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奥数1中国剩余定理
日本留学专业-赞美教师的散文
长江师范学院数学史课程论文
六下奥数1
论述中国剩余定理的形成及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
:“中国剩余定理”是由秦
九韶从“孙子定理”的基础上推广而来的,本文从论述中
国剩余定理的形成到中国剩余定理的主要方法和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来写。中国剩余定理在高
中有初步的基础应用,在大学中的初等数论中该定理得到了仔
细的讲解。中国剩余定理的思
想方法和原则不仅有光辉的历史意义,而且在近代数学中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和作用。
引言
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方面的知识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强化。
在数学发展史上,剩余问题(即:在整数除法里,一个数同时除以几个数,整数商后,
均有剩余;已知各
除数及其对应的余数,要求适合条件的这个被除数。这类问题统称剩余问
题)曾经困扰过人们很长一段时
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我们中国人迈出了开拓性的第一步。
如果说,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像一条源远
流长的河流,那么几千年来祖先们取得的辉
煌成就,就是这河流中耀眼的浪花。在祖先取得的成就中有一
个“中国剩余定理”。大家都
知道,“勾股定理”最早是由我国西周时期的商高发现的,但国外却称其为
“毕达哥拉斯定
理”,法国称为“驴桥定理”,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等。还有“增乘开方法”,最早
是
由我国宋代的贾宪发明的,但现代数学却称其为“霍纳法”,贾宪的发明比霍纳早了800
年
。而中国剩余定理则是唯一一个以我国国名命名的定理,大家一定对这个定理很感兴趣,
很想知道关于这
个定理的故事。现在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剩余定理”。
1、中国剩余定理的简介及形成 <
br>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着“隔墙算”、“剪管术”、“秦王暗点兵”等数
学游戏。有一
首“孙子歌”,甚至远渡重洋,输入日本:“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
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
零五便得知。” 这些饶有趣味的数学游戏,以各种不同
形式,介绍世界闻名的“孙子问题”的解法,通
俗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一项卓越的
成就。“孙子问题”在现代数论中是一个一次同余问题,它最早出现
在我国公元四世纪
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孙子算经》是算经十书之一,又作《孙子算术》。现有
传
本《孙子算经》分上、中、下共3卷。该书作者和确切成书年代均无法考证,大约成书于公
元
400年前后。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见同余)的方法。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
理。又称中国剩余定
理。
一千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算术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
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数除以三余二,
除以五余三
,除以七余二,求这个数。《孙子算经》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巧妙解法。术曰:
“三、三数之剩二,置
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
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
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
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
一百六以上,一百五减之,即得。
在中国数学史上,广泛流传着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韩
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
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
水平也非常高超,
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
3
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
之
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就算出了自
己部队士兵的总
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因为《孙子算经》
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初具
雏形,还远远谈不上完整,其不足之处在于:
(1 )
没有把解法总结成文,致使后人研究多凭猜测;
1
长江师范学院数学史课程论文
(2 )
模数仅限于两两互质的正整数,未涉及一般情况;
(3 )
未能进一步探究同余式(组)有解的条件等理论问题。
因此,后人把这一命题及其解法成为“孙子定理
”主要是推崇《孙子算经》在这一类问题的
处理上时间领先,其实想方法的成熟,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
这一类“孙子问题”中的不足,
秦九韶从孙子定理中推广了“孙子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中国剩余定理”
。 秦九韶(秦九
韶,字道古,生活于南宋时期,自幼喜好数学,经过长期积累和苦心钻研,干公元12
47
年写成《数书九章》。这部中世纪的数学杰作,在许多方面都有创造,其中求解一次
同余组
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更是具有世界意义
的成就。秦九韶在《数书九
章》中明确地系统地叙述了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计算步
骤。秦的方法,正是前述的剩余定理。)提出了
乘率、定数、衍母、衍数等一系列数学
概念,并详细叙述了“大衍求一术”的完整过程。直到此时,由《
孙子算经》“物不知数”
题开创的一次同余式问题,才真正得到了一个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中
国剩余定
理”的高度。
这个故事中所说的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就是现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的一次同余式解法。
后来流传的《孙子歌》中所说“七十稀”、“廿一枝”和“正半月”,就是暗
指这三个关键的数字。《
孙子算经》没有说明这三个数的来历。实际上,它们具有如
下特性:也就是说,这三个数可以从最小公倍
数M=3×5×7=105中各约去模数3、5、
7后,再分别乘以整数2、1、1而得到。假令k1=
2,K2=1,K3=1,那么整数Ki(i=1,
2,3)的选取使所得到的三数70、21、15被
相应模数相除的时候余数都是1。由此出
发,立即可以推出,在余数是R1、R2、R3的情况下的情况
。应用上述推理,可以完
全类似地把孙子算法推广到一般情形:设有一数N,分别被两两互素的几个数a
1、
a2、„„an相除得余数R1、R2、„„Rn,即N≡Ri(mod
ai)(i=1、2、„„n),
只需求出一组数K,使满足1(mod ai)(i=1、2、„„n
),那么适合已给一次同余
组的最小正数解是P是整数,M=a1×a2ׄ„×an),就是现代数论
中著名的剩余定
理。
2、中国剩余定理在中学中案例及其应用
有余数除法的定理
定理1 如果被除数加上(或减去)除数的整数倍,除数不变,则余数不变。
定理2
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则余数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定理3
如果整数a除以自然数b(b≠0),余数r仍不小于b,则r除以b的余数等于a除
以b所得余数。
引入过程:
1成语故事引入:
引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
2独立思考:
每3人站成一排,最后一排只有1人;每5人站成一排,最后一排也只有1人;
每7人站成
一排,最后一排还是1人。你能推算出最少有多少人?
3、每3人站成一排,最后
一排只有2人;每5人站成一排,最后一排只有4人;每7人站
成一排,最后一排是6人。你能推算出最
少有多少人?
4、每3人站成一排,最后一排差1人;每5人站成一排,最后一排有2人;每7人站成
一
排,最后一排还差5人。你能推算出最少有多少人?
2
长江师范学院数学史课程论文
5通过例题,适时介绍孙子算法。
3
、4、1、每3人站成一排,最后一排只有2人;每5人站成一排,最后一排站了3人;每
7人站成一排
,最后一排有4人。你能推算出最少有多少人?
赏析:学生产生怀疑为什么这一题转化来转化去不行了
呢?老师列出算式:70×2+21×3
+15×4=263人,263-105×2=53人。让学生
用这个结果进行验算,学生通过验算发现正确。
6、出示孙子算法: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开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赏析:通过改题,把上面的题目改为“只有2、4、6”
然后学生进行验证,都是正确的。这
时老师出示孙子算法。让学生在惊讶之后惊叹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
时领略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魅力。接着借用数学家陈省身的话“21世纪的中国是
数学大
国。”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深厚文化的热情。
7一个数被3除余1,被4除余2,被5除余4,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4、5三个数两两互质。则〔4,5〕=20;〔3,5〕=15;〔3,4〕=12; 〔3,4,5〕=60。为了使20被3除余1,用20×2=40;使15被4除余1,用15×3=45
;
使12被5除余1,用12×3=36。然后,40×1+45×2+36×4=274,因为,27
4>60,
所以,274-60×4=34,就是所求的数。
8四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
每5人一排多2人,问这个年级至
少有多少人?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则〔7
,5〕=35;〔9,5〕=45;〔9,7〕=63;〔9,
7,5〕=315。为了使35被9除余
1,用35×8=280;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
126。然后,280×5+225×1+126×2=1877,因为,1877>315,
所以,1
877-315×5=302,就是所求的数。
9引出《孙子算经》中的“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
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
问物有几何?
3