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
二本补录-招生信息网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2)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
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
物,每个数量的事物
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
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
数的方法。
·对1~10十
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
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
学生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
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
此为背景引出学习
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
“
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
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
可以利用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
义,掌握比较的
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
触,“上下”“前后”
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
岁能完全正
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
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
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
方位难一些
,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
有交
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
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
的位置,再让
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
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
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
充分地说。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
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
都有
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
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
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
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
”“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
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
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
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
书在
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
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
身体的左右
---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
家认为儿童判
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
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
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
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
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
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
的
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
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
,将左、右与自己
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
身体的左、右。
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
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
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
辨别左右,
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
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
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
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
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
减法、6
-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
基数、序数含义,
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
不同点是:计
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
学加、
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计算
穿插在认数(6、7;
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
有相应的加减计算。
(一)教学内容
分为三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
认识和加减法。
(三)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
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
面进行认识。
◇充分感受基数含义。
·具体---抽象---具体
基数含义:主要是通过从具体
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
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基数含义。
·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包括两个方面:一
认识
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
的数量含义是什么。这两方面
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
过程中完成。
◇数的顺序。
·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词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
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知道
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
们知道这些数的顺
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1~5的写法。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
响
,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
1~5的写法。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
书写,但可以根据本
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
◇比多少。
·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的比较
“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
的
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前面在准备课中我们主要是比较
具体事物数量的
多少,这里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引出“=”“>”“<”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增加“>”“<”的写法
对于“>”“<”的写法。原来考虑到这两个符号比较难写,在本单元只要求认读,不要求书写;到6~10的认识才开始书
写。经过实验发现在认识这两个符号
时,不可避免地要认识其
形状并建立表象,而书写可以帮助其表象的建立。因此教材修
订时,增
加了“>”“<”的写法教学。
◇第几(序数)
·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
虽然研究
表明,经过适当教育,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
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些学生分不清基
数序
数,为此修订将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同时习题中也加强对比
练习,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
数和序数的含义。
教材从“排队买票”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
几个和第几,感受
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分与合(数的组成)。
分两步教学:先通过把4棵
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的不同情
况,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把5根玉米放在
两个
食盒里,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含义。
·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
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
算”
,减法的含义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
少,用减法计算”,加减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对
刚入学的一年
级儿童来说是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材都借助情境图
或操作,通过动态演
示“合并”“去掉”的过程,来帮助学生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这次修订更加
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
首先
把情境图换了。如加法原来放纸鹤的情境,1+2=3的
素材很丰富,但合并的过程不是很突出,所以换
成了小丑合气
球的情境,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在一起,合并的过程
非常突出;
除此之处,还增加了体现这一过程的点子图,点子图既能
表示合并,又能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另外在“做一做” 和练习中,还安排了看图说算式表示
的加、减法含义和用自己的方式表
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的练
习,让学生在反复的说和表示“合并”“去掉”的经历中,体
会加减法
的含义。
◇加法、减法的计算。
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点数,接着
数或倒着数,利用数的组成。教材呈现了这三种不同思维水平
的算法,鼓励学生
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
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教学时,允
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随着教学的进行慢慢可以
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0的认识
·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认识0。
教学主要是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
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
来帮助学生认识0的含义的: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
没有可以用0
来表示;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
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通过提问“你
在哪儿
还见过0”,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体会0的不同含义。
◇0的的加减法
·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含义来计算。
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
窝里
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
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
。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
独立思考。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直观
认识,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安排了两个例题。 <
br>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从实际生活引入,出示了学
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
放在一起,分成四类,
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
些物体与上
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
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这种活动素材,老师们可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如有
老师把它改造成摸实物---猜形状的
活动。总之应该通过多种
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以便建立清晰
的表象。
例2,立体图形的拼组,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
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
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
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
感性经验。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除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还有混合运算(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1.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数的认识(6、7---8、9----10)。
①基数。
◇具体--抽象
--具体,增加用点子图表示数。
和1-5的认识一样,三段认数都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
抽
象--具体的过程,来体会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的。但有所不同的
是,在抽象出数之前,增加了
用点子图表示数,更概括了。
6、7:实物---点子---数---实物。
8、9:点子---数---实物。让学生直接用点子表示图中实
物的数量。
10:点子图---数---实物。
·充分体会基数含义。
教学中
可以利用教材给出的线索,让学生充分经历数的抽
象过程,体会数的含义。
②数的顺序。 <
br>计数器动态说明相邻两个数(新学的数和相邻的前一个
数)的关系,为直尺整体呈现数的顺序说明
理由。
③大小比较。
◇借助点子图比较数的大小
1-5借
助具体实物的数量比较,引出数的大小比较;本单
元是借助点子的数量来比较,更抽象了(点子可以表示
数量相
同的任何东西)。
④序数
◇仍然是将基数与序数对比起来编排。
6、7:素材更丰富了。
8、9:有趣的素材。按12生肖的顺序排列起来的
小动物
(只学到9,后面三个鸡、狗、猪没排)。
10: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数的序数含义了,所以10
就没再单排编排。
⑤写数
与1~5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
·按规范格式示范。
教材
上的现在示范不是很规范(如9),我们还会改,教
学时尽量按规范的格式进行示范。当然力求美观,要
求学生写
好数字,这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⑥数的组成。
6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
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 学生完整的填出6的组成。
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6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
可能很 有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6的组成并更好地
记忆。
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 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组,
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想到
另1组 ,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与义务教材相
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5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 生联想,现
在到7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
8、9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 生自己摆出,并且8和
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出,
要求比6 、7的组成略高一些。
10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10要向
进一,所以 10的组成很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
程填出10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10的另外4 个组成,
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
(2)加、减法。
这部分计算,主要 是结合操作和图(也就是“一图二式”
“一图四式”)来教学。教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具体说),但< br>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图二式”“一图四式”老师们有一些
现实问题:
·经常有老师问一图到底该列几个算式?比如◎◎◎◎◎
在一图二式中,列两个加法算式,列减法算式
的图,有虚线。
而它到了一图四式,不仅列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列了两个减法
算式,那么到底什
么情况下列减法算式?教师觉得不好把握。
·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列出了把两部分相减的算式。
如:○○○○|
●●●。学生列出4-3=1。学生的算式也是有
道理的,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压缩“一图二式
”(不再
作为一小段),直接由“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最
后由“一图四式”过渡到
“一图三式”(一加两减)。
◇回避了两部分相减的算式。
对于写出把两部分相
减的减法算式,我们并不要求,如果
学生写出也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回避了这种问题,一般把被减数和减数都给出了,只要求
学生根据图算出得数。
·注意把数的组成练习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3)问题解决
这一单元我们结合6、7和8、9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
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
题的一般步骤。
①6、7解决问题
◇图画呈现问题。
在6、7这部分,考虑到学
生识字不多,在6、7这里,主
要以图画形式呈现问题,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信息和问
题,
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只”表示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呈现问题的方式老师们都很熟悉。
·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这里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习
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格式不必作过多要求,
这里包括本册,都不要求学
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②8、9解决问题
◇用画图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和前面一样(体验过程,了解步骤),
只是呈现问题的方式略有不同,这里
在前面的基础上采取用简
单的文字呈现信息和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文字来理解题
意。
◇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通过前面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简单结构应该
有所了解,在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以培
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
解决问题的过程。
2.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
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
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含义,了解运算
顺序。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
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
三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
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
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
写
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
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
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
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
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
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
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
单位“十”的
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11~20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通过11中两个1的对比,让学
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
br>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
摆小楱)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
位加法做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
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
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
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
br>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
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
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
用,让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
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
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
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
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
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
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要坐几站、要爬几层楼、
再过几
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
小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
了。
数学乐园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所
学的内容以问题的
形式综合在一起,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
行体会、巩固和应用。
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
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说明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
问
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
两个同学用提前准备的游戏盘,
进行活动。活动后进行全班交
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如6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
成一
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活动最后,还可
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
识有个系统的
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
编或设
计,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学生。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编排的,我
们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与学生熟悉的活
动对应起来,
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
困难),还会对看不
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
间该做怎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有帮助的。
◇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为了降低认
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
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
的习题,并
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渗透一天有24小时。
P85通过
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
提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天有两个9
时。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计
时
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以学生能理解的
方法简单的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
习做孕伏。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分三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太大变化,仍然让学生自主探索
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凑十法”。
9加几: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两种方法:
接着数、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还
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
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8、7、6加几:例2利用已
有知识的迁移,自己想该怎样
算。例3,小数加大数,探讨算法,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用
不同
的方法“凑十”和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至于用哪一种,
让学生自主选择。
5、4、3、2加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思
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2)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
经历解决问
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新
的认识,并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例5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
人数信息。
例6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
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
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