块和铁块
的总体积
V
3
mL

软木的密度
ρ

gcm
3




数值

____

40

50

_____

_____




(4)
干软木具有吸水性,则所测密度应
___
(选“大于”或“ 小于”)软木的实际密度;

(5)
接着她从量筒中取出木块并用天平测出质量为22g
,则软木的实际密度应为
_____


【答案】左


12 90 0.3
大于
0.24gcm
3


【解析】

【分析】

(1)
天平指针的偏转方向和平衡螺母的调节方向是相反的。


(2)
在使用助沉法时,不需要单独测量出水的体积。

(3)
软木 块的质量可由砝码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读出;由于软木块是不沉于水的,在测
量其体积时要使用重物 助沉法帮助测量休积,即先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再将软木块和重
物系好共同放入水中,测量出它们的总 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和重物的体积,就是软
木块的体积,最后由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4)
软木具有吸水性,测量其体积时,会因吸水而使量筒的示数变小,导致所测密度值变大。

(5)
根据软木吸水后和吸水前的质量差可以求出吸水的体积;知道软木的 质量和体积可以求
出密度。

【详解】

(1)[1]
天平 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右侧,说明右侧的质量大了,要相使天平平衡,就要
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br>
(2)[2]
实验步骤中测软木块的体积时,由于软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要使软木块浸 入水中可采
用重物助沉法进行,但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只需第一步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即可,再测出水、重物、软木块的总体积,就能算出软木块的体积,水的体积不需要测出,故步
骤③是多余 的。


(3)[3]
软木块的质量

m10g2g12g

[4]
从图丁中读出水、软木块和铁块的总体积
90cm
3


[5]
软木块的体积

V V
3
V
2
90cm
3
50cm
3
40cm
3

则软木块的密度




m12g
0.3gcm
3

3
V 40cm
(4)[6]
由于干软木具有吸水性,在测量它的体积时,它会因吸收水而使其体积测 量值变小,
在质量一定时,体积变小,则密度会变大。

(5)[7]
由已知可得,软木块吸水的质量



m

m

m22g12g10g

根据


m
可得,软木块吸收水的体积

V
V


则软木块体积

m




10g
10cm
3

3
1.0gcm
V

V
3
V
2
V

90cm
3
50cm
3
10cm
3
50cm
3

则软木的实际密度





m12g
3
0.24gcm

V

50cm
3
25.小聪同学在江边捡到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 天平和量筒测量它的密度。


(1)
如图甲所示,小聪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_________

(2)
小聪纠正错误后,正确测量 出了鹅卵石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则鹅卵石的质量为
_________g

(3)< br>小聪将鹅卵石放入盛有
50mL
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如图丙所示,则鹅卵石密度为< br>_________kgm
3
,若鹅卵石掉了一半,则剩下的鹅卵石的密度为
_ ________kg m
3


(4)
小聪根据所测数据,在图 丁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
A
,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上述实
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 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
B
,若ρ
A
、ρ
B
分别代表鹅卵石和 另一石
块的密度,则ρ
A
_________
ρ
B
(选填“ ﹥”、“
=
”或“﹤”)

【答案】没有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7 2.7
×
10
3
2.7
×
10
3
>

【解析】

【分析】

【详解】
< br>(1)[1]
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再调节平衡螺母,由图甲
可知,小聪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游码没有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2]
由图乙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
0 .2g
,鹅卵石的质量

m

20g

5g

2g

27g

(3)[3]
由图丙知,量筒的分度值 为
2mL
,鹅卵石放在量筒后读数为
60ml
,所以鹅卵石的体积

V

60mL−50mL

10mL

10cm< br>3

所以鹅卵石的密度



度还是
2.7 ×10
3
kgm
3


m27g
2.7gcm
3
2.710
3
kgm
3

3
V10 cm
[4]
若鹅卵石掉了一半,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没有变化,密度不变,则剩下的鹅卵石的 密
(4)[5]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个定值,即质量与体积的图象为一条过原点的 直
线,根据
A

B
两个点分别做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体积相同时,
A
的质量大于
B
的质量,故< br>ρ
A

ρ
B



韩国大使馆上海-德能勤绩廉


一般现在时的定义-施工总结


小学一年级作文-春联大全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革命先烈的故事


抹不去的记忆-廉洁教育心得体会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试用期总结


浙江高考成绩查询-建党伟业读后感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教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