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关于保护环境的标语-俗语大全
2016年秋季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语 文 教 科 书 解 读
这套
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人教社来编写这套新的语文教材。
咋一看,有点高大上。所谓大,是开本大。原人教
版教科书是
32开本,152页;新教材是16开本,122页。字体大,原教材
课文标题二号
,课文正文小二号,田字格的字在二号与小二号之
间。新教材课文题目小初号(英文36号),课文正文
二号,田字
格的字在小初与二号之间,都分别加大了半号;《识字》第1课
的“天 地 人 你
我 他”,字号竟然是72号(英文字号),课本
显得大气。所谓上,是外观上精致,画面风格、字体选
择、装帧
设计、页面布白,都让人感到现代时尚、和谐养眼。比如,教材
插画,原教材以写实居
多,新教材则更多的是童话图;原教材的
图画属单线平涂,新教材则大多采用无线平涂(没骨画法),明
暗
更清晰,色彩更和谐,立体感更强。这样的高大上的新书发到孩
子手上,他们能不开心吗?
外观只是第一印象,作为教师,更为关注的是教材的结构体
系、文本选择、拼音识字、课后
练习、语文园地以及教材与现代
生活的关系。
一、关于结构体系——有增更有减
基本相同于原教材,也安排入学教育、识字、拼音、阅读四
大板块,一共8个单元。每个单
元有较松散的主题,并不强化。
每个单元后还是“语文园地”,最后是《识字表》《写字表》和新
增的《常用笔画名称表》。
1、拼音安排顺序有变动
原教材先拼
音后识字,而新教材先用1个识字单元,然后安
排两个拼音单元,再安排5个单元的识字和阅读(其中识
字1个
单元)。纵观网上提供的16套教材(有新编旧编的重合),拼音板
块的安排有多种形式
:①先拼音后识字(或诵读)有8种;②先识字
后拼音的有2种;③拼音识字穿插的有4种;④识字中学
拼音的有
两种。第①种是多数,原人教版也是这样。新教材改变了原体系,
先用一个单元学习4
0个汉字,包括数字、天地、物象、人称、
人体、站坐、上下等。先识字,可能想体现几个意图:一是强
化
母语文字的意识;二是体现识字的传统经验——口语基础学识字;
三是幼小衔接,避免突然的
陌生和枯燥。
2、识字写字的增减
《识字表》安排300个汉字,比原教材减少了
100个,降
低了难度。《写字表》安排100个汉字,字数与原教材相同。但
由于新教材按字
频选字,入选的字有所不同。比如,原教材“一
二 三……”十个数字都选,新教材“六 七 九”识
字选了,写字
就未入选。在每一课的“识字”栏新增了共50个偏旁部首的认
识,有助于学生认
识汉字的特点,书后还附了《常用笔画名称表》,
提供了横竖撇捺点提及复合笔画名称22个,对规范笔
画的称谓
很有好处。
3、文本篇数和篇幅有缩减
阅读课文
14篇,比原教材减少6篇;识字文本10个,比原
教材增加2个。文本字数减少,原教材120字以上
课文有5篇,
新教材只有1篇,《小蜗牛》208个字。
二、关于入学教育——视角不一样
原教材标题是《入学教育》,是以教育者的视角呈现;内容安<
br>排比较单一,分别是上学、上课、读写姿势。新教材的标题是《我
上学了》。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教
育观念的改变。新教材是以受教
育者的视角呈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定位准确。内容改变
较大,分别是:“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含《上学歌》)”“我
爱学语文(分别是三幅图“读书”
“写字”“讲故事听故事”,既暗
示一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的三大任务:朗读、写字、口语交际,也
暗示着整个语文学习的三大任务:阅读、写作、运用),语文任
务明确。
三、关于文本选择——最远和最近
新教材安排识字10课,保留原人教版教材3课,新换5课,<
br>修改2课,更新率50%以上。阅读课文14篇,保留6,新换
8(其中《乌鸦喝水》为一年级下
册),更新率75%。换掉的课文
主要原因:有的时代感不强;有的教育意义比较生硬,成人味较
重;有的哲理性强,学生难理解;有的语言少童趣;有的篇幅太长。
个人认为,低段孩子喜欢两
种文本。一种是最远的,天上地
下的奥秘,鸟兽草虫的活动,非人物的情境世界,古时候的诗文
故事。比如,童话、神话、童诗、童谣等。课文《小小的船》《江
南》《青蛙写诗》《雪
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比
尾巴》《四季》《雨点儿》等。“跟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
《小兔
子乖乖》《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谁会飞》《猴
子捞月亮》《春节童
谣》等就是最远的。另一种是最近的,自己
的活动、情感、成长、见闻,如《影子》《明天要远足》《大
还是
小》《项链》等,“跟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剪窗花》等。不过,
就教育而言,当然也需
要不远不近的,以体现国家意志,明显的
比如“我是中国人”“升国旗”。但从低段儿童的学情出发,在
“最
远的”“最近的”的选择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适宜。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是人教版
教材比较重视的选文。原教材和新教材都安排了6首古诗,其中
的《画》《咏鹅》《悯农》是新老教材都有的,而《江南》《古朗
月行》《风》,替换了原教材
的《一去二三里》《静夜思》《画鸡》
(后两首移到一年级下册)。新教材把古诗分别安排在“课文”“
识
字”“日积月累”板块中。其中“日积月累”中就安排了四首。
可见,对古诗文的学习,编者
意图是读读背背,日积月累,不需
过度解释,不需欣赏分析。
四、关于口语交际——增强对话性
新教材口语交际一共安排了4次,比原教材少了2次,分
别是《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小兔运南瓜》。
与原教材相比,难度要求降低,
基本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对话。从
这,我们可以体会到编者的用心:“口语交际”属性明显增强,
交互性、活动性更加突出,“口头作文”的痕迹大为淡化。
五、关于课后练习——朗读最重要
课后练习是教学目标的体现,也是教学重点的标识。原人教版教材的课后题,除了识字写字外,一般还安排两道题,分别是
朗读背诵课文、“我会说”(或读读
说说、说说画画等)。新教材
体例变化不大。24篇课文(包括识字的10课),除了“识字1”
《天 地 人》没有安排课后练习,其他23课,基本都安排1~2
题(只有两课安排了3道题)。其
中21课安排了朗读课文,9课
既要朗读又要背诵,可见朗读好课文是最重要的事,是第一位的;
背诵应限于文质兼美的短课文,“见文必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
负担。新教材对朗读还有多个特定的明
确要求,如“注意‘一’
的不同读音”“读准字音”“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
等。
除了朗读背诵,课后还有“读一读”的练习,读词语、短语、
语句等,属于积累性质,给学生一些“见面
”的机会,不必去掌
握规律性的知识。还有其他一些练习,比如猜字、游戏、说话、
问答等,是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取阅读信息的能力。
六、关于语文园地——趣味与积累
语文园地的名称没有变,但更注重趣味性、生活性、应用性。
全册8个单元有6个单元安排了“趣味识字
”,通过数字诗、日
课表、反义词、时间词、亲人称谓、行业称呼等生活化的通道来
识字。姓名
识字、牌匾识字也是这样的通道,则安排在“我的发
现”中。
“日积月累
”是保留的栏目,因为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两大支
柱之一。教材安排了4首古诗和两次格言的学习。“和大
人一起
读”是语文园地新出现的栏目,每个园地都精选一篇童谣或童话,
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
“字词句运用”是新栏目,每个单元都固定安排。本册从拼
音、识字、扩词、写话等形式入
手,体现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应
用。
教材是新的,但语文的性质不变,还是“一门学习语
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理念不变,还是遵循语文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全面
素养、读写积累、自主发展、活力开放
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