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

玛丽莲梦兔
867次浏览
2020年10月21日 06: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西安一本大学-小学三年级寒假作业

2020年10月21日发(作者:郎润农)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
一. 教学容:
3.1 和角公式
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二. 教学目的
1. 了解两角和与 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过程,能够利用两角和与差的
余弦、正弦、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和证明,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正弦、正切公式的在联系;
2. 掌握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利用倍角、半角的正弦、
余弦、正切公式进行 求值、化简和证明,了解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联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推导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及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 、
正切公式,并应用上述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
难点:能够正确利用上述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 知识分析
(一)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推导方法1:向量法
把看成是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可以考虑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来研究。 如图1,设的
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 P
l
(,),P
2
(,),由于余弦函数是周期为 2π的偶函数,所以,我
们只需考虑的情况。

图1
设向量
则。
另一方面,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于是,对于任意的,都有上述式子成立。
推导方法2:三角函数线法


都是锐角,如图2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P
l
,∠POP
1
=,则∠Pox
=。过点P作 MN⊥x 轴于M,则OM即为的余弦线。在这里,我们想法用的三角函数线
来表示OM。

图2
过点P作PA⊥OP
1
于A,过点A作AB⊥x轴于B,过P作PC⊥ AB于C,则OA表示,
AP表示,并且∠PAC=∠P
1
Ox=
,于是



要说明此结果是否对任意角都成立,还要做不少推广 工作,并且这项推广工作的过程也
是比较繁难的,在此就不进行研究了。
2. 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比较与,并且注意到与之间的联系:

则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

3. 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1)上述公式中的都是任意角。
(2)公式右端的两部分为同名三角函数之积,连接符号与左边的连接符号相反。
(3)要注意和(差)角的相对性,掌握角的变化技巧,如,等。

(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1. 公式的导出






2. 公式的理解
(1)一样,对任意角均成立,是恒等式。
(2)“和差”公式是诱导公式的推广,诱导公式是“和差”公式的特殊形式。




(3)明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两公式右边均为两乘积项和差形式,但公式中,左边为角的“和”或“差”,右边 也为
两项之“和”或“差”,而公式中,左边为角的“和”或“差”,右边则为两项之“差”或
“和”,另外公式中右边两项均为角的异名函数之积,牢记公式,才能正确使用这些公式。
3. 函数的最值( a 、b为常数,为任意角)
将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形式可求最值,而此函数为两项 之“和”式,所以考虑应用两
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可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形式,化简过程如下:




也可如下化简:






注:此处容与教材P143的例4是一种问题,但表示方法稍有不同,目的是要同 学们灵
活掌握,运用自如。

(三)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1. 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
当时,将公式的两边分别相除,有

当cosαcosβ≠0时,将上式的分子分母分别除以cosαcosβ,得:


由于,
在中以-β代β,可得

2. 公式的理解
(1)公式成立的条件
①公式在,α-β≠时成
立,否则是不成立的。
②当tanα、tanβ或tan( 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公式,处理有关问题时,应改
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来解。
(2)公式的变形形式
①由得

②由得



(四)倍角公式
1. 本节中公式的证明过程较为简单,只要将中的β换作α即可得到的形式,再结合平方关
系可推得。
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变形

另外,。
公式还可变形为升幂公式:

降幂公式:
以上公式中除且α≠外,其余公式中角α为任意角。

(五)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1. 应用三个半角公式时,要特别注意根号前的符号,选取依据是所在的象限的原三角函数
的符号。同学们往往误认为是根据cosα的符号,确定,、的符号。
如α为第二象限角,且,则为第一或第三象限角,∴可正可负,可正可负,为正。



2. 公式,共有三个,即,显然公式由于符号问题有时不方便,后两个无 符号问题,但易记
混淆。对于后两个公式关键是明确公式的推导,如下:
,同理可推得,后两个公式在化简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升幂公式:
降幂公式,,等同于倍角公式的升幂与降幂公式。
升降幂公式主要用于化简、求值、证明,在 应用时要根据题目的角的特点,函数的特点
及结构特点选取公式。一般地升幂的同时角减小,降幂的同时 角增大。
【典型例题】

例1.
解析:由

又由

由余弦的和角公式,得

,求的值。


点评:已知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求该角的另 一三角函数值时,应注意角的终边所在的
象限,从而确定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例2. 已知Rt△ACB中,两垂直边AC=b,BC=a,斜边AB=c,周长为定值l,求斜边c
的最小值。
解析:Rt△ACB中∠C=90°,AC=b,BC=a,AB=c
则a=c·sinA,b=c·cosA



即当
时,斜边c最小,最小值为。
点评:(1)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应 用题的最值问题,必须先写出函数关系式(三角形
式),再求最值。
(2)型如的函数均可化为(
θ
为确定数值),或化为,再利用三角函数的值域可求最值。

例3. 计算:(1)
解析:(1)解法1:



解法2:

(2)公式,可变形为





点评:(1)题(1)中的解法1是正用公式,从而将非特殊角75°的正 切化为两特殊角
45°与30°的正切,使问题得解;而题(1)中的解法2通过变换凑出两角和的正切 公式形
式,逆用公式使问题得到解决。题(2)是逆用公式求解的。
(2)公式可正 用、逆用、变形应用。应用公式解题时,由于所求式子与公式有一定距离,
可先变形、整理,再应用公式 。
(3)对于型如:(或)的式子,常常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为(或)的形式,再化为(或)< br>的形式,再用公式即可。

例4. 设是方程的两实根。

解析:由题意知:
之值。



点评:(1)由tan(α+β)=如何求待求式


的值是 难点,而将待求式转化为的待求式是关键,如何转化呢?关键之关键是将原待求式看
成分母为“1”的分 式,而分母“1”又可表示为
(2)由,可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型如,可化为;
型如,可化为;
型如,
可化为

例5. 解答下列各题:
(1)求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求的值。
解析:(1)

(2)∵







(3)∵
点评:(1)对于第(1)题要 注意将变换成,再配以系数2,即可适合二倍角的正弦公式
的形式,利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求值;
对于第(2)题首先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求出的值,然后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的值,
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的值。
对于第(3)题配上系数2,即为二倍角的正切公式,逆用二倍角正切公式即可。
(2)二倍角公式可正用、逆用、变形用,牢记公式及其特点才能正确灵活地使用二倍角
公式;
(3)二倍角正弦公式连续使用时要注意构造余弦的二倍角关系,类似地,可以证明恒等
式:

如求值sin10°·sin50°·sin70°,可以先化为cos20°·cos40°·cos80°
再化为
同学们可以试着求下面的式子的值:

例6. 已知,求的值。
解析1:∵





解析2:∵
平方得
∴sinα、cosα可看成方程的两根,
解方程,可得



点评:已知的一个三角函数值及所在象限,可求2的正弦、 余弦、正切,而本题已知三
角函数式,可先求出的值,再用二倍角公式,但要判断出,另外本题解法较多 ,认真研究可
以提高解题的灵活变形能力。

例7. 已知的值。
解析:∵




点 评:半角余弦公式的实质是等号左边的角是右边的角的,不一定是单角的形式,根号
前面的符号,由所在 象限来确定,如果没有给出限定符号的条件,根号前应保留正负两个符
号。

例8. 已知的值。
解析:解法1:∵

利用比例性质:

解法2:∵


又∵,

解法3:原式


又∵,

点评:(1)给值求值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一是先化简(变形)三角式,再代入求值(法
2,法3); 二是由已知变形,获得所求解的式子(法1),相比而言法2为通法,法1技巧
太高不易掌握,法3太麻 烦,但它与题型“由的值,求的值”有异曲同工之妙。
(2)法2中用到的化简技巧:,

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含有
“”时常用到。

(3)法1中的公式在化简三角式中也经常使用。

【模拟试题】

1. 下列四个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存在这样的α和β的值使得

B. 不存在无穷多个α和β的值使得

C. 对于任意的α和β有

D. 不存在这样α和β的值使得

2. 化简的结果是( )
A. sin2x B. cos2x C. -cos2x D. -sin2x
3. 在△ABC中,若,则△ABC一定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4. 化简的结果为( )
A. 1 B. C. cosα D. sinαcosβ
5. 若
A. B. C. D.
6. 的值为( )
,则等于


A. B. C. 3 D.
7. 当时,的值是( )
A. 1 B. C. D.
8. 化简:=( )
A. B. C. D.
9. 已知:等于( )
A. B. C. D.
10. 已知
11. 函数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
12. 已知,则tanα=__________。
13. 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__。
14. 求值:。
15. 在锐角△ABC中,
(1)求证: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2)化简:。
16. 已知函数。
(1)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若的最大值、最小值。
17. 已知,求的值。
18.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_________。

一本学校排名-学生困难补助申请书


专升本成绩-十一放假安排


公务员报名时间-写字楼出租合同


我可能不会爱你经典台词-教师节作文


伯乐留学地址-大年初一作文


神女峰-入团志愿书范文


情侣爱情宣言-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


十大经典电影排行榜-辽宁中考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