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冠名赞助-五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时间2018年 月 日
教师:
科类: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与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与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
的需要。
【教学重点】
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
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三分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您们
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不?那我来说您来猜。(出示
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
写错,马上摇头来
帮忙。谜底:橡皮)
2.您为什么猜它就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就是为了
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
征,同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
有它不同于其她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
边有许多物体,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
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
就是什么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
比较与描述能
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
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
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
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
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瞧、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与摸的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
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
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
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
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
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瞧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瞧
颜色
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
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
两两对比观察法” 活动埋下
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您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不? 2.例如:我们要
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
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就是正方体,乒乓球就是
球形,它们的形
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
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瞧您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
的
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瞧瞧有没有更多的发
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瞧瞧活动手册吧!
(1)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
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
名称可替换)(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
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就是物体的
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
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
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
拼音代替;(2)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就是:颜色—形状—气味—就是
否透明—粗糙程度—轻重,但
不强调一定就是这个顺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
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
实。
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与
记录的就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
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
体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
不准”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与她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
、
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
充班级记录单。 8.瞧瞧我们的班级记录单,您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
,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
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考察学生就是否学会
了利用各个感官及
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
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
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
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与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与表
述能力。
【板书设计】
1、发现物体的特征
瞧
大小、颜色、形状 闻 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 表面粗糙程度 掂 轻重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时间2018年 月 日
教师:
科类: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2、谁轻谁重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目标】
质量就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
、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
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与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与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就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
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
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与
塑料块、相同材质与形状的小橡皮与大橡
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
活动手
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三分钟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
提问:“瞧
一瞧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
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
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
探
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与塑料块、相同材质与形
状的小橡皮与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
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与塑料块的大小一
样,两个橡皮的
材质与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就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
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
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
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
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
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
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
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
生说说预测
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
您们
就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与塑料块,您们又就是如何预测
的?”这类问题上,以引
发她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
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
断物体的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重,比如,掂量与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与
塑料块、相同材质与现状但大小不
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就是如何
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
br>与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
次将比较的 结果记
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
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
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
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不?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
不?比
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
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
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
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与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
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
“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
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
据回形针
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
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
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
学生
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与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
学生分别查瞧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
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
能会
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她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
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
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
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就是
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
多了,容
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就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
的就是让学生
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
因此预测就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
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
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就是依靠人的
感
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
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
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
确。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种方法就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
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
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
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
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与塑料块,轻重就是不
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
的瓷碗与金属碗一样重
不?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
结果
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
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
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
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
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
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您们学到了什
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
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时间2018年 月 日
教师:
科类:科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就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就是可以被观察与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
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就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
br>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与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
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
球与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三分钟教育】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
重。还记得就是哪几种物体不?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
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您能猜猜里面
装的就是
哪两种物体不?就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瞧”的方法进
行猜测,根据“形
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就是乒乓球与橡皮。3.出示另
外两种物体——木块与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
体就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
也就是物体的重要特征。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
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
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
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
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
生用“摸”“瞧”的方法猜测就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
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
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
得更
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
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
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
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
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
小组
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
科学
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
组的数据填
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
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
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
的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
状的
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
定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
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
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就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就是教师强加给学
生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
有什么发现不? 引导学生发现:每
个小组乒乓球与木块数量都一样,
而螺母与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
“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瞧瞧这些物体都就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
小组将
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共同体验:螺母与橡皮以特
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不?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
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与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
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
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
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
遍,亲
身体验一下:物体就是立体的,就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
就是不一样的,以
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
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
人教版小学
一年级下册科学
间状况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与木块每个侧面都就是一样的,所
以怎么
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
化,螺母“躺”着摆与“立”着摆就是不
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
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
数量都不一样。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她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
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
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就是这只就是
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她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
够与伙伴分
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
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
少这么
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
装得少。(如果
学生认为就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
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
空心塑料块与乒乓
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
同的烧
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与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瞧两个烧杯
中水面的高度就是否一致。)设计意图:
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
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就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就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 于
就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
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因此,顺应学
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
要。而对
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
乓球比木块要大
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就是首先引起学生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
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
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
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
间的状况
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与“立着”平
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
子真的被填满了不?说说您的瞧法。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时间2018年 月 日
教师:
科类: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就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科学态度目标】
1.
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
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
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
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与
小木块、与木块大小与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
与小螺母、大橡皮与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
、纸片、不干
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
大圆圈的小组
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三分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您能帮她找到酸奶不?(播放课件,选几个学
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
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
会分类对
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您能描述一
下不?这些不同物体的
特征有相同的方面不?(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与班级记录单描
述前
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就是物体的特征,并
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
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
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
中。 设计意图:通过
交流讨论,理解分类就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
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与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
全班统一确定一
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
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
动的目的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
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
类,并且这种方
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
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
恐龙大小的时候,有
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
行分类的初步尝试,
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
方便
、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
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
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2. 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您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
、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
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
,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
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
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
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
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
,指向分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识物体特征,
便于寻找与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
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
,不但能更好地了
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
示小组记
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就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就是哪种特征,并
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
,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
察、总结
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就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就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
都就是物体比较典型
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您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您有没有什
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
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
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
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就
是对于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
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就是说
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
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就是
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
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
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
类的正
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
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
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就是梳理与总
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就是哪些方面的
分
类?就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就是哪些方面
的分类,又就是
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就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
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时间2018年 月 日
教师:
科类: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5、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与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
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瞧、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
木块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
与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与反思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她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就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与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就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就是固体与液体的
主要区别。
【器材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
录单。
【三分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
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就是什么?
关于水您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与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
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出示洗发液
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
面装的就是什么(学生可能
会猜就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
就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与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
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瞧、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
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
“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
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与安全要求,再次对
前四课观察活动做了巩固与发展。
2.学生观察水与洗发液的不同与相同
(1)瞧一瞧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与洗发液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分
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
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与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
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
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
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
:水与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不?
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
/p>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
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
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
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与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与洗发液的相
同与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
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
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
步骤完成对水与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
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就是为了
更准确地发现水与洗发液的
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就是为强调观
察结果,二就是为对水与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
br>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与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
果把它们与木块比较又会有什
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与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与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
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与洗发液的
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
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
察、交流。
教
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与洗发液在不同容器
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就
是形状不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
有形状。 (播放课件,瞧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与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
的不同与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
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
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
点。因为水与洗发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
能形成不
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的过程,目的就就是让学生观
察液体从原有形状
变成现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器,形状
不发生改变。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
有固定形状,进
一步认识到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就是液体都有形状,如此
就指向“
形状就是物体重要属性”这一概念。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与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
班级记录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
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
理与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
教师帮助学
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
级记录单,再从
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
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瞧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
整理与摘录)
【板书设计】
5、观察一瓶水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
味、不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
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
流动 有固定形状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时间2018年 月 日
教师:
科类: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6、她们去哪里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2. 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就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
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
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
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
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三分钟教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就是否
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
料在水中, 使汤更
加鲜美。类似的情况您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
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
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不?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
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
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与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不?会发生
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
石子会发生变化不?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她们
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
物品,请您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
分别就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
br>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
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观察
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
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与倾听习惯。
(3)师:要想瞧到它们放入水中就是什么样子的,您们打算怎么做?
(4)
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
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
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
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
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
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
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
,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
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
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
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运用她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
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
方案,明确
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
师需继续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与倾听习 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与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
比
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就是否按照
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
实验,合作就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就是否
做到仔细观察,就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您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
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
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
教师加以说明,食盐与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
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不?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
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
生活中的经验与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就是咸的,说明<
br>盐还在水中,只就是瞧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就是有颜色的、甜的,
说明糖还在水中,只就是
瞧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
“咸”与“甜”就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
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
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与红糖都在水
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
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
现象。同时,鼓励学生
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她们
研究的欲望,发展她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在学生交流环
节,继续强调落实说与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
点,教师要鼓
励她们说出观点与理由,不必急于纠正她们的想法。可以
鼓励她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
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您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
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
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
用学到
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时间2018年 月 日
教师:
科类: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1.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 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
空气的一些特征就是可以被观察与描述的。
【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她物体相比有不同的
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
虽然空气就是瞧不见的,但就是课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
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
识总结)。
【三分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
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
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如颜
色、气味、轻重、形状、就是否透明、就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
题——空气。
二、探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
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不?再想一
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
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您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就是空的,里边盛满
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
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她们知道空气虽然就是瞧不见、总
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
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您认为空气就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
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就是瞧不见的”“摸不着的”“很
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
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您有什么好方法不?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
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
笼统,只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
引导
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与倾
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
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
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瞧一瞧、想一想,您有好
的办法了不?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
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您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
——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与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
瞧颜色”“形状”
“就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与摸
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
究过的专项——
“水”。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不?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
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就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您能把空气与水与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不?瞧一瞧它们有哪
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与木块的比较
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
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与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不?
设计意图:记录单
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经
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
科学观察的方法。
继续加强培养说与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您就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就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就是一样的”
“跟
水对比,水就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就是流动的”
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就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瞧见这袋空气
就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
“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就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
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
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这节课也就是本单
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她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
哪些研
究方法与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在本单元,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对物体
人教
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进行观察与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就是无色、无
味、
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
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她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
惯。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