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植树节的意义-幼儿园圣诞节活动方案
基础模块电子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
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
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新阶段学习导入语
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
方法、学习特点等等.
同学们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介绍
说明
倾听
了解
引领
学生
了解
- 1 -
教学
过程
度过这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希望同学们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
中不断成长,首先:
1.学习——旅程
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且这段旅程可
以从任
何时候开始!未来的成功在现在脚下!
2.老师——导游
与大家一起开始这一段新的旅程、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
一起体会成长与进步的滋味.
3.目的——运用
我们应当能够理解数学,而且通过运用数学进行沟通和推
理,在现
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养成一种数学上的自
信心理.请不要害怕学数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
的能力和实
际需要学好自己的数学.
4.准备——必需品
轻松愉快的心情、热情饱满的精神、全力以赴的态度、
踏实努力的行动、科学认真的方法、及时真诚的交流.
回答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怎么学数学?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讲解
说明
领会
了解
新阶
段的
数学
学习
特点
重点
是要
树立
学生
的数
学学
习信
心
8
介绍
说明
了解
引入
教学
内容
播放
课件
质疑
观看
课件
思考
从实
际事
例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10
*揭示课题
缤纷多彩的世界,众多繁杂的现象,
需要我们去认识.将
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类,加强对其属性的认识,是解决复杂问题
的重要手段之
一.例如,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存放物品,在取用
时就十分方便.
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学习的1.1集合.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
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汉堡、彩笔、水
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那
么如何将这些商品
放在指定的篮筐里?
- 2 -
教学
过程
解决
显然,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放在食品篮筐,
彩笔、水笔、橡皮、裁纸刀、尺子放在文具篮筐.
归纳
面包、饼干、汉堡、果冻、
薯片组成了食品集合,彩笔、
水笔、橡皮、裁纸刀、尺子组成了文具集合.
而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彩笔、水笔、橡皮、
裁纸刀、尺子就是其对应集合的元素.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
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组成集
合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如大于10的奇数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将其记为B,那么
集合B中的元素就是11、13、15。
表示
一般采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
„表示集合,小写英文字
母
a,b,c,
„表示集合的元素.
拓展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下列特点:
(1) 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
(2)
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
(3)
确定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例如,某班跑得快的同
学,就不能组成集合.
例1下列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1)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
2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引导
分析
自我
建构
向知
识点
启发
学生
体会
集合
概念
总结
归纳
讲解
说明
强调
质疑
理解
领会
记忆
思考
回答
带领
学生
理解
整体
个体
意义
为后
续学
习做
准备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元
素确
定性
观察
学生
15
(3)方程<
br>x10
的所有解;(4)不等式
x20
的所有解.
解 (1) 由于小于10的自然数包括0、1、2、3、4、5、6、7、
8、9十个数,它
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它们可以组成集合.
(2)由于个子高没有具体的标准,对象是不确定的,因此不
分析
讲解
- 3 -
教学
过程
能组成集合.
(3)方程
x10
的解是−1和1,它们是确定的对象,
所以
可以组成集合.
(4)解不等式
x20
,得
x2
,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
可以组成集合.
类型
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方程的解集.
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像方程
x10
的
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有限个元素组成
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像不等式x-2>0的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
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
是数集.
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
N
.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
Ζ
+
.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
Z
.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
Q
.
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
R
.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记作
.例如,方程x
2
+1=0
的实数解的集合里不含有任何元素
,所以这个解集就是空集
2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提问
归纳
说明
引领
强调
讲解
分析
理解
领会
明确
思考
了解
理解
记忆
领会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集合
类型
比较
简单
可以
让学
生自
己分
析
强调
各个
数集
的内
涵和
表示
字母
突出
强调
符号
规范
书写
2
像平面上与点O的距离为2 cm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那样,
由平面内的点组成的集合叫做平面点集.
关系
元素
a
是集合A的
元素,记作
aA
(读作“
a
属于A”),
强调
讲解
a
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aA
(读作“
a
不属于A”).
集合中的对象(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对于任何的一个对
象,或者属于这个集合,或者不属于这个集合,二者必居其一.
- 4 -
教学
过程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35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
求解
交流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40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练习1.1.1
1.考查下列各集合:
①能被3整除的正数组成的集合;
②一年之中四个季节的名称组成的集合;
③方程x²+x+1=0的实数解组成的集合;
④满足不等式0
⑵指出上述集合中的无限集、有限集、空集.
2.用符号
“
”<
br>或
“
”
填空:
(1)−3
N
,0.5
N
,3
N
;
(2)1.5
Z
,−5
Z
,3
Z
;
(3)−0.2
Q
,
π
Q
,7.21
Q
;
(4)1.5
R
,−1.2
R
,
π
R
.
3.指出下列各集合中,哪个集合是空集?
(1)方程
x
2
1
0
的解集;(2)方程
x22
的解集.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不大于5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
小于5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
解决
质疑
思考
自我
分析
自我
用较
简单
的问
题给
学生
参与
学习
的起
点
引导
不大于5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中只有0、1、2、3、4、
引导
5这6个元素,这些元素是可以一一列举的.而小于5的实数有
无穷多个,而且无法一一列举出来,但元素的特征是明显的:
讲解
(1)
集合的元素都是实数;(2)集合的元素都小于5.
归纳
当集合中元素可以一一列举时,可
以用列举的方法表示集
合;当集合中元素无法一一列举但元素特征是明显时,可以分
- 5 -
总结
教学
过程
析出集合的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通过对元素特征性质的描
述来表示集合.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理解
记忆
了解
理解
记忆
了解
建构
学生
得出
结论
带领
学生
总结
集合
两种
表示
方法
特别
注意
强调
写法
的规
范性
45
50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1.1.2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
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如不大于5的自
然数所组成的集合可以
表示为
0,1,2,3,4,5
. 当集合为无限集或为元素很多的有限集时,在不发生误解
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省略的写法.例如,小于
100的自然数集可
以表示为
0,1,2,3,,99
,正偶
数集可以表示为
2,4,6,
.
(2)描述法.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
词语
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
强调
5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x|x5,xR}
.
如果从
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
将
xR
省略不写.如不等式
3x60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x|x2}
.
说明
为了简便起见,有些集合在使用描述法表示时,可以省
略竖线及其左
边的代表元素,直接用中文来表示集合的特征性
质.例如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正奇数}.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大于
4
且小于
12
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
x
2
5x60
的解集.
分析 这两个集
合都是有限集.(1)题的元素可以直接列举出
来;(2)题的元素需要解方程
x5x6
0
才能得到.
2
观察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集
合的
表示
- 6 -
教学
过程
解(1)集合表示为
2,0,2,4,6,8,10
; (2)解方程
x
2
5x60
得
x
1
1
,
x
2
6
.故方程解集为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巡视
动手
求解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突出
表示
法的
书写
要规
范
复习
对应
数学
知识
检验
学习
的效
果
60
70
1,6
.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不等式
2x1„0
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分析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1)题
说明
引领
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2)题奇数
分析
的特征性质是“
元素都能写成
2k1(kZ)
的形式”.(3)题元
素的特征性质是“为第一象限
的点”,即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为
正数.
强调
含义
说明
1
1
解(1)解不等式
2x1„0
得
x„
,所以解集为
xx
„
;
2
2
(2)奇数集合
xx2k1,kZ
;
(3)第
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
x,y
x0,y0
.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1.1.2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方程
x
2
3x40<
br>的解集;(2)方程
4x30
的解集;
(3)由数1,4,9,16,25组成的集合;(4)所有正奇数组
成的集合.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大于3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2)方程
x<
br>2
40
的解集;
(3)大于5的所有偶数所组成的集合;(4)不等式
2x53
的
指导
- 7 -
教学
过程
解集.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
本次课重点学
习了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用列
举法表示集合,元素清晰明了;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元素特征
性质直观明确.
因此表示集合时,要针对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例
如,不等式
(组)的解集,一般采用描述法来表示,方程(组)
的解集,一般采用列举法来表示.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4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5=0的解集;
(2)不等式3x-7>5的解集;
(3)大于3且小于11的偶数组成的集合;
(4)不大于5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
解(1){−5}; (2){x|x>4} ;
(3)
{4,6,8,10};(4) {x|x≤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下列各集合:
(1)由大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
x
2
90
的解集;
(3)不等式
4x65
的解集;
(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5)方程
x43
的解集;
3x30,
(6)不等式组
的解集.
x6
„
0
2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总结
归纳
引领
分析
讲解
说明
提问
巡视
指导
归纳
强调
引导
理解
体会
领会
思考
求解
动手
求解
汇总
交流
回忆
从整
体再
一次
突出
集合
表示
方法
进行
综合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
75
80
85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培养
学生
总结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
- 8 -
教学
过程
(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
(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提问
反思
学习
过程
能力
88
90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
(1)阅读理解: 教材1.1,学习与训练1.1;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1.1,学习与训练1.1训练题;
(3)实践调查:
探究生活中集合知识的应用
说明
记录
【课题】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 9 -
教学
过程
*复习知识揭示课题
前面学习了集合的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面的知识点:
1.集合 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元素 组成集合的对象.
2.常用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在花括号内,一一列举集合的元素;
(2)描述法:{代表元素|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
4.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
完成下面的问题:
用适当的符号“
”或“
”填空:
(1)
0;(2) 0N;(3)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质疑
引导
强调
明确
回忆
加深
回答
对前
面学
习的
内容
进行
复习
有助
于新
内容
的学
习
5
10
带领
3
R;(4) 0.5Z;
(5)
1{1,2,3};(6)2{x|x<1};(7)2{x|x=2k+1, k
Z}.
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
1.设
A
表示我班全体学生的集合,
B
表示我班全体男学生的
集合
,那么,集合
A
与集合
B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2.设
M
={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
物理,化学}, N ={数学,语文
,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
育与健康},那么集合
M
与集合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3.自然数集Z与整数集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解决
显然,问题1中集合
B
的元素(我班的男学生)肯定是集
合
A
的元素(我班的学生);问题2中
集合
N
的元素肯定是集
合
M
的元素;问题3中集合N的元素(自然数
)肯定是集合Z
的元素(整数).
归纳
当集合
B
的元素肯定是集
合
A
的元素时称集合
A
包含集
合
B
.两个集合之间
的这种关系叫做包含关系.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 10
-
播放
课件
质疑
引导
分析
观看
课件
思考
理解
自我
建构
用问
题引
导学
生思
考集
合之
间关
系
启发
学生
体会
包含
含义
教学
过程
概念
一般地,如果集合
B
的元素都是集合
A
的元素,那么称集
合
A
包含集合
B
,并把集合
B
叫做集合
A
的子集.
表示
将集
合
A
包含集合
B
记作
AB
或
BA
(读
作“
A
包含
).
B
”或“
B
包含于
A<
br>”
可以用下图表示出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总结
归纳
说明
强调
B
A
引导
介绍
理解
领会
记忆
观察
了解
学生
理解
包含
意义
特别
介绍
符号
的规
范性
图形
有助
学生
加深
理解
说明
引领
讲解
强调
观察
思考
领会
主动
求解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指
导学
生元
素与
集合
集合
与集
合关
系的
分类
确定
15
拓展
由子集的定义可知,任何一
个集合
A
都是它自身的子集,
即
AA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A
.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 用符号“
”、“
”、“
”或“
”填空:
(1)
a,b,c,d
a,
b
;(2)
1,2,3
;
(3)
N
Q
; (4)
0
R
;
(5)
d
a,b,c
;
(6)
x|3x5
x|0„x6
.
分析“
”与“
”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
<
br>而“
”与“
”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
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
解(1)集合
a,b
的元素都是集合
a,b,c,d
的元素,因此
a,b,c,d
a,b
;
(2)空
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因此
1,2,3
;
(3)自然数都是有理数,因此
N
Q
;
(4)
0
是实数,因此
0
R
;
(5)
d不是集合
a,b,c
的元素,因此
d
<
br>a,b,c
;
(6)集合
x|3x5
<
br>的元素都是集合
x|0„x6
的元素,
- 11 -
教学
过程
因此
x|3x5
x|0„x6
.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练习1.1.3
用符号“
”、“<
br>
”、“
”或“
”填空:
(1)
N
Q
;
(3)
a
*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20
提问
巡视
指导
动手
求解
交流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特别
强调
真子
集与
子集
的区
别
25
(2)
0
;
(4)
2,3
a,b,c
;
2
;
(5)
0
;(6)
x|1x„2
x|1x4
.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 如果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并且集合A中至少有一个元
素不属于集合B,那么把集合B叫做集合A
的真子集.
表示
记作
AÝB
(或
BÜA
),读作“A真包含B”(或“B真包
含于A”).
拓展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对于集合A、B、C,如果A
Ü
B,BÜ
C,则A
Ü
C.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强调
说明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2选用适当的符号
“
Ü
”
或
“
Ý
”
填空:
(1){1,3,5}
__
{1,2,3,4,5};
(2){2}
__
{x|
|x|=2};(3){1}
_
.
解(1){1,3,5}
Ü
{1,2,3,4,5};
(2){2}
Ü
{x| |x|=2};
(3){1}
Ý
.
例3 设集合
M
0,1,2
,试写出
M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
的真子
集.
分析集合
M
中有3个元素,可以分别列出空集、含1个元素的
说明
讲解
说明
理解
记忆
记忆
了解
观察
主动
求解
思考
30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理
解真
包含
的含
义
特别
- 12 -
教学
过程
集合、含2个元素的集合、含3个元素的集合.
解
M
的所有子集为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讲解
强调
求解
交流
检验
学习
效果
理解
提醒
注意
空集
35
40
质疑
引导
思考
理解
自我
建构
讲解
强调
领会
记忆
强调
集合
相等
的本
质含
义
启发
学生
体会
相等
含义
45
,
0
,
1
,
2
,
0,1
,
0,2
,
1
,2
0,1,2
.
除集合
0,1,2<
br>
外,所有集合都是集合
M
的真子集.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1.设集合
A
c,d
,试写出
A
的所有子
集,并指出其中的真子
巡视
集.
指导
A{x|x6}B
{x|x0}
2.设集合,集合,指出集合A与集
合B之间的关系.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
设集合A={x|x
2
-1=0},B
={-1,1},那么这两个集合会有什
么关系呢?
解决
由于方程x-1=0的解
是x
1
=
-
1,x
2
=1,所以说集合A中的
2<
br>元素就是1,
-
1,可以看出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分析
集合A与集合B 相等
.
归纳
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示方法不同,
我们就说集合A与集合B
相等,即A=B.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就说这两个
集合相等.
表示
将集合
A
与集合
B
相等记作
AB
.
拓展
如果
AB
,同时
BA
,那么集合
B的元素都属于集合
A,同时集合A的元素都属于集合
B
,因此集合A与集合
B
的
总结
- 13 -
教学
过程
元素完全相同,由集合相等的定义知
AB
.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4判断集合
Axx2
与集合
Bxx
2
40
的
关系.
分析要通过研究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这两个集
合之间的关系.
解由
x2
得
x2
或
x2
,所以集合A用列举法表示
为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说明
理解
思考
主动
求解
总结
归纳
动手
求解
理解
体会
领会
思考
求解
自我
强化
巩固
所归
纳强
化点,
可以
适当
的教
给学
生完
检验
学习
的效
果
从整
体再
次突
出
注意
复习
第一
节中
有关
知识
50
55
60
65
质疑
提问
分析
引领
巡视
指导
总结
归纳
引领
分析
质疑
讲解
说明
2,2
;由
x
2
40<
br>得
x2
或
x2
,所以集合B用列举法
表示为
2,2
;可以看出,这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因此
它们相等,即AB
.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判断集合A与B是否相等?
(1)A={0},B=;
(2)A={„,-5,-3,-1,1,3,5,„},B={x|x=2m+1
,m
Z};
(3)A={x|x=2m
-
1
,m
Z},B={x|x=2m+1 ,m
Z}.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
元素与集合关系:属于与不属于(
、
);
集合与集合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
Ü
、
=);
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⑴{1,3,5}{1,2,3,4,5,6};
⑵
{x|x9}
{3,-3};
⑶{2}{ x| |x|=2};
⑷2N;
⑸a{ a}; ⑹{0};
⑺
{1,1}
{x|x
2
10}
.
解⑴
{1,3,5}Ü{1,2,3,4,5,6}
;
⑵{x|x=9}={3,-3};
⑶因为
{x|x2}{2,2}
,所以
{2}Ü{xx2}
;
2
2
成,再
进行
- 14 -
教学
过程
⑷2∈N; ⑸a∈{a}; ⑹
{0}
Ý
;
⑺因为
{x|x
2
10}
=,所以
{1,1}<
br>Ý
{x|x
2
10}
.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
2.5
Z
;(2)
1
x|x
3
1
;
(3)
2,2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提问
巡视
指导
引导
提问
回忆
反思
培养
学生
总结
学习
过程
能力
说明
记录
90
动手
求解
汇总
交流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80
85
核对
75
x|x
2
(4)
a
a,b,c
;
2
;
(5)
Z
N
;(6)
{x|x40}
;
(7)
Q
;(8)
1,3,5
3,5
.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
(1)阅读: 教材章节1.1;学习与训练1.1;
(2)书写:习题1.1,学习与训练1.1训练题;
(3)实践:寻找集合和集合关系的生活实例.
【课题】1.2集合的运算(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
(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
- 15 -
【教学难点】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
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
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
(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
(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揭示课题
1.2集合的运算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1在运动会上,
某班参加百米赛跑的有4名同学,参加跳
高比赛的有6名同学,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br>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质疑
思考
自我
分析
了解
从实
际事
例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引导
式启
发学
生思
考集
合元
素之
间的
关系
有2名同学,那么这些同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
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哪
些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
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李佳,王燕,张洁,王勇};
引导
B={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王燕,王勇}.那么这三个
分析
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3 集合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
直
角三角形}.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决
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
,可以看出集合C中的元素是
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也就是由
- 16 -
归纳
总结
教学
过程
集合
A
、
B
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
的交集.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5
10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
A
、B
的相
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
A
与
B
的交集,记作<
br>AB
,读作“
A
交
B
”.
即
AB
xxA且xB
.
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
总结
归纳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强调
图像
含义
说明
强调
引领
思考
理解
记忆
观察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带领
学生
总结
三个
问题
的共
同点
得到
交集
的定
义
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已知集合A,B,求A∩B.
(1) A={1,2},B={2,3};
(2) A={a,b},B={c,d , e , f };
(3)
A={1,3,5},B= ;
(4) A={2,4},B={1,2,3,4}.
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 A∩B 是由集合A和集合
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
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
解(1)
相同元素是2,A∩B={1,2}∩{2,3 }={2};
(2)
没有相同元素A∩B={a,b}∩{c,d , e , f }=;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交
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3) 因为A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的
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B=;
(4)因为A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所以A
∩B=A
.
例2设
A
x,y
|xy0
,
B
x,
y
|xy4
,求
AB
.
- 17 -
教学
过程
分析 集合
A
表示方程
xy0
的解集;集合
B
表示方程
xy4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讲解
说明
引领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25
35
xy0,
的解集.
x
y4
xy0,
x2,
解 解方程组
得
所以
AB
2,2
.
xy4.y2.
例3 设
A
<
br>x|1x„2
,
B
x|0x„3
,求
AB
.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
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
x|0x
解
AB
x|1x剟2
强调
含义
说明
启发
引导
3
x|0x„2
.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
(1)
ABBA
;
(2)
AAA
,
A
;
(3)
ABA,ABB
;
(4)如果
AB,那么ABA
.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练习
1.设
A
1,0,1,2
,
B
0,2,4,6
,求
AB
.
提问
动手
求解
交流
了解
观看
课件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从实
际事
例使
2.设
A<
br>
x,y
|x2y1
,
B
x,y
|x2y3
,求
AB<
br>.
巡视
3.设
A
x|2x≤2
,
B
x|0剟x4
,求
AB
.
指导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1
某班有团员34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
同学?
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该班团员};B={该班非团
员};C={该班同学}.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介绍
质疑
- 18 -
教学
过程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思考
自我
分析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引导
式启
发学
理解
集合
的元
素关
系
总结
归纳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思考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总结
三个
问题
的统
一点
得到
并集
含义
40
45
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
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第
一学年的三好学生都有哪些同学?
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李佳,王燕,张洁,王勇};
B={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李佳,王燕,张洁,王勇,
李炎,孙颖}.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3
集合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斜三角
形}.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决
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
出集合C中的元素是
由集合A
、
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并集.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
A
、
B
的所
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
A
与
B
的并集,记作
AB
(读作“A
并B”).
即
ABxxA或xB
.
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可用图形表示为:
(1)
说明
- 19 -
引导
分析
A
B
A
(2)
BA
B
(3)
求两个集合并集的运算叫做并运算.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4已知集合A,B,求A∪B.
(1)
A={1,2},B={2,3};
(2) A={a,b},B={c,d , e , f };
(3) A={1,3,5},B= ;
(4)
A={2,4},B={1,2,3,4}.
观察
思考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并
教学
过程
分析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当集合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主动
求解
思考
理解
了解
集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55
60
质疑
归纳
小组
讨论
回答
以学
生的
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强调
都是用列举法表示时,通过列举这两个集合的元素,可以得到
并集,注意相同的元素只列举一次.
解(1)
A∪B={1,2}∪{2,3}={1,2,3};
(2)
A∪B={a,b}∪{c,d,e,f }={a,b, c,d,e,f };
(3)
因为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
所以A∪B={1,3,5}∪={1,3,5};
(4)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A∪B={1,2,3,4}= B.
由并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的两个集合A与B,都有:
(1)
ABBA
;
(2)
AAA
,
AA
;
(3)
AAB,
引领
讲解
说明
说明
启发
引导
BAB
;
(4)如果
BA
,那么
ABA
.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练习
1.设
A
1,0
,1,2
,
B
0,2,4,6
,求
AB
.
2.设
A
x|2x„2
,
B
x|0剟x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什么?
(1)由集合A
和集合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
A与集合B的交集
ABxxA且xB
.由集合A和集合
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
提问
巡视
指导
求解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
4
,求
AB
.
AB
xxA或xB
;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
- 20 -
教学
过程
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
(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
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强调
理解
强化
引领
分析
讲解
说明
领会
思考
求解
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
回忆
反思
动手
求解
记录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
破难
点
70
75
85
90
,
例5设
A
2,3,5
B
1,0,1,2
,求
A
B
,
AB
.
解
AB
2,3,
5
1,0,1,2
2
;
AB
2,3,5
1,0,1,2
1,0,1,2,3,5
.
例6 设
A{x0x≤2},B{x1x≤3},
求
AB
,
AB
.
解
将集合
A
、
B
在数轴上表示:
AB{x1x≤2}
,
AB{x0x≤3}
.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
的学习效果如何?
1.A
1,0,1,2
,B
0,2,4,6<
br>
,求
AB
,
AB
.
2.
A
x2x剟2
,B
x0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
(2)书面作业: 学习与训练1.3;
(3)实践调查: 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
x?4
,求
AB
,
AB
.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说明
【课题】1.2.3集合的运算(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会求集合的补集.
- 21 -
能力目标: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
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
采用由浅入
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
(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复习知识揭示课题
前面学习了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
面的知识点:
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质疑
引导
强调
提问
回忆
加深
认识
回答
对前
面学
习的
内容
进行
复习
有助
于新
内容
的学
AB
xx
A或xB
AB
xxA且xB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交运算是寻找
两个集合都有的共同元素.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什么?
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
注意端点的处理.
- 22 -
教学
过程
完成下面的练习:
1.设
A
1,0,1,2
,
B
0,2,4,6
,求
AB
,
AB
.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明确
介绍
交流
了解
思考
自我
分析
领会
引导
式启
发学
生理
解集
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
习
10
15
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
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B
x|0剟x
2.设
A
x|2x„2
,
A
B
.
4
,求
AB
,
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
某学习
小组学生的集合为U={王明,曹勇,王亮,李冰,
张军,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其
中在学校
应用文写作比赛与技能大赛中获得过金奖的学生集合为P={王
明,曹勇,王亮,李冰
,张军},那么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有
哪些?
解决
质疑
引导
分析
总结
归纳
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赵云,冯佳,薛香芹,
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
可以看到,P、Q都是U的子集,并且集合Q是由属于集
合U但不属于集合P的
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
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
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
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来表示,所
研究的各个
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
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
R
作为全集.
如果
集合
A
是全集U的子集,那么,由U中不属于
A
的
所有元素组成的集
合叫做
A
在全集U中的补集.
表示
集合
A
在全集U中的
补集记作
ð
U
A
,读作“
A
在U中的
补集”.即<
br>ð
U
A
x|xU且xA
.
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为实
仔细
分析
讲解
强调
思考
理解
记忆
- 23 -
教学
过程
数集R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将ð
U
A
简记为
ðA
,读
作“
A
的补集
”.
集合
A
在全集U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引导
说明
说明
讲解
引领
引导
分析
讲解
说明
理解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理解
自我
总结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观察
领会
范性
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
20
35
求集合
A
在全集U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设
U
0,1,2,3,4,5,6,7,8,9
,<
br>A
1,3,4,5
,
B
3,5,
7,8
.
求
ð
U
A
及
ð
U
B
.
分析集合A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而且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
组成的集合.
解
ð
U
A
0,2,6,7,8,9
;
ðU
B
0,1,2,4,6,9
.
例2
设U=R,
A
x|1x„2
,求
ðA
.
分析 作出集合A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
ðA
.
解
ðA
x|x„1或x2
.
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
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
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所以−1属于其补集
ðA
;因为
端点2属于集合A,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
ðA
.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
ð
U
A
)=,A∪(
ð
U
A
)=U,
ð
U
U
=,
ð
U
=U,
ð
U
(
ð
U
A
)=A.
- 24 -
教学
过程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1.3.3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提问
巡视
指导
互动
求解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
45
质疑
归纳
强调
总结
小组
讨论
交流
理解
强化
以学
生小
组讨
论教
师归
纳的
形式
强调
重点
突破
难点
55
4,7
,求
ð
U
A
. 1.设
U
小于10的正整数
,
A
1,
2.设<
br>U=R
,
A
x|2剟x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
什么是集合并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
什么是集合补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
2.在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集合运算需要注意的问
题是什么?
4
,求
ðA
.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3设全
集
U
0,1,2,3,4,5,6,7,8,9
,集合
A
1,3,4,5
,
引领
分析
讲解
说明
领会
思考
求解
进行
并交
补的
混合
运算
讲解
巩固
所归
纳的
知识
强化
点
B
3,5,7
,8
.求
ð
U
A
,
ð
U
B,
痧
U
A
U
B
,
痧
U
A
U<
br>B
,
ð
U
AB
,
ð
U
AB
.
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
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
ð
U
A
0,2,6,7,8,9
;
ð
U
B
0,1,2,4,6,9
;
痧<
br>U
A
痧
U
A
<
br>
U
B
U
B
0,
2,6,9
;
0,1,2,4,6,7,8,9
;
因为
AB
3,5
,所以
ð
U<
br>
AB
0,1,2,4,6,7,8,9
;
- 25 -
教学
过程
因为
AB
1,3,4,5,7,8
,所以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领会
思考
求解
注意
方法
引导
强调
使用
数轴
的重
要性
70
动手
求解
交流
了解
学生
对所
学知
识掌
握情
况
80
ð
U
AB
0,2,6,9
.
例4
设全集U
=R,集合A={x|x≤2},B={x|x>-4},求
ð
U
A
,
引领
ð
U
B
,
AB
,
AB
.
分析
讲解
说明
分析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
行求解.
解因为全集U
=R,A={x|x≤2},所以
ð
U
A
={x|x>2};
因为全集U =R,B
={x|x>-4},所以
ð
U
B
={x|x≤-4};
AB{x4x≤2}
;
AB
=R.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提问
,
巡视
指导
B
3,4,5
,
A
2,4,6
,1.设
U
1,2,3,4,5,
6,7,8
,求
AB
,
AB
,
ð
U
A
,
ð
U
B
,
痧
U
A
U
B
,
痧
U
A
U
B
.
A
|0
90
2.设
U
|0
180
,
B
|90
180
,求
ð
U
A
,
ð
U
B
,
痧
U
A
U
B
,
痧
U
A
U
B
.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
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引导
提问
回忆
反思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 26 -
教学
过程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
(2)书面作业: 学习与训练1.3训练题;
(3)实践调查:
了解补集与全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力
说明
记录
85
90
【课题】 1.4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
”,“
”,“
”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教学设计】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
尝试
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揭示课题
1.4充要条件
- 27
-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明确
了解
教学
过程
*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问题
1.由条件
p
:
x1
是否可以推出结论
q
:
x
2
10
是正
确的?
2.由条件
p
:
(x3)(x1)0
是否可以推出结论
q
: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质疑
分析
归纳
思考
讨论
理解
通过
问题
使学
生了
解条
件判
断的
基本
思想
初步
体会
条件
判断
方法
15
总结
归纳
说明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理解
思考
领会
记忆
特别
强调
概念
中的
关键
词汇
举例
加深
学生
理解
x1
是正确的?
3. 由条件
p
:
x2
是否可以推出结论
q
:
2x40
是
正确的,同时,由结论
q
:
2x40
是否可以推出条件
p
:
x2
是正确的?
解决
问题1中,由条件
p
成立
能推出结论
q
成立;但是由结论
q
成立不能推出条件
p
成立
.
问题2中,由条件
p
成立不能推出结论
q
成立;但是由结
论
q
成立能推出条件
p
成立.
问题3中,由条件
p成立能推出结论
q
成立;由结论
q
成
立能推出条件
p<
br>成立.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
设条件
p
和结论
q
.
(1)如果能由条件
p成立推出结论
q
成立,则说条件
p
是
结论
q
的
充分条件,记作
pq
.
如问题1中,“条件
p
:
x1
”是“结论
q
:
x
2
10
”
的充分条
件.
(2)如果能由结论
q
成立能推出条件
p
成立,则说条件p
是结论
q
的必要条件,记作
pq
.
(x3)(
x1)0
”如问题2中,“条件
p
:是“结论
q
:
x
1
”
的必要条件.
(3)如果
pq
,并且
pq
,那么
p
是
q
的充分且必要
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
pq
”.
- 28 -
教学
过程
如问题3中,“条件
p
:
x2
”是“结论
q
:
2x40
”
的充要条件.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30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思考
领会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理
解条
件判
断方
法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解决
统一
交流
结论
例1
指出下列各组条件和结论中,条件 p与结论q的关系.
(1)p:
xy
,q:
xy
;
说明
(2)
p
:
x2
,
q
:
x0
.
解 (1)相等的两个数的绝对值肯定相等,即由条件
xy
成
立
,能够推出结论
xy
成立;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不一定
相等,如−1和1.即由结
论
xy
成立,不能推出
xy
成立.因
此p是q的充分条件,但p
不是q的必要条件.
(2)小于2 的数不一定是负数,因此由条件
x2
成立不<
br>能推出结论
x0
成立;负数肯定小于2,所以由结论
x0
成
立不能推出条件
x2
成立.因此p不是q的充分条件,但p
是q的必要条件.
说明 可以看到,由“p是q的充分条件”并不一定能够得到
“p是q的必要条件”的结论,同
样由“
p
是
q
的必要条件”
也不一定能够得到“p是q的充分条件”
的结论.
例2 指出下列各组结论中
p
与
q
的关系.
(
1)
p
:
x3
,
q
:
x5
;
(2)
p
:
x20
,
q
:
x2
x5
0
;
1
(3)
p
:
6x3
,
q
:
x
.
2
强调
引领
说明
强调
充要
含义
分析
解 (1)由条件<
br>x3
成立,不能推出结论
x5
成立,如
x4
时,4>3
,但是4不大于5;而由
x5
成立能够推出
x3
成立.因
此p是
q的必要条件,但p不是q的充分条件.
(2)由条件
x20
成立,能够推出结
论
x2
x5
0
成立;而由结论
x2
x5
0
成立不能推出条件
x20
成
立,如
x5
时,
x2
<
br>x5
0
也成立.因此
p
是
q
的充分条件,但
p
不是
q
的必要条件.
- 29 -
教学
过程
1
(3)由条件
6x3
成立,能够推出结论
x
成立,并
2
1
且由结论
x
成立也能够推出条件
6x3
成立.因此
p
是
2<
br>教师 学生 教学 时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讲解
50
提问
巡视
指导
质疑
归纳
小组
讨论
交流
理解
强化
学生
分小
组讨
论教
师归
纳的
形式
强调
重点
突破
难点
动手
求解
交流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60
70
q
的充要条件.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1.4
指出下列各组结论中p与q的关系.
(1)p:
a0
,q:
ab0
;
(2)p:
ab
,q:
ab
0
;
(3)p:
a1
, q:
a1
;
(4)p:
a0
,q:
a0
.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
1.正确把握条件和结论:
p是q的充分条件,是把p看作条件,把q看作结论;
p是q的必要条件,是把q看作条件,把p看作结论.
2.体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的特征是条件不可少,有之必真,无之未必假.
2
必要条件的特征是条件不可少,无之必假,有之未必真
.
强调
充要条件的特征是有之必真,无之必假.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3确定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x-2)(x+1)=0
,q:x-2=0;
(2)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3)p:x=1,q:x=1;
(4)
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解(1)
因为“(x-2)(x+1)=0”不能推出“x=2”,而“x=2”
能
推出“(x-2)(x+1)=0”,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
引领
思考
巩固
归纳
的强
化点
注意
涉及
的相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