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苏教出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案

玛丽莲梦兔
671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20: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谐音对联-5的乘法口诀教案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汤元炳)


,.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图形的平移
授课内容:教科书1-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 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
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 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
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
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
评价和判断, 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
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 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
师根 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
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 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
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课题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









第 2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图形的旋转
授课内容:教科书3-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能在方格纸
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
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
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 了维持秩序,收费
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 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
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 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


,.
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 是绕O顺时针旋转90

;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
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 时针旋转,再平伸
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 针旋转90

后的图形?(出
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
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 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
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 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
度。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 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 点A顺时针旋转90

。教学
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 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
出旋转90

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 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
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课题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旋转点、旋转度数、旋转方向









第 3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轴对称图形
授课内容:教科书5-6页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 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 br>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
对轴对称图形 的理解。


,.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
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 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
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
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 四边形经
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 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
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 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 所以可以让对称
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
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
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
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 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
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
四、课题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第 4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练习一(1)
授课内容:教科书7-8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 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
验。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
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
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3、4、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一


,.
什么是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第 5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练习一(2)
授课内容:教科书8-9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
验。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 的问
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 br>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
按一定顺序进行 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7、11题。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
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 br>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
点顺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第三组图形,把
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或把右 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
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
第8、9、10 题,小组讨论,师再纠正讲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一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授课内容:教科书10-1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
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 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
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 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千是( )。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
万)


,.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 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
千”都是计 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 和一千三百四十三
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 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
万是1620 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 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
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 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 右边起,每
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数。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 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
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课题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千是( )

万、十万、百万、千万





第 2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
位数。(板书 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 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
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 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
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
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 ,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


,.
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
5239个 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 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
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
按照个级的数 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 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
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
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
一个“万”字;每 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二)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万级 个级

第 3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练习二 (1)
授课内容:教科书13页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
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课堂小结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与练习

五、板书设计
练习二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


,.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第 4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练习二 (2)
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21004000 986113 170024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二千
二千三百六十二万八千


,.
二、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 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
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三、课堂小结
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四、作业与练习

五、板书设计
练习二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21004000 986113 170024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二千
二千三百六十二万八千


,.





第 5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一)
授课内容:教科书1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 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
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 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 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
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
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 数,10个一千万
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
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 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
亿,再读一读。


,.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认识(一)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二亿 写作:200000000




,.

第 6 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授课内容:教科书1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
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
许多比亿大的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
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
(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 八亿九千万;35个亿
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 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
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 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
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4750030500。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4.探讨亿以上数的写法。
(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
(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
出示例4的两个数,提问: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
(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写数时,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 位写起,哪一位上
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算盘图,说出每个数各由多少个亿 和多少个万组成,再进
行写一写、读一读。
2.交流讨论: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
交流汇报:第一个数亿级上 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第二个数亿级上的
数是150,万级上的数是3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

六、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

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

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








第 7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练习三 (1)
授课内容:教科书18页


,.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相关知识,掌握数
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 、写大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5060000000 37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
1085300000 7021000320
3.写出下面各数。
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多位数的读、写练习。
完成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2、3、4、7、8题。
1.第2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找出最高位,主要是结合数位顺序表来进行读数。


,.
2.第3题:
让学生感受个级、万级、亿级数在读法和写法上的联系和区别。
3.第4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思考各数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主要采用分级读数法来读
数。
4.第7、8题:
在读、写数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三、反思总结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三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5060000000 37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


,.
1085300000 7021000320
3.写出下面各数。
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第 8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练习三 (2)
授课内容:教科书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的 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相关知识,掌握数
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9060000000 12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
4086900000 7021000320
3.写出下面各数。
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大数的认识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 学生先回顾、整理有关数位顺序表、分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
关知识,再独立完成填空并汇报。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通过对数的组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大数所表示的
意义。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题目中每个数都含有数字“9”,但它所在的数 位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连线,再交流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
(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
这道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 有多大。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


,.
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
三、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三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9060000000 12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
4086900000 7021000320




,.



第 9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
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 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 一年出版的种类
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 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
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 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 最高位,
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 =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
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 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
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
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
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 :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
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 ”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再
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
6300000000=( )亿
7000000000=( )亿
7700000000=( )亿
( )亿>( )亿>( )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 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 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6300000000=( )亿
7000000000=( )亿


,.
7700000000=( )亿
( )亿>( )亿>( )亿




第 10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近似数
授课内容:教科书21-2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 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
“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 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
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
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
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
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 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 br>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
个数字分一分, 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 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
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 的数来表示,这样的
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 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
近39万。
方法二:3842 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
比385000大,接 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
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 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
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 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
方法来求它们的近 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 br>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
4600 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近似数

38万 384204 386685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第11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练习四(1)
授课内容:教科书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把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
2.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数。
,.
万 39


,.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5000000 37000000
2. 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1085300000 7021000320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近似数数的认识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多位数的读、写练习。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三”第2、3、4题。
1.第2题:
先读出数再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
2.第3题:
让学生读出数字,再比较大小
3.第4题:
先读书再改写

三、反思总结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练习四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5000000 37000000
2. 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1085300000 7021000320





第12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练习四(2)
授课内容:教科书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把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


,.
2.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数。
教学重点:能对近似数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比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5 3700000000
2. 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100000 730000
二、基本练习
1.第5题
先让学生改写省略万后面的位数,再从大到小排列。
2.第6题
先让学生读出数,在学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的近似数。
3.第7.8.9题
先读数再根据要求改写出近似数。
4.第10题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师补充。
5.第11题
回家自己收集,在小组讨论。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你们掌握了些什么?


,.
四、作业与练习

五、板书设计
练习四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5 3700000000
2. 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100000 730000




第 13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授课内容:教科书25-2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
序表,能正确地读、写 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
教学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2.导入:大家真 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
与练习。(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
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
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顺序表
意义:数位
十进制计数法
多位数 读数、写数
大小比较——改写
近似数
(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 数数位的排列顺序


,.
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
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 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
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 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
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 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
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 怎么做呢?为什么
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4)近似数。
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意义:数位
十进制计数法
多位数 读数、写数
大小比较——改写
近似数







第 14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授课内容:教科书25-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 顺


,.
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二、综合练习
1.第1.2题
先让学生单独完成,师在给出正确答案
2.第3.4题
先让学生读出多位数,下写出数。
3.第5题
先分别读出数,再改写亿为单位的数
4.第6题
先分别读出数,再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的近似数。
5.第7.8题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三百五十二万九千五百
2500000000 25亿
3000000000 30亿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 1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授课内容:教科书27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 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
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 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
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
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 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 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
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 ×10)最后算什么?(6
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
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
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 两位数十


,.
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
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28×16=2048
1 2 8
× 1 6


,.
7 6 8
1 2 8
2 0 4 8




第 2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授课内容:教科书28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 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
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
能力。 < br>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方法的应用价 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 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
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
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
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钢笔
练习本
单 价
( )元支
( )元本
数 量
( )支
( )本
总 价
( )元
(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
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 个量。我
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列车
自行车
单 价
( )千米时
( )米分
数 量
( )时
( )分
总 价
( )千米
(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 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
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列车
自行车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单 价
( )千米时
( )米分
数 量
( )时
( )分
总 价
( )千米
( )米


,.
速度=路程÷时间





第 3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练习五(1)
授课内容:教科书30-31页1-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探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
35×168= 127×4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单独完成下表,集体讲解
(2)第5题
口算得出结果,老师说学生回答
(3)第6、7、8题
学生统一读题,一起列式,学生计算得数并作答。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练习五
35×168= 127×45=




第 4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练习五(2)
授课内容:教科书31-32页10-1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 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
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组 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
程,再根据“速度=路程 ÷时间”求出速度。
二、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
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
业来完成。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 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与练习

五、板书设计
练习五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


第 5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授课内容:教科书33页例4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
规律的经验,发展 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
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 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
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
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
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
原来的积乘几 。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 急于得出
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
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 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
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
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 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


, .
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第 6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
授课内容:教科书34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计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因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 40×22=
20×20= 40×90= 502×7=
2.复习有关0的运算。
5+0= 20-0=
7×0= 0÷8=
3.导入新课。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0也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题5。
2.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
组织学生读题,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有850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每平方
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 20克。
所求问题: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3.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1)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问:要求“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得出:只需要“ 有850平方米草坪”和“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
气15克”这两个条件。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说一说用乘法解答的理由。
②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过程。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竖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竖式:
8 5 0 8 5 0
× 1 5 × 1 5
4 2 5 0 4 2 5
8 5 0 8 5
1 2 7 5 0 1 2 7 5 0
师: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
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 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
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4.教学例题5后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850×20=
(2)学生尝试解答。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
师: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
(5)追问: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6)教师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 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
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7)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5.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交流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 小结: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相同,即:可以先用0前 面的数相乘,再根
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5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以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及时避免运算中的错误。


,.
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能用口算完成,可让他们先用口算,再用笔算检验。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6题。
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2题。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组织全班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850×15=
8 5 0 8 5 0
× 1 5 × 1 5
4 2 5 0 4 2 5
8 5 0 8 5
1 2 7 5 0 1 2 7 5 0


,.

第 7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练习六(1)
授课内容:教科书35-37页1-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 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末尾有零的笔算,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350×16= 127×40=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指名说说学过的笔算顺序。
2.导入新课。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末尾有零的运算方法?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单独完成下表,集体讲解
(2)第5题
指名学生到黑板板演,集体检验。
(3)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说学生答。
(4)第7题
请学生到黑板写出自己的答案,一起交流讨论。
(5)第8题
学生统一读题,一起列式,学生计算得数并作答。
(6)第8-10题


,.
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讨论,老师统一讲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练习六

350×16= 127×40=






第 8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授课内容:教科书3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熟 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
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
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感受解
题策略的多样化和 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回顾与整理。
(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数量关系?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提问: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提问: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2.交流质疑点。
二、查漏补缺训练
1.交流质疑点。


,.
师:在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有困难的知识点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
有哪些疑问?
2.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交流时说说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对因
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是否能做出正确处理。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末尾的0的乘法在笔算时的正确计算方法。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练习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说说是怎样根据积的变化规律
来进行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常见的数量关系。


,.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积的变化规律。
第 9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授课内容:教科书3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 步理解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
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 br>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感受解
题策略的多样 化和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回顾与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
学生直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独立完成,交流,师再给纠正。


,.
(2)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5题。
学生直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指名回答,师板演。
(3)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先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 出这周的营运总收入,再求出每天利润的平均数,最后计
算一个月获得的利润。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这道题是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的拓展。从一个因数变化拓展到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
练习时,先让学生计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
较,得出:
一个因数“×几”,另一个因数“×几”,所得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几×几”。
2.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版式设计
整理与练习
第5题 300×20 =6000(千米)


授课日期: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
授课内容:教科书40页例1
教学目标:
,.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第 1 课时


,.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 :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
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
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 器;按“AC”键,显
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
①计算38+27。
操作过程:
3 8 + 2 7 =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
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 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3
输入:
0

×



1

8

=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 br>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
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 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


,.
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第 2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二)
授课内容:教科书41页例2 例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 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
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 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
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 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


,.
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 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
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第 3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练习七(1)
授课内容:教科书43页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 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
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 不能按错数字。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七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第 4 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练习七(2)
授课内容:教科书43页7-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 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
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9题。
这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9题:
(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
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 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如何写入团申请书-学校卫生工作总结


郭明义先进事迹-新年祝福图片


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高考满分作文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土地承包合同


愚人节是几月几日-烹饪大赛


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工作简报格式


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南北地震带


上海杉达学院分数线-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