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的特点及教学建议-2019年精选文档
神女峰-个人授权委托书范本
统编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今年秋季学期,全国
开始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结束了
小学语文多年来“一标多本”的现象。面对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哪些问题?教师应当如何把握教材特点,有效实施
教学,将教材用实、用活、用好?这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笔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为例,谈
谈
该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谈谈
相应的教?W建议。
一、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的特点
(一)教材外观变化大
与人教版教材一年
级语文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相比,
统编教材在外观上的变化主要有:开本较大,内文字号更大,
内
文留白处更多。人教版教材宽约14.6厘米,长约20.6厘米,厚
度约8厘米;统编教材
宽约18.4厘米,长约26厘米,厚度约6
厘米。依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宽
大的
版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教材变薄有利于缓解刚入学学生的
学习畏难情绪。从内文的字
体、字号来看,统编教材的字号要大
一些,如识字第一课《天地人》,主要内容有“天、地、人、你、<
br>我、他”6个字,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强化学生对生字的
记忆,为学生理解“天地人合一”
的含义奠定了基础。“留白”
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
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
统编教材不少课文配图都使 用了中国水墨画,有较多的留白处。
比如,识字课《金木水火土》,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课文《江南》,日积月累《悯农》等。尤其是《江南》一文,文中
插图是写意的荷叶、鱼虾,给人美感 之余,更引人联想。学生结
合插图读诗,将图文相结合,诗中的意境就容易读出来了。有兴
趣的 学生还可以在文中留白处画上几条鱼或几只虾,这样一来,
对美的体会也会不一样。
(二)教材内容的三大变化
1.更加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4年 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系
统阐述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他提出“没有文明的继 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相对于其他学
科而言,“语文课程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
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 不
可替代的优势”,这一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以下简称课标)中 有明确的表述。统编教材从第一单元
的识字,到汉乐府《江南》,再到日积月累的《古朗月行》《风》,
体现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味道更浓。统编教材的总编温儒敏在
《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值得注 意的11个问题》一文中也提到,
“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
加,一年级就选了许多古诗。大家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
回来了,没经过沉淀的
‘时文’少了”。
2.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与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
统编教材更“接地气”,
更具时代性。比如,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就是
引导学
生学会生活的一种训练,统编教材是这样表述的:“什么
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快来试
试吧!” 3幅
配图分别是在阅览室、教师办公室、教室,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
生活场景。学生
从中学会在不同场合注意说话声音的大小,久而
久之,也就形成了“礼”的素养。
3.插图从“分”走向“融”
教学内容分得越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就越透彻,但
是这样的教学不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课标指出,“教
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
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
提高”
。统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融合”。以《b p m f》
这一课教学为例,人教版教材配了4幅
插图,分别是小女孩在听
广播、小男孩举着红旗在爬坡、两个孩子在玩摸人游戏、老爷爷
拄着拐
杖在看大佛,每一幅图对应一个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字形。
而在统编教材中,这一课只给出了一幅情景图:
一个小男孩听着
广播,和拄着拐杖的爷爷一起爬坡,两个孩子在坡中的窑洞里玩
摸人游戏。虽然
教学内容相同,画面意思相同,但它们的区别在
于,前者“分”得清楚,后者“融”为一体。
二、统编教材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识字
从生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要求认读的汉字是
400个,要求会写的汉字是100个,要求认
读的字比较多,合体
字多,独体字少,对学生而言比较难。统编教材要求认读的汉字
是300个
,要求会写的汉字是100个。比较发现,统编教材要求
学生认读的字数减少了,并且独体字占了一定的
数量,体现了由
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识字规律。比如,统编教材要求认读的汉字
提高到了400
个,要求会写的汉字提高到了200个,这样的编排
是有讲究的,但在教学中也遇到了问题。有的教师发
现,这样的
识字教学安排会影响学生朗读课文。以《比尾巴》一文为例,人
教版教材要求认读的
汉字是12个,分别是比、尾、巴、短、把、
猴、松、鼠、扁、最、公、鸭,把学生不认识的字都列出来
,这
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阅读课文,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统编教
材在这一课要求认读的汉字
是11个,分别是比、尾、巴、谁、
长、短、把、伞、兔、最、公。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去掉了较难的“猴”“鸭”“鼠”,换了一些较为简单的字,如
“长”“伞”。这样一来,认字难度降
低了,学生在认字方面感
到比较轻松,但在阅读课文时就会遇到“拦路虎”,部分学生在
阅读课
文时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关于拼音
在拼音教学方面,人教版教材中
的拼音配图是一个字母配一
幅图,插图与字母的读音、字形有关,突出字母在图中的形状
,
学生易学易记。统编教材将拼音的插图整合成一幅情境图以后,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在图中寻找
与字母相关的元素,这就在一定程
度了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挑战。
三、教学建议
(一)适度拓展,让教材变宽
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
好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注意力保持
时间较短,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急于进行识字、拼音和课文的教学,
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据了解,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小学语文教
师除了教学语文,往往还担任着
班主任工作,这在小学一年级更
为普遍。实际上,除了班会课,班主任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培养学
生的行为习惯。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
的实际需求,适当拓宽教材内容,这对提
高语文教学效率而言不
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结合统编教材《我上学了》这
一内容,
学校可以编写校本课文《一年级新生培训手册》,利用
开学第一周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
想教育,具体
可以分为学校篇、教师篇、同学篇、家庭篇、学习篇,让一年级
新生从认识老师和
同学的名字、会写父母和自己的名字、能背诵
父母和老师的电话开始,进而学习认识学校、班级、教学楼
、食
堂、洗手间的位置,再训练坐姿、写字姿势,了解读书要求等。
这样做能够消除学生初入学
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让一年级新生
爱上学校、爱上老师、爱上同学,进而上升到爱学习、爱语文。
让教材变“宽”,教师除了在入学教育上“做文章”,还可以结
合统编教材的特
点,在《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增
板块上下功夫。比如,统编教材第一单元《和大人一起读
》的内
容是《小兔子乖乖》,生动有趣的儿歌很受一年级新生的喜爱。
教师可以引导家长给孩子
购买类似的富有童趣的诗歌读本,和孩
子共同阅读。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
br>兴趣,而且融洽了亲子关系。
(二)抓住重点,把教材用实
课标在实施
建议部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
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的重要
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把握“遵从课标要求”的原则,
明确教材的改编只是教材
内容的变化,课标的要求并没有变。我
们不能脱离课标去教语文,更不能脱离课标去追求教学创新。教<
br>师在教学时必须明确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想方
设法把识字教学目标和写字教学目
标落到实处。统编教材要求学
生认读的汉字比人教版教材减少了100个,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
了,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上来,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一学
段课标要求学生写字要规范、端
正、整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
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够按照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
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很多一年级学生为了赶时间,
字写得飞快,常常顾不
上写字的姿势和习惯。不端正的写字姿势
和写字态度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字讲究气沉丹田,起笔、收
笔都有讲究,教师要给学生做好示范。一年级教师上课板书一定
要工整,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
第二,注意识字教学的趣味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识字
方法有很多,比如学习“水”这
个字,教师可以借助拼音让学生记住“水”的读音,然后通过画
简笔画或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记住“水”的字形。对书法有研究
的老师还可以用字理识字法讲解“水”字
的古今变化,然后在田
字格示范书写。其实,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判断一个字写得好与
不好的标
准,书写完后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实行多元评价。这样
坚持下去,学
生写字时心里就有了一个规范,知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书
写才正确。
(三)提升素养,把教材用好
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语文学科而
言,其
核心素养有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几大要
素。语文核心素养要在课堂上“落地”,
需要语文教师既有所“放弃”又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是
指放弃过于追求分数的功利性,有所“坚持”是指有些内容考试
不一定会体现出来,却是有利于
学生终身发展的,那么这些东西
就应该坚持。以拼音教学为例,统编教材最大的变化是插图由
“分”走向“融”。教学拼音《 j q x》时,教师可以从拼音的
形态开始,用“找一 找”的方法让学生到图中观察和寻找与字母
有关的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通过“读一读”的方 法,
请学生把拼音与事物联系起来,因形索意,纠正发音,最后通过
“说一说”,把整幅图编成 一个故事。看图编故事既提高了学生
的语言能力,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读拼音起到了巩固作用。在教学课文方面,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儿歌、短文,教师要
注意在“读”上下功夫。“读”不仅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
以使学生通过“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要比教师繁杂
的分 析讲解要好得多。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读”是有讲究的,
比如古诗要注意停顿、节奏、韵味,读得慢 一些,儿歌要读出童
趣,而一般的文章则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