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1年1月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别妄想泡我
854次浏览
2020年10月19日 00: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歌曲明天会更好串词-学习中国梦心得体会

2020年10月19日发(作者:舒月华)


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试卷和答案
(课程代码 0038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幼儿学习减法比加法困难,说明在以下数量关系中,较难掌握的是 【 A 】7-190
A.逆反关系 B.等量关系
C.数差关系 D.相邻关系
2.幼儿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等特征的方法是【 A 】4-88
A.观察法 B.游戏法
C.演示法 D.操作法 3.数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说明数学具有 【 D 】1-6
A.抽象性 B.逻辑性
C.精确性 D.应用性
4.数学教育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幼儿所熟悉的、能理解的,这体现了数
学教育内容的 【 C 】3-63
A.结构性 B.启蒙性
C.生活性 D.教育性
5.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说明了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 E 】
2-26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个别到一般
C.从同化到顺应 D.从不自觉到自觉
E. 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添加选项,最准确)
6.2岁左右儿童还不能说出数词,但已经对不同数量的糖果产生不同的选择反应,说明数概念发生于
【 C 】5-121
A.计数 B.辨数
C.笼统感知集合 D.辨别量
7.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进行测量。为 了比较两座塔的高度,儿童会走到一座塔旁
边,在身体上与塔同高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走到另一个塔的 旁边去比较。说明儿童已感知到等量关
系的 【 D 】9-243
A.可测性 B.连续性
C.可比性 D.传递性
8.很多数学活动 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需要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这说明数学教育可培养幼儿
的 【 C 】1-15
A。主动性 B.独立性
C.规则意识 D.任务意识
9.以下关于数学教育阶段目标的表述中,适合于大班的是 【 C 】3-53
A.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 B.认识10以内数字,理解数字含义
C.学习lO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 D.正确判断lO以内的数量
10.儿童能够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多少的年龄阶段是
【 C 】5-126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11.儿童辨别空间方位关系的难易顺序是 【 B 】10-270
A.前后-上下-左右 B.上下-前后-左右
C.上下-左右-前后 D.前后-左右-上下
12.通过评价揭示、暴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在下一阶段的教育中加以改进,体
现了教育评价的 【 B 】11-286
A.鉴别作用 B.诊断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
13.在安排有关数的教育内容时,小班初期只给儿童一些前数学经验,从小班后期到中 班,再正式引入数
的内容。这一安排体现的数学教育原则是 【 A 】2-35
A.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B.让儿童动手操作
C.发展儿童思维结构 D.联系儿童生活
14.数学教学离不开师幼间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是【 D 】4-109
A.游戏 B。观察 C.模仿 D.问答
15.儿童能按数取物,说明其数概念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B 】6-155
A.数量的感知阶段 B.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16.在比较两种形体时,应注意突出其 【 D 】8-230
A.相同点 B.相异点 C.变式 D.主要特点
17.“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说明时间具有 【 C 】10-274
A.流动性 B.不可逆性
C.周期性 D.抽象性
18.幼儿学习、认识几何图形,可帮助幼儿逐步形成 【 A 】3-59
A.空间观念 B.距离观念
C.深度观念 D.立体观念
19.以下选项中,属于小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 A 】5-130
A.探索物体的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
B.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C.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
D.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和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20.幼儿要能够按序排列物体,关键在于理解两种关系,即传递性和【 B 】9-247
A.双重性 B.相对性
C.测量性 D.可逆性
21.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掌握了 【 D 】6-167
A.数的运算 B.数的理解
C.数的关系 D.数的守恒
22.幼儿最初认识物体的量的特征是通过 【 B 】9-251
A.测量 B.感知 C.操作 D.讲解
23.在开展数学教育之前,对教育对象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是 【 A 】11-290
A.诊断性评价 B.发展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24.数的组成实质上反映了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的等量关系、互补关系和【 C 】1-13
A.相邻关系 B.包含关系
C.互换关系 D.集合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 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 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5.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 【 ABCD 】1-3
A.抽象性 B.逻辑性 C.精确性
D.应用性 E.对应性
2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包含的特征有 【 ACE 】3-55
A.表述具体 B.文字优美 C.可观察或可测量
D.简短 E.操作性强
27.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掌握数概念的指标有 【 ABC 】6-146
A.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B.掌握数的顺序 C.掌握数的组成
D.理解数的守恒 E.理解数群关系
28.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特点是 【 BCDE 】10-274
A.不连续性 B.主观性 C.含糊性
D.容易受实际生活的影响 E.容易与空间关系混淆
2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有 【 ABCD 】11-297
A.观察法 B.测试法 C.临床法
D.作业分析法 E.实验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3-57
答:
(1)分类、排序与对应
分类是指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进行分组。排序是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对 应
是指在两个集合中,一个集合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在另一个集合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 和
它相对。
(2)数、计数与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 加减的意义,学习10以内口头加减运算,能应用加减法解决实
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几何图形
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等)和立体图形(如球体、圆 柱体等);能说出它们的名
称和主要特征;能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4)量与计量 < br>幼儿能区别和说出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等;在比较物体量的差< br>异时,能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学习量的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5)空间和时间
幼 儿能区分和说出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能按指定方向进行运动。能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昨天、今天、明天,知道一星期七天的名称及其顺序;认识时钟,知道其用途,会看整点与半点。
31.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6-173
答:
(1)数的组成的学习有助于幼儿对组成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2)数的组成的认识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
(3)数的组成的学习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2.简述中班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8-219
答:
(1)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知道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3)学习不受颜色、大小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


33.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1-8
答: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4.为什么说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源泉?数学教育如何联系儿童生活?2-29、35
答:
(1)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教育内容应和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要从儿童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在生活中引导儿童学数学;数
学教育联系儿童生活,还要引导儿童用数学,让儿童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35.举例说明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4-107
答:
(1)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例 如,教师将需要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如小班幼儿送图形回家——认识圆形、
正方形、三角形;喂小动物吃东西——学习按数量送物。
(2)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足 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
法,并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 例如,幼儿学习将用小棍拼搭的正方形变成三角形,教师会发现这样两种情况:有一些幼儿是从拼成的正方形中拿去1根,将两边的小棍相接就成了一个三角形;而另一些幼儿则是将
正方形拆散,重新拼搭成三角形。
(3)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应帮助他们归纳 、整理,并可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
获得的零散、点滴的经验能得到及时的整理,使其系统化 。
例如,幼儿学习5的组成,幼儿将5粒纽扣分成两份,每分一次,记录一次,直至分完所有分法。在 幼儿
操作后,教师请分法不同的幼儿将自己是怎样分的介绍给大家听,同时将他们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在此
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6.在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的 时候,常常会出现如下问题:“树林里有3只小鹿,又跑来了1只,一共4
只小鹿”;“小明上午吃了1 0个桃子,下午又吃了8个桃子,小明一共吃了几个桃子?”7-195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幼儿自编应用题出现了什么问题?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案例对教师进行幼儿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有什么启示?
(1)答:
问题是:不会提出问题,不符合生活逻辑。
(2)答:
问题的原因是幼儿对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掌握较差;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有难度。
(3)答:
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应用。这种方法幼儿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通过
描述应用题,模仿教师编题,可以使幼儿对应用题的含义和结构有较好的理解,也为幼儿以后学习自编应
用题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
37.我们告诉儿童:“小红的个子比小明高,小亮的个子比小红 高。他们三个人的个子谁最高?”儿童会感
到非常困难。
阅读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问题反映了幼儿的什么特点? 2-20


(2)如何指导学前儿童进行排序活动? 9-251
(1)答:
学前儿童的思维经常是不合逻辑的。儿童很难在头脑中处理两个抽象事物的关系,从而可能得出一些错误
的结论。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是以其对动作和具体形象的依赖为特点的。
(2)答: 首先提供幼儿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其次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对于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教师应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另外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量的差异和学习排序;最后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六、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8.根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设 计一个“以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为内容的教学
活动。3-51
该活动为小班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
(1)活动设计必须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班级、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2)要 求活动名称能反映活动内容,活动目标准确、具体,活动准备兼顾教师和幼儿两方面,活动过程
合理,符 合指导要点。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徐悲鸿励志学画ppt-造句网


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我的一片天空


考研成绩什么时候出-注册会计师报名条件


柠檬的用处-主题实践活动总结


湖北会计学会-吉林市教育信息网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手抄报-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中秋是哪天


读落花生有感-周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