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的测试试卷题

温柔似野鬼°
636次浏览
2020年10月19日 00: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节的英文-缅怀先烈寄语

2020年10月19日发(作者:窦蒙)



期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
1.皮亚杰独创的一种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临床法
C.测试法
D.作业分析法
2.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纵向层次中,最具操作性的是( )
A.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B.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目标
C.小,中,大班的数学教育目标
D.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3.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 )
A.口头数数
B.按物数数
C.说出总数
D.按数取物
4.儿童在计数时,最初需要 用手点着物体逐一计数,逐渐发展到可以用眼看着物体默默计
数,这反映了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具有( )
A.从同化到顺应的心理特点
B.从个别到一般的心理特点
C.从具体到抽象的心理特点
D.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的心理特点
5.下列哪一项是大班儿童的时间概念发展呈现出的年龄特点( )
A.儿童能掌握一些最初步的时间概念
B.儿童对于具体相对意义的时间概念,如昨天、明天,今天还不能掌握
C.儿童能理解并会说出早晨、白天、晚上、夜里等词汇
D.儿童对时间的认识逐渐向更长、更短的时间段扩展
6.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活动设计的重点是( )
A.教育目标的确定
B.材料的提供和活动规则的确定
C.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
D.教师的指导和评价
7.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的教育,课安排在(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中、大班
8.使所有学前儿童在自己发展的起点上让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是( )
A.因材施教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创造性学习
9.分组数学游戏活动注重综合性、自然性、趣味性,( )是把儿童学数学转化为儿
童玩数学的有趣形式
A.数学教学活动
B.游戏
C.集体数学教学活动
D.小组活动
10.( )是起源于瑞士儿 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皮亚杰在20世纪60
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A.操作法
B.试误法
C.图示建构法
D.启发探索法
11.爸爸问小明O是什么,小明说是皮球 、糖果、苹果。那么,小明的思维达到了那个阶
段( )。
A形式运算智力阶段
B感知运动智力阶段
C具体智力运算阶段
D前运算智力阶段
12桌子上 有四张卡片,分别是苹果、西瓜、梨、馒头。要将这几样东西分类,一个小朋友
抽出了馒头,把它们分成 两类,这个小朋友运用了( )的分类方法。
A多端分类法
B排除分类法
C游戏分类法
D讲解演示法
13.下列对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说法错误的是( )。
A4岁的儿童一般已经会用实物进行加减的运算了
B4至5岁属于表象运算阶段
C儿童学习减法比学习加法快
D大班的孩子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可以不用伸手指进行逐一计数
14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顺序( )
A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B圆形、半圆、椭圆、三角形
C球体、正方体、圆柱体
D圆柱体、球体、长方体、正方体
15下列对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持续性和顺序性
B不可逆性
C永久性和抽象性
D流动性
16作为一名中班的老师,下面那一个内容适合( )。
A掌握 “晚上”的概念
B理解并说出早上、白天、晚上的时间观念
C理解昨天、明天的含义


D能说出星期一到星期天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学前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的是( )。
A2岁半的孩子可以认识前后
B4到5岁的孩子能熟练的辨别上下、前后
C儿童从绝对的空间概念过渡到相对的空间概念
D从自我为中心的参照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18.为了让幼儿零散、片断的经验得到整理、归纳,教师宜采用( )
A.操作法 B.观察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19在一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组图形的数量 ,并问幼儿:“4个圆形和3个三角形
能不能变成一样多怎样让它们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谁想到办法了” 以上的教学是为了让幼
儿体验到两数之间的( )
A.传递关系 B.次序关系
C.数差关系 D.守恒关系
20.某幼儿编的应用题是:“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 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
这道应用题存在的错误是( )
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数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性质
A.抽象性
B.独特性
C.逻辑性
D.实际性

2、学前儿童逻辑有哪些观念的发展
A.对应观念
B.序列观念
C.重叠观念
D.包含观念

3、幼儿园小班(3-4岁)数学教育目标观念
A.比较两组物体数量
A.理解数量关系
B.加减运算
C.认识货币及兑换



4、幼儿园大班(5-6岁)数学教育目标观念
A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
B.理解数量关系
C加减运算
D区分“1”和“许多”

5、学前儿童小班(3-4岁)基础教育方法有哪些
A.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B.会按实物范烈和指定的数(5以内)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C.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D.认读阿拉伯数字1-10

6、学前儿童数学三阶段教学程序的设计方法是什么
A、感知操作认知维度的设计方法
B、形象表象认知维度的设计方法
C、具体操作认知维度的设计方法
D、概念符号认知维度的设计方法

7、按评价对象和内容来划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有什么类型
A、学前儿童发展状况的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乃至课程的评价
D、终结性评价
7、符号运算能力的训练方法是什么
A、看图描述法
B、符号认知法
C、数字书写法
D、算式转换法
8、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量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什么教育要求
A、认识理解量的相对性
B、学会量的守恒
C、能进行10个物体正逆排序,并掌握其方法
D、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方法
9、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A、主观性
B、含糊性
C、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
D、易和空间关系混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一)数学学习的本质:

(二)数学教学活动:



(三)数学能力:

(四)量:

(五)数的守恒:

(六)基数

四、简答(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学前儿童形成数概念的标志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三)数学能力训练法的方法


(四)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五)学前数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26分)
(一)试述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之间的关系
















(二)判断“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均以讲解演示法为主”这种说法是否正
确并解释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DCDD 6~10 BCABC 11~15 DBCCC

16~20 BACDA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 3、AB 4、BC 5、AB
6、ABD 7、AC 8、BCD 9、ABCD 10、ABCD
三、名词解释
(一)数学学习的本质:根据数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数 学语言为中介,学生掌握
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内容,形成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技能和思 维能力的过
程。
(二)数学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通过预设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方法,组织整 个活动过
程,引导全体学前儿童进行探索,以使学前儿童获得一定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同时获得多方面能力发展的专业活动。
(三)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指儿童在掌握一定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 上,表现出的对
事物数、量、形的认知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链锁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思维迁 移
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等,以及运用数理逻辑思维解决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四)量: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五)数的 守恒:数的守恒,是指一组物体的数目不会因为它的体积、大小、颜色、形
状以及排列方式等的改变而改 变。
(六)基数:表示事物数量的自然数或正整数
四、简答
(一)


1) 掌握10以内的实际函数(掌握基数、计数);
2) 掌握10以内相邻数的关系(数的守恒和数序);
3) 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分解和组成)。
(二)
1) 激发学前儿童认识和探索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的兴趣,是他们愿意
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目标;
2) 应引导学前儿童在与环境相互 作用过程中,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
空间的感性经验,是儿童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培养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知识方
面的目标;
3) 培养学前儿童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并学习独立自主选择数
学活动内容和检验数学活动结果错误控制能力;
4) 培养学前儿童正 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活动的数学操作技能探究
能力,爱动脑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1) 遵循学前儿童“可接受性”原则
2) 心算训练的相对时间集中一些,每次训练内容相对多一些,要求学前儿童
解题速度尽量快些。
3) 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又不走按规律进行。
4) 难易交替波浪式内容设计。

(四)
1) 3~4岁实物运算阶段
2) 4~5岁表象运算阶段
3) 5~6岁群集运算阶段

(五)
1)
2)
3)
4)
5)
6)
观察法
问卷法
测试法
临床法
作业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
六、论述题
(一)
(1)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如果教师 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果,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
实际 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地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
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 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还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自己的
学,通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 获得。儿童的学习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 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
摆弄、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 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
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 验,以完成新知识的


建构过程。
(2)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儿 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
习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 己也是环境的一
部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 br>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1500-证券成绩查询


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部-校本培训


上海中考作文-小班育儿心得


贵州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共青团入团誓词


南麂-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11月份有什么节日-单位介绍信范本


海之恋-高考帝


唐山师范-福建公务员考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